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 圖:魏力謹 邵天驪
新聞回顧
在寧海縣越溪鄉,有一所看似其貌不揚的農村幼兒園,開發出了一系列讓全縣幼兒家長羨慕的「田園課程」,並在2020年12月被評上省一級幼兒園。在這所只有175名學生的幼兒園裡,每天有45分鐘的果蔬特色區域活動,每周一小時的植趣生態體驗活動,每季一周的果蔬收穫實踐活動,每學期一次的美食節……豐富的鄉土園本課程不僅讓不少孩子天天吵著要去上學,甚至吸引了住在寧波市區的家長,堅持要把孩子送到這裡。對此,您怎麼看?
嘉賓發言
黃信良:寧海縣越溪鄉這所規模不大、其貌不揚的農村幼兒園,卻能辦成讓城區家長都願意把孩子往這裡送的幼兒園,並能評上省一級幼兒園。初次聽說此事時,覺得這是幼兒園辦學領域中的一個奇蹟。現在的幼兒家長都設法把孩子往城裡的幼兒園送,而各幼兒園在硬體建設上追求「高大上」、追求「洋氣」蔚然成風,在這樣的大形勢下,越溪鄉中心幼兒園卻能取得這樣的辦園效果,確實算得上一個奇蹟。但仔細想想,也符合邏輯。有作為才有地位,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樣的辦園效果是該園近20年來,堅持利用特色資源持續接力地開發園本課程結出的碩果。
馬果葉:讓孩子在「自然教育」中成長,我不僅認同,還十分支持。基礎性和啟蒙性是幼兒園教育的特點,幼兒園課程作為學前教育的載體,直接影響幼兒現時的發展,為幼兒今後甚至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從人的發展角度來看,幼兒正處於人生發展的起始階段,是從懵懂邁開腳步走向社會的開始,因此幼兒課程不尋求傳授知識的高深、系統,恰恰有必要讓幼兒體驗關於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最淺顯的知識和觀念,幫助幼兒認識他們周圍的世界,開啟幼兒的智慧與心靈,萌發他們的優良個性和品質。
陳劍文:我看到過很多家長傾盡全家之力,在城裡買了房子,把孩子送到城裡去上學。城裡的家長把孩子送到農村上幼兒園,那真是極其罕見的事了。足以說明越溪鄉中心幼兒園的魅力所在,能評上省一級幼兒園也是因為其辦園特色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
黃信良: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只要這個人能發現並發展自己的長處;每家幼兒園、每所學校都有可能受到家長、學生的歡迎,只要他們能找準自己的定位,發揮自己的優勢。越溪鄉中心幼兒園開發「田園課程」就是一個示範,我市肖東一小辦學中突出姚劇特色教育、肖東二小突出足球特色教育,也都是辦出特色、辦出成效、辦出口碑的範例。
馬果葉:越溪鄉中心幼兒園開設「田園課程」的做法很好,值得借鑑推廣。讓孩子從小接受「田園教育」,可以培養孩子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的良好品質。同時,孩子們可以從各種生態體驗和實踐活動中學到許多平常學不到的知識。再說,現在的年輕父母大多很忙,特別是住在城市裡的孩子能夠體驗鄉村田野樂趣的機會很少。如果孩子能夠在幼兒園學習種植豆瓜果蔬,敲敲打打鍛鍊動手能力,是種不錯的嘗試。實踐證明,這家幼兒園的創新教育非常成功。豐富的鄉土園本課程不僅讓不少孩子天天吵著要去上學,甚至吸引了住在寧波市區的家長,堅持要把孩子送到這裡。
陳劍文:越溪鄉中心幼兒園開發的「田園課程」,基於孩子的興趣出發,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園每天每周每月每學期開展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動,既動手又動腦,很好地激發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對孩子有著持久吸引力,孩子天天吵著要去上學也就不奇怪了。教育必須依靠智慧。這家幼兒園被評上省一級幼兒園,便是依靠智慧取得了成功。
黃信良:越溪鄉中心幼兒園的成功,在於他們的園本課程,而他們園本課程的主題是親近大自然,這個主題非常契合當下的現實生活:一方面,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大自然是人類的搖籃,親近大自然是人的本性,但當代人又大多學習、工作、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叢林裡,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很少,該幼兒園的「田園課程」多少能滿足當代人親近大自然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們黨和政府正在大力倡導綠色環保生態,倡導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倡導美麗中國建設,讓孩子從小接受親近大自然的教育,就能為他們長大後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打好人生的底色。當然,孩子成長階段,所需的知識和能力是多方面的,不能因特色教育而放棄了其他通識課程的教育,也不能因為自己有這個特色而排斥別人的特色。
馬果葉:幼兒園的孩子年齡一般在3歲至6歲之間,正處於頑皮好動的年紀。這一年齡段也是激發孩子創造力、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的最佳時機。充分利用好這一關鍵時期,對孩子以後創造力的發展會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開設田園類課程,可以讓孩子在快樂學習中親近大自然,享受田園樂趣,滿足他們自由學習和探究自然的需要。與傳統的教學活動不同,「自然教育」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探索空間,讓他們可以在玩中學、學中玩,更加有利於知識的積累。與大自然充分接觸,還能提升孩子的各項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黃信良:目前,城市幼兒園、學校的教育設施以及辦學理念總體上比農村先進,但一些農村幼兒園、學校有自己的特色,在某些方面有城市幼兒園、學校所沒有的教學資源和課程。城鄉幼兒園應優勢互補、特色共享。筆者以為,如果條件許可的話,不妨探索嘗試交換互學的「遊學」式教學,即城市幼兒園、學校的學生到鄉村幼兒園、學校學習、生活若干時間,學習鄉村特色的課程;農村幼兒園、學校的學生到城市幼兒園、學校學習、生活若干時間,學習城市特色的課程,從而讓孩子們學到各自幼兒園、學校看不到、學不到、體驗不到的知識和技能。
馬果葉: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孩子因為學習被禁錮在教室裡,長大後分不清韭菜和麥苗,甚至不知道花生長在地裡,這都是脫離實際生活、缺少必要的實踐活動造成的。現在學校開設社會實踐課太少,難得布置的假期作業裡有「當一天家裡主人」這樣一項,我就會帶孩子到菜市場採購做飯的食材,指導他動手做頓簡單的飯菜。我覺得學習離不開生活,在生活實踐中能學到的東西更多也更有用。
陳劍文:作為一名老師,最期盼的就是孩子樂於上學,主動愛上學習。家長尤其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心儀的學校上學。我市很多學校有自己的辦學特色,如「開心農場」「美食節」「走長徵路」「少年足球」等活動的開展,在讓孩子的能力得到鍛鍊的同時,也讓孩子愛上了校園生活。
網友圍觀
小不點:大自然的魅力無窮,給人的啟示也是無限的。對孩子來說,大自然教會他們的遠遠比課本上更生動。讓孩子在「自然教育」中成長,我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嘗試,值得我市幼兒園借鑑。
Sunshine:我認同讓孩子在「自然教育」中成長。在實際生活中,那些熱愛大自然的孩子,往往思維更靈活,更加富有觀察力、想像力和創造力。
大山之巔:對於幼兒園孩子來說,「自然教育」的好處多多。孩子們通過接觸大自然,可以學到許多自然知識,如植物、地質、生態、環境等方面知識。而且,與大自然多接觸的孩子一般比較活潑、開朗,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識,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來源:餘姚新聞網-餘姚日報 編輯:夏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