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TCL科技和旗下新成員中環集團共同在天津亮相,首次對外講述投資背後的邏輯與謀劃。
一個月前,TCL科技官宣,以109.7億元收購天津中環電子信息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環集團」)100%股權,中環集團核心的上市公司包括中環股份和天津普林。
至此,主營面板的TCL科技,將與光伏龍頭、半導體材料的老牌企業中環集團開始新的產業協同。表面上看似跨界的兩個領域,業務和產品並不相同,但是兩者同屬於半導體上遊,有相似的產業特性,比如技術和資本密集、需要長周期培育。
「TCL科技和中環半導體業務高度契合和互補,」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談道,「TCL華星光電顯示行業供應商和中環半導體(中環股份)供應商相當大的比例是相同的,製造工藝技術有比較大的關聯性,整個管理邏輯也是相似的,光伏和半導體材料都有非常好的業務前景。」
他還表示,TCL看好中環集團的經營管理團隊,「在過去這個行業激烈的競爭中,中環半導體一直保持強勁的競爭力。在原有的地方國有體制下,能夠和各種所有制競爭能夠保持一種競爭力,非常難得。」
在會後的採訪中,李東生向21世紀經濟報導在內的記者表示,接下來TCL還會有比較大的動作,還會在國家戰略新興產業裡挑選機會和新賽道進行投資,目前還有一、兩個項目在推進中,未來幾個月會看到進展。
TCL的「第三隻眼」:深入半導體上遊
TCL一直在做產業鏈的一體化布局,近幾年,TCL 的「雙子」項目將其分成兩個大的產業集團,一個是半導體顯示和材料為主業的TCL科技集團,另一個是智能終端為主要業務的TCL實業控股。
圍棋博弈中有一個知名的「兩眼論」:只有兩個真眼,才能活棋。這個概念也廣泛地應用在企業中,比如,阿里的兩隻眼是電商和數據,騰訊的兩眼是社交和遊戲,他們代表了企業的核心壁壘。
對於TCL而言,此前的兩隻眼正是面板和終端產品。如今,TCL在內部的反覆論證後,將第三隻眼——中環集團收入囊中。
在TCL科技整合市值體量相當的中環集團之後,TCL整體將形成三大業務,一是包括電視、白電、手機等在內的終端產品;二是半導體顯示業務,是由終端向產業鏈的「直系」上遊——面板的延伸;三是中環集團的半導體材料業務,包括光伏的矽片、組件,以及用於集成電路的矽片等產品。
收購之後,TCL率先將圍繞半導體材料進行布局,中環股份的主營業務圍繞半導體材料——矽材料展開,專注單晶矽的研發和生產,主要有兩大業務板塊。在半導體板塊,有半導體材料、半導體器件、半導體封裝;在新能源光伏板塊,包括太陽能矽片、太陽能電池片、太陽能組件。
目前中環股份的光伏業務營收佔比在90%以上,和隆基股份並稱為國內的單晶矽片龍頭,兩者市場佔有率超過了60%。半導體矽片的營收佔則比較小,從整體市場看,國內半導體矽片供應鏈在全球市場上只有10%左右,據中環股份董秘秦世龍介紹,中環在整個中國大陸地區佔到一半以上,特殊產品在全球能夠佔到20%,國內佔到80%。
事實上,在半導體材料領域中環集團堪稱國內元老,中環電子總經理沈浩平在發布會現場提到了企業的目標:「我們爭取8英寸做到全球前3,12英寸單晶進入全球前5。」
李東生表示,TCL將加大資源投入助力中環集團發展,總投資超60億元用於推動中環集團發展。包括三方面,其一是採用大直徑太陽能矽材料(G12)專利技術的高效疊瓦組件的發展;其二是建立智慧化工廠,建成G12大尺寸矽片的首個智慧化生產基地,快速推動G12產品產業化;其三是規劃高端半導體器件產業園,重點發展第三代半導體,推動面向5G通信、無線智能終端、新能源產業的矽基GaN(氮化鎵)產品產業化。
而此次投資,也是TCL從終端往上遊半導體領域布局戰略的延續,此前TCL投資了日本的JOLED和國內的三安光電,新能源領域TCL投資了帝科公司,半導體顯示領域投資了晶晨半導體、集創北方等企業。
如今重金收購中環集團,是對上遊材料領域的又一次深入。李東生還表示,在中環半導體材料業務之外,在普林的線路板、工業控制、工業網際網路、半導體器件等都在研究合作。TCL還將在天津設立北方總部,並計劃投資42億,規劃了4個項目,包括環保項目、智能製造工業網際網路企業等。
中環混改進行時:如何與TCL跨越周期?
同時,中環集團也是天津的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項目。
沈浩平談道:「從我個人38年的國企半導體行業的經歷來看,深刻體會到體制機制是發動機。2016年我講到半導體一個甲子的時候,突然發現資本並不少,投入不可謂不及時,員工們不能說不努力,但我們被日本、美國等甩在後面,體制機制是大問題。具體到中環半導體這家企業來說,體制機制確實是我們根本的發動機。未來TCL將為中環半導體賦什麼能,我想是賦體制機制的能。」
其中,沈浩平特別提到了對創新的支持,他提到在原先體制下,雖有很多的創新的成果,創造者得不到足夠的獎勵,第二在鼓勵容錯機制裡,創新成功率有30%了不得,但是在原有管理體系中絕不允許創新成果失敗,是要追責的。在這樣的背景下,沈浩平希望在未來在技術創新、商業理念創新上,在TCL的賦能下更加富有成果。
另一方面,光伏產業在起起伏伏之後,正經歷著新一輪的綜合實力的激烈競爭, PGO秘書長周元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今年和明年,前10位光伏企業投資擴產異常兇猛,企業垂直一體化進程加快,而市場又變化很快,所以,需要很強的應變能力,天津國資委目的主要也是讓中環更具活力。」
而在產業鏈垂直一體化方面,TCL有長足的經驗,並且在海外製造體系上較為完善。李東生告訴記者,TCL和中環集團之間更多強調的是產業協同,相互賦能,「一個是戰略規劃、管理,高科技重資產長周期產業,項目規劃管理能力非常重要。第二是資源的賦能,產業金融TCL強一些,在資源上對中環半導體項目可能有直接融資的支持。海外業務拓展也可以相互借力,TCL48%銷售收入來自海外,光伏業務海外發展也是重點方向。」
那麼,面對兩大長周期的行業,TCL和中環又如何應對整合過程中的產業挑戰,做到全球領先的目標?
沈浩平指出:「光伏行業快速發展以後,從擁矽為王的時代,到今天平價上網,在這個過程中,3個因素起到了決定性制衡的作用,資本、技術、管理,始終在平衡這個行業的發展。周期性的衝動一定帶來下一個時點的升級,山有多高、水有多深,如何穿越它,更加可持續的發展,其實是半導體行業,或者說光伏行業最大的挑戰,不是說你有多大規模,而是你能不能跨越周期,這是最為困難的事。」在他看來,企業需要有穿越周期的能力。
從TCL的發展歷史來看,跨越了多個周期,TCL自身就經歷過國企改制的過程,又在產業鏈上進行多次探索。而TCL與中環集團早有合作,據悉,2015年,中環集團所屬天津七一二通信廣播股份有限公司初次引入社會資本,就引入戰略股東TCL集團,率先完成國企混改,此番TCL參與到了中環集團的混改當中。
李東生也談道:「作為企業家經常面臨這樣的抉擇,這個仗該不該打?其實在大多數情況下,你決定打不打這個仗的時候,在戰略上如果這個仗是應該打,有七成把握你就得要打。所以在商戰當中的決策,不完全都是理性的,不完全都是能夠用數據計算能夠推理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