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儘管我國的基礎教育在不斷朝著「適合學生發展」的方向改革,但仍無法滿足每一個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學校教育根本上是解決社會人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的共性的教育,而個性化的教育主要在家庭。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營造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圍,日前,教育部、全國婦聯、中國教育學會、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聯合在北京市育英學校舉辦了以「家校協同,讓孩子健康成長」為主題的全國家庭教育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來自家庭教育的專家學者、一線教師以及家長們齊聚一堂,共話家校協同育人的模式,共謀家庭教育發展的未來。
一提起教育,在許多人意識中的反映就是學校做的事情,孩子上學了就是接受教育,學校成了教育的代名詞。其實,人一出生,就處於一種教育環境中:一種來自與血緣相關的近親和環境的影響,形成人的價值觀、生活技能與行為喜好等;另一種是傳播專門知識與技能的地方,如學校這種組織。從人一生的成長來看,學校以外的功能遠大於學校。因為學校的特點是標準化、強制化,而家庭是個性化、特色化。學校教育針對的是群體,共性施教,缺陷是難以因材施教,給每個孩子提供個性的教育,這一職能需要家庭來承擔,因此,家校合作共育,家長與教師的協同施教,成為今天追求優質化教育的每個家庭的必然選擇。沒有合作與協同的機制,我們的孩子很難得到適合的教育。
《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是國家為培養適應世紀的人才、促進教育內涵發展而作出的戰略選擇,它直接體現了「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各級教育管理者、教師和家長轉變觀念,始終圍繞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這一根本要務開展各項工作。
適合的教育是一種個性化的教育。目前,儘管基礎教育不斷朝著「適合學生發展」的方向改革,但仍然無法滿足每一個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學校還不能真正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我國的基礎教育普遍注重共性而忽視個性。基礎教育就像是一雙固定尺碼的鞋,每個孩子就像是大小不一的腳,入學就開始「穿鞋」,腳大需要「削足適履」,腳小隻好把大鞋當「趿拉板兒」,家庭和學校根本無法改變「尺碼」,無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穿上適合自己腳的鞋子。共性實質是作為社會人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個性是指自我發展的獨特性,家庭在個性化教育方面佔絕對優勢。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許多家庭沒有發揮個性化教育的優勢,沒有根據孩子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一些學校也對培養學生個性重視不夠。從學校角度看,一方面,由於班額過大,特別是五六十人以上的超級大班,再加上繁重的教學任務,老師難以根本顧及不到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另一方面,由於升學的壓力,許多學校教師把主要注意力和精力幾乎全部用在了教學上,老師的興奮點根本不在學生的「個性」上,而是在「分數」上,教育的多樣性變為單一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學生偏科,特別是高考要考的學科成績不好,老師則想盡辦法督促學生「補短」,害怕高考往下拉分。從家長角度看,一些明智的父母在配合學校共性教育的同時,努力發現並培養孩子的個性特長,這是值得提倡的。而許多家長卻不是這樣,他們把家庭變成學校的「分校」,自己則成了老師的「助教」,為應試教育推波助瀾,這是很不可取的。
家長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每個孩子都有自身的優勢與弱勢,家長的職責主要是揚其所長,而不是補其所短。揚其所長,就是使「長」變得更「長」,這樣做會事半功倍,可以培養拔尖人才,至少能培養一技之長;而補短則不但不能使「短」變「長」,而且還會使「長」變得不「長」了,這樣做會事倍功半,有可能使孩子變成平庸之輩,還有可能毀了孩子。
客觀地說,沒有家長希望自己孩子的天賦和潛能被埋沒,都想要探索孩子的各種優勢,發展孩子的每一項專長,但在平時教育中,家長最關心的是「重點大學」,而不是孩子的「智力強項」。每一個生命都具有靈性和與生俱來的稟賦,關鍵在於怎樣去訓練和開發。如果我們的學校和家庭能夠注重「揚長」而不是「補短」教育,努力發掘孩子的潛能和智力強項,何愁培養不出傑出的拔尖人才。基本的結論是:個性化是人才形成的基本規律,多樣化是人才形成的客觀要求。學校共性教育必要的「補短」與家庭個性教育執著的「揚長」相結合,才是最好的合作!只有適合每個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才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作者系東北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理事兼家長與教師合作管理委員會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兼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
看完別急著走哦
如果覺得好看
記得點右下角的「好看」
並轉發支持一下哦
~歡迎留言~
覺得好看別忘了點個「好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