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類似,《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也是屬於被名字給耽誤了的好書。
乍一看就像本成功學雞湯,以至於大部分人聽過,卻並沒有興趣去閱讀。實際上,它並不勵志、並不安慰,甚至會讓人沮喪。
但是,這本書能幫助人成長、成熟,因為它提供的是價值觀和方法論——喝雞湯的勺子。
史蒂芬·柯維在自己57歲的時候出版了本書。隨後,該書高居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長達七年,在全球以32種語言發行超過一億冊,被《福布斯》評為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10大管理類書籍之一。
2003年其俄文版在莫斯科上市時,普京對媒體發表感慨說:「俄羅斯應該出現這樣偉大的思想家」,並建議俄羅斯公民閱讀這本書。
俄羅斯公民們讀了沒有我不知道,但是我覺得我們為人父母的都應該看一看這本書。
不僅僅因為作者用自己全部的學識和感悟來探討:自我,人際關係,事業和使命價值這些永恆的人生話題,促使我們變得更成熟。
更因為作者敞開心扉,非常真誠地分享了自己在教育孩子和夫妻交流等家庭方面的經歷和轉變。
▲史蒂芬·柯維的全家福
拋開他事業上的成就不談,僅在家庭上他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是9個孩子的父親、50多個孩子的祖父,並在2003年被授予他稱之為此生最有意義的獎項——「最佳父親獎」。
那麼這本在美銷量據說僅次於聖經的書,到底講了什麼了不起的內容呢?
品德成功論!
史蒂芬·柯維的七個習慣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那就是誠信、正直、勇氣、善良等品德。他認為美國近200年來的個人魅力成功論是一條彎路。
只有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他提出的七個習慣在很多方面都跟我國二千多年前的儒家經典特別是《大學》中的許多內容驚人的一致。
不同之處在於,七個習慣比「修齊治平」的道路更容易理解,也容易實踐得多。
▲並不太恰當的自製對照表,供批判
同儒家的修身理念一樣,史蒂芬·柯維推崇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由內而外」地造就自己。並把人的成長分為兩個階段:從依賴到獨立,再從個人的獨立到人際的互賴。
1
個人領域的成功:從依賴到獨立
習慣一:積極主動
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一個習慣。在思想層面,積極主動意味著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對自己的選擇負責,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在外界刺激和個人反應之間有一段距離,那就是人可以作出的自由選擇。
積極主動的人,不會把自己的行為歸咎於環境、外界條件或他人影響。
很多人以為自己是獨立的:我能養活自己呀,我賺很多錢哪!
但實際上他在精神層面並不能獨立,他對自己的行為不能負責,習慣於在犯錯誤或者失敗的時候推卸責任。
比如,我們家裡的小朋友。上學遲到她會說「你怎麼不早點叫我」,紅領巾沒帶她會說「你怎麼沒把它放進書包裡」,作業沒帶回家她會說「老師催著我們放學,根本來不及理」……
比如,有些父親被老師投訴兒子在學校裡打人罵人學習成績差,轉頭就喝罵自己老婆 「你是怎麼管兒子的!」
比如,最近剛被判了死刑的張扣扣。
為什麼為母復仇的張扣扣要到35歲才想起來報仇呢?如果說他母親被鄰居打死那年他才13歲,智力和體力尚不足以報仇的話,那麼過了六七年到了20總可以了吧?
為什麼要隔了22年之久呢?
也許因為中間隔著的這22年是他自認為失敗也不願意面對的人生,也許因為35歲這個特殊的中年危機爆發點。
張扣扣從來沒有長大過,他把生活的磨難,人生的失意全都歸結到了母親的死,歸咎到了害死母親的鄰居們身上。終於找到了合適的人來對他的失敗人生負責。
不能怪自己,是他們害的!
在母親的死(刺激),和向鄰居報仇(回應)之間,明明他有其他的選擇:
堅持抗訴、申訴、上訪、媒體等各種途徑尋求更公正的判決
與自己剩下的親人——父親、姐姐建立更緊密更親近的關係
即便是要親自復仇,基督山伯爵式的方法不學習一下嗎?
……
最好的選擇,是努力活出個人樣來。這才是對母親最好的告慰,對仇人最好的報復。
實際上35歲的他身強力壯,還當過兵,雖然事業上並無成就,但人生還未過半,未來還值得拼搏。
朱元璋十幾歲的時候,死的是可不僅僅是母親,而是包括父母在內的所有親人,而他之後的謀生之路是當和尚討飯,相比之下,張扣扣擁有的選擇何其多。
只可惜,他沒能對自己的人生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他推卸了對自己人生的責任。
因此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儘早培養孩子積極主動的習慣,讓他們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複習迎考期間,依依學校的老師們布置了很多作業。有天晚上,在做完一張數學卷一張英文卷之後,依依面對剩下的一堆語文默寫和英語默寫發起了脾氣。
「這都默寫了多少遍了,為什麼還要我們默寫!要默寫整本書的詞彙!老師簡直太壞了!」
我順著她的情緒說道:老師怎麼布置這麼多作業,簡直是個大壞蛋嘛!那我去老師幹掉怎麼樣?
依依一聽就笑了。
-「老媽你又在開玩笑!」
-「那要麼乾脆就別默了?管他呢!」
-「不行,老師有時候會檢查的,不做會被罰抄的,更倒黴!」
-「那怎麼辦呢?」
-「要麼我默寫一部分吧。」
然後她一邊翻書一邊自語「這個我還掌握得不好,再默一遍,月份的單詞也不熟,再默一遍……」。
經過引導,依依在「大量作業」這個刺激和「發脾氣後不得不拖拖拉拉地做作業」這個反應之間做出了更好的選擇:心平氣和並且高效完成了默寫作業。
第二天放學回家還高興地告訴我,語文和英語默寫都得了優。
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是積極主動的第一個內涵。
第二個內涵體現在行為層面:做影響圈裡的事。
史蒂芬·柯維提出了兩個概念,一個是影響圈,一個是關注圈。
影響圈是你可以改變的,關注圈是你改變不了的。我們應當重點關注影響圈內的事並積極行動。
就拿孩子的教育來說。
入學高峰導致的教育軍備競賽,支持公辦弱化民辦的教育政策,各地區各學校教育資源的不平衡等等,都是屬於關注圈。因為我們可以抱怨,可以吐槽,可以焦慮,卻無力改變。
但是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身作則熱愛學習多看書少看手機,陪伴著親子閱讀等等,則屬於我們的影響圈。只要我們去做了,就會有成果。
積極主動的人專注於影響圈,專心做力所能及的事,結果就是影響圈不斷擴大。
消極被動的人全神貫注於關注圈,緊盯環境問題,他人缺點等超出個人能力範圍的事,不斷怨天尤人,反而忽略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導致影響圈日益縮小。
習慣一「積極主動」這四個字如此普通,卻又如此重要,是我們成為合格的父母,孩子成為獨立的人的第一步。以至於我不知不覺花了大量筆墨於此。
下面簡略介紹一下其他習慣。
習慣二:以終為始
如果說習慣一重點強調態度,讓我們要有勇氣成為自己人生的導演,為我們的人生負總責,那麼習慣二意味著,我們要成為自己人生的編劇。
我到底要成為怎樣的人,成就怎樣的事業,建立怎樣的家庭,擁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和原則……都需要我們細細地思考,並提煉成個人使命宣言。
柯維主張我們為不同的角色領域一一訂立目標,並且以原則為中心撰寫這份個人使命宣言。
因為不管是以家庭為中心,以事業為中心,還是以自我為中心,以名利為中心等方式,都會讓人顧此失彼。
以原則為生活中心,則會給人高度的安全感、方向感、智慧以及力量。
這也與我國《大學》開篇講完「明德、新民、至善」這三種品德之後的內容不謀而合: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習慣三:要事第一
除了成為我們人生的導演、編劇之外,我們也是自己人生當仁不讓的主演,並且是一個很有頭腦的演員。
因為安排我們日常事務的時候,我們應當懂得要事第一,才能更好地忠於劇本,嚮導演規定的目標靠近,而不至於把戲演砸了。
關於第四代時間管理的具體方法,柯維的書中比較簡略,或者還可以看看戴維·艾倫的《搞定》等書籍。
2
公眾領域的成功:從獨立到互賴
光做到獨立是不夠的,因為人是群居動物,不能獨立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獨立的人再有才華,如果不能懂得與人協作的話,要麼就是懷才不遇,要麼就是孤掌難鳴,要麼就是孤獨終老。
而處理好人際關係的本質,就是管理好我們的「情感帳戶」,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信賴和安全感。
禮貌、誠實、仁慈和誠信,能增加情感帳戶的存款,而粗魯、輕蔑、威逼與失信,會降低帳戶的餘額。等到帳戶透支的時候,人際關係就要拉警報了。
越是持久的關係,越需要不斷的儲蓄。因為彼此都有所期待,原有的信賴很容易枯竭。因此,必須時時注意投資。
回想一下孩子跟父母擰著來,或者跟老公吵架的情形,十有八九都是情感帳戶在之前已經透支,忽略了溝通、理解和關愛,卻提了太多的要求、不滿和抱怨。
因此,通過理解他人、注意小節、信守承諾、明確期望、正直誠信、勇於致歉這六種投資方式來維護好情感帳戶,是習慣四、五、六的基礎。
習慣四:雙贏思維
我們需要改變我們固有的贏-輸思維定式,建立雙贏的思維模式。
在我國這樣人口多資源少的國家,大部分的人都已經習慣了我贏你輸的思維,我們習慣性地陷入競爭,習慣性地把人當成對手。甚至跟配偶都會較勁,不是我踩你,就是你踩我。
但這世上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競爭,相反,大部分事情都可以尋求合作。如果我們用雙贏的思維來對待他人,那麼就能夠贏取合作,獲得人際關係的和諧。
比如,夫妻倆都不想獨自承擔做晚飯的家務,那麼也許他們可以一個洗一個燒,邊聊天邊做飯其樂融融;不行也可以叫外賣,或者出去吃。
只要改變一下思路,就會發現矛盾可以輕易化解。無論是跟孩子還是配偶,在生活習慣、家務分配、出去旅行、遊戲時間等等事務上都可以獲得雙贏的結果。
而達到雙贏的過程,可能就需要用到習慣五的溝通方法。
習慣五:知彼解己
這個翻譯比較費解,通俗點講就是,先理解他人再表達自己。
我們既要善於傾聽,懂得理解他人;也要敢於表達,讓自己被人理解。
說實話,這並不容易。大部分人在聆聽時並不是想理解對方,而是為了作出回應。
自以為是的人比比皆是,擁有開放心態的人卻寥寥無幾。因為,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和自信,很難做到移情式的聆聽。
也許我們已經讀夠了一萬本如何傾聽孩子的育兒書籍,可是臨了只想讓孩子「趕緊聽話」。因為聆聽很費時,用權威壓制有效率得多。
但請相信,這絕對值得。
習慣六:協作增效
要相信1+1>2,眾志成城達成創造性的合作。柯維晚年著作《第三選擇》對此有更詳細的論述。
習慣七:不斷更新
習慣七是一個總結。柯維認為我們應該在身體、精神、智力、情感、四個維度,不斷地自我提升和完成,形成螺旋式地上升。這一點與我國古籍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是一致的。
讓人敬佩的是,柯維不是那種空談理論的「學者」,而是一個親身實踐自己理念的「行者」,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比如他這樣踐行習慣七: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進行運動(跑步、瑜伽、遊泳或騎車)、讀經典文獻、澄清個人使命,沉思冥想。每天至少用一個小時實現自我更新。
再比如,家庭是他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因此出外培訓在忙,他也都會和家人每天通電話。他教導孩子們也接受並實踐他的理論,樹立了以服務他人為核心,以原則為基礎的人生規劃。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柯維大半生人生經驗的總結,融合了很多心理學、管理學的精華,有很多讓人看了恍然大悟的大實話。尤其適合有一定人生經歷的人來閱讀,或者還可以幫助你從困惑或迷茫中走出來。
推薦給各位「育兒修行記」的新老讀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