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怎樣認識世界的?視角、存在、內涵

2020-10-05 孫庸思

人類是怎樣認識世界的?這個要寫的話,可以寫一本書。我只想以最簡單的文字跟大家分享一些思考和想法。

人類認識世界不外乎基於三個方面:視角、存在和內涵。

其一:視角。

視角,我們對世間萬物的認識都是基於人的視角產生的。比如,我們認為人是這個地球上最高級的動物。顯然以人為中心的認知習慣會主張這樣的觀念。在沒有全面清楚知曉地球到底有多少種生物的前提下,人類便得出如此絕對的認識。類似的認識事件在人類世界比比皆是。

大到宇宙星球,小到一草一木,凡是地球存有的事物,人類都基於自身視角對其進行描述。人類關於宇宙的一切知識,便是人類站在地球上通過觀察宇宙而得到的,這樣的宇宙觀符合人類的視野,也符合人類的認知水平,但是或許與宇宙真相真的相差十萬八千裡。(這裡的「站」包含在地球及人類認知水平之上的一切意圖、觀測與發明)

一朵鮮豔的紅牡丹,在人看來是雍容華貴、色彩豔麗,但在狗的眼裡卻是灰色一片,沒有任何驚豔之處。

混濁、汙穢的沼澤地,令人噁心,但是一隻蚊子卻認為它是絕妙的住所;熊貓媽媽的糞便,臭氣撲鼻,可熊貓孩子卻視其為難得的美味。

人類無法感知其它生命體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我們認識的世界只是我們以為的世界,我們關於世界的一切認知也只能夠在人類社會系統發生作用與影響。對於其它生命體而言,他們的世界觀也許與我們的大相逕庭,甚至相互矛盾。

從生物體本能講,人類自身是難以擺脫先入為主的偏見的——以人眼看世界。這是生命發展的原罪吧。因此,無論科技如何進步,文化如何繁榮,人類對宇宙及世界的認知永遠不可能全面、充分而無誤。

再談人的個體視角。在人類複雜交錯的社會網格中,面對每天湧現的人、事、物,我們何曾跳脫了自身的視角?!

面對燦爛絢麗的落日,有的人讚嘆不已,有的人卻扼腕悲悽;面對紛亂貧困的伊拉克,有的同情悲憫,有的人憎惡厭棄……其實,這些我們都很容易理解,「有多少個讀者就有多少個哈姆雷特」。

以上我想表達的意思是,所有人對世界的認知,都沒有離開(個體)人的特性(局限)——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

也正是因為我們看待世間事物的自我視角,所以世界發展至今依然充滿對立、衝突、戰爭、暴力、罪惡……人人期盼的美好、安寧、和平、自由、合一從未真正來臨。

沒有人懷疑,人,這一生物,是否具備了悟與把握宇宙實相的能力。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缺少了某種必須的「器官」,那麼我們的知見是不是都是「井底之蛙」的「自圓其說」?

人的視角是微觀世界的頑疾!

其二:存在。

首先,我們都認為眼前的一切是真實存在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鄉村城市、紅黃藍紫……萬千景象,豐富多彩。我們視肉眼所見都是真實存在的,是實實在在的事實,這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前提。沒有人質疑「眼見為實」。

其次,長久的進化之後,我們慢慢覺得肉眼看不見的,也可能是一種存在,因為我們藉由其它手段與工具可以感知到它們,所以認為它們存在,比如電、網絡、伽馬射線、磁場等。

一切真實存在是我們認識的範圍和對象。

下面我舉個簡單的例子:

桌子上放著一個蘋果,我拿起蘋果把它吃掉了。

我們認為蘋果是真實存在的,因為我們可看見它,辨識它。可是。如果房間的顏色、桌子的顏色都是和蘋果一樣的紅色的話,你還會覺得眼前有一個蘋果嗎?關於蘋果真實存在的判斷是不是就受到威脅了。因此,我們所認為的存在,都離不開——參照

我以正常的速度吃掉蘋果,你當然可以感知到,覺得「吃」真實存在的。但是假如我吃蘋果的動作非常快,比光速還要快,你還會認為「吃」這個動作存在嗎?那個時刻,你就覺得非常怪異,蘋果像變魔術似的,突然不見了。動作是否真實存在,顯然得看其它條件的參照了。

以上說明,我們所以為的存在,必須是以具有某種參照的情形下才能形成的,沒有了參照,一切都不存在,你能理解嗎?任何存在都是一種相對。

寫到此處,我想起了佛教裡面的「緣起」,大概說來「緣起」也包含了「參照」的意味吧。「緣起則有,緣散則無。」

再來看此處的蘋果的「有」與「無」,在異常快速的情景下,蘋果的「有」「無」是不是近乎同時發生的,如凡人所思的話,就會以為此處從來沒有發生過「蘋果事件」,但事實上它千真萬確的發生了。我的意思就是往往人類認為「不存在」的事物當中也有「存在」發生。那麼這樣看來,你說「存在」與「 不存在」的界限在哪兒?

人們只看到存在的表象,卻忽視了存在背後的參照邏輯,也就很難把握存在的真諦了。比較一下,一個常年處於病痛中的人突然感冒了,和一個數年健康一日突發感冒的人,他們兩個對於感冒的存在就會有不同的認識。

繆勒-萊爾錯覺(Müller-Lyer illusion),兩條原本等長的線條因兩端箭頭的朝向不同而看起來箭頭朝內的線條比箭頭朝外的線條要短些的現象。

羅夏墨跡試驗,從抽象模糊的墨跡中會看到不同的人物或形象。

這兩個發現告訴我們,人類的眼睛所見不一定就是正確可靠的。你認為的一種事實存在,可能它恰恰是不存在的;你認為不存在的事物,可能它恰恰是真實存在的。

可見,如何認識存在決定著我們如何認識世界!

現在來審視一下我們的世界觀,我們所有的認識是不是基於「已經存在的事實」的,對於「不存在」的,我們會自然忽視、漠視,乃至加以批判和否定。然而事實是沒有「不存在」就沒有「存在」或者說「存在即不存在」,人類所謂的存在是一切相互影響、相互參照的結果。存在與否是不可作為感知世界的先決條件。一方面,存在並非真正的事實,另一方面,存在永遠是相對的,存在背後的東西才是需要我們認識的核心。

其三:內涵。

任何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人、事、物,我們都會不自覺地賦予其內涵。你認同這句話嗎?

此處的內涵包括:意義、特性、本質、含義等詞彙的意思。

還是拿蘋果的例子來談,我們在見到蘋果時,心中會出現這樣的認知:

這是一個可以食用的圓形的紅色的水果,這種水果對人體有益,享受水果時我身體是舒服的、心情是愉悅的……

這些內容是對事物的內涵的界定。水果、可食用、形狀、顏色,是蘋果的特性或屬性;對我有益,心情愉悅是蘋果對於我的正面意義,據此,我對蘋果也有了擁有和享受的欲望

人類對事物認識的過程,就是不斷辨析其內涵並運用其內涵的過程。內涵持續引導人類構建起關於世界及宇宙的認知大廈。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將蘋果的一切內涵全部拿掉,還「存在蘋果」嗎?內涵不會獨立於人的感知而存在。

1963年7月,越南高僧釋廣德公開抗議南越政府對佛教徒的暴行。在西貢(現胡志明市)大街放下一塊墊子,盤座蓮花。另一位僧人在他身上澆了汽油,釋說,「閉眼作化之前,我懇求吳志琰總統對國民心懷仁慈,推行宗教平等之策,以保國家永昌。」然後他點燃了火柴。記者大衛·哈伯斯塔姆見證了整個過程,他日後寫道:「整個過程中,身困烈焰的僧人紋絲不動,也沒有一聲呻吟,他的禪定與四周人們的悲泣形成鮮明的對比。」

此時此刻的釋廣德,我想他已然沒有了任何內涵——關於火、關於燒、關於肉體——一切回歸於無。

如果他依然執著和分別於火燒的灼熱、肉體的安危、個體的存在,那麼他無論如何也會面露恐懼、悲憤和疼痛的表情。

人類從自身的安全、生存、傳承、演化的角度,生發出對萬事萬物的內涵描述,明線上看這種內涵描述逐漸引領人們從模糊混沌的世界觀走向了清晰明了的世界觀,暗線上結果卻正好相反。內涵束縛了人類的覺知,禁錮了人類的思維,阻礙了人類的覺醒,引發了人類無窮無盡的煩惱與痛苦。

人類體內有個細胞叫「染色體」,我更願意理解為人本能的或後天形成了對萬事萬物的看法、對萬事萬物本質的理解與把握——這就是「色」,而且這種染著的、附著的「色」無時無刻地不在影響著我們、幹擾著我們、誤導著我們!

內涵當中最為關鍵的是意義。人們最執著的是什麼?是一切人、事、物對於自我的意義!而且人們都非常渴求令人愉悅的感覺,逃避令人不悅的感覺——對任何有吸引力的事物貪婪,對任何事物的負面情感厭惡。

上面提到的蘋果的例子,現在如果我們將蘋果換成一位美女,情況會如何呢?

在你心中判定她是位美女的時候,內涵就產生了,接下來你必將千方百計的追求她,得到她,因為擁有美女對於你來說意義非凡:生活更美好、婚姻更幸福、情感體驗更佳、自身的成就感、虛榮感會得到滿足。這些具有所謂的「意義」成為你行為的動力。

如果不是美女,只是一位相貌醜陋的女子,你可能興趣不大,因為她對於你的意義不大,所以未來你很有可能失去奮力追求的動力及行動。

簡單的案例就說明了,意義對於人們行為的影響。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在為意義而活。你為什麼會痛苦,因為你的環境、關係、健康、情感、財富等方面無法滿足自己需要的意義。

一對男女新婚以後,女方發現丈夫不能持久的陪伴她、生活上幫助她、精神上支持她,那麼,她會覺得丈夫對她而言已經失去了需要的意義,或者失去了部分意義,此時,她必定無比痛苦、煩惱、不滿。

很多抑鬱症患者就是覺得生活毫無意義,他們已經感知不到生活的意義、生存的意義。失去意義等同於肢殘者失去拐棍或輪椅。

對有利於創造正面意義的,人類努力追求;對於產生負面意義的,人類努力逃避。沒有意義的,人們想方設法添加意義;少意義的,人們竭盡所能增加意義。這就造成了人類認知的扭曲,目的是滿足渴求,遠離厭惡。

因為意義本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人類自己賦予的,所以「意義」對於全面準確的認識世界沒有意義。

19世紀的英國哲學家亨利·西季威克說,從宇宙視角來看,任何個體並不比其他任何個體的利益更重要,這是不言而喻的準則。

無論是星體、飛船,還是螞蟻、細菌,人類認識世界的工作都滲透於視角、存在、內涵三個面向。縱然我寫下了這篇關於認識的文章,我也沒有跳脫出這三個層面,依舊充斥人類視角、人類邏輯、文字蘊藏的內涵與表達的意義,這足以說明我依舊是一個凡夫俗子——依然在人類認知體系大廈裡面穿梭折騰。

所以,請反對該文觀點的朋友一笑了之吧。

但是我堅信,當我們抹掉人的視角、不認為什麼存在(有)什麼不存在(無)、不執著於把握和解析萬事萬物內涵,那麼真理和真相一定會昭然若揭的。

最後以1900多年前的佛教典籍《三摩地王經》中的一首偈作為全文的結語吧:

如焰尋香城,

如幻事如夢,

觀行相空寂,

諸法亦復然。

相關焦點

  • 《人類簡史》用宏觀的視角解讀世界
    你以為世界是公平的,你以為是你的就是你的,你以為人是自由的,你以為世界會給你公正。然而當你了解了這個世界的規則,這個世界的自由和平等真的存在嗎?世界的進步,是紅色鋪就的,進步了就有代價。第一是每次世界的進步是鮮血染就的,不管是自然地戰爭,物競天擇或是人類發起的戰爭種種無不沾染著鮮血的代價。
  • 怎樣認識和做好新聞評論
    為此,我們需要一起探討什麼是新聞評論,怎樣做好新聞評論等話題。在此,我們需要一起探討什麼是新聞評論,怎樣做好新聞評論的話題。   新聞評論的時代功能   隨著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以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與世界交往日趨頻繁,廣大公民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也越來越強。
  • 認識動物,也能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
    通過認識動物,我們不僅能更好地旅行,也能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甚至更好地去思考我們的生活。今天的書單,無論是在旅行中對動物的觀察,還是由對動物的熱愛而激發出的旅行,或是動物科普著作,都在告訴我們,人類與動物的關係,人類看待動物的方式,如何塑造了我們今天的生態和文明世界。
  • 書單|認識動物,也能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
    通過認識動物,我們不僅能更好地旅行,也能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甚至更好地去思考我們的生活。今天的書單,無論是在旅行中對動物的觀察,還是由對動物的熱愛而激發出的旅行,或是動物科普著作,都在告訴我們,人類與動物的關係,人類看待動物的方式,如何塑造了我們今天的生態和文明世界。
  • 宇宙教育:讓孩子用更廣闊的視角認識世界
    萊納德在本文中論及一個講故事的課程,該課程生動形象地把視角放在宇宙教育的各個方面,如哲學、人類團結、歷史英雄、發明、感恩、與自然的聯繫等等。作者:Gerard Leonard翻譯:凌靜遠01·一支鉛筆中的「宇宙視野」·1946年,在喀拉蚩,有個人講述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故事。
  • 存在之思,西方哲學的思考,你有怎樣的認識和了解?
    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海德格爾關注科技時代中人類總體的生存狀況,他的思想充滿了濃鬱的危機意識和現實的人文關懷精神。作為一個具有獨創性精神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宣告了傳統哲學形上學的終結,堪稱對西方兩千年哲學思想的總體性反思。「存在」(SEin)無疑是海德格爾思想的標誌性概念。從某種程度上說,海德格爾思想的重心就在於重新闡釋「存在」的意義,「『存在』毋寧說是最晦暗的概念」。
  • 人類怎樣認識宇宙
    天文學告訴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並不是孤立地存在於宇宙之中,而是和其它天體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我們要了解人類在宇宙中所處的位置,乃至人類的起源、進化、未來前景和如何趨利避害,就必須由近及遠地了解各類天體及其所組成的天體系統在宇宙中的空間分布及其特性與共性,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為此,我們人類曾經歷過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探索過程,並且還將繼續不斷深入探索下去。
  • 神秘的古埃及文明:不僅有金字塔等知名遺蹟,更有內涵深刻的精神
    的確在數千年前的古代及,作為世界文明的發源地和衍生地之一,不論是在歷史文化,還是宗教信仰方面,其都展現出了獨特的內涵。古埃及的勢力範圍基本上和今天的埃及相近,但是這只是其政治控制範圍,如果要論其文明影響力的話,那恐怕不僅僅局限於整個埃及地區了。
  • 構建「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內涵、挑戰及出路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在全球化時代全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各國發展高度相互依存背景下,中國從全人類共同利益出發,為應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所面臨的各種挑戰而提出的體現中國智慧的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包含了地域和領域兩個維度:前者體現從國與國之間、區域內部到整個世界的不斷拓展,後者則反映政治、安全、發展、文明和生態等領域的不斷深化。
  • 我們怎樣在四維空間生活?哆啦A夢的世界存在,只是人類無法覺察
    那麼漫畫中哆啦A夢使用的「四次元口袋」和時光機是否真實存在呢?這一期草葉君就來和大家聊一聊四維空間!看過哆啦A夢的網友一定對它的「百寶袋」和時光機特別感興趣。那麼四維口袋和時光機現實中有實現(存在)的可能嗎?答案是肯定的。大家一定很好奇,如果存在四維空間,人類在四維空間的生活會是怎樣?
  • 「新時代」內涵的多維解讀
    從中國人民不懈奮鬥的歷史之維認識「新時代」,其思想意蘊顯示了中華民族發展進程的時代要求。從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傳承的文化之維認識「新時代」,其思想意蘊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力量支撐的認識視角。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之維認識「新時代」,其思想意蘊代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翻開新的篇章。從中國共產黨使命承載的價值之維認識「新時代」,其思想意蘊揭示著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使命擔當具有了時代新內涵。
  • 從課程屬性視角認識小學科學微課程
    原標題:從課程屬性視角認識小學科學微課程 本文發表於《數字教育》2016年第5期(總第11期)基礎教育信息化欄目,頁碼:61-66。轉載請註明出處。關於微課程的相關研究,宋利偉、梁林梅指出,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其理論研究,包括發展歷程、內涵及特點;二是其實踐應用研究,包括開發、建設與應用等。
  • 《人類衰退以後》:當人類開始走向滅亡,那麼世界又會變成怎樣?
    這部動漫的大背景就是人類是瀕臨滅絕的動物了,世界上沒有多少人類了,那些還存在的人類被統稱為「舊人類」,生活在遺址裡。除此之外,在那個世界上出現了一種新的生物,就是妖精。這裡的妖精不是我們所知道和了解的,而是一種新的生物,他們都長得很小,看著特別的卡哇伊和可愛,最重要他們是無性繁殖的,所以才會很快成為整個世界的主導。
  • 奧地利學派視角下的人工智慧新聞產品探究
    他通過相繼面世的《社會主義》(1922)和《人的行動》(1949)等著作逐漸將奧地利學派的方法論視角擴大到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歷史等能夠解釋人類活動的所有學科領域。 米塞斯之後,弗裡德裡希?馮?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憑藉著《通往奴役之路》一書獲得了197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也帶領奧地利學派達到了影響力的新巔峰。
  • 動物看到的世界和人類一樣嗎?一起看看7種不同動物的獨特視角
    作為人類,我們自然而然會認為動物與我們存在巨大的不同。但你可能不會去思考,它們所看待的世界是否與你我有很大的不同。即便是面對相伴於我們身邊的寵物,也是如此。那麼,動物們究竟如何看待世界的呢?今天,讓小編帶你了解7種不同動物的獨特視角吧。
  • 你相信人類之外還有四維空間的存在嗎?如果真有,人類將會怎樣?
    人類對宇宙的探索經歷了很久,但是宇宙之浩瀚,一切才只是個開始,宇宙還有很多奧秘需要我們去慢慢探索,現在的科技儘管已經有相當發展,但是仍舊很難觸及分毫。相信大家肯定想過這樣一個假設:在我們人類文明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文明存在。有著更加高等的生命體?假如存在,會不會發動戰爭爭奪領地,人類的命運又將如何?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了「生態安全屏障」、「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等內容,極大豐富了構建生態安全型社會的內涵。生態環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國土安全、資源能源安全以及經濟、政治、意識形態和國際安全,這既是重大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社會和政治問題。從經濟視角來看,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 我們所處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我們一直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意識是和物質相對立的另一種存在。現在發現,我們認知的物質,僅僅是這個宇宙的5%。沒有任何聯繫的二個量子,可以如神一般的發生糾纏。把意識放到分子、量子態去分析,意識其實也是一種物質。
  • 人類心理真的會進化嗎?初論進化心理學的視角局限
    哲學上存在不相容論到經典相容論再到新相容論的思辨,新相容論認為決定論與自由意志是相容的:在決定論的背景下,我們仍然具有自由意志。進化心理學家們對於心理機制的看法確實是一種新思路,但問題在於進化心理學將全部人性歸因於進化而來的心理機制所帶來的問題:忽略了人類意識抑或人類理性的作用。人類擁有意識,擁有理性,具有反思的能力。
  • 如何認識最前沿科學,若有突破,人類文明將出現怎樣巨變?
    對引力波認識的突破,為人類觀測了解宇宙增加了一種重要工具;中微子作為宇宙深處信使,近年來的突破,使人類能夠更好了解遙遠宇宙發生的事件以及能量等級;量子理論的研究,使人類能夠探究宇宙最深層次的本質,從而從根本上認識世界,而近期量子通訊技術和量子計算機技術即將問世,將大大推動人類認識世界工具的進步;可控核聚變的突破,將會從根本上解決一個相當長時期人類能源危機,並同步提升各種工具設備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