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金融學:散戶為什麼那麼不爭氣?

2021-01-14 金融小茶館

我先承認,我標題黨了, 標題起大了,畢竟再不用標題騙點瀏覽。。。(科普文哪有八卦好玩呢)。先騙進來再說,反正你們也懶得讀全文,就算讀了,也不一定懂,就算懂,也不一定感興趣。

(文章總長將近5000字,

悟性高的同學閱讀時間20分鐘,

悟性一般的同學需要X分鐘。)

這篇文章主要是要科普一篇我最近讀的一篇行為金融學方面的論文以及根據這個論文整理的一些邏輯,對散戶喜歡落袋為安,不喜歡割肉止損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很多散戶會像我媽,碰到漲勢剛起的股票,賺了10-20%的時候就拋掉了,比如格力空調,她就會拍拍頭,說自己怎麼那麼不爭氣。套著的股票就總是用「總會漲起來的」,「放著做長線」等安慰自己。

這篇論文叫《展望理論:風險下的決策分析》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發表於1979年,論文作者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 其中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是以色列裔美國心理學家,由於在展望理論的貢獻,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在開始說各種理論和假說前需要補充一丟丟的概率論方面的知識:

1. 期望值:一個離散性隨機變量的期望值是試驗中每次可能的結果乘以其結果概率的總和。舉個例子:你去買西瓜,賣家說我們玩一個遊戲,你拋硬幣,如果是正面就是4塊錢1斤,如果是反面,就是2塊錢1斤。於是西瓜價格的期望值E(X)就是:

E(X) = p(x1)*x1 + p(x2)* 

               = p(正面) *4 + p(反面)*2 

      = 0.5*4+0.5*2 = 3

P()代表事件出現的概率,我們都知道拋硬幣出現 正面的概率是50%,也就是0.5,因為你拋100次硬幣,你會得到大約50次正面。4和2也就是事件的結果,於是期望值就是試驗中每次可能的結果乘以其結果概率的總和。

那你說,不對呀,我去買西瓜,要麼是4塊錢1斤,要麼是2塊錢1斤,怎麼我的期望值就變成了3塊錢1斤了?那你去買100個西瓜,回到家把稱出總重量W,然後用一共的花費C除以總重量W(C/W), 差不多就是3塊錢1斤了。

2. Ln()和Exp()公式:exp(5)就是e5也就是e的5次方, e是一個神奇的數字(和圓周率一樣,蘊含大道),e約等於2.718……(後面有無限個數字)。ln()就是exp()的反函數,比如exp(5) = 148.413, 那麼ln(148.413) = 5.

圖形上就是這樣的關係,ln(x)表現出邊際遞減的特性,也就是說越往後,橫坐標x每增加一點,縱坐標y上增加的越來越少。比如ln(200) - ln(100) = 0.7, ln(1100) - ln(1000) = 0.1, 而且就算裡面的數再大,比如ln(1000000) = 13.8。這種特性放到我們人對於財富的效用就是,你有100塊錢的時候,你撿到100塊的幸福要大於你有100萬的時候你撿到100塊的幸福,表現出風險厭惡的特性(我之前寫的:你是風險厭惡型還是風險喜好型?)

好了,需要的基礎知識就那麼多。

                                                                                                                                               

在說展望理論之前要先說另一個理論:預期效用理論(Expected Utility Theory). 因為展望理論就是對這個預期效用理論的拓展補充, 而預期效用理論呢是被廣泛的應用於各種決策論,博弈論,經濟學等模型中,因為研究人員都會假設人是理性的(Rational),所以我們人做的決定一般也都是理性的,也就是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優化。

自身經濟利益最優就是期望值最優嗎?在1738年數學家和物理學家Daniel Bernoulli (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Bernoulli一家,出了8位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為了解答他表兄弟Nicolaus Bernoulli提出的聖彼得堡悖論(St.Petersburg Paradox)發表了論文引入了預期效用,來解釋期望值無法解釋的現象。

聖彼得堡悖論:擲硬幣,若第一次擲出正面,你就賺2元。若第一次擲出反面,那就要再擲一次,若第二次擲的是正面,你便賺2*2 = 4元。若第二次擲出反面,那就要擲第三次,若第三次擲的是正面,你便賺2*2*2 = 8元……如此類推,即可能擲一次遊戲便結束,也可能反覆擲沒完沒了。問題是,你最多肯付多少錢參加這個遊戲?

如果單純用期望值來定價,這個遊戲的價格是無限大!因為他的期望值是:

E = 1/2 *2 + 1/4*4 + 1/8*8 ....

 = 1 + 1 + 1+1..........無限個1

因為這個遊戲是無限的直到你拋出正面為止的,所以期望值是無限個1相加,也就是無限大,可是很明顯沒有人會花無限塊錢來玩這個遊戲。於是科學家們就開始思考如何解決這個悖論了。Daniel Bernoulli就提出了效用(Utility)方程來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我們的決定不是基於期望值的大小來做,而是基於結果帶給我們的效用大小來做決定的。於是上面的公式就變成了:

         E(Utility)= 1/2 *U(W+2) + 1/4 *U(W+4) + 1/8 * U(W+8) + …….

這裡Utility既效用,W是人的財富值,U(x)既效用公式,比如上面提到過的ln()這類公式,往往是邊際遞減的,於是就算是第20次才出現正面,我可以得到1048576,可是得到的效用卻並不大,但是得到這個效用的概率卻只有1/1048576。根據這種公式求出來的結果呢,Bernoulli得出結果是 100萬身價的人差不多願意用20.88塊錢來玩這個遊戲,1000塊身價的人差不多願意用10.95塊來玩,如果是身無分文,只有2塊錢的人,願意去借1.35,總共是3.35來玩這個遊戲。

這個效用公式自然是有很多缺點,但是卻給了後人很大的啟發。比如VNM效用函數,和後來阿羅和德布魯(Arrow and Debreu)將其吸收進瓦爾拉斯均衡的框架中,成為處理不確定性決策問題的分析範式,進而構築起現代微觀經濟學並由此展開的包括宏觀、金融、計量等在內的宏偉而又優美的理論大廈。(這段話直接複製了百度,淵源的話,以後有空再查證了,算是挖了個坑)

這算是講完了預期效用理論,要記住的公式就是

E(U) = p1*U(x1) + p2*U(x2) +…..

也就是把預期值公式裡面的數值換成了效用方程,也就是說我們做決定不是根據結果的數值,而是根據結果的數值導致的我們效用的結果。在進入展望理論之前,順嘴提一句,Daniel Bernoulli的堂兄弟,也就是提出那個St Petersburg Paradox的數學家Nicolaus Bernoulli當年是嘗試用可能性比重(Probability Weight)來解釋這個謎題,而這個Probability weight就是展望理論用來解釋非理性行為的方式。

好了,終於鋪墊完成,可以進入這篇論文了。

上正菜!


這篇論文開頭先正式的解讀了一下預期效用理論,它是預期的,所以效用的比重用概率來表示,也就是上面那個公式。然後人是風險厭惡的(我以前寫的:你是風險厭惡型還是風險喜好型?)。

什麼是風險厭惡呢,簡單的來說, 下面兩個選項:

A: 50%機率獲得1000

B: 100%機率獲得500

     50%機率什麼都得不到


風險厭惡的人會選擇B,就算A選項的期望值0.5*100 + 0.5*0 = 500也不行。因為A選項的預期效用是:

E(U) = 0.5*U(1000) +0.5*U(0) 

       = 1/2 * U(1000)

而B選項的預期效用是:

E(U)= U(500) 

而就像前面說的效用公式是邊際遞減的,所以 U(1000)不會比U(500)大兩倍,於是B的預期效用大於A。

於是這篇文章就針對這個預期效用進行反駁了。因為作者Daniel Kahneman是個心理學家,所以他的研究方法是問卷調查!我提取出他一組比較簡單的問題:

問題3:

A:  80%機率獲得4000

B: 100%機率獲得3000

結果:     20%

         80%

問題4:

A:  20%機率獲得4000

B: 25%機率獲得3000

結果:   65%

        35%

這一組問題對95個人做了調查,「結果」那一欄顯示了人數百分比的選項。比如問題3裡面的20%代表了20%的人在問題3選擇了A選項,而80%的人在問題3上面都選擇了B。那麼根據預期效用理論,也就是說大家覺得B的預期效用E(U) = U(3000)大於A的E(U) = 0.8*U(4000). 然後到了問題4, 65%的人選擇了A選項也就是他們認為A選項的預期效用E(U) = 0.2*U(4000) 是大於B選項E(U) = 0.25*U(3000)。把兩個不等式整理如下:

問題3:        U(3000) > 0.8*U(4000)

問題4: 0.25*U(3000) < 0.2*U(4000)

然後你把問題4的0.25移到不等式的另一邊你得出了:

問題4.1:      U(3000) < 0.8*U(4000)

你就發現,這個不等式和問題3矛盾了啊。。。作者還做了很多類似的問卷調查,等於說用很多實證來反證了預期效用理論。根據上面問題3和問題4作者得出了把獲勝概率從100%降到25%的影響(U(3000))比把概率從80%降到20%(U(4000))大。作者把這個作用稱之為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  所以你看到大家炒股,股票漲了一點,你是確定賺錢的時候,你特別想落袋為安,確定這個收益。因為你是風險厭惡的,而且你的預期效用給予這個確定的收益的比重是很大的。

作者也根據這個得出結論我們對於不同概率的看法並不僅僅是概率本身,所以預期效用的公式裡面的概率p應該變成f(p), 既不同概率在我們的效用中有不同的比重。

(我估計沒多少人看到這裡吧?這篇論文的作者叫Daniel Kahneman, 然後預期效用理論鼻祖叫Daniel Bernoulli,吳彥祖的英文名叫Daniel,我的英文名也叫Daniel,你懂的!這麼自戀的話放在這不前不後的地方我估計你們也沒多少人看得到,哇卡卡卡)


然後呢,作者把上面那對問題反過來,把收益改成損失。

問題5:

A:80%機率損失4000

B:100%機率損失3000

結果: 92%

        8%

 問題6:

A: 20%機率損失4000

B: 25%機率獲得3000

結果:  42%

       58%

你會看到結果和問題3和問題4是相反的!比如問題5,在80%機率損失4000和100%機率損失3000的情況下,大部分人都選擇了有機率遭受更大損失但是也有一定機率沒有損失。這就是僥倖心理,也就是說在面對損失的時候,人們變成了風險追求(搏一搏單車變摩託),萬一老天眷顧,我不就沒損失了麼。作者把這一現象稱為反射效應(Reflection Effect),也就是我們處於收益狀態時,多數人都是風險厭惡者,而處於損失狀態時,多數人是風險喜好者。於是就有了下面這張圖:

縱坐標Value也就是效用Utility,橫坐標右邊是收益(Gain),那麼是一個風險厭惡的曲線。橫坐標的左邊是損失(Losses),是風險喜好的一個曲線。中間這個點是參考點(Reference Point),關於這個以後也許會再寫一個行為金融學的錨定效應(挖坑!)

我覺得解讀到這裡對非專業散戶已經足夠,當然這隻解讀了文章的30%,還有很多很多細節和知識點,但是如果要都解讀的話,可能要寫個三天三夜了。那麼這對我們,特別是散戶有什麼啟示呢?就是你可以看到我們人性裡面的確定效應和反射效應,所以你在看到股票開始漲勢的時候,在自己賺到一點錢想要拋的時候,問問自己,是不是確定效應在作怪?當你被套不忍割肉的時候,問問自己,是不是反射效應在搗鬼?這其實需要對股票的價值分析,如果一隻股票現在20元,你認為它價值25元,那麼你也許就會更好的克制自己在它漲到23就拋掉它的落袋為安的心態。(讀者說:看了這么半天,你就說了個這結論?你當我不知道?)

之後會寫一篇如何簡單的看待股票價值的科普文,不過下一篇文章是癌症和一些療法的科普文。

相關焦點

  • 基於行為金融學的資產價格波動分析
    文章運用行為金融學從個體和群體的心理角度分析資產價格的波動和發展。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保守主義;隔離效應;反應過度;反應不足;自我歸因;非理性波動   一、行為金融學簡介   西方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
  • 行為金融學——短視損失厭惡、旅鼠效應
    投資者需要知道如果如何保護自己,避開市場先生釋放出來的情緒亢奮,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熟悉行為金融學。下面讓我們開始吧。 短視損失厭惡當分析歷史上的投資回報時,我們發現長期投資主要回報發生的月份只佔所有月份的7%,也就是說在餘下的93%的月份並無回報。
  • 如何做到理性決策,帶你走進行為金融學
    什麼是行為金融學 這幾天在看《陸榮行為金融學講義》,這些年行為金融學越來越被主流學界認可。 作為行為金融學開山鼻祖的丹尼爾.卡尼曼,2002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2017年另一位行為金融學家,查德.塞勒也成為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聽 Richard Thaler 講行為金融學的知識框架
    本文介紹了 Barberis and Thaler (2003) 提出的行為金融學知識框架。它對於我們學習該領域非常有幫助。此外,在很多 empirical asset pricing 的文章中,學者們都會從風險和行為的角度來解釋提出的異象。從這個角度來說,掌握心理學和有限套利這兩大支柱對於理解很多學術文獻也十分有益。
  • 行為金融學奠基者理察·塞勒獲殊榮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為行為金融學奠基者、芝加哥大學教授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  理察·塞勒1945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曾先後在羅徹斯特取得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先後執教於羅徹斯特大學(1971-1978)和康奈爾大學(1978-1995),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學商業研究生院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決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現為美國經濟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士。系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
  • 對話行為經濟學中國傳人朱寧:房價、美股、茅臺為什麼永遠漲?
    放到當前市場來看,樓市為什麼永遠漲、美股為什麼十年長牛、茅臺股價為什麼屢創新高、滬指為什麼要重新編制、財政赤字貨幣化的討論為何在此時出現、瑞幸和樂視如何升起又為何隕落……當今市場和經濟上許多無法被傳統經濟學解釋的焦點事件和現象,由行為經濟學提供了一個更加有趣、多面的視角。近日,騰訊財經獨家對話知名經濟學家、行為經濟學中國傳承者朱寧,就上述問題進行了深度探討。
  • 交易所數據的秘密:牛市中散戶為什麼會虧錢?
    在牛市中,散戶為什麼還會虧錢?近日,清華、復旦幾位學者在一篇名為《在金融泡沫和衝擊中的財富再分配》的報告中,以上交所交易數據為依據,詳細闡述了這一問題。基於上交所4000多萬個帳戶的個人持有量及每日交易基數,實現了對滬市投資者全樣本、細顆粒度的全覆蓋。
  • 中國股市:現在股市是莊家在玩還是散戶在炒?散戶到底輸在哪裡?
    中國股市:現在股市是莊家在玩還是散戶在炒?散戶到底輸在了哪裡?雖說中國股市是散戶與莊家的博弈,散戶永遠鬥不過莊家,這些都是扯淡,只不過是散戶們沒有團結起來,沒有認真總結方法而已。散戶當中還是有很多高手的,如果說中國股市是一部永遠都拍不完的世紀電影,那麼莊家就是導演,散戶只是跑龍套的而已,這差別有多大自己體會了。
  • 著名經濟學家朱寧:牛市已到,但散戶在今後6-12月裡更容易虧錢
    2.散戶如何規避牛市虧損的厄運?馬紅漫:散戶如何規避牛市虧損的厄運呢?朱寧: 根據來自於我們在全球多個主要的資本市場裡面進行的大數據分析,我給大家分享兩個很重要的發現。第一點是「散戶賺錢天理難容」。如果散戶跑贏大盤,那麼散戶的背面是機構,就說明機構會跑輸大盤。但這麼一想,你就會覺得不太合理,好像機構再怎麼不行,也比散戶還要行一點。
  • 星達偉業劉文財:「任性」交易帶來錯誤定價,行為金融量化可期
    諸如此類,由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所「成就」的魔幻案例還有很多。即使像美國市場那樣經歷了漫長的投資者結構由散戶到機構的轉變後,股市中非理性的交易行為仍然大量存在,這意味著,通過行為金融學理論在市場上獲取超額收益,長期來看,是可行的。既然這個市場的非理性行為一直存在,那麼為何不能用量化方法賺這部分阿爾法的錢?於是行為金融量化策略應運而生。
  • 熊市虧得慘,牛市不賺錢,散戶到底錯在哪裡?(代本專欄序)
    而現在,我認為,當初我就算有錢有知識,也未必能賺到錢,因而不能算作「白白」,反而可以說是「有幸」錯過了……據數據統計,2007年牛市中,散戶的賺錢情況並不理想。牛市,多麼難得的機會,卻有50%的散戶投資者沒有抓住。為什麼會這樣呢?在後來的十年中,我不斷學習、思考、探索,因為沒有資金,一直以小量的成本在市場中摸爬滾打,認為我的所有行為和過程,最能代表散戶的心態與經歷,我和所有散戶朋友一樣,我從追求短頻快的技術分析開始入門,學習,到後來慢慢轉為基本面的研究。
  • 股票心理分析:散戶炒股心理分析 句句是真
    因此研究散戶炒股心裡分析很有必要。本文主要介紹股票心理分析,句句是真。股市是人操作的,操作股市的人的心理,往往決定股市走向。我們簡稱為「股市心理」。但是,我們要看到這些信息都是股市的不同人群發出的,都是其心理特徵的外在意向和行為表現。認真梳理這些信息,進行分類和分析,往往可以發現股市走向的重大信號。因此,通過股市信息,研究股市心理,才能更準確把握股市走向。一、股市人群的分類1、主力。
  • 低調超級散戶曝光 誰是最傳奇的「散戶王」
    哪怕再低調,隱藏在股海中的民間超級散戶還是會被大家挖掘出來。他們嗅覺靈敏,每一次的行動都很神秘,但他們的持股個數和數量總是會被定期刊發的上市公司的業績報告所出賣。近期公布的公司三季報再次揭曉了股市裡的牛人們,那麼誰是浙江這塊富饒土地上的「最牛散戶」?  豪賭「物聯網」的徐柏良  徐柏良,浙江寧波股民。
  • 為什麼牛市更容易虧錢?投資的時候,你我都不可能理性
    為什麼牛市反而容易虧錢?01 無法克服的「賭徒」心理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的投資行為是理性的,好像自己的每一個推斷都是有依據的。誰會白白把錢往水裡扔?實際上,人都是有情緒的,特別是遇到了好的行情,那基本上跟賭徒都沒什麼兩樣。經濟學有個基本假設:「理性人假說」。
  • 股市中是散戶和莊家之間的博弈?動真格散戶將會成為莊家的提款機
    4、不喜歡空倉很多散戶都不喜歡空倉,不管股市行情如何,只要帳戶上有錢,就總想進點股票。實際上,在股市中真正能夠賺錢的投資者都是非常重視輕倉或空倉的,在股市中能夠學會休息,就等於成功了一半。如果散戶死都不交出籌碼,莊家會怎麼辦1、莊家與散戶博弈集中在股本小的公司一般來說,莊家與散戶博弈的場所都是股本小的公司,因為散戶持有的股票較多。莊家要想完成一輪完整的「割韭菜」過程,必須收集足夠的籌碼,這就是所謂的吸籌。
  • 清華女博士說破股市:如果散戶長期拿著股票不撒手,莊家會怎麼辦
    散戶死拿著股票不撒手,莊家會怎麼辦,那麼,這隻股票會怎麼樣。在中國這樣的投機的賭場市場,散戶是鬥不過莊家的,散戶雖多,但是都是一盤散沙,如果所有的散戶能團結一條心,莊家還真的一點辦法就沒有,問題是散戶不可能一條心,莊家就有的是辦法,散戶死拿著股票不撒手莊家稍微拉高誘多高拋,如果反覆向下砸盤,每次誘多後砸盤總有一部分散戶出逃,如此反覆拉小反彈向下砸盤,只到大部分散戶賠錢出局。
  • 中國股市:為什麼「成交量」不會騙人?散戶看完頓悟
    莊家的洗盤,抬高股價後拋盤等等這些手段,幾乎都是在利用散戶投資者的心理。沒有一個穩定的投資心理和換位思考判別能力,要想在股市中獲取長期利益難如登天。投資者在股市中一定要保持一個正常的心態,然後根據行情發展隨機應變。不要看到股價漲了就大喜,股價跌了就大悲,並且還要學會揣測其他散戶和莊家的心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股市中的戰鬥幾乎等於投資者們在打激烈的心理戰。
  • 兩市糾結不前 散戶如何應對
    來源:史月波【市場思考】2020年11月26號星期四,今天兩市走勢非常有意思,各幹各的,滬市收小陽,深市統一收小陰,這種走勢可以說是分道揚鑣,糾結不前,苦就苦了散戶,我們該怎麼辦?還能不能創新高,大盤能不能漲?我買不買?
  • 都是關於「錢」的學科專業,財政學、金融學、經濟學有什麼不同?
    但是對於大多數非財經專業的人,對於財政學,經濟學,金融學等一些財經類專業並不能很好地分清。所以大部分人並不能區別經濟,金融,財政這些學科和專業的知識領域。所以今天我們也給大家科普一下,關於財經類專業學科的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