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小學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

2020-12-05 199IT

  近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小學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課題組對北京、黑龍江、江西和山東四省市(每一省份選取不同行政級別的市、縣)2萬名家長和2萬名小學生分別進行了家庭教育相關問題的調查。

本次調查將家庭教育中的影響因素劃分為顯性因素(主要包括物質經濟類有形的、可量化的投入)和隱性因素(包括家庭氛圍、親子關係和家庭文化娛樂行為等無形的、不易量化的,但會間接反作用於小學生學業的因素)。

  調查結果反映出目前小學生家庭教育的一些新特點和新問題:

  家長對子女優先關注現實性因素,對發展性因素的關注度較低

家長的教育關注點能直接反映其教育態度和期望。調查發現,家長現階段最關心孩子的方面從高到低依次為:健康安全(65.95%)、習慣養成(55.47%)、日常學習(53.58%)、人際交往(37.89%)、自理能力(33.75%)、性格養成(28.09%)、興趣愛好(19.47%)、情緒情感(11.93%)。綜合來看,健康安全、日常學習都屬於現實性因素,家長對這兩項關注度較高,而除去習慣養成排在第二位之外,家長對於人際交往、自理能力、性格養成、興趣愛好、情緒情感等關乎子女未來成長的發展性因素關注度較低。可見,家庭教育立足點仍舊將子女「成才」置於首位,而對子女「成人」這一教育的終極目標較為忽視。

  學生減負並未減壓,學習仍是家庭教育重中之重

近六成學生對學習感到不同程度的「累」,且該數據隨年級增高而直線上升。家長方面,儘管有35.27%的家長認為子女學業負擔較重,但仍將學習作為家庭教育的重點,超過81.50%的學生放學後仍有不同程度的(課外班或家長布置的)額外作業,親子溝通中也有近五成家庭將學習作為主要話題。由此,子女學業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家長對其的教育方式:成績好的學生能獲得更多自主權,親子溝通更融洽;成績較差的學生則受到更多的約束,其情緒情感需求也易被家長忽視。

  成績成為家長對自身和配偶評價的重要標尺

在家長的自我評價中,子女成績優秀的家長認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很好」的為34.91%,子女成績較差的家長僅為5.12%;認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較差的家長中,子女成績好的家長比例僅為2.96%,子女成績差的家長則高達33.69%。在家長對配偶的評價中,子女成績越好,家長對配偶的評價越高:子女成績優秀的家長認為配偶非常合格的為37.59%,比子女成績較差的學生家長高4.85%,反之亦然。可見,這種以「學習」為標尺的評價方式,無疑會影響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判斷力和自信度,甚至引發夫妻矛盾。

  「人機時間」過多,家庭文化娛樂氛圍不足

小學生家長回家後主要的娛樂活動為「看電視、玩電腦或手機」的高達45.63%,「人機對話」大量擠佔了親子互動時間。與此同時,家庭文化娛樂活動則遠遠不足,「經常組織家庭娛樂活動」的家庭僅佔17.92%。學生回家後幾乎沒有戶外活動和閱讀時間的比例分別為40.03%和17.81%,超過1小時的分別為14.44%和13.18%,且這一現象隨學生年級升高有所加劇,對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和營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造成了不利影響。

 母親在家庭性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且女生比男生接受性教育更為充分

儘管當下社會對涉「性」話題有所開放,但家長對子女進行性教育時,「說什麼」、「如何說」仍然存在觀念和能力上的雙重阻礙。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家長曾對子女進行過不同程度的性教育,但內容多集中於性別教育和性器官衛生保健,對防範性騷擾、生命教育等較少涉及。而阻礙家庭性教育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家長的性教育能力不足(50.60%),對性教育的教授內容和方法均缺乏認知;另一方面則與態度保守有關(26.36%)。此外,家庭性教育還呈現出兩大性別特點:一是母親受教育程度相關度較高,在家庭性教育的作用比父親更為重要;二是從接受性教育的廣度和深度看,女生比男生得到家長重視的比例更高,尤其在「防範性騷擾」方面差異尤為明顯。

學前班課外班都沒多大用

調查發現,近三成家庭感覺教育支出負擔過重,逾五成家庭僅「剛好能承受」教育支出壓力,課外班等顯性學業支持投入過度,性價比較低。

  學前班沒給孩子帶來任何學業優勢

在「幼兒園小學化」被明令禁止後,出現在幼小銜接交叉路口的學前班,能否讓孩子在小學低年級出現短暫的學業優勢呢?本次調查中有高達八成的小學生入學前都上過學前班,但成績優秀的小學生中,「沒上過學前班」的比「上過學前班」的孩子多10.89%,在成績較差的小學生中,上過學前班的比沒上過的多大約10%左右。可見,學前班不僅不能幫助小學生在學習早期贏得任何學業優勢,而且也不能對其小學階段的學業產生積極作用。

顯然,這種讓孩子提前脫離幼兒園、過早小學化的學業支持,看似先行一步,實際意義不大。從某種程度上講,反而因為使孩子過早接觸學科知識,學習與之生理、心理發展特點不符合的過難學習內容而引發其挫敗感,降低孩子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訪談中還發現,家長們一致有「學前班畢竟不是正規小學教育」的想法,所以一開始就弱化了培養孩子良好學習意識和習慣的想法,自身也未能適應孩子角色的轉變,不知如何進行學業輔導和支持。以上種種原因,都使上過學前班的孩子進入小學後,反而會有學業上的倦怠和鬆懈。

  擇校的效果令人失望

家長的擇校動機源於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追求,希望讓子女享有更優質的教育資源,獲得學業上的長足動力與支持。但是,擇校到底能不能提高小學生學業水平?本次調查通過對比「擇校生」和「就近入學」小學生的學業情況,發現擇校生中成績優秀的學生為29.95%,就近入學學生中成績優秀的為28.48%,二者相差甚微;同樣,在良好、中等和較差等其他學業水平中,二者的數據也較為接近。可見,擇校並不能讓成績優秀或良好的小學生比例因此升高,並不能給家長帶來期待中的效果。

  課外班與課外作業並不能提升孩子的成績

現今的教育市場上各種兒童興趣班、補習班五花八門。訪談發現,家長給孩子報班的目的,無論是短期提高學習興趣和能力,還是覺得對子女未來發展有好處,都對課外班抱有提升孩子學習成績的期望。本次調查顯示,近九成小學生都在上「班」。成績優秀的學生中,有63.82%的參加了課外班;成績較差的學生中,更有高達93.95%都參加了課外班。由此看來,學習成績欠佳的小學生是報課外班的主力,而在課外班上耗費的大量金錢、精力和寶貴時間是否能扭轉「學習成績較差」現狀,還需進一步關注。

課外班的作業能否促進小學生的學業表現呢?調查中表示有課外班作業的小學生高達81.50%。其中,79.08%成績優秀的小學生和91.79%的成績較差的學生每日都會有課外班作業。訪談中問及家長「作業對孩子成績的提高有作用嗎?」受訪的10位家長中有7位覺得「作用有限」,有1位覺得「應該有作用」,另外2位表示「沒感覺」。而這10位家長的子女卻一致認為「不知道」、「說不清楚」。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額外作業時間與小學生學業水平之間並沒有直接關係,更多的作業時間並不一定帶來更好的學習成績。

正如美國家庭作業問題專家威斯頓、奧斯古德和凱所說,學生家庭作業的時間與學習成績呈曲線關係,即當作業時間達到最佳時間點時,學生成績最好,一旦超過這個時間成績會下降。庫伯也曾指出,家庭作業時間所產生的效果與學生年齡密切相關,低年齡段(小學中低年級)孩子家庭作業時間與學習成績的相關性幾乎為零。由此看來,給孩子布置額外作業的效用確實有待斟酌。

總之,學前班教育、擇校行為、課外班學習或者課外作業,這三項小學階段最為常見的家庭教育行為,並不能換來小學生學習上的優勢和理想的學業成就。可以說,此類投入性價比較低,不僅不能帶來合理的收益,反而存在投入過度造成的負面效應,如孩子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的減弱,重複學習帶來的倦怠、注意力渙散等不良學習習慣,過度、過早學習讓孩子身心俱疲,易產生厭學、逆反等不良心態等,這都會在基礎教育階段給個體帶來難以預計、不可估量的消極影響。

相關焦點

  •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扶貧典型案例
    教育扶貧是「扶智、扶本、扶根」工程,針對芒市教育起步晚的情況,既要充分考慮地方需求,也要和具體對接部門做好溝通,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真正把教育扶貧工作做實做好,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總結探索了「科研引領、精準對接、點面結合、共同發展」的教育扶貧模式,聚焦地方實際需求,實施精準教育扶貧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 新浪-21世紀教育研究院:家長委員會問卷調查
    為全面了解廣大學生家長對於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現狀,北京關愛家庭中心、21世紀教育研究院(微博)與新浪網合作,組織了這次關於家長委員會的調查問卷,望得到各位家長和網友的大力支持。 原標題:新浪-21世紀教育研究院:家長委員會問卷調查
  • 「通知公告」轉發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關於持續推進中國STEM教育...
    各地級以上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院、教研中心),省屬幼兒園、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為持續推進「中國STEM教育2029行動計劃」相關工作,中國STEM教育2029行動計劃」首批STEM領航及種子幼兒園、第三批STEM種子學校、第三批課題申報工作已經正式啟動,現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 「教育的未來——家校合力,培養快樂讀書人」
    2018年教育學術交流會在深順利召開12月8日,由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以下簡稱「中少總社」)聯合新教育研究院、中國少年兒童報刊工作者協會、中國出版協會少年兒童讀物工作委員會、國際兒童讀物聯盟中國分會共同主辦,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公益支持的
  • 特殊時期家庭教育現狀及需求調研-基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背景下的...
    本文基於問卷調查的方法,對特殊時期家庭教育現狀及需求展開調研。調查顯示,多數家長能夠積極面對、有效應對此次疫情,需要密切持續地關注假期內孩子的生活規律和心理狀態,增加親子互動,家校社要充分合作、發揮所長,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加長版」假期。
  •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實驗學校聯席會議暨中小學激發活力促發展論壇...
    11月26日至27日,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廣州市荔灣區教育局承辦的第二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實驗學校聯席會議暨中小學激發活力促發展論壇在廣州市荔灣區召開。隨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荔灣實驗學校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朝陽實驗學校舉行了締結姐妹學校籤約儀式,兩校今後將進一步加強合作,進行研學、教育教學等交流活動,提升學校的辦學活力。 籤約儀式後,院內實驗校及院外優質學校圍繞有活力的學校育人方式變革實踐展開分享。
  • 【家庭教育】東北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趙剛:孩子是「腳...
    學校教育根本上是解決社會人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的共性的教育,而個性化的教育主要在家庭。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營造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圍,日前,教育部、全國婦聯、中國教育學會、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聯合在北京市育英學校舉辦了以「家校協同,讓孩子健康成長」為主題的全國家庭教育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
  • 中國教育培訓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2020-2026年)
    教育培訓的發展模式與趨勢分析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教育培訓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2020-2026年)認為,截至**教育培訓網站或機構發展時間過於短暫,只有大致類型上的分類。(1)以教育教學知識和資源為主要內容的網站或機構。(2)以職業教育為主要方向的相關網站或機構。(3)以企業缺少人才的專門課程為主的網站或機構。
  • 2020年中國科普教育基地市場調查研究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產業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科學文化的快速發展,科普教育基地對我國的科普事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促進作用。我國科普教育基地截至**已經形成了完整而合理的體系。  前景預測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年中國科普教育基地市場調查研究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認為,「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普教育基地的要求將更高,社會公眾對科普基地科普教育形式的需求也將更大,科普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將進入加速期。到**年底,創建100個國家級科普示範基地;中央和國家部委所建立的特色科普基地總數達到1000個左右;省級科普基地總數達到3000個左右。
  • 豆瓣評分9.2的教育紀錄片,揭秘日本強大原因,家庭早教刻不容緩
    最近在看一部紀錄片叫《他鄉的童年》,它被網友評為今年最好的國產教育紀錄片,播出僅3集,豆瓣評分就達到9.2的高分。這部紀錄片主要講述一位二胎媽媽、國際新聞記者周軼君,走訪並記錄芬蘭、日本、印度、英國及以色列的教育現狀,最後回到中國記錄下自己對國外教育的見聞及一些思考。
  • 郭九珍被授予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研究所優秀導師
    來源標題:郭九珍被授予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研究所優秀導師 近日,臺江區星迷粉文藝創作工作室籤約藝人郭九珍被授予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研究所優秀導師。
  • 【事業單位】2021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招聘23人公告
    本文整理2021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招聘23人公告,更多招聘信息請關注中公教育國貿學習中心。根據《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員暫行規定》(人事部6號令)和《北京市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實施辦法》(京人社專技發〔2010〕102號)文件精神,結合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工作實際需求進行公開招聘工作,為確保本次招聘工作的公開、公平、公正,公告如下:一、招聘原則和方法公開招聘工作堅持德才兼備的用人標準,貫徹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採取考試(包括筆試和面試)與考核相結合的方法
  • 關於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評價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中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等文件精神,加快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徹底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助推國家教育評價改革的深化與實施,尤其是解決好大中小幼的評價問題和區域(學校)教育質量評估問題,為我國教育評價工作的改革與創新提供戰略牽引
  • 中國全腦開發教育發展現狀淺析
    近年來全腦教育、全腦開發等理念在國內不斷發展和演變,尤其是自2015年以來,中國緊隨世界先進國家腳步,具有中國特色的「腦科學」計劃接踵而至。除了科技與醫療領域的研究,中國腦計劃最大的特色是「基於腦」、「適於腦」的腦科學教育領域的探索與實踐。
  • Homeschooling或成未來教育新趨勢
    Homeschool(家庭學校、在家自學、自主學習)是最早流行於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一種青少年教育成長方式:它是指父母在家中自主安排子女的教育,孩子不必加入其他公立或私立學校。上世紀中葉,主要在宗教家庭產生,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得到廣泛認可的教育形式。這種形式帶來了足夠的靈活性,而使得子女的成長變得非常個性化。
  • 山東 煙臺 小學生實踐基地 小學生中學生研學基地 自然教育
    山東 煙臺 小學生實踐基地 小學生中學生研學基地 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受教育者是操作的主體,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打實的勞動,精細理解掌握生產工藝或科學實驗的每一個細節及科學原理。
  • 2019中國K12教育行業市場前瞻分析報告 線上教育商業模式創新空間...
    進入2019年,K12教育行業是否還會延續2018年的火熱?K12教育行業現有格局如何?2019年K12教育會有哪些投資機會?針對這些問題,前瞻產業研究院在2019年開年之際,發布了2019年第一份值得關注的K12教育行業深度報告 --- 《2019中國K12教育行業市場前瞻分析報告》。
  • 教育對腦科學的期待 腦科學對教育的影響
    全國各大醫院、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的神經科學家、專家及腦科學教育家等3000餘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會議。本次大會首次設立了「教育腦科學專題研討會」,主題研討教育對腦科學的期待,腦科學對教育的影響,以此來推動我國「科教興國」戰略計劃的實施。
  • 深化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
    12月25日,第八屆中國南方教育高峰年會在廣州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使命、任務與機制、舉措」主題展開深入研討。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對教育科研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必須準確把握目標定位。廣東省教育研究院院長傅湘龍認為,打造特色新型教育智庫、健全教育科研體系、建設高素質教研隊伍,是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的三大目標。我們必須聚焦核心任務,對標國家所需,更加突出發展導向、問題導向、應用導向、政策導向;必須善於創新體制機制,切實提高教育科研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
  • 人民數據·人民德育事業部與未名中智教育集團、大灣區教育研究院...
    袁成接著介紹了人民德育實驗學校、人民德育心理健康中心的基本情況,並就德育工作中,運用5G、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探索德育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和新舉措,實現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融通聚合,推動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