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特殊視角看教育——讀《教育的第三隻眼》

2020-11-22 雲南網

原標題:從特殊視角看教育——讀《教育的第三隻眼》

當代著名作家陳忠實先生說過:「好飯耐不得三頓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書卻經得起一輩子讀。」在我眼中,湯勇先生的新作《教育的第三隻眼》(長江文藝出版社)是一本「大書」,無疑也是一本好書。

湯勇先生「不簡單」,從事區域教育管理十多年,潛心於鄉村教育的探索、行走與改變。當我讀完《修煉校長力》《素質教育突圍》《做一個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做樸素的教育》等多部教育專著之後,我驚訝於在這樣一個喧囂的年代裡,竟有這樣一個「人物」在拼命地呼喊和實踐「樸素而幸福的教育」,他還是「行知思想播種人」,把傳播陶行知思想融入生命,用實際行動學陶、研陶、踐陶。

教育是人的事業,人和人性是教育的邏輯起點,也是貫穿於整個教育過程的著力點,更是教育的歸宿和終點。基於這樣的思考,作者寫這本書的動力來自於對當下中國教育的關切及由此產生的焦慮,希望能夠為教師、家長和教育管理人士提供一些看待教育的不同視角,給大家一些借鑑,增進對教育的理解,促進對教育的改善。

本書集選了52篇對教育觀察思考的文章,這些文章來自於作者的教育經歷,不管是作為區域教育管理者還是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的研究者、寫作者、傳播者,作者都樂於對教育現象和問題進行細微的觀察與深入的思考,並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因為作者有不同於一線教師和研究教育的人們的教育經歷,有一種透過另一種類型的教育看中國教育問題的視角,所以作者為這些文章冠以「教育的第三隻眼」。「第三隻眼」是什麼?「第三隻眼」應當跳出「肉眼」,修煉出教育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當教育有了這樣的「特殊視角」,相信每個人看到的是真實的教育,是純粹的教育,是與世俗不一樣的教育。「教育即世界」,因為每個人的知識和見識都有限。湯勇通過「世界思維」將教育思考與教育智慧融合在一起。正如作者所言,教育的世界,是與孩子生命相遇的世界,是喚醒孩子靈魂的世界,是師生在教育天地裡共同成長的世界,是無數美好瞬間在這裡集合的世界,也是向這個世界成就並呈現一切美好的世界。

關於家庭教育,作者從教育的原點出發,從孩子出發闡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大多數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方法簡單粗暴,常常表現為「七把大刀」:嘮叨、比較、打罵、懷疑、譏諷、溺愛、遷就。毋庸置疑,這「七個方面」是現代家庭教育的大忌,如果沒有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學校教育也是白搭。所以,孩子需要成長,家長更需要成長。

關於學校教育,湯勇的觀點主要集中在《麥田裡的守望》。他指出,現在的學校教育,孩子們差不多做到有學校上,甚至有好學校上了,但是盲目的擇校熱、擇師熱,卻有增無減,愈演愈烈,殊不知,沒有最好的學校,也沒有最好的老師,更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關於當下的教育現象,作者主要在《開在石頭上的花》和《第六頂思考帽》中作出了評論。教育應該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學校不能用緊閉的大門將孩子與外界、與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隔絕開來。在《「減負」不再是一個夢》一文中,湯勇講到一段故事:小明的爸爸受到老師一個「提高分數」的啟發和暗示,於是立馬對小明採取緊急措施和行動,比如增加作業量和補課時間,減少娛樂時間,同時家庭教育開支增加,終於小明收穫了語文98分、數學99分的好成績。然而其他同學和家長也在各顯神通,成績也都水漲船高。小明的名次還是排在班級後列。作者把這種分數的惡性膨脹說成「劇場效應」,而且關鍵是「劇場失去了應有的秩序」。教育上的這種劇場效應,正是當下中國孩子學習殘酷競爭現狀的一個折射,這種劇場效應讓孩子們的負擔越來越重。湯勇說:「當所有學生被納入一個分數和考試成績評價體系中進行排序評價時,學生之間就只會有為分數而展開的拼殺和競爭,老師之間就只會有為分數和考試成績而進行的殘酷施壓和加碼,學校之間就只會有為分數和升學率而發動的一場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最後教育的一切屬性便完全異化成了一種簡單的應試。」殊不知,人與人不同,花有各種紅。成才的道路千萬條,條條道路通羅馬。一次考試只能決定一時的勝負,而不能決定人生的成敗。成人比成才重要,成長比成功重要。社會應該正確對待成績,正確對待孩子,正確對待老師,正確對待學校,多一些理性,多一些常識回歸,多一些本真的堅守,多一些規律的捍衛,讓孩子成為孩子,讓人成為人,讓學習不再是負擔,讓教育更美好。

《教育的第三隻眼》還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變化,視野的開闊。教育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教育即世界,世界很大也很小,但世界萬物皆有規律,教書育人也是如此。

「第三隻眼」是一個願景,也是一個目標,它可以引導我們從教育的本源出發,始終堅守傳遞光明這一理想信念,把自己和民族、國家的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教育應該看到孩子,看到人,教育應該為孩子營造更加美好的生長環境,更加可靠的未來。這本書中的很多觀點令我意猶未盡。其中有一段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有影響的教師,他絕對有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有自我可以把控的隨性的行為。如果把所有的教師都甩進細則和戒律所編織的籠子裡,亦步亦趨、循規蹈矩,不越雷池半步,很難想像,這樣的環境下所造就的教師是什麼樣,還能否產生真正有思想、有影響力的教師。

(作者系蘭州新區實驗教育聯盟方家坡學校執行校長)(高進儒)

相關焦點

  • 讀教育故事,升華教育智慧
    假如一個人不經常反省自己,只會責怪別人和環境,他就會和這隻烏鴉一樣,到處惹人討厭。由此看來,不被人討厭是結交朋友的最好辦法。做班主任也一樣,只要學生不討厭的班主任就是好的班主任。做個好的班主任並不難。可為什麼很多班主任感覺難呢?
  • 讀一本與教育有關的書
    做有光的人,指引自己、溫暖他人、照耀世界設計 | OrangeSq——這是建華提雅學園第93篇原創文章——讀一本與教育有關的書,探討新式教育隨著提雅學園的新校址的落成、開放式圖書館構想的日趨清晰,與大家一起,「讀一本與教育有關的書」這個想法,得到了提雅學園大小夥伴們、關注和支持提雅學園成長的夥伴們、以及亦莊閱讀聯盟的支持。
  • 古人對「眼睛」的敬意,是否說明真的存在「第三隻眼」?
    一個大大的眼睛,下邊蜷曲著一個身體,古文學家將其解釋讀為「蜀」。據說,在古代藏區也曾盛行一種稱為「開天眼」的巫術儀式。道家故事《封神演義》中的二郎神修煉出了第三隻眼。春秋時代的老子和他的學生亢桑子也具有第三隻眼的功能,據《列子·仲尼篇》云:「有亢桑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
  • 科學家新發現八隻眼的蜘蛛 以360度視角看世界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近日發現了一隻長有八隻眼的跳蜘蛛,它甚至能用近乎360度的視角看世界,同時,這種蜘蛛通常能被人類和自然錄影所迷惑。  科學家在《皇家學會生物學快報》上登載了這種八隻眼蜘蛛,並且從細節上展現了這種蜘蛛的每隻眼睛都是如何工作的。科學家在實驗中同時發現,這種蜘蛛有時會直勾勾的凝視周圍的人或者一些大自然生物的錄像。
  • 人類的第三隻眼
    既然說到了人類的第三隻眼,我們不得不提的就是將其靈活運用的根達亞文明(超能力文明)。這是標準尺寸,男人們擁有翡翠色的具有超能力的第三隻眼,不同的民族的眼睛色不同,具有的功能也不同,有預測的,有殺傷力的等等。而女人們則沒有,所以女人比較害怕男人。但是女人的子官有通神的能力,在懷孕前她們都會和天上要投生的神聯繫,然後再決定是否要孩子。根達亞文明起源於根達亞大陸,距今九十六萬兩千年前,海底火山爆發之後從海定隆起了一大塊陸地,該陸地就是根達亞大陸。
  • 洪荒之力、第三隻眼……「神童班」的套路咋就有人信?
    洪荒之力、第三隻眼……「神童班」的套路咋就有人信?但只要能激活該區域,孩子就能擁有超強記憶力,並開發出第三隻眼,也就是閉著眼睛,也能感知到周圍物體的形態。  如何才能開發孩子松果體?其實課堂培訓的方式很簡單——孩子戴上能改變音波的耳機,聽一段由機構調試、具備特殊波頻的音樂,孩子進入睡眠狀態,輔之以老師引導,就能在腦波音頻共振的過程中,激活松果體。
  • 讀《蒙田隨筆》的教育精句,這些妙語對父母教育孩子非常有用
    作這份特殊的文字工作前,我還要作點說明。為了讀者明白哪是蒙田的原話,我特地用符號「[]」括起來另立成段;第二自然段才是凡人所思所想———「教育人王福明說」。今日繼續幹文抄公工作。教育孩子不僅需要挫折教育,而且還要錘鍊他的筋骨———一個健健康康的體魄。目前教育,部分家庭有一點問題:孩子身體鍛鍊被眾多的學習擠佔,心靈磨礪教育也是在溫室中呵護成長起來。一經有個疾風驟雨,恐怕身體和心靈都承受不了。
  • 宇宙教育:讓孩子用更廣闊的視角認識世界
    (主教老師示範地質構造工作)"宇宙教育就是讓孩子探索宇宙的教育嗎?""宇宙教育有哪些教育任務?又該如何開展?""宇宙教育會培養出怎麼樣的孩子?"這篇文章涵蓋了宇宙教育及宇宙任務的研究、理論、實踐及緣起。文中,萊納德先生回憶了他在自身教學經歷中帶領學生進行植物學學科探索的過程。萊納德在本文中論及一個講故事的課程,該課程生動形象地把視角放在宇宙教育的各個方面,如哲學、人類團結、歷史英雄、發明、感恩、與自然的聯繫等等。
  • 從結構主義視角論寒門子弟的階層困境與教育突圍
    對於輔導兒子家庭作業也很苦惱,她說;「我也輔導孩子,(但是)做對做錯也不知道,文化低了,看都看不懂」。 相比於富裕家庭的父母,寒門子弟的父母呈現出弱能化的特質,即勞動能力弱和教育能力弱。案例1中大量的貧困家庭是不健全的家庭,孩子在家中無人管教。案例2中的夏某麗,因為只是小學文化,在教育孩子上根本無能為力。
  • 是誰偷走了人類的「第三隻眼」
    那人類退化的第三隻眼又該作何解釋呢?三隻眼的文明,難道比不上兩隻眼的文明?關於被「封印」第三隻眼!希臘古生物學家奧爾維茨,在研究大穿山甲的頭骨時,在它的兩個眼孔上方發現了一個小孔,這一小孔與兩個眼孔成品字形排列,這引起他很大的興趣。經過反覆研究,這個小孔被證實是退化的眼眶。
  •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讀英語教育(TESOL)是怎樣的體驗?
    以下是【畢達教育美國留學】整理髮布的畢達學員分享會內容。【畢達教育美國留學】堅持每周邀請全球各地區名校學員分享申請、就讀、求職等經驗,敬請關注。但是因為後者背景不夠強,所以最後最好的學校只申到UC Santa Barbara。然後爸媽就不讓我去,但是因為也做過蠻多教育方面的實習,又還挺有興趣,所以同時也申了tesol。tesol專業申的比較好啦,和專業相對對口,本科專業是英美文學,當時目標是Vanderbilt。
  • 女性主義影評:《蒙上你的眼》中的女性主義視角及隱喻
    今天發布的是章兌兌同學撰寫的《《蒙上你的眼》中的女性主義視角及隱喻》。《蒙上你的眼》中的女性主義視角及隱喻《蒙上你的眼》是由丹麥導演蘇珊娜·比爾所導演的一部科幻驚悚片,它講述了一個關於人類文明深陷災難的故事:一種神秘的力量使所有看見它的人都非死即瘋。
  • 第三隻眼視角:如何判斷一個專業是「好」專業?
    例如,中科院物理所曹則賢老師(不知道曹老師的考生或家長,請問「度娘」)認為「大學教育的本質是教會學生創造新知識或者基於已有知識創造新技術的能力(大意)!此外,中科大在總結其本科教育成功之處時,寫到「他們學到了去學新東西的方法和邏輯思維的能力。科大不是刻意去培養科學家,而是培養基於知識的創新能力!」。雖然中國大部分高校,離這個目標還有相當的路要走,但是,只要方向選對了,小進步的累積也會醞釀出大發展!
  • 開啟「第三隻眼」
    世事無大小,兩隻眼看到的是事實,但我們更該用第三隻眼去觀察人心。有人在一線為國家拼命,有人在後方四處造謠,比如「喝高度酒能抵抗新型冠狀病毒」,還有各種以鍾南山院士名義說出的言論,而這些謠言被造謠者放出來擾亂人心。
  • 「量子波動速讀」騙局:培訓老師稱人腦裡有「第三隻眼」
    憑一個普通成年人的閱讀經驗,這種速度,哪怕是看漫畫也看不出個大概。然而,舉辦這個比賽的培訓機構打出了「量子波動速讀」的噱頭,號稱孩子用此法可在5分鐘內看完一本10萬字的書籍,並能把內容完整複述,閉著眼也能和書發生感應。社交平臺上,因為這樣一個反智的「讀書比賽」,評論內容充滿了歡樂,有人說,「我數錢都沒孩子們翻書快」,還有人說,「看沒看進去不知道,涼快是肯定的」。
  • 靜坐丨你的第三隻眼
    因為我們的兩隻眼,是往外看的,沒有人的眼睛能看到自己。閉上眼睛,靜心而坐,把心收回來,就能看到自己。每天,一睜眼一閉眼,在忙碌中度過,總是看到外界需要改變的地方太多,不滿意、不滿足是常態。很少靜下來問問自己究竟想要什麼?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只往外看、不往裡看;向外求、不內求是自我成長的障礙,缺失了反觀自省的「第三隻眼」。
  • 核心素養視角下的智慧教育體系構建
    因此,將核心素養作為智慧教育體系的基點和核心是合適的,是具有適度前瞻性的。從核心素養的視角來看,智慧教育是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過程中形成的教育形態。核心素養貫穿於智慧教育的三層內核體系,即課程走活、教師走網和學生走學;大數據與厚數據、雲計算與非雲計算、物聯網與智聯網等技術融通塑造了智慧教育的支撐體系。只有將內核體系和支撐體系相互融合起來,才能發揮智慧教育體系的最佳效力。
  • 第六感來源於人類的第三隻眼?有科學依據,看完漲知識了
    這隻眼睛是楊戩在成神之前就有的,神力非凡,能看見過去預知未來,不可謂不厲害。如果你也能擁有這樣的一隻眼睛,想必做夢都會笑出聲了吧,新一代的二郎真君應該就是你了。其實這「第三隻眼睛」每個人都是有的,甚至說是大部分生物都擁有的,不管是飛禽走獸還是蟲魚龜蛇,都曾經擁有過第三隻眼,可是遺憾的是,隨著生物的進化,這第三隻眼睛逐漸從顱骨外移動到了大腦內部,也就是說在生物的進化中,我們把第三隻眼莫名弄丟了。科學家在做解剖人體的時候發現,人的額頭部位有一個奇特的松果體,這個松果體有著眼睛的一切結構,說它真的是一個眼睛也不過分。
  • 為什麼人類沒有第三隻眼?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都有第三隻眼呢!
    為什麼人類沒有第三隻眼?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都有第三隻眼呢!其實這種種現象都和人類的第三隻眼睛——松果體有關係。從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上來看,無論是運動系統、循環系統還是神經系統,都是結構越來越複雜、功能越來越強大這麼一個套路。
  • 教育實證研究中綜述什麼:研究方法論的視角
    實證研究的文獻綜述具有三個特徵:圍繞專業性問題,有助於產生更有解釋力的新研究視角,綜述內容的豐富和邏輯一致性、論述的準確簡約。國內教育實證研究分為相對獨立的「問題綜述」和「方法論綜述」。「問題綜述」主要是找到研究問題在問題鏈背景中的定位;「方法論綜述」通常是尋找某個與研究問題有本質理論聯繫的(通常是西方的)概念體系,並以此建立起所研究問題的學術概念化表達,建立關鍵詞和研究變量,形成新的視角,以「更廣闊的研究視野」尋找的文獻。教育實證研究文獻綜述的重頭應是「方法論綜述」。西方對概念體系的理論概括,往往存在於具體的實證研究報告之中,是通過對經驗材料的系統抽象概括而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