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不可逆,家庭教育需要從什麼道理開始?個人品德第一位

2020-12-06 布丁媽媽私享會

疫情期間有很多的網絡事件進入了人們的視線,比如說「拒絕喝礦泉水的女留學生」、「跑步不戴口罩的拜耳女」、自稱「恨國黨」的某可馨,疫情真的是一面照妖鏡,把這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嘴臉暴露了出來。

雖然是個別人,但「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無論是公費還是自費,供孩子花了大力氣培養出來的留學生就是這樣的素質,家長們是否也應該想想,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讓她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起到「品學兼優」的真正的意義上的「人」,而不是僅僅有了好成績就能夠代表一切。

比如跑步不戴口罩的那位她曾經是中國的學霸,之後考上了澳大利亞的名牌大學,並取得國籍。得以入職著名企業。成為一個年薪百萬的高管,這樣的經歷無疑可以稱為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可這種高學歷的人就可以傲慢和自豪嗎?

明智的家長教育孩子一定是要從品德做起

第一、做人。

中國有句古話「十年之際、莫如樹木、百年之際、莫於樹人」,培養一棵樹都要十年,培養孩子是終身的事情。德不配位的人,遲早會交了智商稅,過度的膨脹的惡,真的會毀了一個人。

這個跑步女的父母會因此很蒙羞於對孩子的教育,基本的做人的道理都沒有教會孩子,這樣的父母是很失敗的。可以說一個人從小的家庭的教育是決定她一生的品德的基礎,也是她一生幸福的保證。

理性的家長肯定是言行一致,對孩子的要求也是首先要學會做人這一條的,如果家長都表裡不一,那麼可以想像能不能培養出來真正具有品德的人了。

第二、感恩。

一個人要沒有感恩的心,覺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應該圍著他轉,這樣的人肯定會膨脹。

感恩的首要表現是知道孝順父母,第二件事是要行善。這個行善不是一定要做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教育孩子從小事做起,愛護花草、小動物是行善、助老攜幼是行善、隨手收集垃圾也是行善,行善不分時間和地點,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行善。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孩子在不斷的付出中體會收穫來自他人的善意,會讓他的人生更加豐滿。從沒有付出過、感恩過的人是不會體會到給予的快樂的,在孩子精神培養的這一塊,無條件的付出才是唯一的捷徑。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收穫到成就感、收穫得到憐憫心、慈悲心。這些是金錢都買不到的初心,是人性光芒的所在。往往人們根據外在的物質的富有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成功,把成功物化的結果就是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迷失了對幸福的思考。

真正的幸福從來都不是物質所決定的,這一點一定要教給孩子,讓他們明白幸福是取決於自己的抉擇。

第三、換位思考,分辨是非。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學會換位思考、分辨是非,這樣他的人生才不會迷失。這個換位思考不僅僅是「己不所欲、勿施於人」更重要的是「人不所欲、勿施於我」,學會保護自己,分辨什麼是真正的善意跟懂得感恩是同樣的重要。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尊重他人的感受,人應當有界限感,才能不被情緒不良的人影響的到自己的生活。

時刻保持自省並遠離充滿負能量的垃圾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修的功課,只有孩子掌握了分辨及處理與各種人打交道的標準,你的孩子才真正的成長為具有社會意義的人,而不只是一個跟著爸媽後面的成年「巨嬰」,這是孩子走向獨立的必由之路。是家長不可能包辦代替的。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品德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小樹苗在成長之處要是能夠扳過來彎曲的枝條,它就沒有特別的痛,等到他已經定型了以後再矯正就非常的困難了,付出的代價也會非常的慘痛。

為了孩子的將來,家長一定要有意識地側重品德的培養,只有人品才是根本的保證孩子一生幸福的最關鍵的東西。

短視的家長忽視品德的培養,縱容孩子的自私自利的行為,僅僅以學習上的成績好壞來衡量一個孩子的未來是否有發展,對品德上的要求一點都沒有,甚至縱容孩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這才是真正在害孩子。

【我是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智教慧學汪玫宋: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源泉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每天都會念「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在成為家長以後,這句話可以改為「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父母變得「好」一點,孩子就會成長得好一點。好父母可以決定孩子的一生。真正優秀的父母,都是不動聲色的擺渡人如果你想看見一個明亮的少年,現在就給予愛;如果你想看見一個獨立的孩子,現在就給予尊重與支持;如果你想讓他十幾年後成為一個健全的大人,現在就與他平等相處,並教會他熱愛生活、永懷希望。真正優秀的父母,都是不動聲色的擺渡人,他們循循善誘,而非加強控制,他們將價值觀體現在行為上,而不是敷衍在空泛的道理中。
  • 先導課:家庭教育也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才是教育的正確姿勢
    這兩種能力是我們能不能做成事的關鍵,因為任何事情都是從面對挫折開始的,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行為。這些要素,主要是在心理層面影響著孩子的成長,這也是我們需要重視孩子心理成長的原因所在。模型再往上,就進入我們的思維層面,所有的思維都是建立在心理健康的基礎之上,沒有健康的心理,就不會有正常和高效的思維。
  • 武大前校長劉道玉談家庭教育:出色的孩子,從小離不開這5點教育
    如今仍有許多父母過分關注自己孩子的學業成績,總會認為智商對孩子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當然這種觀點不完全正確,也不能完全說明孩子將來會有出息,是否優秀。就教育而言,劉道玉校長的教育方式獨樹一幟,他認為優秀兒童的成長離不開五種家庭教育。那究竟是什麼呢?事實上,這些名人的觀點未必對我們有用,所以我們應該用批判的思維來看待這些觀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學習對我們有用的方法就可以了。
  • 愛因斯坦:天才智商160,3個孩子瘋了倆,家庭教育很重要
    眾所周知,猶太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種族,有很多著名科學家都來自猶太,提起愛因斯坦,也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從初中就開始了解他,也算是耳熟能詳了,愛因斯坦是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他還是批判學派科學哲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並將之發揚光大的人。
  • 《家庭教育》雜誌開始徵訂啦!
    《家庭教育》雜誌開始徵訂啦!>全國首批家庭教育類期刊之一浙江省家長學校首選指導讀物新時代家庭父母素養提升讀本《家庭教育》雜誌由浙江省婦女聯合會主管、浙江省婦女聯合會和浙江省家庭教育學會共同主辦,是全國首批以宣傳普及家庭教育科學知識為宗旨和專業分工的家庭教育類期刊。
  • 家庭教育漩渦中的弓弦箭,三種角色不定位,孩子的未來誰主沉浮
    三種角色定位,誰是誰非家庭教育是一個歷久彌新的時代話題,繞不開也躲不過,但凡別人家所碰到的問題和踩過的坑,你都會一個不落的重走一遍。有人說這是普通大眾的共性,還有人說這是孩子的成長規律。家長什麼時候把孩子當孩子看、什麼時候把孩子當大人看、以及什麼時候把孩子當家長看,既是一個場景問題,也是一個情緒問題,更是一個認知問題,除此,還有一個時間問題。與其說家庭教育是一個家族的文化、觀念和價值的代際傳承,不如說孩子是治癒幾代人的良藥。那麼既然是良藥,必定苦樂相伴、酸甜與共。至於誰是熬藥的高手,火候如何把握,看的不是運氣也不是技術,而是富含愛的情感視野與認知——誰在陪伴誰?
  • 【家庭教育】東北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趙剛:孩子是「腳...
    學校教育根本上是解決社會人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的共性的教育,而個性化的教育主要在家庭。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營造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圍,日前,教育部、全國婦聯、中國教育學會、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聯合在北京市育英學校舉辦了以「家校協同,讓孩子健康成長」為主題的全國家庭教育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
  • 「不提作業母慈子孝,一提作業雞飛狗跳」 走出家庭教育的焦慮怪圈
    孫雲曉說,家庭教育的本質是生活教育,一個孩子生下來既需要知識教育,也需要生活教育。將這兩個教育完整地結合起來,相互支撐配合,才會有一個健康、和諧、發展的孩子。那麼,家長為何如此關注孩子的學習,又如此焦慮?有人認為一個無法迴避的原因是,一些學校老師將批改作業、教孩子知識的部分任務「轉嫁」給了家長,家長在一天的辛勞疲憊之後不得不面對孩子和「繁重」的作業,難免心力交瘁,產生焦慮情緒。
  • 家庭教育如何激發孩子的潛能
    家庭教育對激發孩子的潛能至關重要。電視劇《家有兒女》中有一個劉星責怪媽媽的場景。劉星說:「如果您從小培養我,我也會彈鋼琴。」媽媽說:「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劉星立刻反擊:「我不願學,您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還不懂事,難道您也不懂事嗎?
  • 家校社政同頻共振 同心合力共促成長 永康市教育局2020年家庭教育...
    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不是給家長認為好的,而是要關注孩子真正需要什麼。多一些耐心,少一點催促,給孩子多一些時間和空間,共同成長,靜待花開。」真實的情景、精彩的演出,讓眾多教育人士、家長、學生和觀眾共鳴。市教育局將此次匯演製作成視頻推送後,又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深思,吸引更多家長參與到家庭教育主題年活動中來,家庭、學校、社會、政府同頻共振,唱響了家庭教育主旋律。
  • 2018中國家庭教育十大熱點
    社會層面,心梗、腦梗、骨折等「陪寫作業症候群」刷屏朋友圈,學生「減負」家長反倒「增負」值得教育部門關注,家長如何科學理智陪伴孩子成長需要學習;「湖南12歲男孩弒母」震驚社會,如何避免悲劇值得反思。通知明確了5項治理任務:嚴禁教授小學課程內容、糾正「小學化」教育方式、整治「小學化」教育環境、解決教師資質能力不合格問題、小學堅持零起點教學。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明確規定「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閒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遊戲和娛樂活動」。長期以來,很多家長和老師忽略兒童遊戲的價值,不知道休閒娛樂玩耍是孩子成長的必需,是兒童的權利。
  • 【家教】教育不止靠老師,孩子的問題是父母問題的映射
    每個人從生下來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響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這種教育有言傳有身教,甚至我覺得身教重於言傳。你生活在這個家庭裡面,你的長輩,你的親人,他們是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工作、對待他人,我想會對孩子產生非常直接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我覺得有好的家風,確實是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利的。
  • 科學育兒:孩子上幼兒園之前,父母是否注意過這些家庭教育?
    嬰兒確實需要細心的照顧,但是當孩子去到幼兒園時,他們就具有更多的能力和潛力。 這時,如果父母過於精細地照顧孩子,將會延緩孩子的成長。 但父母裝傻也要明白孩子當前處於哪個臺階上,然後就只裝傻到孩子登上下一個臺階,直到孩子在下一步穩定下來,然後開始指導下一步,這樣逐步地,孩子就可以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環境,遇到困難,使孩子能夠在解決困難的同時成長。 父母需要克制自己及時為孩子解決問題的衝動,並引導孩子多做一些練習,以使孩子更加健康快速地成長。
  • 居裡夫人:一家五人獲諾貝爾獎,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最近,和孩子一起閱讀這本《居裡夫人自傳》,對她有了更深的了解。讀到她的人生故事,她的愛情事業之路,對科學的追求和為世界做出的貢獻,以及如何培育下一代,不禁肅然起敬,發現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而且印證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大影響。而且為我們帶來探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以及婚姻與事業互相成長的思考。
  • 什麼是好的教育?這部《零零後》記錄追蹤孩子的十年成長與教育
    2017年,這部中國唯一一部長時間記錄孩子成長的紀錄片正式放映,2019年,同系列電影上映。,看到孩子內心的想法,看到成長經歷對孩子的影響,也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幼兒園時期,園長因為她的內向而苦惱,找到家長,她的父母沒有逼迫她一定要成為外向的人,而是接納孩子的性格,並且不覺得不妥。
  • "激發孩子心理潛能"家庭教育公益報告會在邕舉行(組圖)
    李廣明攝  廣西新聞網11月7日訊(記者李廣明) 11月6日晚19時,由南寧市興寧區教育局主辦,完形教育迪揚心理學研究院承辦,廣西新聞網媒體支持的大型家庭教育公益報告會在廣西交通職業學院舉行,中國完形教育創始人大楊博士做為本次報告會全程演講者。
  • 小學階段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四種能力家長趁早培養,孩子更優秀
    其實說這麼多就是想告訴大家,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是很難彌補的,如果能抓住這個重要階段,那麼對孩子的成長也會更有幫助。 那麼,在孩子小學六年的時間內,哪幾種能力是比較重要的,需要家長特別注意培養的呢?
  • 李維東:家庭教育要慎防木桶短板效應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這些現象還將可能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未來成長產生深遠的不良影響。這令人想起了著名的木桶理論,很多人都知道,一個木桶內的水平高低、容量大小取決於最短的那一塊木板。上述這些現象中的哪些因素會是家庭教育中的短板?一是缺失法律意識。根據疫情防控要求,為了全體公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止疫情傳染失控,需要一般人都各自居家隔離,有病情及時報告社區防控部門。
  • 史蒂芬·柯維:具有良好品德的孩子,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實際上,它並不勵志、並不安慰,甚至會讓人沮喪。但是,這本書能幫助人成長、成熟,因為它提供的是價值觀和方法論——喝雞湯的勺子。史蒂芬·柯維在自己57歲的時候出版了本書。隨後,該書高居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長達七年,在全球以32種語言發行超過一億冊,被《福布斯》評為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10大管理類書籍之一。
  • 「媽媽,長大後我想當太空人」:尊重孩子的夢想,是孩子最大的成長動力
    否定孩子的「夢」,只會適得其反 《當幸福來敲門》影片中的爸爸告訴孩子: 「別讓任何人告訴你,你不能做什麼,就算是我也一樣,別人辦不到,就會說你也辦不到,只要有夢想,就要去追求,你想要什麼就要努力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