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語組詞的角度來講,「好專業」這三個字可以拆分為形容詞「好」和名詞「專業」。事實上,在「什麼是好專業」這個問題上,提問的家長僅僅關注了「好」的標準,而忽略甚至直接忽視了「專業」的內涵。何況,何為「好」,亦或何為「壞」呢?特別是,無論如何定義「好」,總有一個從「好」到「壞」的過渡「區間」。下面,從「專業」和「好」兩個層面討論這個問題。
首先,如何理解一個專業的內涵?通俗的講,就是一個學生選擇某一個專業,到底要學什麼?考生和家長特別關心,也特別想知道。遺憾的是,這個問題並不好正面回答,有時還很難回答!但是,一個專業最終不是學什麼,則要容易得多。在本人的大學物理課堂上,第一節課我都會提這個問題,「如果65歲退休,你大學四年學的知識夠你未來四十年用嗎?」。學生很肯定地會說「不夠」。然後,我展示如下圖片,並繼續拋出問題「那應該學什麼?」
此時,學生已「沸騰」起來。通過這個例子,學生會認識到,在專業學習過程中,知識本身的學習只是一種手段,而學會專業知識在處理和解決問題時的思路和研究方法,才是專業學習的核心,至於能否付諸行動去做是另外一個問題(若有機會專門討論)。因此,不同專業的「內涵」都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只是「載體」不同而已。例如,中科院物理所曹則賢老師(不知道曹老師的考生或家長,請問「度娘」)認為「大學教育的本質是教會學生創造新知識或者基於已有知識創造新技術的能力(大意)!此外,中科大在總結其本科教育成功之處時,寫到「他們學到了去學新東西的方法和邏輯思維的能力。科大不是刻意去培養科學家,而是培養基於知識的創新能力!」。雖然中國大部分高校,離這個目標還有相當的路要走,但是,只要方向選對了,小進步的累積也會醞釀出大發展!
其次,分析「好」的標準。由於不同專業的最終目的都「殊途同歸」,只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新知識能力的「載體」不同,因此,「好專業」中的「好」應該是學生喜歡或者樂於使用的「載體」,通俗一點就是興趣愛好。當然,若被調劑到不喜歡的專業,有些考生可能會擔心如何面對這個不喜歡的「載體」?其實,一個人能把自己不喜歡的事做好,若他/她做自己喜歡事,那還了得,不成功都難!因而,看問題的角度很重要,如下圖所示。
由此可見,專業前面有沒有「好」字,對於培養自主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影響並不大,有時,沒有「好」字還更能磨練意志力。但是,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問題,以後單獨討論。
因此,建議考生選擇專業時,優先考慮這個專業是否有利於培養你自主學習新知識的能力,而不是考慮僅利用專業知識本身能否快速賺錢。這對於想成為大、中城市「富一代」的考生,尤其重要!此外,對於容易就業的所謂「好」專業,也得謹慎選擇。至於原因,將第三部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