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手上準備了大概120+的小故事,都和管理學有關,先用和尚的故事開個頭(禪宗講究悟道),也引出管理學的四大核心要素:計劃、組織、領導、控制。
管理學——計劃(兩個和尚)
兩個和尚分別住在相鄰兩座山上的廟裡,這兩座山之間有一條河,兩個和尚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河邊挑水,久而久之便成了朋友.不知不覺五年過去了,突然有一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沒有下山挑水,右邊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過頭了。」因此就沒有在意。哪知第二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還是沒有下山挑水。一個星期過去了,右邊那座山的和尚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過去看望他,看看能幫上什麼忙。」等他看到老友之後,大吃一驚,因為他的老友正在廟前打太極拳,一點兒也不像一個星期沒喝水的樣子。他好奇地問:「你已經一個星期沒下山挑水了,難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嗎?」朋友帶他走到廟的後院,指著一口井說:「這五年來,我每天做完功課都會抽空挖這口井,即使有時很忙,但能挖多少算多少。如今,終於讓我挖出了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了,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練我喜歡的太極拳了。」
管理寓言——如何做計劃:自己的公司無論現在賺多少錢,都一定要有自己的特長或者技術核心。挖一口屬於自己的井,培養自己獨特堅實的實力。所謂白天求生存,晚上求發展,昨天的努力就是今天的收穫,今天的努力就是未來的希望,多年前不分伯仲的同窗好友,如今的境遇不可能相同。歲月不饒人,當年齡大了,挑不動水時,你還會有水喝嗎?別忘了現在就行動!
管理學——組織(撞鐘的和尚)
組織裡的人才培養
世界著名的福特汽車公司有個顯著特點:非常器重人才.一次,公司的一臺馬達發生故障,怎麼也修不好,只好請一個名叫斯坦曼的人來修.這個人繞著馬達看了一會,指著電機的某處說:"這兒的線圈多了16圈.」果然,把16圈線去掉後,電機馬上運轉正常。福特見此,便邀請斯坦曼到自己的公司來。斯坦曼說自己現在所在的公司對他很好,他不能來。福特馬上說:
「那麼看來我只有把你那家公司買過來,你就可以來上班了。」福特為得到一個人才,竟不惜買下一個公司!他求才若渴的舉動其實並不難理解。因為市場競爭歸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設備需要人去操作,產品需要人去開發,市場需要人去開拓。人才意味著高效率、高效益,意味著企業的興旺發達。沒有人才,即使硬體再好,設備再先進,企業也難以支撐。
管理寓言——如何為組織招攬及培養人才:有些企業對待人才的態度就令人感到憂慮。這些企業往往只有遇到很大困難,火燒眉毛時才想到人才,平時則把人才晾到一邊。在工作上,也不積極創造條件,甚至故意刁難,使他們的才能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結果,該享受的待遇不能享受,該得到的利益不能得到,讓人才傷透了心,紛紛尋思跳槽,留下來的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不僅僅是人才個人的悲哀,更是企業的大不幸。
管理學——領導(一班和尚)
教官向一班和尚講授領導與管理,他給學員出了一道題目,上面寫著:「現在由你來領導本班,要讓大家全部自動走出室外,切記!要大家心甘情願!」第一位和尚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回到座位。第二位和尚對全班的和尚說:「教官要我命令你們都出去,聽到沒有?」全班沒有一個人走出室外。第三位是這麼做的:「大家都聽好了,現在教室要打掃,請各位離開!」但仍然還有一部分在教室內,值日生在待命掃地。第四位看了紙片上的題目一眼後,微笑對大家說:「好了,各位,午餐時間到了,現在下課!」不出數秒,全教室的和尚都走光了。
管理寓言——如何很好的領導團隊:讓別人為自己做事,而且是要他心甘情願,該怎麼說、如何說,都是一門藝術。
用權威來壓人或者用一些理由來說服,都不會收到什麼效果。
古語有:「與人方便,與已方便。」其實這就是對上面這個故事的最好註解。讓自己的目的和對方的一些意願或者切身利益結合起來,用這個來說服別人,結果一般都是雙贏。
管理學——團隊控制/合作(三個和尚)
聰明的美國人喜歡把簡單的道理總結成定律,所以中國版的「三個和尚」的故事就變成美國版的「華盛頓合作定律」: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
釣過螃蟹的人或許都知道,簍子中放一群螃蟹,不必蓋上蓋子,螃蟹是爬不出來的。因為只要有一隻想往上爬,其他螃蟹便會紛紛攀附在它的身上,把它也拉下來,最後沒有一隻能夠出去。
管理寓言——如何控制團隊,使得團隊成員很好的合作:人與人的合作不是力氣的簡單相加,而要微妙和複雜得多。在人與人的合作中,假定每個人的能量都為1,那麼10個人的能量可能比10大得多,也可能甚至比1還小。
因為人的合作不是靜止的,它更像方向各異的能量,互相推動時自然事倍功半,相互牴觸時則一事無成。
合作是一個問題,如何合作也是一個問題。
企業裡常會有一些人,嫉妒別人的成就與傑出表現,天天想盡辦法進行破壞與打壓。如果企業不把這種人除去,久而久之,組織裡就只下一群互相牽制、毫無生產力的「螃蟹」。
與此類似的是邦尼人力定律:「一個人一分鐘可以挖一個洞,60個人一秒鐘挖不了一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