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普通人能做什麼?

2020-12-03 蘇尼特右旗氣象

全球氣候異常帶來的危害逐漸顯現,個人的力量可以減緩它的進程嗎?當然可以,減少碳排放,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你和科學家、工商企業界以及政府聯手,可以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做出很大貢獻。下面是為應對氣候變化我們所能做的幾件小事~

1

用螢光燈代替白熾燈

螢光燈用普通白熾燈40%的能源就能達到相同的亮度,使用螢光燈,每年能避免300磅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氣中

2

別讓電器處於待機狀態

使用電器上的開關按鈕,直接關閉電器,不要用遙控器關閉。 以一天看3個小時為例,其餘21個小時裡,如果電器處於待機模式, 就要白白浪費40%的電量。

3

讓冰箱遠離熱源

如果把冰箱放在離爐灶近的地方受熱, 就會消耗更多的能源。定期給冰箱或冰櫃除霜。

4

重複使用購物袋

購物是拒絕使用商店提供的一次性塑膠袋,自己拎一個布袋,既節約能源,又避免產生垃圾。

5

購買新鮮而非冷凍的食品

冷凍食品所消耗的能源是非冷凍的10倍。

6

節約汽油

選擇合適的檔位,不要濫踩剎車。如果汽車停靠需要1分鐘以上,就關掉引擎。

7

家中做飯低碳烹調

儘量節約廚房裡的能源,使用燃氣做飯時,調整火苗的燃燒範圍,使其不超過鍋底外沿,否則只會白白消耗燃氣。

氣候變化幾乎涉及到了我們生活的每個方面,從家裡到辦公室到我們的健康。每當我們使用化石能源--開車或者居家取暖,坐飛機或者做飯,我們都在製造溫室效應。改變舊習慣的行動擴展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個人的行動可能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是我們聚合在一起就可以改變世界!共同保護我們的唯一家園!

文章來源:網絡綜合

我們

相關焦點

  • 應對氣候變化 我們能做些什麼
    ,但也難免讓人產生應對氣候變化是「高端」事務的感覺。  但其實,公眾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也能幫助應對氣候變化,少開一次車、少吃一點肉,都在為緩解全球變暖做出一點貢獻。減少交通領域的排放,能有力幫助應對氣候變化。  當然,車輛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工具,不能說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就讓車輛都不上街了。但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儘量少開私家車,選擇乘坐公共運輸,一輛裝載幾十個人的公共汽車,排放量顯然會低於幾十輛小轎車。同時,多坐公交少開車還有助緩解道路擁堵問題。
  • 應對氣候變化,從我做起
    今日視點  新華社記者 黃 堃  在巴黎,一百多位各國領導人出席了氣候變化大會,這讓人感到各國對氣候問題的重視,但也讓一些人產生應對氣候變化是「高端事務」的感覺。作為普通人,我們又能為應對氣候變化做些什麼?  其實,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為緩解全球氣候變化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
  • 應對氣候變化,普通人可以採取的 10 種行動
    氣候變化是不容辯駁的科學事實,它對我們的影響也在逐漸為人所了解。例如,氣候變化會增加洪水發生的概率,對成千上百萬河畔居民的生命造成威脅,還會干擾動植物的交配行為。所以我們根本不用懷疑氣候變化究竟有沒有發生,或者人類究竟是不是始作俑者。相反,我們應該問:「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 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瑞士是這麼做的…
    目前全球正在遭受著氣候變化帶來的一系列風險和威脅, 由氣候變化所引發的自然災害不斷增多,日益增加的極端天氣對世界各國社會經濟帶來了嚴重的後果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問題是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之首,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普遍關注,紛紛制定對策。本文概述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政策從戰略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因其地理、氣候等因素,氣候變化給日本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從戰略高度應對氣候變化。
  • 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哲學思考
    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上,地球氣候受太陽活動、地質運動、大洋環流、生物活動等因素的影響,發生了程度不同的冷暖乾濕變化。氣候的這種階段性變化屬於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存在。人類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氣候變化內在規律性的認識,努力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在變化的氣候中尋求生產生活行為與自然環境的動態平衡。  從質量互變規律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必要性。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領導小組將研究確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方針和對策,協調解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辦事機構設在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協調配合,形成應對氣候變化的合力。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組織領導,抓緊制定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案,並認真組織實施。
  • 應對氣候變化的十種解決方案
    一個人甚至一個國家,能夠各自做些什麼來減緩和扭轉氣候變化呢? 但正如普林斯頓大學的生態學家Stephen Pacala和物理學家Robert Socolow提出的15個各國可用來實現上述目標的所謂的「楔子」,。每一個都具挑戰性但又切實可行,在某種程度上能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控制在安全水平。他們還認為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減少個人對環境帶來的碳影響。當然,這些方法並非適合所有人。
  • 心理學如何應對世界氣候的變化
    一篇新發表在《心理科學展望》雜誌上的文章對以上調查做了如下解釋:一方面是由於相關宣傳與氣候變化本身的緊急性和嚴重性不匹配,另一方面是因為有關氣候變化的宣傳方式與大眾脫節。為此,他們從心理學上提出科學傳播環保知識及提高環保政策效率的五點建議。    第一,人們一般對個人經驗比對抽象的分析更為敏感。
  •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要
    在以往的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我們更注重就過去的事件作出被動響應,而不是主動防禦未來的變化,然而應對氣候變化本身就是對風險作出選擇和管理的過程,只有認知到這一點,才能對適應有所領會,並且將適應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抑制未來氣候變暖的目標真正結合起來。目前全世界各國政府、環保界都已經在不斷地積累適應方面的經驗。
  • 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上比美國做得更好(圖)
    12月15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左)與代表團副團長蘇偉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高層會議開幕式上。當天,氣候變化大會開始進入高層會議階段。新華社記者武巍攝  英文《中國日報》12月15日評論版文章:去年此時,戈爾由於激發了全球對氣候變化的關注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 作物越多樣,越能應對氣候變化影響
    英國《自然》雜誌19日在線發表了一項生態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分析了91個國家連續50年的全年產量數據後報告稱,增加作物多樣性可以極大地提高全國作物年產量的穩定性,從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全球糧食系統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基礎。
  • 應對氣候變化_中國氣象局
    應對氣候變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7年03月02日14:08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釐清對氣候變化科學性的認識,有利於進一步取得科學共識,堅定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取向。這些重要共識是採取確定的應對行動的思想基礎。 第三是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科學性。減緩方面,以節能減排為主的,包括增加非化石能源比例、增加森林土地碳匯等措施的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
  • 秦大河:完善法律制度應對氣候變化
    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遠未完成,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任務尤為艱巨,這些國家不應該也不可能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採取超出其責任和能力的措施。這一點尤其要特別強調。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深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但是作為負責任的大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明確提出「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新貢獻」這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
  • 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舉措
    中國是最早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2007年6月,中國政府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面闡述了中國在2010年前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這不僅是中國第一部應對氣候變化的綜合政策性文件,也是發展中國家在該領域的第一部國家方案。
  •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有承諾、中國在行動!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有承諾、中國在行動! 原標題: 今天,習近平主席將出席氣候雄心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針對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習主席曾在多個場合闡述中方觀點和承諾,並積極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進程。
  • 用經濟學方案應對氣候變化-光明日報-光明網
    諾德豪斯獲得諾獎的主要原因在於把氣候變化融入長期的宏觀經濟分析之中。而《氣候賭場:全球變暖的風險、不確定性與經濟學》是他研究氣候變化經濟學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雖然這本書由翔實而嚴謹的科學研究素材所構成,但卻是寫給普通讀者的,目的是為破解氣候變化難題向社會公眾宣講一種經濟學方案。諾德豪斯把當前人類與氣候變化的緊張關係比喻為人類進入了氣候賭場。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摘要
    《氣候公約》同時也要求所有締約方制定、執行、公布並經常更新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對氣候變化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並根據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採取了一系列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和措施,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二論積極應對氣候...
    把中央提出的戰略目標轉化成切實的行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就要利用好大氣汙染物減排和溫室氣體減排的協同效應,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是產生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來源,也是產生大氣汙染、導致大氣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