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教育是種智慧,教育孩子時用低聲調,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2020-12-06 集美育兒堂

文 | 集美育兒堂(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本文約2317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

孩子除了睡覺之外的時間很多時候就是在搞破壞,父母叫他往東他偏要往西,叫他別做某事總是越制止越做,妥妥地讓人抓狂的熊孩子。碰到一些暴脾氣的家長根本忍不了,立馬大聲吼叫去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但其實大聲去對孩子吼叫根本沒什麼好處,其實低聲教育才是一種智慧。如果我們在教育孩子時能用低聲調,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我們的想法。

張先生的兒子小智(化名)四歲了,某次張先生和張太太帶著他出去自助餐廳吃飯。小智很開心,對自助餐廳非常感興趣。看到那麼多好吃的食物,忍不住一會兒就要叫媽媽一起去拿吃的東西。有些東西還沒吃完,就又想要去嘗試別的,吃不完的全都堆在張先生的面前。

張先生已經跟小智說了自己拿的東西要負責任吃完不然會罰錢。可是小智還是不聽話,下一次還要再拿。張先生的火力值已經滿槽了,他大聲地罵了小智。餐廳的很多人都被張先生嚇到了,小智也嚇得大哭了。後來張先生一家很快結帳離開餐廳,回到家張先生還繼續罰小智站牆角面壁思過十分鐘才能他去休息。

從張先生的故事當中看到張先生脾氣太火爆了,小智也有做錯的地方,但大聲吼叫除了嚇到孩子,讓孩子有陰影之外沒什麼實際好處。孩子是因為害怕你而不去做這件事情。不是因為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才不去做這件事情。生活中的很多家長在遇到孩子說不聽的時候也大部分都是大聲罵孩子,為什麼家長都習慣了使用「吼叫教育」這種解決方式?

一、為什麼家長習慣使用「吼叫教育」?

1、震懾制止

看到孩子在一些危險的事情時,家長第一反應就是大聲喝止,吼叫希望能讓孩子立刻停止他的危險行為,家長認為這是一種很有效的震懾制止的方法。大部分孩子當下被父母吼叫後都能「乖乖聽話」,因此家長會認為吼叫比講道理有效。

2、權威不可侵犯

家長認為吼叫是一種作為家長才有的權威,你是我的孩子不聽話我當然可以罵你打你,這是為你好。小時候不好好管教,長大了必定會長歪。孩子當下因為還小會迫於父母的壓力,收斂自己的行為。但這種吼叫教育意義不大。

3、脾氣暴躁

會採取吼叫教育的家長大部分都是脾氣比較暴躁的,遇到事情就像個煤氣罐一點就爆。這種暴脾氣其實對孩子對身邊的人除了讓人害怕讓人煩躁沒什麼多大意義。

而這種「吼叫教育」你會發現,剛開始還很好用立馬見效,可越到後來越不適用了。

二、為什麼「吼叫教育」越用越不適用?

1、恐懼心理減弱

家長剛開始的吼叫會對孩子內心產生恐懼,孩子會因為你的吼叫而害怕不去做某件事情。但時間長了,經常的吼叫孩子已經習以為常了就不害怕了。因為他知道你也就頂多吼叫幾句就好了,只要讓你吼幾句這事就過去了。就像我們看恐懼片,剛開始會害怕不敢睜開眼,等到看多了就不怕還會對比鬼片不同在哪裡。

2、逆反心理

孩子剛開始會迫於你的壓力,會害怕會乖乖聽話。但時間一長,孩子長大一點,會開始產生逆反心理。會跟你對著幹,你越罵我就越要做。當孩子產生抗體後,他的逆反心理一上來,再也不會好好配合家長「乖乖聽話」了。

3、開始頂嘴

有些孩子甚至開始在父母在罵自己的時候,也會頂嘴了。你罵他懶,他會各種頂嘴比如你自己不也一樣就會說我。甚至會放狠話,將你曾經說過的狠話一字一句還給你,等我長大要打你之類的話。

其實吼叫教育真的意義不大,還不如低聲教育來得更有效。

三、為什麼「低聲教育」會得到很好的反饋?

1、更容易接受

在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家長低聲跟他講這件事情的嚴重性,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會讓家長更理智,不會因為感性的大聲吼叫讓事情更糟糕。低聲講道理讓孩子不會有逆反心理,更容易溝通。

2、集中精力

孩子在被你吼叫的當下必定是腦袋一片空白嚇蒙了,又或者開始大哭大鬧,你說什麼他根本聽不太進去。如果你能低聲跟他溝通交流,會讓孩子集中精力,更容易聽得進去你說的事情。這樣也不會讓孩子有機會大聲吼叫和家長發生衝突。

3、會更冷靜

你的低聲教育潛移默化會讓你的孩子遇到事情會更冷靜,會慢慢想辦法去解決。低聲教育會讓孩子性格方面產生積極作用,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也不會因為長期的「吼叫教育」而破裂疏遠。

既然「低聲教育」這麼好,那麼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

四、家長教育孩子該怎麼做

1、批評孩子時降低音調

孩子做錯事,家長能降低音調會讓孩子更容易敞開心扉跟家長溝通為什麼他這樣做的原因,更容易談心,也更容易聽得進去家長的話。

2、正確的用詞

不要隨意給自己的孩子貼標籤,暴脾氣家長在孩子做錯事情,會大聲罵你這麼不聽話,這麼懶跟豬一樣等的負面標籤,會讓孩子內心受到傷害。

使用正確的用詞,比如他手髒了想要去洗手可是卻弄溼了袖子。家長先肯定他的行為,手髒了去洗手錶揚他很講衛生,但是袖子弄溼了是他的錯,下次應該先把袖子捲起來誰開小一點就不會弄溼了,不然袖子弄溼了沒及時更換會著涼感冒就要去打針。

3、不要去傷害他的自尊心

小孩子再小也是有自尊心的,他因為還小很多事情不懂,我們要一步一步慢慢教會他。讓他在錯誤中成長,大聲吼叫只會傷害他的自尊心讓他沒自信。

因此家長們對孩子犯錯的時候減少大聲吼叫吧,大聲吼叫除了讓他害怕讓他有逆反心理,讓他沒有自信之外沒什麼好處。大家可以嘗試低聲教育,改變教育方式也許會有更好的成效。每一個小家庭對自己孩子都進行低聲教育,那麼孩子走上社會後也會對別人脾氣溫和,願意低聲去跟別人討論交流,長此以往社會也會變得更和諧平和。

家長平時在對自己孩子犯錯時會採取「吼叫教育」還是「低聲教育」?請大家在下方留言探討。

我是@集美育兒堂 ,是一名3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讚 + 轉發

本文由集美育兒堂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父母須細心 孩子說話反映著內心世界
    當孩子與父母談話時言談速度比平常快時,一般會有三種可能性:孩子可能對父母的觀點很有興趣,所以引起腦部興奮,連帶語速提高;父母談論的話題涉及孩子的短處或孩子犯的錯誤,孩子想用快速的言語帶過這個話題;孩子就某一事件希望得到父母誇獎。
  • 世界教育奇書《卡爾威特的教育》:如何把孩子培養進哈佛大學?
    小卡爾很喜歡植物,小傢伙採集了成堆的標本,還用顯微鏡仔細觀察,並且寫出了有趣的散文。這樣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研究與教育方法,要比枯燥的填鴨式教育好上無數倍。· 第三點,抓住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老卡爾威特教育兒子的原則是:一定要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杜絕任何逼迫孩子的行為和急功近利的做法。
  • 被吼叫的孩子,大腦「受損」嚴重,背後原因警醒千萬中國家庭
    好不容易到家了,孩子開始玩玩具車,發出了刺耳難聽的聲音,媽媽又忍不住了,再次怒吼:「吵不吵,天天早上這樣子!」幾個場景之後,這位媽媽需要去體驗一下孩子被吼叫時的感受。她被邀請到聲音體驗場所,聽自己對孩子吼叫時的聲音。
  • 智慧喵:讓孩子從小與科學為伴,主打STEAM教育的科學活動中心
    智慧喵科學活動中心則致力於青少年科學教育,通過樂高、機器人、科學實驗等課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以及幫助孩子成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未來型人才。在大環境的改變下,智慧喵希望能夠幫助孩子更早地接觸到科學,然後可以實現自己的科學夢。
  • 教育焦慮的根源在哪?黃玉峰校長:拒絕「內卷」,用詩性教育喚醒孩子...
    在一些境地中的「唯分數論」——左右孩子的分數會成為一把利刃,劃破他健全的身心。分數,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評價指標,而不是一切。在一些人的眼中,如今的教育,已經異化為一次次「軍備競賽」,一場場投入和產出比的較量。 「內卷的背後是什麼?就是低層次的競爭,就是浪費生命。
  • 讀《蒙田隨筆》的教育精句,這些妙語對父母教育孩子非常有用
    據我觀察,他們很少安排他們接受勞動教育,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每天為孩子煮兩頓飯,中學生每周星期回來拿錢給他們,其餘就不怎麼管了。城裡的兩三歲孩子害怕在地上摔倒跌倒,生怕衣服被灰塵和泥土弄髒了。我身邊同事的有的孩子一歲多不會爬行。總的來說,是父母教育觀念出了偏差。
  • 餘姚市區家長把孩子送到農村上學!你認同讓孩子在「自然教育」中...
    越溪鄉中心幼兒園開發「田園課程」就是一個示範,我市肖東一小辦學中突出姚劇特色教育、肖東二小突出足球特色教育,也都是辦出特色、辦出成效、辦出口碑的範例。馬果葉:越溪鄉中心幼兒園開設「田園課程」的做法很好,值得借鑑推廣。讓孩子從小接受「田園教育」,可以培養孩子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的良好品質。同時,孩子們可以從各種生態體驗和實踐活動中學到許多平常學不到的知識。
  • 李玫瑾教授:越是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要及時糾正
    教育女孩子也是一樣,只有正確地教育孩子,他們將來才能有出息,成大事。我們出去吃飯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很多「熊孩子」,在餐廳大聲喧譁、到處亂跑,亦或是在吃飯的時候絲毫沒有規矩。這正是因為家長平時的教育方法不正確導致的。所以,在平常家長一定要重視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因為孩子在餐桌上的表現,能夠體現家庭的教養和孩子的情商。
  • 八種教育方式讓孩子自殺
    這位心理專家分析,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悲劇,正是因為父母的任性培養了孩子的任性。在孩子還只有3歲時,他的母親一定要他在蹦蹦床上玩,在她看來,這是在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當她看到兒子按照自己的意願終於變得「勇敢」,並因此獎勵他玩具汽車時,兒子卻把玩具汽車摔在了她的身上。
  • 宇宙教育:讓孩子用更廣闊的視角認識世界
    (主教老師示範地質構造工作)"宇宙教育就是讓孩子探索宇宙的教育嗎?""宇宙教育有哪些教育任務?又該如何開展?""宇宙教育會培養出怎麼樣的孩子?"她希望通過這個故事引發孩子的同情之心,用他的想像力和智慧更深刻地理解這件事。換句話說,透過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質。一支小小的鉛筆,包含了無數的人與物之間的聯繫。老婦人希望藉此喚起孩子的感激之情,在這件事中用耐心去對待、去回報他人高尚的勞動。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父母巧用「肥皂水效應」,孩子更容易接受
    孩子不願意聽父母的批評,也許問題並不是出現在孩子身上,而是父母的責任。因為批評也是有技巧的,如果父母不注意方法,只會讓孩子聽不得批評。相反,如果能夠嘗試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去和他們溝通,也許效果就會不同。父母應該學會運用肥皂水效應。
  • 哈佛教育學家:「棍棒教育」與「言語教育」的孩子,性格差異顯著
    而對於女兒,原本女兒就比較少犯錯,就算有那麼一兩次,也都是好好與她溝通,女兒也能乖巧接受。長期以往,侄子越發沉默,學習成績也越變越差,侄女卻總能維持在班級前5名裡。每次家裡來客人時,侄女也總能落落大方得問候,而侄子卻是頭也不看地回到房間。
  • 父母對全腦教育的認知,決定了孩子未來的命運
    每次補課經過一段時間會發現,補課或許真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但是往往治標不治本,這往往是屬於「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的方法。 這會導致什麼?補課老師教的,孩子會了,補課老師沒教的,孩子照樣不會。
  • 孩子這3種表現,說明情商低,家長要及時糾正,以後孩子受歡迎
    孩子從嬰兒時期就開始接受教育,家長的一言一行,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價值觀。因此,父母對孩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相比之下,在孩子智力發育的過程中,幹擾因素就相對較多:環境因素、閱歷因素、營養因素等等。因此,智商和情商相對比,情商高的孩子更容易成功這一觀點是可以「立住腳跟的」。而這一觀點更是被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所肯定。
  • 不要用錯誤的歸因教育孩子
    但婆婆年紀大了,教育理念難免就有些陳舊,對小孫子又往往格外的疼愛一些。每次孩子想吃很多糖,但曉月阻止的時候,婆婆都要跟孩子說:「乖,你媽不讓你吃」,「再吃糖,媽媽要生氣的」。並不給孩子講,吃完糖不好好刷牙,會得蛀牙。也不說糖果吃多了對身體不好。諸如此類的事情不勝枚舉,幾乎只要是婆婆不想讓孩子做的事情,都用「媽媽不讓」「媽媽知道了打屁股」這樣的話來嚇唬孩子。
  • 我們這個宇宙的基本規律——熵增,就決定了教育孩子註定是困難的
    1、讓孩子保持開放只有開放的系統才有熵減的可能,因此我們需要讓孩子保持開放的態度。如果以孩子為獨立系統的話,當孩子封閉自己,對周圍的一切概不吸收接納時,那我們就無法影響這個系統,那孩子的發展方向就是不可控的。那麼,佔絕大多數的混亂狀態就更容易出現。
  • 孩子講話時有這3種表現,多半智商低不了,父母要好好培養
    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智力發展,要知道孩子的智力和他們以後的成績在一定情況下是成正比的。而且,智力水平越高的孩子,將來的成就可能也會越高。那麼,聰明的孩子小時候到底會有怎樣的表現呢?其實,如果你的孩子十歲前講話時有這3種表現,就說明你的孩子將來智商低不了。
  • 如何教育孩子?要向猶太人學習,6條黃金守則是對孩子的底線教育
    很多孩子要麼就是只會死讀書,要麼就是太貪玩。 而同事小張的兒子卻德智體美都很優秀,所以我們不禁問小張是如何把孩子教育的這麼優秀的呢?小張說,其實教育孩子並不難,要有針對性,她經常會研究一些關於家庭教育的書籍,而猶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小張借鑑最多的。
  • 教育應該如何支撐孩子的心靈健康?
    在我看來,我們對孩子們的心智教育,應該包含這樣四個層次: 常識層次的教育使人具備作為常人應有的知識和技能,從而能在社會中正常生活; 知識層次的教育教給人關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理智認識,這種理智認識是可以系統化的; 智慧層次的教育幫助人將所學的常識和知識等轉化成自身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 開放式教育:讓每一個孩子自由呼吸
    早在十餘年前,張雲鷹掌校西鄉中心小學時,便開創性地構建、踐行「開放式教育」,經多年積澱、完善、升華,已形成包括開放式觀念、開放式管理、開放式課程、開放式教學、開放式手段、開放式評價、開放式文化在內完整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    課程是學校最為重要的產品,是學校送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在坪洲小學,配方課程是開放式教育的一個重要舉措,是學校最鮮明的特色,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