人民日報科技大觀:警惕地球「發熱多汗」

2020-12-05 人民網

  今年夏天,歐洲、北美及東北亞等北半球許多地區,氣溫打破了歷史極值,高溫熱浪引起不少民眾中暑甚至死亡。與此同時,持續異常高溫還引發了多重災難,包括森林大火、洪水泛濫,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今夏的氣候為何如此異常?是什麼導致了地球多地「發熱多汗」?

  大氣環流的異常,是造成今夏北半球多地氣候極端高溫的直接原因。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夏季一旦形成穩定、少動的高壓系統,即所謂的「阻塞高壓系統」,便會帶來連續多日少雲的晴熱高溫天氣。盛夏以來,阻塞高壓在歐洲、亞洲東北部和北美西部異常強盛且穩定,導致這些地區持續高溫,熱浪洶湧。同時,對於東亞地區來說,今年副熱帶高壓的位置極度偏北、偏西,直接導致了我國華北、東北地區和日韓等地的持續高溫,也給我國西部地區帶來了頻繁的強降水天氣。

  一般而言,大氣環流持續性的異常,往往可以用海洋表面熱狀況的異常進行解釋。例如,當眾所周知的厄爾尼諾事件發生時,全世界許多地區會隨之出現一些破紀錄的極端高溫事件。但需要指出的是,今年的海洋熱力異常,並不是厄爾尼諾的表現形式。

  對全球完整的氣象數據分析證明,上世紀中葉以來,在氣候變暖背景下,亞洲、歐洲等地高溫熱浪的發生頻率增加,持續時間也延長了;同時,在大部分陸地區域,極端強降水事件的強度、頻率和降水量也都出現了增加趨勢。根據氣候模式預估,未來幾十年,這兩類現象在許多陸地區域還將繼續增多、增強,由其造成的影響也必將越來越嚴重。

  由此看來,今夏北半球頻發的高溫和強降水事件,雖然僅僅是氣候長期變化背景下的一個片段,但與已經觀測到和預估的未來趨勢,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目前,我們雖然很難直接把某一次極端天氣事件歸因於溫室氣體排放等人類活動的影響,但不少研究指出,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變暖,能夠增加高溫熱浪、強降水等極端事件發生的概率和強度。歐洲科學家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氣候變暖,使得今年歐洲北部的熱浪事件發生概率增長了一倍以上。

  頻繁發生的極端高溫和強降水事件,嚴重影響到了地球的生態系統,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不可估量的災害。我們應該高度警惕地球已經表現出來的「併發症」,做好防災減災和氣候變化應對工作。

  (作者單位為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28日 22 版)

(責編:王仁宏、王倩)

相關焦點

  • 是什麼導致了地球「發熱多汗」?
    是什麼導致了地球多地「發熱多汗」? 大氣環流的異常,是造成2019年夏天北半球多地氣候極端高溫的直接原因。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夏季一旦形成穩定、少動的高壓系統,即所謂的「阻塞高壓系統」,便會帶來連續多日少雲的晴熱高溫天氣。盛夏以來,阻塞高壓在歐洲、亞洲東北部和北美西部異常強盛且穩定,導致這些地區持續高溫,熱浪洶湧。
  • 人民日報科技大觀:太陽磁極顛倒屬正常活動
    近來,有關太陽磁極顛倒的話題成為議論焦點,人們擔心是否會由此引發一系列不良後果,甚至嚴重威脅到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事實上,太陽磁極顛倒屬於正常的太陽活動現象。   太陽上的各種活動現象都是由磁場產生的,但大多數與太陽磁場的極性無關。
  • 一到晚上,腳底就發熱,感覺很燙是怎麼回事?該如何緩解?
    除此外,還有部分朋友,存在腳底發熱的情況,特別是在運動過後、天氣炎熱時較為明顯。另外,還有一部分人到了晚上就腳底發熱,無論天氣寒冷與否,腳底都是如此,甚至是影響了睡眠質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當神經系統出現障礙之後,就無法及時調整體溫和感知能力,從而出現夜間腳發熱的症狀,比如上班族就容易有類似問題。
  • 人民日報科技大觀:「蟲洞」假設的意義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20日 22 版)
  • 人民日報科技大觀:破解金字塔聚能之謎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30日 22 版) (責編:王仁宏、王倩)
  • 人民日報科技大觀:石墨烯,潛在應用令人驚喜
    《 人民日報 》( 2018年03月28日 22 版) (責編:王仁宏、王倩)
  • 夏天出汗多要警惕,需要考慮這2種情況
    2、緩解陰虛緩解陰虛出汗,就需要滋陰,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陰虛也就是指體內的津液虧虛,虛陽上亢的表現,患者會有臉色潮紅,手心發熱的情況。所以在治療方面,應該注意選擇滋陰生津的食物。用藥方面,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都是比較好的藥物,大家可以試一下。建議大家在治療期間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態平和,避免心情煩躁。
  • 海底礦區,要開採也要保護(科技大觀)
    原標題:海底礦區,要開採也要保護(科技大觀)   科幻小說《海底兩萬裡》描繪了一個新奇美妙又險象環生的海底世界,吸引著無數讀者暢想深邃的海底。我們對淺海中豐富的動植物並不陌生,形態各異的珊瑚、搖曳的海草、五彩斑斕的熱帶魚,而陽光難以穿透的深海則要單調不少。
  • 「三紅三疼」又發熱需提高警惕 初冬勿把出血熱當感冒
    「三紅三疼」又發熱需提高警惕 初冬勿把出血熱當感冒 時間:2020-12- 「三紅三疼」又發熱需提高警惕 初冬勿把出血熱當感冒 西安新聞網訊每年關中平原各市都有出血熱病例報告,尤其秋冬季為高發季節。專家對此表示,出血熱初期症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感冒,如出現「三紅三疼」又發熱需提高警惕。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警惕「空間迷向」
    對牛彈琴的故事說明,經驗既能提供有益的參考,同時也可能令人盲目;必須以警惕的目光審視經驗,避免墜入陷阱。   封閉保守,常與經驗主義相伴而生。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曾推薦蘇聯話劇《前線》,劇中的前線總指揮戈爾洛夫將軍和年輕軍長歐格涅夫令人印象深刻。
  • 石墨烯發熱膜在科技生活中的應用
    早在多年前,記者就從烯旺科技了解到,作為石墨烯領域的龍頭企業,烯旺科技擁有全球首創石墨烯發熱膜專利技術,率先將石墨烯應用到發熱和智能穿戴領域,開闢了石墨烯應用化的領先探索。我們知道,石墨烯被世界譽為「新材料之王」是一種新型納米材料。它的直徑是頭髮絲的20萬分之一,硬度是鋼鐵的1000倍。具有超高硬度柔韌度、超高導電熱性等特徵。
  • 人民日報對《流浪地球》的正式評價來了
    《流浪地球》以超過22億的票房,成為春節電影票房冠軍。電影一開場,就開啟了一個宏大的敘事:人類在地球表面上裝滿發動機,推動這個星球在太陽氦閃引發爆炸之前,去往比鄰的星系。而離家出走的叛逆少年,最終在父輩的感召之下成長,成為讓地球從木星引力中掙脫出來的英雄。以宇宙為背景的宏大設定,配上太空場景、災難景觀、工業風格、熱血少年,讓電影頗具觀賞性。
  • 木質衛星,太空探索新思路(科技大觀)
    發射後,它將在和國際空間站相同軌道停留半年至一年,並定期向地球發回木材變形信息。科學家稱,如果這一嘗試取得成功,未來衛星製造的材料將有更多選擇。目前,人造衛星的首選材料大都是堅固耐用的輕型合金。這些材料雖然有效保護了衛星,但也產生了大量太空垃圾。太空垃圾是在宇宙空間中除正在運行的太空飛行器之外的各類人造廢棄物體及其衍生物,主要包括火箭發射、運行過程中產生的碎片、報廢太空飛行器等。
  • 中國兒童腫瘤發病率逐年上升 9大徵兆家長要警惕
    探因:腫瘤發病多與生活方式有關小兒腫瘤的發生與成人不同點較多,比如兒童良性腫瘤多於惡性腫瘤,其中有些不是真正腫瘤,而是組織的過度增生形成的腫物,如血管瘤、淋巴管瘤、多發性脂肪瘤等,因此需家長提高警惕。近年兒童惡性腫瘤發病率上升明顯,男性多於女性。
  • 人類學家胡家奇:科技風險需警惕 瘋狂發展不可為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蘇展開了激烈的「太空爭奪戰」;1961年4月12日,蘇聯用東方一號將加加林送入地球附近的單個軌道,那天被宣布為載人空間飛行國際日。1961年5月5日,美國也進入了太空。太空,從來都只是各國無限爭奪中的一個小點。各國爭奪、抗衡背後的依仗都歸於一點,就是科學技術。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突飛猛進。
  • 如果太陽不再發光發熱,人類還能夠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嗎?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太陽就是地球生命的母親,沒有太陽光和熱的照顧,人類是無法生存下去的。太陽對於地球生命和人類的生存如此重要,有人提出一個疑問:如果未來有一天太陽不再發光發熱,人類能夠在地球生存下去嗎?
  • 仿生技術也能「賽」起來(科技大觀)
    如今,科技為他們打開了另一扇窗:人工智慧、仿生學技術給殘障人士帶去了福音,像常人一樣奔跑不再是夢想。瑞士國家競賽研究中心決定於10月在蘇黎世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仿生學奧林匹克運動會(cybathlon)」,一方面評測科學技術能否真正有效地幫助殘疾人完成日常任務,一方面進一步激發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力。
  • 假如太陽是一個不發熱的天體,地球的溫度會達到多少?絕對零度?
    太陽系是地球所在的家園,它的中心是一顆不斷發光發熱的恆星太陽。地球能夠成為生命星球,能夠演化出人類,跟太陽有著直接的關係。生命的誕生需要滿足很多條件,不僅是地球外部一個穩定的星系環境,更重要的還是需要星球表面需要一個適宜的溫度。地球表面的溫度是如何來的?
  • 血壓經常突然升高,伴有頭痛、心悸、多汗,需要排查這種腫瘤
    臨床上,有這樣一類高血壓病人,血壓經常莫名其妙的突然升高,同時伴有頭痛、心悸、多汗等症狀。這類病人血壓排查嗜鉻細胞瘤。什麼是嗜鉻細胞瘤?嗜鉻細胞瘤長在腎上腺上,是起源於腎上腺髓質、具有激素分泌功能的神經內分泌腫瘤。
  • 《人民日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座談紀念趙洪璋院士
    《人民日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座談紀念趙洪璋院士 來源: 作者: 蔣建科 發布日期: 2018-08-13 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