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姚市區家長把孩子送到農村上學!你認同讓孩子在「自然教育」中...

2021-01-21 抽屜視頻

插 圖:魏力謹 邵天驪

新聞回顧

在寧海縣越溪鄉,有一所看似其貌不揚的農村幼兒園,開發出了一系列讓全縣幼兒家長羨慕的「田園課程」,並在2020年12月被評上省一級幼兒園。在這所只有175名學生的幼兒園裡,每天有45分鐘的果蔬特色區域活動,每周一小時的植趣生態體驗活動,每季一周的果蔬收穫實踐活動,每學期一次的美食節……豐富的鄉土園本課程不僅讓不少孩子天天吵著要去上學,甚至吸引了住在寧波市區的家長,堅持要把孩子送到這裡。對此,您怎麼看?

嘉賓發言

黃信良:寧海縣越溪鄉這所規模不大、其貌不揚的農村幼兒園,卻能辦成讓城區家長都願意把孩子往這裡送的幼兒園,並能評上省一級幼兒園。初次聽說此事時,覺得這是幼兒園辦學領域中的一個奇蹟。現在的幼兒家長都設法把孩子往城裡的幼兒園送,而各幼兒園在硬體建設上追求「高大上」、追求「洋氣」蔚然成風,在這樣的大形勢下,越溪鄉中心幼兒園卻能取得這樣的辦園效果,確實算得上一個奇蹟。但仔細想想,也符合邏輯。有作為才有地位,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樣的辦園效果是該園近20年來,堅持利用特色資源持續接力地開發園本課程結出的碩果。

馬果葉:讓孩子在「自然教育」中成長,我不僅認同,還十分支持。基礎性和啟蒙性是幼兒園教育的特點,幼兒園課程作為學前教育的載體,直接影響幼兒現時的發展,為幼兒今後甚至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從人的發展角度來看,幼兒正處於人生發展的起始階段,是從懵懂邁開腳步走向社會的開始,因此幼兒課程不尋求傳授知識的高深、系統,恰恰有必要讓幼兒體驗關於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最淺顯的知識和觀念,幫助幼兒認識他們周圍的世界,開啟幼兒的智慧與心靈,萌發他們的優良個性和品質。

陳劍文:我看到過很多家長傾盡全家之力,在城裡買了房子,把孩子送到城裡去上學。城裡的家長把孩子送到農村上幼兒園,那真是極其罕見的事了。足以說明越溪鄉中心幼兒園的魅力所在,能評上省一級幼兒園也是因為其辦園特色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

黃信良: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只要這個人能發現並發展自己的長處;每家幼兒園、每所學校都有可能受到家長、學生的歡迎,只要他們能找準自己的定位,發揮自己的優勢。越溪鄉中心幼兒園開發「田園課程」就是一個示範,我市肖東一小辦學中突出姚劇特色教育、肖東二小突出足球特色教育,也都是辦出特色、辦出成效、辦出口碑的範例。

馬果葉:越溪鄉中心幼兒園開設「田園課程」的做法很好,值得借鑑推廣。讓孩子從小接受「田園教育」,可以培養孩子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的良好品質。同時,孩子們可以從各種生態體驗和實踐活動中學到許多平常學不到的知識。再說,現在的年輕父母大多很忙,特別是住在城市裡的孩子能夠體驗鄉村田野樂趣的機會很少。如果孩子能夠在幼兒園學習種植豆瓜果蔬,敲敲打打鍛鍊動手能力,是種不錯的嘗試。實踐證明,這家幼兒園的創新教育非常成功。豐富的鄉土園本課程不僅讓不少孩子天天吵著要去上學,甚至吸引了住在寧波市區的家長,堅持要把孩子送到這裡。

陳劍文:越溪鄉中心幼兒園開發的「田園課程」,基於孩子的興趣出發,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園每天每周每月每學期開展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動,既動手又動腦,很好地激發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對孩子有著持久吸引力,孩子天天吵著要去上學也就不奇怪了。教育必須依靠智慧。這家幼兒園被評上省一級幼兒園,便是依靠智慧取得了成功。

黃信良:越溪鄉中心幼兒園的成功,在於他們的園本課程,而他們園本課程的主題是親近大自然,這個主題非常契合當下的現實生活:一方面,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大自然是人類的搖籃,親近大自然是人的本性,但當代人又大多學習、工作、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叢林裡,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很少,該幼兒園的「田園課程」多少能滿足當代人親近大自然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們黨和政府正在大力倡導綠色環保生態,倡導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倡導美麗中國建設,讓孩子從小接受親近大自然的教育,就能為他們長大後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打好人生的底色。當然,孩子成長階段,所需的知識和能力是多方面的,不能因特色教育而放棄了其他通識課程的教育,也不能因為自己有這個特色而排斥別人的特色。

馬果葉:幼兒園的孩子年齡一般在3歲至6歲之間,正處於頑皮好動的年紀。這一年齡段也是激發孩子創造力、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的最佳時機。充分利用好這一關鍵時期,對孩子以後創造力的發展會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開設田園類課程,可以讓孩子在快樂學習中親近大自然,享受田園樂趣,滿足他們自由學習和探究自然的需要。與傳統的教學活動不同,「自然教育」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探索空間,讓他們可以在玩中學、學中玩,更加有利於知識的積累。與大自然充分接觸,還能提升孩子的各項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黃信良:目前,城市幼兒園、學校的教育設施以及辦學理念總體上比農村先進,但一些農村幼兒園、學校有自己的特色,在某些方面有城市幼兒園、學校所沒有的教學資源和課程。城鄉幼兒園應優勢互補、特色共享。筆者以為,如果條件許可的話,不妨探索嘗試交換互學的「遊學」式教學,即城市幼兒園、學校的學生到鄉村幼兒園、學校學習、生活若干時間,學習鄉村特色的課程;農村幼兒園、學校的學生到城市幼兒園、學校學習、生活若干時間,學習城市特色的課程,從而讓孩子們學到各自幼兒園、學校看不到、學不到、體驗不到的知識和技能。

馬果葉: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孩子因為學習被禁錮在教室裡,長大後分不清韭菜和麥苗,甚至不知道花生長在地裡,這都是脫離實際生活、缺少必要的實踐活動造成的。現在學校開設社會實踐課太少,難得布置的假期作業裡有「當一天家裡主人」這樣一項,我就會帶孩子到菜市場採購做飯的食材,指導他動手做頓簡單的飯菜。我覺得學習離不開生活,在生活實踐中能學到的東西更多也更有用。

陳劍文:作為一名老師,最期盼的就是孩子樂於上學,主動愛上學習。家長尤其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心儀的學校上學。我市很多學校有自己的辦學特色,如「開心農場」「美食節」「走長徵路」「少年足球」等活動的開展,在讓孩子的能力得到鍛鍊的同時,也讓孩子愛上了校園生活。

網友圍觀

小不點:大自然的魅力無窮,給人的啟示也是無限的。對孩子來說,大自然教會他們的遠遠比課本上更生動。讓孩子在「自然教育」中成長,我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嘗試,值得我市幼兒園借鑑。

Sunshine:我認同讓孩子在「自然教育」中成長。在實際生活中,那些熱愛大自然的孩子,往往思維更靈活,更加富有觀察力、想像力和創造力。

大山之巔:對於幼兒園孩子來說,「自然教育」的好處多多。孩子們通過接觸大自然,可以學到許多自然知識,如植物、地質、生態、環境等方面知識。而且,與大自然多接觸的孩子一般比較活潑、開朗,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識,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來源:餘姚新聞網-餘姚日報 編輯:夏麗霞)

相關焦點

  • 如果幼兒園開學了,作為家長是否會送孩子上學,家長的反應兩極化
    真心覺得這個小朋友可愛又好笑,小朋友太小剛剛才上一學期的幼兒園,放假的時間都比上學的時間多,忘記老師真的太正常了,實是在可愛可愛的。說到幼兒園開學的問題,如果幼兒園開學,作為家長真的會送孩子上幼兒園嗎?
  • 孩子總是不自信,可能是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幫助孩子改變
    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教育方式,每個父母都有自己對孩子未來的期許,有的家長在乎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父母在乎的是孩子是否吃飽穿暖,還有的父母在很努力的證明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確的,可是很少有父母去關注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很多人看起來和大多數人一樣,可他的內心極度自卑,這與原生家庭是密不可分的,這其實也就是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低。
  • 家長積極參與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導語:家長積極參與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近年來,家長參與學生教育已成為一項更大的挑戰,給牙買加的教育工作者帶來了問題。父母有相互競爭的優先事項,這往往會減少他們參與兒童教育的時間的數量和質量。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的是,母親在勞動力中佔很大一部分,不允許有高質量的時間與孩子在一起。許多兒童生活在低收入的單身女性戶主家庭,沒有適當的食物、衣服和住所等基本必需品。儘管教育部舉辦了育兒研討會和講習班,以幫助父母從事育兒工作,但變化不大。本文旨在探討和尋找改善父母參與的策略。牙買加全國家長教師協會主席:家長必須更好地參與學生的教育發展。
  • 西班牙「移居」生活之孩子上學篇
    所以如果孩子想要在其他國家學校上學,可直接報考美英的頂尖大學。 為了孩子未來的道路更加廣闊,家長們選擇移民到西班牙。 但是當我們確定移民西班牙後,孩子要如何在當地入學讀書?家長們為孩子選擇什麼類型的學校呢?
  • 是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原因家長難辭其責
    正文字數:1674字閱讀時長:約6分鐘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很容易忽視孩子的自我認同,一旦讓孩子心裡產生了自卑,孩子就會出現不自信、膽怯、畏縮等狀況。這種情形下,孩子的生活可能會充滿矛盾,也很難有所作為。
  • 孩子總是低頭自我封閉?不僅是不自信,更是孩子「自我認同感」低
    文 | 珠兒媽媽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自信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不管對於家長還是孩子來說,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自信。孩子經常封閉自己,家長們不要忽略孩子,我們需要讓孩子變得更自信,關鍵就是「自我認同感」。
  • 當孩子缺乏自我認同的時候,家長應該如何教育?
    什麼是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是能夠理智地看待並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夠精力充沛,熱愛生活,不會沉浸在悲嘆、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奮發向上,積極而獨立,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並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讚許。
  • 讓孩子變得開朗自信,家長要做好這3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如今大多數的父母都知道,鼓勵孩子所帶來的正面積極的效果,經常被父母認同和鼓勵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很強,外在的表現就會很自信勇敢,相反,如果經常被父母訓斥和打擊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就比較弱,現在表現出來就會顯得自卑、敏感、多疑。自我認同感是健康人格的基礎,自我認同程度的高低,影響著孩子今後的成長和發展。
  • 鯨藍冬令營研學遊 大連孩子在快樂中探索自然
    「然然,快點,趕緊學習去……」「學習,學習,你整天就只會叫我學習,你知不知道學習很無聊,很煩的,爸爸!我就不,哼!」「你……」是的,我是爸爸。是一個殷殷期盼自己的孩子「成鳳」的家長。與大多數家長一樣,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每天我都花費巨大的精力在孩子的學習上。當然,我也理解單調、枯燥的學習方式的確難以讓孩子喜歡或者接受。於是,我想盡一切辦法,希望探索一個既能讓孩子感興趣又能從中學習到知識,愛上學習的方法。就在我煩惱之際,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微信中刷到了鯨藍自然教育冬令營研學遊活動,這活動頓時讓我眼前一亮。
  • 孩子做事總缺乏信心?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家長要做的就是與孩子一起分清楚某件事情的成功或者是失敗究竟是因為個人原因還是因為孩子遇上了不可抗的導致失敗的因素。當家長和孩子學會分清後,家長面對那些無法控制的因素,就不要因此對孩子進行責備和教育。比如說,孩子努力準備了一次考試,但是卻依然在這次考試中獲得了排名比較靠後的成績,或者是沒有取得進步,那麼家長就可以幫孩子分析以下是不是因為試卷的難度變高了,或者是老師改錯題這樣的情況。
  • 為什麼有些孩子身份證最後一位是X?代表什麼意思?家長該知道
    如果是在同一個市區的,基本上他們身份證上前6位數都是相同的。所以,身份證一至六位數代表著他所在的省、市、區。2、 第七至十四位數所代表的意思我們身份證上的第七至十四位數,它代表著這孩子的出生年、月、日。如果出生的月份和日期是單位數的話,它會在前面加一個零,這樣才能確保身份證上有十八位數字。
  • 美國「家教」:讓孩子在家上學
    >美國「家教」:讓孩子在家上學2013-08-15 09:25:50出處:PCbaby作者:蕭蕭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家庭學校,即「Homeschooling」,美國稱之為「在家上學」,一些歐洲國家稱之為「家庭教育」(home education)。
  • 教育孩子中最重要的四件事是什麼?
    我來跟你分享,什麼是家長無論如何都應該花時間和力氣做的事,不能放棄的事,總共是四點:第一件事:價值觀塑造價值觀的塑造,是我們內心認同的東西,做人應該有的基本標準。比如在我們家,善待他人,簡單生活,這些價值觀非常重要。
  • 孩子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教會孩子「自我認同」,孩子更自信
    一、「自我認同感」對孩子的成長意義所謂「認同感」指的是一個人對於自身的接受程度、認可程度,它由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兩個部分組成。有的孩子就是太過於在意外部評價,進而決定了其自我評價,才使得性格裡負面的成分佔據領導地位,影響孩子人格成長。認同感的這些意義,家長看到了嗎?
  • 家長如何輔導孩子學好英語?
    孩子對英語學習沒興趣,家長該如何輔導孩子學習英語?學校有老師監督教學孩子還能堅持學一學,但是回到家中,沒人輔導,孩子更是覺得英語學習無趣,許多家長表示自己上學那會兒就沒有學好英語,而且這麼多年過去學過的英語早就忘得差不多了,現在也無法去輔導孩子,因此,家長面對對英語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失去學習信心的孩子會感到束手無策。
  • 孩子自卑不敢嘗試,因為孩子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孩子更自信
    每一個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所以在教育子女的時候會格外嚴格,這就會使有些父母經常使用過於嚴格,甚至有些不恰當的教育方法來對待孩子。最終不僅不能使孩子成才,反而會讓孩子失去自我認同感。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有些父母因為孩子做錯了一點小事,就對孩子進行嚴格批評,長時間下來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什麼都做不好。
  • 從孩子的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的品行,都跟家長有關
    百依百順,有求必應是這種類型家庭模式的常態,孩子犯了什麼樣的錯誤,無條件原諒,甚至很多家長都認為是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把錯誤都歸結到自己身上。孩子的感受凌駕於任何人的感受之上,有時還會過分在意,在這樣家庭中的孩子屬於典型的嬌生慣養,溺愛的類型。
  • 上學,一個孩子都不能少
    廣西實施教育三年提升計劃和「全面改薄」工程,努力擴充教育資源,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截至目前,全區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2%,比2015年提高了2.2個百分點。落實政策,多部門合力控輟確保每一位貧困家庭學生「不掉隊」,需要落實好政策,多部門合力。
  • 重點高校農村孩子越來越少,對農村人是壞消息嗎?恰恰相反
    最近教育的問題又被不少人拿出來說了,網友說自己是清華某班的,班裡就自己一個農村生源,某重點大學的教授也說,自己帶的農村學生越來越少。而關於教育最集中的問題是,家長抱怨要輔導,孩子抱怨作業多,老師抱怨不敢管,社會抱怨不公平。
  • 《起跑線》:你的孩子怎麼樣,你就是他的起跑線
    這部片子由薩基特·喬杜裡作為導演,講述他和他的太太為他的女兒找更好地學校,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想盡各種辦法,搬家到名校的學區房,通宵排隊領報名表,參加孩子和家長的面試補習班。平民窟裡的新朋友希亞姆一家對他們非常照顧,甚至在女兒皮婭被錄取有抽籤資格後,朋友西亞姆因為擔心拉吉付不起學費要用自己的生命幫助皮婭換取學費。這喚起了拉吉的良知和善良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