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的問題又被不少人拿出來說了,網友說自己是清華某班的,班裡就自己一個農村生源,某重點大學的教授也說,自己帶的農村學生越來越少。而關於教育最集中的問題是,家長抱怨要輔導,孩子抱怨作業多,老師抱怨不敢管,社會抱怨不公平。農村大學生少了,學生負擔加重,就說明教育更落後,農村人更吃虧了嗎?
我覺得事實恰恰相反。
受教育≠上大學
教育或者學生壓力問題,本身並不是教育自己的問題,要明白的一個觀點是:受教育≠上大學,教育的目的是讓社會提供更多公平的安身立命的機會,並讓更多的人匹配與之適應的能力。知識改變命運,很多人都相信這句話,所以古往今來我們都特別熱衷於考試,這點幾千年來都沒變。今天的很多家長逼孩子寫家庭作業,給孩子報舞蹈班、書法班,無非就是想讓孩子有個更好的未來,上個好大學基本是唯一的途徑。為什麼這麼熱衷於上大學呢?為什麼北大畢業賣豬肉成了新聞?為什麼中國沒有名校退學的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呢?
因為除了大學之外,我們缺少養活自己的途徑。
喜歡書法能養活自己嗎?喜歡跳舞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嗎?種地技術好可以發家致富嗎?除了上大學,我們變現的手段太少了,所以才把受教育等同於上大學,其實我們不會的東西太多了,但是卻缺少供他發育的土壤。
任何時候,總有人不能上大學
受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而上學只是其中的一種,而且是一條很窄的路。從隋唐開始,「科舉制」發展了一千多年,唐宋時期能中進士的一屆也就幾十人,從本質上講,科舉制是一種篩選制度,而不是選拔制度,篩選出來的人是做官的,而不是繼續接受教育,但你不能說沒中進士的人就沒接受教育,同樣的道理,高考意味著義務教育的結束。實行的也是篩選制度,所幸的是被選中的人繼續接受教育,而且現在每年高考幾百萬人參加,為什麼幾千年過去了,還是要實行篩選呢?
因為社會成本高。教育的好處大家都知道,為什麼不讓人人都讀本科呢?
第一、社會承擔不起。第二、社會不需要。
不少人可能會說,我出得起學費啊,5000學費加上10000生活費,完全沒問題。如果真的是這個成本,當然是沒問題。但是,這是國家大力補貼,社會共同承擔之後的結果。很多有留學經驗的人都知道,一年20萬也就是個起步價,很多美國大學生畢業前幾年都在還助學貸款,韓國因為學費太高學生還遊行示威。18歲以後的學習不產生直接生產力,這點決定了高等教育需要補貼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點,本科以上的教育,社會的吸納能力也是有一定飽和度的。
不少大學畢業生上班後都抱怨,做的工作沒技術含量,小學生都可以做。社會越發達,就需要更多高學識的人嗎?這其實是一個悖論。科技發展需要更多的知識,但知識轉化為生產力,代替更多的人,讓一部分知識人可有可無。綜合來看,無論社會發展到何種程度,高等教育必須有一定的門檻,也就是說篩選是一定會存在的。在過這一道坎上,農村生源是有天然劣勢的,家庭環境、父母培養、師資力量,再加上各地的錄取率不同,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不必再說。農村人上大學的概率比城市低,這是顯而易見的結果,其實也不只是教育,醫療就業各方面都是。
重點大學農村生源少,反而是農村的好現象?
農村生源在減少,這是個事實,因為農村人在減少,現在除了北上廣深幾個城市,城市戶口基本上是零門檻,想成為城市人簡單,想成為農村人難,2019年我國城市化率已經超過60%。
重點大學的農村學生少,其實是一種倖存者偏差。恰恰說明更多的農村人上大學了。
二戰的時候盟軍轟炸德國,回來的飛機,彈孔一般集中在機翼,因此有專家就建議要加厚機翼,但有的人提出了相反的觀點:機翼恰恰是最安全的地方,因為機翼中彈了還能飛回來,而其他部位沒中彈不是因為安全,而是一旦被擊中就沒機會飛回來了。
以前很多農村學生要想上大學除非出現一種情況:小學前幾名、初中前幾名、高中前幾名。這樣的學生自然容易考重點大學,在我小的時候也偶爾聽到隔壁某某村有人考名牌大學了,但在這樣的花團錦簇之下,沒有人想到那些學習成績平庸的孩子,有的小學畢業就回家放羊了,有的高中成績不好就去廣東打工了。這不就是另外一種倖存者偏差嗎?我們只看到了偶爾出現的名牌大學,卻忽略了成批失學的農村娃。現在更多的農村學生有機會去職業學校或者普通高校,不是更接近於教育的意義嗎?
競爭幾個名牌大學的名額是未來教育的趨勢嗎?
我看未必。其實本科教育是一種大眾化教育,想成為某領域的專家幾乎不可能,除非繼續深入學習。也就是說本科階段,從學校得到的知識差別並不是很大,另一部分就要在社會上得到補充,當前我們正處於經濟和觀念上的轉軌期,萬眾創新大眾創業,未來的職業會百花齊放,農村學生由於沒有包袱,願意從底層做起,嘗試各種機會,其實是更能適應這種轉變的,相應的機會也會更多。除了讀名牌大學,從基礎崗位一步步成長,回鄉創業等也是有很多機會的。
教育公平或許任何時候都不會達到,人人接受高等教育也不會實現,但如果有一天教育不再是改變命運的手段,而是滿足內心渴求的方式,那就達到了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