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指出的「個人領域的成功」的三個習慣

2021-01-08 網易

  我們生活的世界就像一個賽馬場,每一個人都在各自的賽道上快馬揚鞭,每一個人都想跑贏這場比賽。

  有的人事業成功,但卻犧牲了個人生活和家庭生活,長時間的與愛人分居兩地或者與家人形同陌路。

  有的人終日忙忙碌碌,仍感到時間不夠用,覺得壓力沉重。即使應用科學的時間管理辦法,依舊無法像自己希望的那樣,過上快樂、高效而平和的生活。

  有的人不管怎麼努力,不管多麼苦口婆心,孩子就是不聽自己的話。

  有的人通過節食來達到減肥的目的,採取多種辦法激勵自己,卻一次次的宣告失敗。

  這些生活中遇到的普遍問題似乎在證明,生活在這個世界的我們很難做到生活的平衡。總會有大大小小的問題在困擾著我們。如何行之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給出了這樣的答案:「要改變現狀,首先要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先要改變我們對問題的看法。」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中,史蒂芬·柯維從「個人領域的成功」角度給出了走向成功的三個習慣。即:習慣一、積極主動,習慣二、以終為始,習慣三、要事第一。這三個習慣幫助人們著重於自我約束,達到真正的獨立。只有先達到個人的真正獨立,才能去完成「公眾領域的成功」。

  習慣一、積極主動

  

積極主動不僅指行事的態度,還意味著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個人行為取決於自身的抉擇,而不是外在的環境,人類應該有營造有利的外在環境和積極的責任感。

  積極主動需要建立在「由內而外」的思維基礎上,面對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我們要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從自身做起。當我們先做一個言行一致、充滿愛心並懂得尊重、平等、體諒的父母,孩子才會更聽話,更討人喜歡。當我們先做個負責盡職的員工,才可能獲得更多的嘉獎和自由。當我們先做到信守承諾,才能得到更多人的信任。當我們不在顧影自憐,故步自封,並將問題歸咎於別人和外在的環境,才能發現生活的諸多美好。

  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被外來的因素所影響,惡劣的天氣,他人的詆毀,道德的綁架。消極被動的人會因此放慢或停止前進的腳步,甚至終極一生活在他人的目光下,活在他人的聲音裡。

  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就是告訴人們採取主動,明確自己的責任,努力創造有利於自己的環境。以積極、樂觀、勇敢、堅定的態度去生活,用自己的熱情、愛心、友善,去影響和感染身邊的人和事。

  

  習慣二、以終為始

  

以始為終說明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認清方向。這樣不但可以對目前處境了如指掌,而且不至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誤入歧途,白費功夫。

  以終為始的前提是需要我們建立一個正確的目標,以這個目標為行動方向去制定行動步驟,這樣可以加快我們成功的速度。我們要在此處確立自己的願景和價值觀,同時我們要以原則為生活中心處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事情和人際關係。

  以原則為中心的人會保持冷靜和客觀,不受情緒或其他因素幹擾,綜觀全局,深思熟慮後才做出正確的選擇。最後,對自己的選擇胸有成竹,無論結果怎樣,都能專注於此,並且心安理得,內心沒有羈絆。

  生活中我們扮演多重角色,同時也擔負著不同的責任。因此,在追求美滿人生的過程中,如何兼顧全局,成了最大的考驗。我們只要按照重要程度排列出這些角色和目標,從中確定主要人生目標,完成自己的使命,就能清楚的掌握全局。

  

  習慣三、要事第一

  

帕累託的「二八法則」,以20%的活動取得80%的成果

  四象限法則把要做的事情分為重要而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四種情況。

  第一象限

  這個象限包含的是一些緊急而重要的事情,這一類的事情具有時間的緊迫性和影響的重要性,無法迴避也不能拖延,必須首先處理優先解決。

  第二象限

  這個象限的事件不具有時間上的緊迫性,但是從長遠的目標來看,對於個人或者企業的存在和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第三象限

  這個象限包含的事件是那些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很多人認識上有誤區,認為緊急的事情就是重要的事情。因此,在這些緊急不重要的事件上花費了很多寶貴時間。

  第四象限

  這個象限的事件大多是些瑣碎的雜事,沒有時間的緊迫性,沒有任何的重要性,這種事件沒有實際意義,做的太多就是在浪費生命。

  

  處理四象限事務的原則

  第一象限:沒什麼好說的了,立即去做!我們工作中的主要壓力就來自於第一象限,我們生活中的主要危機也來自於第一象限。第一象限就是一片雷區,我們進入這個象限的次數越少越好。

  第二象限:有計劃去做!我們應該將時間投資於第二象限,不能因為它是不緊急的就不去處理。我們應該在第一時間對它進行任務分解,並且制定時間表;然後我們每次投入很少的時間,就可以完成一項龐大的任務。

  第三象限:交給別人去做!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第三象限的事務是我們忙碌而且盲目的源頭。這個象限裡的事務最好能放權交給別人去做。

  第四象限:儘量別去做!當你疲憊的時候,可以通過做一些不重要而且不緊急的事情來調整一下心態和身體,但是不能在這個象限裡投入自己太多的精力,否則就是在浪費生命。

  以上就是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給出的,幫助普通人走向「個人領域的成功」的三個習慣。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客觀存在的人和事。由內而外的正確認識自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嚴於律己,做出榜樣,用自己積極的能量去影響和感染身邊的人。平衡生活的各個角色,完成自己的責任,完成自己的使命。確定自己的主要人生目標,用時間四象限管理去做最重要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史蒂芬·柯維:具有良好品德的孩子,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跟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類似,《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也是屬於被名字給耽誤了的好書。乍一看就像本成功學雞湯,以至於大部分人聽過,卻並沒有興趣去閱讀。實際上,它並不勵志、並不安慰,甚至會讓人沮喪。▲史蒂芬·柯維的全家福拋開他事業上的成就不談,僅在家庭上他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是9個孩子的父親、50多個孩子的祖父,並在2003年被授予他稱之為此生最有意義的獎項——「最佳父親獎」。那麼這本在美銷量據說僅次於聖經的書,到底講了什麼了不起的內容呢?品德成功論!
  • 七個習慣教你突破人生的天花板(圖)
    其實,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每個人收穫的結果,往往與個人習慣有很大關係。優秀是一種習慣,拖延也是一種習慣,要強是一種習慣,抱怨也是一種習慣……年終之際的小柔拆書就和你說說,習慣這個事兒。一本名為《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書給出答案,當然不是!  小柔開拆:  這本書的作者史蒂芬·柯維是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專家和領導力大師,曾被《時代周刊》評為「人類潛能的導師」。  他在這本書裡,想要傳達的精髓就是:想要獲得真正的成功,就一定要平衡好產出和產能,這就是所謂的高效能,而維持產能的關鍵就是自我提升。
  • 創意管理學領域首設獎項 首批獲獎者是他們……
    當天,在中國技術經濟學會技術創新創業分會主辦、國際創意管理專委會承辦的三家店·北京中安吉泰中國創意管理學獎雲頒獎儀式上,包括上述人員在內的多名創意學領域專業人士、學者,分別獲得了主辦方頒發的創意管理新青年獎、創意管理東坡人格獎、創意管理學傑出國際獎、創意管理學傑出華人獎。
  • 管理學的第一位大師,他的理論決定了麥當勞應該烤多少個漢堡
    作者|人神共奮  來源|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管理大師為什麼成了媒體眼中的「嗜血惡魔」?而10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對他的評價是:科學管理理論的開創者,第一位管理學大師。《財富》雜誌撰文說:「泰勒的影響無處不在:他的理論決定了麥當勞想要自己的廚師烤出多少個漢堡,電話公司想要自己的接線員打通多少次電話。」
  • 你以為是你養成了習慣?不,是習慣在「養成」你
    美國管理學大師詹姆斯馬奇曾在經典著作《經驗的疆界》中,提出過這樣一個說法:個人和組織渴望可以從經驗中獲取智慧,但從經驗中做出的推斷往往具有誤導性。所以這本《習慣陷阱》,也被稱為「風靡日本經營階層的認知思維訓練法」。不管這個稱號是否誇大其實,但是這本書作為「捨棄之前行得通的方法」的行動指南,按照捨棄——了解自己想要什麼——將自己的特點作為「武器」——學會接納四個步驟,給身在壓力社會中的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發和思考。
  • 彼得 德魯克:現代管理學之父
    德魯克一生著述頗豐,共著書39本,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大師中的大師」。   1954年11月,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一書出版,精闢地闡述了管理的本質:「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其唯一權威就是成就。」
  • 讀書筆記|史蒂芬·柯維: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日更第58篇
    我從好友處借來了一本書《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是很早很早之前的版本,讀之,甚好。習慣一:積極主動積極主動不僅指行事的態度,還意味著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選擇負責。我們遇到的每一件事,在受到刺激和做出回應的過程中,選擇是我們的自由。我們無法改變問題出現的事實,但卻能改變結果的走向,這中間我們能做的便是積極主動地去應對,變被動為主動。
  • 第六屆神經管理學與神經經濟學國際會議(ICNN 2018)成功舉辦
    這是繼前五屆「神經管理學與神經經濟學國際會議」之後,在該領域舉辦的又一次全球學術盛會。本屆大會學術報告精彩紛呈,其內容廣泛覆蓋了神經經濟學、決策神經科學、神經營銷學、神經會計學、神經工業工程等多個領域。本屆會議開幕式由大會主席、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神經管理學實驗室主任汪蕾教授主持。
  • 管理大師詹姆斯·馬奇去世,享年90歲:何其有幸,你我曾與偉大同處一個時代
    1949年,21歲的馬奇在威斯康星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第二年,順利取得耶魯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53年,馬奇獲得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組織》一書的出版,宣告了「組織」作為管理學一個獨立研究領域的誕生,在此後的數十年備受關注和引述,成為組織管理理論的奠基之作。
  • 某些個人行為習慣不利於應對氣候變化
    11月2日召開的中國清潔能源國際峰會上,中外專家表示,在各國政府和組織忙於出臺環保措施、制定減排目標時,世界各地區個人生活和消費「我行我素」的習慣,已成為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障礙之一。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說,相對於發展清潔能源,改變人的消費觀念和習慣可能是最困難的任務。
  • 管理大師詹姆斯·馬奇去世,享年90歲:何其有幸,你我曾與偉大同處一...
    作為一位傑出的組織和制度理論大師、管理決策學派的集大成者,詹姆斯·馬奇教授的研究縱橫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哲學、政治學等不同學科,他的一生榮譽頭銜無數:除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國家藝術科學院院士,美國公共管理學院院士、美國管理學院院士、美國教育學院院士外,馬奇教授還獲得了18個不同國家和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
  • 管理學大師教你這六個步驟
    他從下午三點開始,用兩個小時的時間找到了數據無法配平的原因。這位在支付寶最危險的十七個小時裡,完成單騎救主的人,就是螞蟻金服的CTO程立。讓我們把時間調回2004年,也就是支付寶剛成立的那年。那年的程立還在上海交大攻讀博士學位,平時為阿里巴巴做做兼職。
  •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企業管理學的發展——情境、歷程、經驗與使命
    利用人均GDP、三次產業產值比例、製造業增加值佔總商品增加值比例、人口城市化率、第一產業就業佔總體就業比重5個指標衡量,改革開放40年中國總體的工業化進程從初期階段快速地發展到工業化後期階段,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到2020年中國將基本實現工業化,預計到2035年中國能全面實現工業化(黃群慧,2017)。
  • 管理學中的關係研究:基於SSCI資料庫的文獻綜述
    作者簡介:劉林青(1974-)(通訊作者),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全球價值鏈背景下的戰略管理和創業與創新管理、管理教育理論,武漢 430072;梅詩曄,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武漢 430072  內容提要:管理學領域對關係這個具有中國情境的概念有深入研究
  • 2019甘肅省三支一扶考試內容-公基:管理學之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
    2019甘肅省三支一扶考試內容-公基:管理學之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 2019年甘肅省三支一扶公告預計5月份發布公告,報名時間5月份底6月初,筆試時間為7月上旬,筆試內容為公共基礎知識,為了幫助廣大考生比較好的備戰2019三支一扶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整理了公共基礎知識點
  • 2019山東三支一扶考試內容-公基:管理學之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
    2019山東三支一扶考試內容-公基:管理學之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 【導語】三支一扶考試中,公共基礎知識是必考內容,但公共基礎知識點浩如煙海,山東中公
  • 管理學——和尚的故事
    題記:手上準備了大概120+的小故事,都和管理學有關,先用和尚的故事開個頭(禪宗講究悟道),也引出管理學的四大核心要素: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管理學——組織(撞鐘的和尚)組織裡的人才培養世界著名的福特汽車公司有個顯著特點:非常器重人才.一次,公司的一臺馬達發生故障,怎麼也修不好,只好請一個名叫斯坦曼的人來修.這個人繞著馬達看了一會,指著電機的某處說:"這兒的線圈多了16圈.」果然,把16圈線去掉後,電機馬上運轉正常。福特見此,便邀請斯坦曼到自己的公司來。
  • 二十六個英文字母其中有25個具有管理學內涵呢,有過了解嗎?
    想必大家對26個英文字母都不陌生吧?小編還會唱字母歌呢!那你們知道在管理學中26個字母各自蘊含的管理學知識嗎?不知道的堅持看完,知道的鞏固一下嘛! 第五個字母是E它是單詞Execution的首字母,意思是——(執行)每一個決策,每一個想法,每一個計劃都得通過優秀的執行力進行才能有實現成功的可能性。執行是一個需要能力,信心和耐力,雖說是一個高難度的階段,只要以上三點再加上解決問題的能力,便可以測量管理中執行能力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