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教育:讓孩子用更廣闊的視角認識世界

2021-01-19 東方悅稚蒙特梭利教育
(主教老師示範地質構造工作)

"宇宙教育就是讓孩子探索宇宙的教育嗎?"

"宇宙教育有哪些教育任務?又該如何開展?"

"宇宙教育會培養出怎麼樣的孩子?"

這篇文章涵蓋了宇宙教育及宇宙任務的研究、理論、實踐及緣起。文中,萊納德先生回憶了他在自身教學經歷中帶領學生進行植物學學科探索的過程。萊納德在本文中論及一個講故事的課程,該課程生動形象地把視角放在宇宙教育的各個方面,如哲學、人類團結、歷史英雄、發明、感恩、與自然的聯繫等等。

作者:Gerard Leonard

翻譯:凌靜遠

01

·一支鉛筆中的「宇宙視野」·

1946年,在喀拉蚩,有個人講述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故事。一個孩子想要寫字但發現筆沒有了,老師就讓他到商店裡去買一支鉛筆。回到學校,孩子向老師抱怨說排隊買筆,等了太久時間。碰巧旁邊有個睿智的老婦人目睹了這件事,她把小孩叫到了身邊,給他講了一個故事——一支鉛筆的奇妙旅程。

故事的內容是:一支鉛筆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很多人都參與了它的生產之旅。她講了石墨和木材等原材料是怎麼形成的,講到了為了生產一支鉛筆,礦工、伐木工、運輸工等許多人是如何參與進來,還講到了商店裡的售貨員阿姨怎樣辛苦工作並將東西賣給她的顧客。她希望通過這個故事引發孩子的同情之心,用他的想像力和智慧更深刻地理解這件事。

換句話說,透過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質。一支小小的鉛筆,包含了無數的人與物之間的聯繫。老婦人希望藉此喚起孩子的感激之情,在這件事中用耐心去對待、去回報他人高尚的勞動。

(一年級學生正在做古詩研究工作)

那個睿智的老婦人就是瑪利亞·蒙臺梭利博士。她把這個故事告訴了她在喀拉蚩的學生,更描繪出一個蒙氏老師該如何用心去準備自己,並通過細微之處去開啟兒童的宇宙視野。

《透明的事物》一書的作者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也談到了這種「專注行為」的本質。即便專注的目標是 「一支非常樸素、圓潤、技術上沒有特別亮點的廉價松木鉛筆」納博科夫說,「無論我們專注的物質處於何種狀況,專注的行為會引導我們不由自主地思考該件事物的歷史。」

對於瑪利亞·蒙臺梭利博士而言,深入思考事物的歷史及宇宙功能已經成為了其思考模式。從上世紀30年代中期開始,她就通過「宇宙教育」的理念向世人展示這種思考。在整個20世紀40年代,她通過授課傳授兒童教育的理論,發展出了生物和各元素的宇宙任務及其角色的概念。

深入理解瑪利亞·蒙臺梭利的宇宙教育,必須要理解一種極其宏觀的看待地球歷史及人類在生物圈的位置的方式。她同時看到,這個方式可以激發孩子探尋人類在地球上行為的重要性的興趣。

02

·「生命為宇宙而工作」激發兒童探究欲·

蒙臺梭利博士在數十年裡週遊了世界,堅定了她認為萬物都在工作的理念——每一個生命都有自己特殊的使命——驅使它無休止地工作。

在印度的戈代加奈爾,蒙臺梭利博士和她的兒子馬裡奧與不同國家不同年齡的小孩一起工作的時候,看到了生命為宇宙而工作這個概念是多麼的吸引孩子們。他們觀察到了孩子們對走進大自然、沉浸在動植物的世界、去了解它們所創造出的地球生態環境、土地形成與分解的地質過程是多麼地感興趣,當然還包括令人驚嘆的水的工作。

(用毛線做地心圈工作)

他們發現6到12歲的兒童用想像力、推理性心智、喜歡「大數字」的數學傾向,可以進入小到原子的微觀世界,也可以走進大到星系的宏觀世界。「比如說,我們如果對一個這個年齡的孩子說,在一個針尖大小的地方可以容納71億個氫原子,這個孩子可能會對此報以極大的敬畏和好奇,然後通常渴望去對這個事情做進一步探索和研究。這種對宇宙的探索特別適合這個年齡孩子的智力發展。」(瑪利亞·蒙特梭利,未發表的演講,1940年1月29日)。

如果再回到那個鉛筆的故事,我們便可以看到,教師不僅要深化自身對於事物之間起源及聯繫的知識框架,還要拓展視野並隨時做好準備,直接和自發地利用好當下發生的事情。(Lakshmi Kripalani,談話內容,2005年10月)教師要緊緊抓住宇宙教育的理論,體現出宇宙視野,增長她對自然界作為統一體、完整體的認知。在同兒童一起探索研究的過程中,教師要保持求知慾和興奮感。

(植物學工作)

對於環境中的生物的微小細節的關注與研究,即教師所強調的「宇宙觀「、「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毫無疑問會把孩子引入到一片更廣闊的天地。

正如蒙臺梭利博士所說:

如果我們研究自然界中植物或昆蟲的生活,我們或多或少地會對世界範圍的植物或昆蟲有大致的了解。沒有人會認識所有的植物;看到了一棵松樹就能夠去想像其他松樹是如何生長的。(從童年到青少年,第35頁)

03

·教師的準備:建立「充滿活力」學習實驗室·

我記得,第一次讀馬裡奧·蒙臺梭利的文章《植物的工作》,為當時的我打開了一個全新世界。植物是維護地球的重要貢獻者,樹木和草把珍貴的土壤聚集在一起,用它們的根開採礦物和水,庇護和支持許多其他生命;植物是光合作用者,太陽能量的捕獲者,還和它們的無核原生物朋友一起成為固化氮元素者。這些科學知識並沒有削弱我對樹木和植物世界的詩意感,而是開始了我敞開心扉,更深入地觀察這些非凡的生命的過程。

(中關村外國語學校蒙特梭利小學實驗班教室)

這就是在宇宙教育環境中進行的「教師的準備」,也是環境準備的一部分。對每個人來說,宇宙教育不僅要被認知,而且要以某種方式感受到,這樣才能使這種理解滲透到精神空間和課堂工作中。毫無疑問,我們必須努力獲得和更新我們對多學科的知識,(尤其是蒙臺梭利博士所說的自然科學和歷史;見《兒童的創造性發展》第133頁)並更加了解我們的時間線、圖表和故事中的關鍵部分。

為了深化這項工作,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的方法,讓我們的大腦與心靈建立聯繫。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是通過詩歌、藝術或音樂。對另外一些人,往往是通過與本土傳統智慧的接觸,這種智慧具有與地球的深刻關聯感。對今天的許多人來說,這種聯繫通過我們逐漸對偉大的進化史詩和偉大的科學新發現的認知而發生。人們也總是可以在散步和自然環境中,比如在田野、樹林、山裡、沙漠中獲得這些必要的營養。

(孩子正在觀察時間軸)

「孩子應該熱愛他所學的一切,因為他的智力和情感的成長是相互聯繫的。」瑪麗亞·蒙臺梭利在《教育人類潛能》(P26)中這樣說。她明白愛和知識是緊密相連的。

因此,作為教師,我們的工作就是要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的學習實驗室和一扇通向自然世界的大門,這樣孩子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通過學習和觀察各種細節,開始理解並驚嘆「宇宙任務」或「地球經濟」,從一個微小的葡萄糖分子到細菌、蝙蝠、橡樹的工作,還有像碳循環這樣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七至八歲的)孩子能理解這種哲學嗎?」瑪麗亞·蒙臺梭利問道。「也許不是有意識的,」她說,「但這些對這個年齡的影響都是在為之後的理解做準備。」(《適應的意義》P6)。

04

·教育兒童向社會表達感恩之心·

在馬裡奧·蒙臺梭利的《人類傾向與蒙臺梭利教育》中,為了讓孩子「內化」他的世界,他指出了兩個因素:一是給孩子們提供了解地球如何運作的鑰匙,以及人類如何受到地球運作方式的影響。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通過故事和研究來探索兒童的另一個深度,那就是「人類對人類同胞的貢獻」。

我們講述了許多歷史上偉大而著名的發明和發現者的故事,從阿基米德到現在的,以及其他偉大的英雄人物。然而,蒙臺梭利也會讓我們用故事來頌揚歷史上無名英雄、馴養第一條狗的不為人知的人、針和線的發明者,以及為了生存而無名勞動的各種現代勞動者。

(英文團體工作)

感恩是當我們了解到有多少人間接地幫助我們生存時所產生的感覺。瑪麗亞·蒙臺梭利要求我們實質性地改變我們對這些關係的看法。我們可以幫助孩子了解每個人在這個過程中是如何做出重要貢獻的,而不是簡單地認為每個人都只是為自己服務。

想想看,有多少來自國家的不同國家數以千計的人通過間接的相互合作來製作那支再簡單不過的鉛筆。蒙臺梭利稱這種現象為一種普遍的或宇宙的仁愛活動。她說:「這需要每個人終身奉獻給全人類,無論富人和窮人。」(《教育與和平》第139頁)。通過觀察各種生產和經濟交流,通過觀察各國人民的遷徙以及給他們新定居地區所作出的貢獻,可以喚醒這種觀點。小學生們喜歡這項工作,這對他們來說也特別合適,它點燃了他們的思想。

除此之外,思考和探索某個文化和文明的宇宙任務是令人著迷的。蒙臺梭利博士曾談論希臘文明的進步及其通過羅馬世界對我們當今全球文明的巨大貢獻。我們的一切都要歸功於過去和現在的同仁,以及他們英勇的奮鬥和犧牲。

(語言工作——量詞研究)

蒙臺梭利博士於1939年在倫敦向世界宗教聯誼會發表講話,闡述了對人類的善良和仁愛的感激之情。她相信,儘管我們有戰爭、偏見和盲目性,但我們人類,正在逐步努力建設一個和平的世界。她說:「如果我們教育孩子們認識到這一點(也就是說,他無私的善良和自我犧牲精神」),他們就會準備好向全人類表達感激之情。這是我們宇宙教育的情感層面。」(《教育與和平》第141頁)。

在這個充滿國際焦慮、衝突、仇恨和環境災難的時代,我們面臨著一個巨大的挑戰:在我們的內心和頭腦中要有大局觀,為了我們的孩子和未來的愛,讓我們自己的希望之火和熱情燃燒起來。在未來,兒童的巨大發展潛力將引導我們走向一個和平的全球社會。

相關焦點

  • 有感於方方武漢日記:培養孩子的宇宙視角,從現在做起
    但宇宙是客觀的事實。我們看待問題,需要用到宇宙視角,才能更全面、更客觀,更具有前瞻性。對當下的人類而言,宇宙視角是最大限度的謙虛。宇宙視角讓人們看得更遠,而不是圍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打轉,自己創造一個虛幻的太陽系。難道人們非得等到《流浪地球》中的場景來臨,才能放下各自的傲慢執念、精誠聯手嗎?宇宙視角能讓人們的探索精神永葆活力。每個人都需要拓展自己的認識邊界。
  • 「太空之年」,用獨特視角帶孩子讀懂宇宙航天——「給孩子的太空書...
    無論是對於中國還是世界而言,2019年都將會是重要的「太空之年」。近日,由科普漫畫作家宋海東編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給孩子的太空書」科普漫畫系列出版上市,旨在以獨特的視角和專業有趣的方式,帶孩子讀懂宇宙航天。
  • 人類是怎樣認識世界的?視角、存在、內涵
    人類是怎樣認識世界的?這個要寫的話,可以寫一本書。我只想以最簡單的文字跟大家分享一些思考和想法。人類認識世界不外乎基於三個方面:視角、存在和內涵。視角,我們對世間萬物的認識都是基於人的視角產生的。比如,我們認為人是這個地球上最高級的動物。顯然以人為中心的認知習慣會主張這樣的觀念。在沒有全面清楚知曉地球到底有多少種生物的前提下,人類便得出如此絕對的認識。類似的認識事件在人類世界比比皆是。大到宇宙星球,小到一草一木,凡是地球存有的事物,人類都基於自身視角對其進行描述。
  • 從特殊視角看教育——讀《教育的第三隻眼》
    「第三隻眼」應當跳出「肉眼」,修煉出教育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當教育有了這樣的「特殊視角」,相信每個人看到的是真實的教育,是純粹的教育,是與世俗不一樣的教育。「教育即世界」,因為每個人的知識和見識都有限。湯勇通過「世界思維」將教育思考與教育智慧融合在一起。
  • 用科學點亮童心,我國首部火星題材科普教育漫畫《火星媽媽的日常...
    金梅老師認為新時代的兒童不僅需要具備多元視角、多維能力,更需要成為世界公民、宇宙公民,他們將更加關注身邊的植物、動物、水源、土地與星空,並意識到每一個微小的舉動將影響到地球的未來;同時,他們的世界與視野也在不斷實踐中逐漸拓寬。面向宇宙,是擁抱未來的自由嘗試,希望所有的父母和孩子能夠珍惜並享受攜手仰望星空的時間。
  • 讀《蒙田隨筆》的教育精句,這些妙語對父母教育孩子非常有用
    教育孩子不僅需要挫折教育,而且還要錘鍊他的筋骨———一個健健康康的體魄。目前教育,部分家庭有一點問題:孩子身體鍛鍊被眾多的學習擠佔,心靈磨礪教育也是在溫室中呵護成長起來。一經有個疾風驟雨,恐怕身體和心靈都承受不了。
  • 仟葉教育:送給每一個仰望星空的孩子
    那麼此刻,正在驅動我們邁向星空、探索宇宙的原動力,就是好奇。對地球以外的世界,人們充滿了好奇與想像。雖然科技已經發達到可以讓人類探索的步伐無限延展,可廣袤無垠的宇宙仍充滿著太多神奇和神秘的未解之謎。每個仰望星空的孩子,都有探索宇宙的夢想。
  • 教育實證研究中綜述什麼:研究方法論的視角
    實證研究的文獻綜述具有三個特徵:圍繞專業性問題,有助於產生更有解釋力的新研究視角,綜述內容的豐富和邏輯一致性、論述的準確簡約。國內教育實證研究分為相對獨立的「問題綜述」和「方法論綜述」。「問題綜述」主要是找到研究問題在問題鏈背景中的定位;「方法論綜述」通常是尋找某個與研究問題有本質理論聯繫的(通常是西方的)概念體系,並以此建立起所研究問題的學術概念化表達,建立關鍵詞和研究變量,形成新的視角,以「更廣闊的研究視野」尋找的文獻。教育實證研究文獻綜述的重頭應是「方法論綜述」。西方對概念體系的理論概括,往往存在於具體的實證研究報告之中,是通過對經驗材料的系統抽象概括而得到的。
  • ——「宇宙簡史」課程建設的實踐與認識
    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集「知、仁、勇」於一身,既能指導學生如何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也要引導學生感悟,科學家的理想信念、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是更值得發掘的、更為珍貴的財富。  「宇宙簡史」明確將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作為課程的建設目標。所謂宇宙觀,從字面上講是指人們對於宇宙的結構、起源和演化的認識,但它的實際內涵還包括人類認識宇宙過程中所形成的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等。
  • 北鬥AR學生地球儀,給孩子真正的「快樂教育」
    談到教育,很多家長看到孩子背著沉重的書包去上學就認為孩子這樣不會開心,迫切希望能有既要學習又要快樂的教育形式就好了,其實大多數家長誤解了「快樂教育」的真正內涵,孩子真正的快樂應該來自於對世界的體驗和挑戰自我的成就感。
  • 如此巨大的宇宙從何而來?和宇宙之外的世界相比,它可能很小
    宇宙,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卻蘊含了無盡的奧秘。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宇宙是充滿神秘色彩的,而宇宙的神秘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它的「大」。宇宙有多大?讓我們以人類的視角來仰望宇宙。宇宙膨脹理論是一個非常成熟的理論,通過觀測天體紅移現象,我們能夠直觀認識到宇宙天體的相互遠離,而通過觀測遙遠星系的形狀,也可以對其進行佐證。運行時間越久的星系,其形狀則越規則,而距離越遠的星系其形狀越不規則恰恰說明了它們是新形成的。一切的觀測皆要藉助於光,而宇宙邊緣的膨脹速度遠超光速,這就決定了人類的觀測被限定在了一定的區域之中,更遠的地方我們是永遠無法看到的。
  • 什麼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能培養孩子什麼?
    真正的教育可以用宋代張載的四句話來概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續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儒學包括了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教人成為聖賢的學問,而成為聖賢,成為一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成為具有極高道德修養和思想境界的人,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最高理想。
  • 不要用錯誤的歸因教育孩子
    - 03 -我還認識一位叫曉月的媽媽,她最大的苦惱是,明明她是最疼愛孩子的,可是在孩子眼裡,她卻成了一個惡人。曉月和老公都是上班族,所以平時是婆婆幫忙搭把手照顧孩子。但婆婆年紀大了,教育理念難免就有些陳舊,對小孫子又往往格外的疼愛一些。每次孩子想吃很多糖,但曉月阻止的時候,婆婆都要跟孩子說:「乖,你媽不讓你吃」,「再吃糖,媽媽要生氣的」。
  • 教育焦慮的根源在哪?黃玉峰校長:拒絕「內卷」,用詩性教育喚醒孩子...
    為了分數,學校被捆綁,家長被捆綁,孩子被捆綁,內卷的危害很大。」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峰說,追求詩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師生找到終生幸福。 近日,第五屆「君子養成大會」在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舉行,會議主題為「詩性生活與君子養成」,滬上教育名家一起撥開「焦慮」的迷霧,重新喚回孩子的詩性世界。
  • 看一看地球在宇宙中的哪個位置,這個世界比你想像的更廣闊!
    火星上的探測器曾發回一張在火星夜晚的星空中看到地球的照片,雖然此時火星與地球的距離不到一億公裡,但地球依然只是天空中一個不起眼的小亮點,從地球上出現人類祖先算起太陽甚至還沒有跑完銀河系千分之一的距離,那麼我們生活的地球在如此廣闊的宇宙裡是個什麼樣的地位呢?
  • 孩子容易被人影響?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望子成龍,但是父母選擇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有的父母面對孩子的問題總是喜歡批評,但是有的父母就會溫柔的指導,不同的教育方式下,必然會產生不同的教育結果。其中他指出人們對自我的認識,其實是在與他們互動中形成的,也就是說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很大程度上影響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我們把這個理念過渡到孩子身上,就是孩子對自我的認識是通過自己周邊的人互動形成的,建立在別對自己的評價之上,將這個概念運用到孩子身上,就變成了孩子個人自我概念的建立,是在與父母、身邊的人的互動中形成的。
  • 11部頂尖不同類型紀錄片,讓孩子暑假在家也能「觀看」世界
    歡迎關注東城區婦聯官方帳號一部好的紀錄片,能為孩子打開一扇門,走進更廣闊的人生風景。假期紀錄片推薦來啦!今天給家長和孩子們帶來的是一些關於人文、自然、宇宙、藝術等不同領域的頂尖高分紀錄片,絕對可以承包孩子的整個暑假。
  • 如何認識宇宙的浩瀚?帶你了解大量數據,重新認識宇宙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宇宙是浩瀚到沒有邊際的,地球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人類就更渺小了。可是這種「渺小」沒有辦法切身體會到,畢竟我們又不是太空人,不能去到太空,親眼看到無邊無際的宇宙。我們也不是科學家,整天研究宇宙,時刻感受著宇宙的浩瀚。
  • 什麼是好的教育?這部《零零後》記錄追蹤孩子的十年成長與教育
    而這,似乎發生在很多二胎家庭中,父母不能理解青春期孩子的敏感,對二胎的小孩子關愛更甚,又想要兩個孩子更好相處,其中的矛盾也好,無聲的爭吵也罷,就好像我們自己曾經經歷過或是能夠預想到的某些家庭。,也代表了零零後家庭的兩種教育選擇,零零後的生長大環境是較為優越的,而在這樣的經濟基礎之下,有不少有能力給孩子選擇更好環境的家長。
  • 免費福利|孩子認識宇宙的絕佳視頻資料!美國國家地理出品,《宇宙時空之旅》13集全!
    紀錄片以新發明的科學敘事模式揭露宇宙的壯麗,並重新改造原始系列中備受讚譽的元素,包括宇宙日曆和想像力之船,帶領觀眾以最宏觀和最微觀的角度來審視宇宙。全新的宇宙是長篇故事系列,影片敘述我們如何發現大自然法則以及找到我們在宇宙與時間中的座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