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認識動物,也能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通過認識動物,我們不僅能更好地旅行,也能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甚至更好地去思考我們的生活。今天的書單,無論是在旅行中對動物的觀察,還是由對動物的熱愛而激發出的旅行,或是動物科普著作,都在告訴我們,人類與動物的關係,人類看待動物的方式,如何塑造了我們今天的生態和文明世界。

  動物眼中的人類:: 一位動物翻譯官的自然保護區考察筆記

趙序茅 著;中信出版社;2020-11

  這是一部自然保護區動物觀察筆記,也是一名動物學、生態學研究者對人與自然該如何和諧相處的透徹思考,闡述了人和動物之間的複雜關係。

  作者趙序茅是一位動物學專家,從事瀕危動物的研究保護工作。他多次前往王朗、白水河、唐家嶺、臥龍等多個自然保護區考察。這些經歷,使他開啟了「動物眼中的人類是怎樣的一種存在」這樣的思考,並最終寫成此書。

  本書便是在這些考察基礎上寫成。作者在書中生動地講述了猴子、羚牛、野豬、水獺、蛇、松鼠、螞蟻、蜜蜂、大熊貓、貓頭鷹等各種各樣的動物與人類的互動,讓讀者了解野生動物的生存現狀,反思人類和動物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係。

  在人與動物的互動中,人類總是習慣於在主導位置,很少去思考動物如何看待人類,但是當然,在人類認識動物的時候,動物也在認識人類。

  人類怎樣對待動物,動物就如何反饋人類。認識到這一點,可以更幫助我們理解保護物種的意義到底有多重要,人與動物的戰爭史如何影響了彼此的進化,而為了適應人類,動物做出了哪些改變,我們又該做些什麼,才能與它們和諧相處。

  巖畫、羽毛帽子和手機:100個物件裡的觀鳥史

  【英】戴維·卡拉漢、【英】多米尼克·米切爾/著;劉曉敏、王琰/譯;商務印書館; 2020-10

  本書聚焦歷史悠久卻仍顯小眾的觀鳥愛好,以物件史編寫觀鳥史,以觀鳥史敘述觀鳥事,以觀鳥事管窺世界史。

  作者卡拉漢是英國《觀鳥》雜誌的專欄作家,他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選擇了世界各地的一百件和觀鳥息息相關的事物,按時間線索,在書中一一介紹,娓娓道來。從距今約45000年前的阿納姆地巖畫,到現今流行的蘋果手機。每一件事物都折射出一些歷史節點,都對觀鳥活動的發展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塑造了觀鳥活動如今的樣態。

  有趣的是,本書並未將視野僅僅局限在觀鳥的小圈子裡,而是舉重若輕地用觀鳥勾勒出整個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比如,「將《莎士比亞全集》中的每一種鳥都引進美洲」計劃,帶來了一場生態災難。人類設計的奶瓶蓋和「偷奶大盜」藍山雀之間曾有過一段「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好戲,直到玻璃奶瓶變成塑料盒才落下帷幕……因此,本書既是一部觀鳥史,也可以看做一部另類視角的人類文明發展史。

  不過,它並不是一本沉重的讀物。相反,它更像一部百科辭典,可以拾起即讀,閱讀一個詞條,了解一小段歷史。輕鬆的閱讀體驗,也是它有別於許多科普讀物的特點。

  鰻魚的旅行: 一場對目標與意義的探尋

  【瑞典】 派屈克•斯文松;徐昕/譯;湖南文藝出版社&博集天卷;2020-10

  派屈克•斯文松是《南瑞典日報》藝術和文化記者,他與家人一起生活在南瑞典的馬爾默。因為難忘兒時與父親於溪畔捕捉鰻魚的時光,他踏上探索鰻魚和父子關係的旅程,寫出了這部集自然書寫、科學史、父子回憶錄於一身的獨特作品——《鰻魚的旅行》。

  歐洲鰻出生在馬尾藻海——一片難以確定邊界的海洋,隨後會去往歐洲海岸,再遊入江河溪流棲居。平靜地生活幾十年後,當生物鐘敲響,它會完成最後一次蛻變,踏上返回出生地的漫漫歸途,在那裡繁殖並死去。如果無法啟程,它仿佛會等待到永恆,絕不變身。

  兩千多年來,鰻魚一直是一個謎。亞里斯多德堅信它沒有性別,弗洛伊德試圖尋找它的生殖器卻屢屢受挫。從沒有人見過鰻魚交配。

  神秘的鰻魚令派屈克著迷,與鰻魚同樣難解的還有他與父親之間複雜微妙的關係。他在文學、藝術、宗教與科學史領域探尋鰻魚的故事,同時追憶與父親一起捕鰻的童年時光。鰻魚的不可知、它笨拙又浪漫的生命之旅,宛如隱喻,觸發我們對生存與死亡、目標與意義的思考和領悟。

  這本書是作者的處女作,一經出版即暢銷全瑞典,並一舉拿下瑞典極負盛名的大獎——奧古斯特文學獎。

  流浪貓戰爭:萌寵殺手的生態影響

  【美】 彼得·P.馬拉 、【美】克裡斯·桑泰拉/著;周瑋/譯;商務印書館;2020-10

  流浪貓惹人憐愛,在世界各地,投餵流浪貓的行為都十分常見。然而,它們也被一部分生態保護者深惡痛絕:流浪貓的泛濫,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鳥類等小型動物的大量被捕殺,破壞了現有生態平衡。

  ​​​​​​​現有的科學研究表明:戶外的家貓(包括流浪貓、散養家貓)僅在美國每年就會殺死數以十億計的小型脊椎動物。

  本書便以此為切入點,援引最新研究成果,考察戶外家貓在世界範圍內對於生物多樣性和公共衛生的衝擊和影響,並試圖圍繞管理的爭議,給出新的解決方案。

  作者從人和貓的歷史和文化關係開始考察,由古埃及人類對貓的馴化開始,到當今寵物飼養者數量的爆炸性增長。伴隨而來的是有豐富數據支持、清晰展示的種群數量趨勢、貓科動物的疾病以及相關的人類活動帶來的物種滅絕史。作者詳細的展示了貓這樣一種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意義的寵物是如何在不經意間造成可以與氣候變化比肩的生態學影響。這一影響與人類活動相伴而遍及全球。

  在本書的末尾,作者提出了關於流浪貓控制的新思路。根據美國獸醫學會的調查,流浪貓的期望壽命不足室內豢養家貓的一半,而對它們的控制,對於野生動物、流浪貓和人類都有利。(錢成熙)

相關焦點

  • 認識動物,也能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
    通過認識動物,我們不僅能更好地旅行,也能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甚至更好地去思考我們的生活。今天的書單,無論是在旅行中對動物的觀察,還是由對動物的熱愛而激發出的旅行,或是動物科普著作,都在告訴我們,人類與動物的關係,人類看待動物的方式,如何塑造了我們今天的生態和文明世界。
  • 書單|動物,我們看待世界的另一種方式
    通過認識動物,我們不僅能更好地旅行,也能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甚至更好地去思考我們的生活。今天的書單,無論是在旅行中對動物的觀察,還是由對動物的熱愛而激發出的旅行,或是動物科普著作,都在告訴我們,人類與動物的關係, 人類看待動物的方式,如何塑造了我們今天的生態和文明世界。
  • 認識海洋,也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海洋
    在平靜的海水下面有另外一個世界,這個水下世界甚至比我們的世界還要精彩。這裡有種類豐富的海洋生物,最小的微生物我們的肉眼可能無法看見,而大型動物例如藍鯨,長度可達33米。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海洋以寬廣的胸懷包容著萬物,也給我們帶來了豐厚的饋贈。我們的食鹽有30%是從海洋中獲得的,海洋中的魚類、貝類和海藻也是我們餐桌上的美味佳餚。
  • 書單|重新認識和理解人與動物的關係
    閱讀是認知世界、修復記憶的解藥。在我們的諸多反思裡,其中之一,就是重新認識動物,理解人與動物的關係。《兩棲爬行動物的神話與傳說》伏羲與妹妹女媧,是擁有水之力量的蛇靈,上身是人,下半身是蛇。他們躲在葫蘆裡避過了大洪水,後來結為夫妻,繁衍後代。女媧斬下了一隻大龜的四條腿,用作擎天之柱。
  • 認知障礙兒童,該怎麼才能更好的認識世界?
    認識世界,這該是一個多麼美妙的故事。在大多數人眼中,認識世界就應該是去世界各地都走一圈,看看各地的景色,體會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但是對於認知障礙的人群來說,認識世界是一個幾乎無法達到的夢想,甚至認識世界的標準對他們而言僅僅是認識周圍的事物。
  • 卡巴拉: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另一個維度
    無論是卡巴拉還是佔星,它們都在用一種象徵的方式告訴我們世界運作的模式,而任何一個知識體系都要和每一個個體聯繫起來,只有將其中的每一個元素的象徵與個體結合起來,才能呈現它獨特的意義。 在蘇•湯普金斯的《當代佔星研究》(胡因夢譯)中的第一章《佔星學的哲學背景》中提到,每一個學習佔星的人,「都想克服一個難題——宿命論和自由意志的議題」。
  •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認識不同類型的動物,那這個話題繞不開.
    英國國家統一的基礎教育教學大綱National Curriculum中,給出了開設「科學課」的主要目的,為了保證讓所有學生:拓展科學知識,通過具體學科,包括生物,化學和物理,加深對學生的概念理解;通過不同的科學調查實驗,加深學生對自然,科學過程、科學方法的理解幫孩子更好的了解周圍的世界
  • 動物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局限性的感官是否是認識世界的障礙
    我時常在想這樣一個問題,動物如何看待我們的世界,它們眼中的世界和我們看到的一樣嗎?我之前也問過很多人,可以說基本上每個人都無意中想到過這個有趣而深刻的問題,這其中還包括幾個女孩子,所以好奇心人皆有之啊!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下這個話題,看看以下幾種動物眼中的奇妙世界,滿足下你的好奇心。
  • 對現實的認識,理性的認識,思維是人類認識的高級階段
    思維是人類認識的高級階段,它是在感知基礎上實現的理性認識形式。例如,通過對人的觀察分析得出「人是能言語,能製造和使用工具的高等動物」;根據對水的研究得出水和溫度之間的關係,在101千帕下,水的溫度降低到0度,就會結冰,升高到100度,就會沸騰等。這些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認識。
  • 童書編輯媽媽這樣帶小寶寶認識動物
    動物是嬰幼兒的好朋友,它們讓孩子了解到這個世界存在著各種各樣值得認知和尊重的生命。一位童書編輯講述了自己是如何帶寶寶探索動物世界的。認知動物,貫穿在孩子整個成長過程。我家閨女小花生從小就喜歡動物。一開始,她只是接觸一些卡通形象的動物,但慢慢地,她就能把卡通形象的動物和實物對應起來了。
  • 《自私的基因》:帶你從頭認識這個世界
    曾經的人類,還算徹頭徹尾的動物的時候,強者多生,弱者少生或者不生,而現在,從世界格局上來看,總體趨勢是越現代的國家或者城市,生育率越低,很多歐洲國家生育率常年低於2,意味著人口會越來越多,而比較貧困的非洲國家,還沒解決溫飽,就大生特生。中國也在向這個趨勢轉化,生育率越來越低,尤其是大城市,我小時候大家還把丁克當稀罕事,現在感覺無所謂了。
  • 如何認識古代動物與人同行的歷史
    具體地說,就是通過鑑定、分析距今12000多年來的考古遺址中出土的動物遺存,認識古代存在的動物種類和當時的自然環境,研究古代人類跟動物的各種關係以及古代人類的行為。動物資源是自然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文化生態學對於幫助我們客觀地認識人類與動物的相互關係具有重要的作用。概括起來說,均變論主要強調「將今論古」,以當今被證明是科學的認識去分析、解釋過去的歷史。埋藏學主要研究動物遺存在埋藏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變化及其原因,探討人為的發掘可能造成的認識上的局限。文化生態學主要探討人類、自然、社會和文化的相互作用,認識人類的具體行為產生的特定原因。
  • 科學地認識科學
    科學的萌芽由來已久,早在古希臘時代,哲人們就在探索世界。不過,科學擁有確切的價值標準和研究目的,對公眾產生深刻影響,得到社會承認,迄今卻不到五百年的時間。科學發展到此,並非一蹴而就。我們需要認識發生在16、17世紀的天文學和自然哲學上的革命,這場革命挑戰的是在古希臘和歐洲中世紀就確立了的、長久以來被認為是相當合理的、基於地球中心說的天文學和自然哲學。
  • 認識你自己,從認識大腦開始!
    「認識你自己!」這是兩千多年前希臘古城德爾斐的阿波羅神殿上刻著的一句名言。兩千多年來,人類在探索外在物質世界上,已經有了不少收穫,甚至有點兒忘乎所以了,以致於忽略了對內在的探索。人類要認識自己,要從「身、心、腦」三個方面進行。當然,表層的認識,已經有不少了,大腦有些什麼功能、內心狀態怎樣調整、身體健康怎樣獲得,我們對這些都有了很多的了解。
  • 閱讀|繪本《地圖》,現代孩子認識世界的另一種方式
    它繪本式地呈現了邊界、城市、河流、險峰,呈現了有代表性的動物、植物、歷史、人文名勝、文化事件和很多與當地有關的奇妙趣聞。它是兒童認識地球和世界的工具性繪本。經典的中國地圖       對這個國家、這個世界,最初的認識,都來自於10歲前後「閱讀」的各種地圖。       有一幅拼圖,把中國的每個省份、直轄市做成拼板。
  • 你對世界的認識,決定了世界的模樣
    我們與世界相處的關係,就在我們的呼吸之間。我們的行為將會影響世界,反過來,世界的改變也會影響著我們。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取決於我們自身的認知,包括我們的成長經歷、父母的教化、社會的薰陶,以及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的再認識,等等。因而,我們的世界就是我們的看法,而外界所接受到的信息,就是我們對自己的看法。 滇國的國王問漢朝的使者:「漢朝與滇國哪一個大?」
  •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習近平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
  • 習近平: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習近平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我多次強調,各級黨委(黨組)和領導幹部應該儘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一些我國歷史知識。今天,我們以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目的是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
  • 人類是怎樣認識世界的?視角、存在、內涵
    人類是怎樣認識世界的?這個要寫的話,可以寫一本書。我只想以最簡單的文字跟大家分享一些思考和想法。人類認識世界不外乎基於三個方面:視角、存在和內涵。視角,我們對世間萬物的認識都是基於人的視角產生的。比如,我們認為人是這個地球上最高級的動物。顯然以人為中心的認知習慣會主張這樣的觀念。在沒有全面清楚知曉地球到底有多少種生物的前提下,人類便得出如此絕對的認識。類似的認識事件在人類世界比比皆是。大到宇宙星球,小到一草一木,凡是地球存有的事物,人類都基於自身視角對其進行描述。
  • 哲學:認識論之所以成立,乃是因為自己認識自己
    自性之所以能認識事物,乃是因為「同體大悲」,心與周圍的事物本來一體,世界存在於心靈當中。事物能夠被感知,是因為自己認識自己。普羅泰戈拉(Protagoras,約公元前490-421年)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32頁)人類共同創造、影響、塑造、豐富了這個世界,人類是世界的主宰,人類是萬物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