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是讓全世界頭疼的問題。11月2日召開的中國清潔能源國際峰會上,中外專家表示,在各國政府和組織忙於出臺環保措施、制定減排目標時,世界各地區個人生活和消費「我行我素」的習慣,已成為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障礙之一。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說,相對於發展清潔能源,改變人的消費觀念和習慣可能是最困難的任務。他表示,中國人自古有勤儉持家的習慣,但是近年來有些中國人開始效仿美國消費者,喜歡大車、大房子和大空調,這種趨勢將導致可怕的後果。
李俊峰表示,面對氣候變化和汙染問題,應該倡導低碳消費和綠色消費,而國內一些電影電視劇卻仍然在推崇豪華產品或消費。
不過他同時指出,由於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仍未結束,各國需要依靠消費來推動經濟復甦和增長,因此如何平衡促進消費和保護環境之間的關係成為各個經濟體的重大挑戰。
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能源、環境和資源管理項目主任伯尼斯·李說,人們的消費行為和習慣很難改變,因此各個經濟體需要制定法律法規、經濟激勵機制等,推動消費觀念的變革。
她認為,作為一個更容易的選擇,各國政府、組織和公司可以集中精力尋求清潔能源的技術創新。
美國羅迪厄姆諮詢集團負責人丹尼爾·羅森表示,個人生活習慣的確很難改變,但與個人所在城市的建設發展和技術水平有關係。公交系統發達的城市,居民可能更願意選擇公交車,而非開車。
世界銀行9月發布的一份題為《氣候變化與個體行為》的研究報告說,氣候變化是人為造成的,是幾十億人日常消費行為的產物。因此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也必須是人為的,但截至目前,提出的解決方案主要集中在財政和技術領域,往往忽視氣候變化的根源——個體行為。報告建議各國各地區在制定政策時考慮對個體行為進行適當幹預。
為期兩天的中國清潔能源國際峰會以「清潔能源——人類的未來,共同的責任」為主題。峰會由中國國際商會和英國《金融時報》主辦。來自能源、金融、科技等領域的300多位多國政府官員、企業家和專家與會。
與會者圍繞政策、風能、太陽能、核能、電動汽車、清潔能源與資本市場以及碳交易等主題進行討論。峰會將推出「中國50個最具投資潛力的清潔能源項目」,涉及總投資約100億元人民幣。
(來源:新華網 記者:林建楊 陳玉明 責任編輯:顏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