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高校農村孩子越來越少,對農村人是壞消息嗎?恰恰相反

2020-12-06 四大財子

最近教育的問題又被不少人拿出來說了,網友說自己是清華某班的,班裡就自己一個農村生源,某重點大學的教授也說,自己帶的農村學生越來越少。而關於教育最集中的問題是,家長抱怨要輔導,孩子抱怨作業多,老師抱怨不敢管,社會抱怨不公平。農村大學生少了,學生負擔加重,就說明教育更落後,農村人更吃虧了嗎?

我覺得事實恰恰相反。

受教育≠上大學

教育或者學生壓力問題,本身並不是教育自己的問題,要明白的一個觀點是:受教育≠上大學,教育的目的是讓社會提供更多公平的安身立命的機會,並讓更多的人匹配與之適應的能力。知識改變命運,很多人都相信這句話,所以古往今來我們都特別熱衷於考試,這點幾千年來都沒變。今天的很多家長逼孩子寫家庭作業,給孩子報舞蹈班、書法班,無非就是想讓孩子有個更好的未來,上個好大學基本是唯一的途徑。為什麼這麼熱衷於上大學呢?為什麼北大畢業賣豬肉成了新聞?為什麼中國沒有名校退學的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呢?

因為除了大學之外,我們缺少養活自己的途徑。

喜歡書法能養活自己嗎?喜歡跳舞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嗎?種地技術好可以發家致富嗎?除了上大學,我們變現的手段太少了,所以才把受教育等同於上大學,其實我們不會的東西太多了,但是卻缺少供他發育的土壤。

任何時候,總有人不能上大學

受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而上學只是其中的一種,而且是一條很窄的路。從隋唐開始,「科舉制」發展了一千多年,唐宋時期能中進士的一屆也就幾十人,從本質上講,科舉制是一種篩選制度,而不是選拔制度,篩選出來的人是做官的,而不是繼續接受教育,但你不能說沒中進士的人就沒接受教育,同樣的道理,高考意味著義務教育的結束。實行的也是篩選制度,所幸的是被選中的人繼續接受教育,而且現在每年高考幾百萬人參加,為什麼幾千年過去了,還是要實行篩選呢?

因為社會成本高。教育的好處大家都知道,為什麼不讓人人都讀本科呢?

第一、社會承擔不起。第二、社會不需要。

不少人可能會說,我出得起學費啊,5000學費加上10000生活費,完全沒問題。如果真的是這個成本,當然是沒問題。但是,這是國家大力補貼,社會共同承擔之後的結果。很多有留學經驗的人都知道,一年20萬也就是個起步價,很多美國大學生畢業前幾年都在還助學貸款,韓國因為學費太高學生還遊行示威。18歲以後的學習不產生直接生產力,這點決定了高等教育需要補貼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點,本科以上的教育,社會的吸納能力也是有一定飽和度的。

不少大學畢業生上班後都抱怨,做的工作沒技術含量,小學生都可以做。社會越發達,就需要更多高學識的人嗎?這其實是一個悖論。科技發展需要更多的知識,但知識轉化為生產力,代替更多的人,讓一部分知識人可有可無。綜合來看,無論社會發展到何種程度,高等教育必須有一定的門檻,也就是說篩選是一定會存在的。在過這一道坎上,農村生源是有天然劣勢的,家庭環境、父母培養、師資力量,再加上各地的錄取率不同,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不必再說。農村人上大學的概率比城市低,這是顯而易見的結果,其實也不只是教育,醫療就業各方面都是。

重點大學農村生源少,反而是農村的好現象?

農村生源在減少,這是個事實,因為農村人在減少,現在除了北上廣深幾個城市,城市戶口基本上是零門檻,想成為城市人簡單,想成為農村人難,2019年我國城市化率已經超過60%。

重點大學的農村學生少,其實是一種倖存者偏差。恰恰說明更多的農村人上大學了。

二戰的時候盟軍轟炸德國,回來的飛機,彈孔一般集中在機翼,因此有專家就建議要加厚機翼,但有的人提出了相反的觀點:機翼恰恰是最安全的地方,因為機翼中彈了還能飛回來,而其他部位沒中彈不是因為安全,而是一旦被擊中就沒機會飛回來了。

以前很多農村學生要想上大學除非出現一種情況:小學前幾名、初中前幾名、高中前幾名。這樣的學生自然容易考重點大學,在我小的時候也偶爾聽到隔壁某某村有人考名牌大學了,但在這樣的花團錦簇之下,沒有人想到那些學習成績平庸的孩子,有的小學畢業就回家放羊了,有的高中成績不好就去廣東打工了。這不就是另外一種倖存者偏差嗎?我們只看到了偶爾出現的名牌大學,卻忽略了成批失學的農村娃。現在更多的農村學生有機會去職業學校或者普通高校,不是更接近於教育的意義嗎?

競爭幾個名牌大學的名額是未來教育的趨勢嗎?

我看未必。其實本科教育是一種大眾化教育,想成為某領域的專家幾乎不可能,除非繼續深入學習。也就是說本科階段,從學校得到的知識差別並不是很大,另一部分就要在社會上得到補充,當前我們正處於經濟和觀念上的轉軌期,萬眾創新大眾創業,未來的職業會百花齊放,農村學生由於沒有包袱,願意從底層做起,嘗試各種機會,其實是更能適應這種轉變的,相應的機會也會更多。除了讀名牌大學,從基礎崗位一步步成長,回鄉創業等也是有很多機會的。

教育公平或許任何時候都不會達到,人人接受高等教育也不會實現,但如果有一天教育不再是改變命運的手段,而是滿足內心渴求的方式,那就達到了教育的真諦。

相關焦點

  • 城市經濟根本不是來源於農村的發展,而恰恰相反
    並且重新認識了城市和農村的關係。最重要的是其中的一個掛念顛覆了以往的認知,那就是「城市經濟根本不是來源於農村的發展」。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腦圖哥從《城市經濟》這本書中獲取的新知吧。歷史書告訴我們的城市經濟而實際上,城市的出現不僅不晚於農村,同時也是人類經濟活動的主要發源地。
  • 農村人口越來越少,「合村並鎮」實施後,未來農村會消失嗎?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城鎮化的進程也在不斷的加快,對於大部分人而言,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進入城市生活,享受比較好的教育、醫療等條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之前農村發展的機遇比較少,也導致很多人湧入城市,並選擇在城市「安家立業」。那麼,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未來農村會消失嗎?
  • 農村有種魚在農村越來越少了,市場價70元一斤!
    導讀:農村有種魚在農村越來越少了,市場價70元一斤,你見過嗎? 這種魚在筆者老家把它歸類為野生魚種,還有鯽魚也是,小時候經常去釣魚,一般池塘都是村民幾個人一起承包的,如果你釣到了七星魚的話人家不會管的,如果釣到了草魚等家魚就需要放生,這可能就是農村人約定俗成的規律
  • 以前土狗在農村隨處可見,可為何現在越來越少了?
    不過自己長大之後,發現以前在農村隨處可見土狗,如今卻變得越來越少,不少農民也開始養起了泰迪和金毛等洋犬,土狗仿佛正逐漸消失在我們的視野當中。其實對於這一現象,很多人都抱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覺得這是時代的進步,有人卻覺得這是農村風土人情的流失。可是,無論抱有哪一種想法,土狗的忠誠和能力都是很多洋犬所不能比擬的。
  • 清北浙復交新生4大「特徵」,來自農村的學生少,男女比例失衡
    ,在清北已經很少看到農村學生的身影了,2019年清華共招收了3400名學生,農村貧困地區約656人,其中379人是通過自強計劃和專項計劃錄取進來的,也就是說沒有這些優惠政策,農村學生會更少。 其實從大數據上看,從1998年-2020年進入清北浙復交的農村學生比例,已從30%降到了不足10%,各大985高校越來越難看到農村學生的身影了。
  • 20年後的農村將沒有農村的樣子?你能想像的到20年後農村啥樣嗎
    想必大家都知道,現在越來越的農村人沒有呆在家鄉,而是選擇到大城市裡見世面,絕大多數的農村人民都嚮往著城市的生活,不想讓自己的見識局限於農村,城市美好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了他們,因此農村年輕人正在大量的往大城市裡走。
  • 過去農村很多見,被小孩當寵物,現在數量越來越少,為啥呢?
    導讀:過去農村很多見,被小孩當寵物,卻因為好吃,現在快看不到了過去的農村,跟現在的農村相比較,農村野外植被豐茂,而且生物諸多。野外是孩童的樂園。放學之後孩子們會齊刷刷地向野外奔跑,哪裡才是孩子們的玩耍場所。
  • 現在農村餵養騾子的越來越少了,騾子不能生育是為啥呢?
    歡迎關注棒奔霸,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農村風情,每天都有新的農村事物分享給你,感謝有你的陪伴。隨著農業生產的機械化,以及生活條件的提高,農村生活環境的改善,現在養殖騾子的缺少比過去要少了很多很多,在諾大個村子裡,還真的很難看到一頭牲畜,過去誰家有一頭騾子或者馬,哪可比現在誰家有輛轎車還要牛13,農村有句俗語叫做誰家的騾子和大馬,也不是一直在誰家門口栓著的,也是講只要我們去努力的奮鬥,也是能夠擁有自己的騾子或者馬的,也側面說明過去騾子和馬在我們心裡的地位
  • 為什麼農村山裡野兔越來越少?來聽聽老農怎麼說
    記得小時候家裡人經常去野外打獵,打一些野兔、野雞等等,這些野味都非常好吃,然而隨著農村發展,想要再吃到這些野味是非常難的,尤其是野兔在農村都非常少見了,那麼為什麼農村山裡面野兔越來越少呢?我們一起來聽聽老農怎麼說的。
  • 農村俗語「老大傻,老二精,家家有個壞老么」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以前農村每家都會有好幾個孩子,之前我也一直納悶,為什麼這麼窮,還要生那麼多孩子呢?後來聽老人們一說才知道,因為那時候農業勞作主要靠人力,人多了生產力就多了,正所謂人多力量大。而且人多了還能多分一些田地,那時候的農田對於農民來說意味著什麼,不用我說大家也知道。
  • 不止土地荒廢,農村這3種事情也在慢慢發生,未來農村還有家嗎?
    現在農村存在的同樣一個問題就是,很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裡的都是一些留守老人和兒童。當然這些只有真正體驗過農村的生活的人才會懂,很多人都覺得農村人到城市裡就是鄉巴佬進城,一個比一個土。但是為了一家妻兒老小,不得不進城打工。因為現在種地都是不好種的,搞不好還要賠本,所以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去城市裡打工,相信不少人還被嘲笑過。
  • 這些職業過去在農村很常見,如今已經越來越少了,未來可能會消失
    說起農村很多人都會聯想到種田、種地等場景,但是在農村也並不是所以人都是以種田為生,其實也有很多不同的職業,只不過在農村人們常喜歡以手藝人這個詞來稱呼。但是隨著時間社會的進步,行業的發展,導致很多手藝人都逐漸的被替代了,所以過去在農村很常見的一些職業,如今已經越來越少見了,未來也有可能會消失。那麼究竟有哪些職業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農村那些逐漸消失的職業人。
  • 為什麼農村蛇類越來越少了?若在野外被菜花蛇咬了,應該怎麼做?
    不過近些年來已經很少在農村見到蛇了,或者見的蛇類特別少,為什麼會這樣呢? (1)農村蛇類的減少,我認為主要原因與農村人的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有關係。
  • 農村野兔越來越少,想吃野味難上加難,聽聽老農怎麼說
    如今的農村發展的越來越城鎮化了,對於農村以前有很多野味,但對於現在來說,這些野味基本上消失不見了。還記得小時候,家裡的老人經常會去野外打獵,打一些野兔、野雞、野鴿子等,這些野味可是非常好吃的。味道鮮美,而且肉質也是非常的好吃。
  • 農村的小動物越來越少,可是有一種動物泛濫成災
    社會人關心社會事,社會人生活為您分析出現在身邊事情春天到了,即將入夏,農村廣闊的天地裡到處鳥語花香,暖風拂面,田間地頭有農民在勞作,湛藍的天空下一派祥和的畫卷。如此美麗的農村在現代化進程中,人類從事各種工農業生產活動,給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造成嚴重的破壞很多小動物們都減少了甚至消失。即使是很多人感到恐懼的蛇類也很少見了。可是有一種動物,以前不經常見到,現在卻要泛濫成災了。這種動物就是山雞,山雞俗稱野雞,又稱雉雞,毛色七彩斑斕,又稱為七彩山雞。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 農村常見的灰喜鵲,為何變得越來越少了?其實和農村這些現象有關
    這樣的情景在農村十分常見,但是有些細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近些年來這種鳥類明顯少見了,有些地方甚至很難再見到這種鳥,還有的朋友納悶這種鳥類是不是消失了。灰喜鵲數量變少的確已成為一種現象,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信息幹預對農村學生選擇重點大學的影響研究:家庭經濟條件還是學生...
    信息幹預對農村學生選擇重點大學的影響研究:家庭經濟條件還是學生能力?當前我國形成了以國家專項計劃、高校專項計劃與地方專項計劃為核心的農村和貧困地區專項招生計劃。2014年開始實施的高校專項計劃(下文簡稱專項計劃),由教育部直屬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試點高校承擔,主要招收邊遠、貧困、民族等地區縣(含縣級市)以下高中勤奮好學、成績優良的農村學生,安排招生計劃不少於有關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規模的2%。
  • 為何農村用母雞孵化小雞的越來越少了?
    為何農村用母雞孵化小雞的越來越少了?文/農夫也瘋狂在春天的時候,萬物復甦。不僅植物發芽了,而且還有很多的動物也要在春天的時候孕育生命。而在農村裡,基本上都會養一些家禽家畜,尤其是像雞這種動物,幾乎是家家戶戶都會養殖。年輕人可能會嫌麻煩,或者是認為養雞不衛生,不願意養雞,寧願去集市上購買現成的。
  • 農村「越來越少」的4種野味,虎頭呆上榜,圖3已成保護動物!
    哈嘍,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農村美食大雜燴講堂,今天我要和大家繼續說幾種以前農村人常吃的野味,可能現在有的在農村根本都找不到了,但是這些野味的美味,是我們從小到大一直沒有忘卻的家鄉味道!農村「越來越少」的4種野味,虎頭呆上榜,圖3已成保護動物!
  • 都說農村電工掙錢,為何幹這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老電工說出原因
    當時農村裡雖然拉了電線,但是很多人家都不捨得用電,只有到晚上天黑了,吃飯的時候才會點一會兒,然後就關燈睡覺,因為當時也沒有什麼娛樂活動,村裡面也沒人買得起電器,連電視機都沒有。所以那個時候電費並不多甚至有的人一個月只要交不到一塊錢的電費,因為基本上沒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