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認識動物,我們不僅能更好地旅行,也能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甚至更好地去思考我們的生活。今天的書單,無論是在旅行中對動物的觀察,還是由對動物的熱愛而激發出的旅行,或是動物科普著作,都在告訴我們,人類與動物的關係,人類看待動物的方式,如何塑造了我們今天的生態和文明世界。
動物眼中的人類:: 一位動物翻譯官的自然保護區考察筆記
趙序茅 著;中信出版社;2020-11
這是一部自然保護區動物觀察筆記,也是一名動物學、生態學研究者對人與自然該如何和諧相處的透徹思考,闡述了人和動物之間的複雜關係。
作者趙序茅是一位動物學專家,從事瀕危動物的研究保護工作。他多次前往王朗、白水河、唐家嶺、臥龍等多個自然保護區考察。這些經歷,使他開啟了「動物眼中的人類是怎樣的一種存在」這樣的思考,並最終寫成此書。
本書便是在這些考察基礎上寫成。作者在書中生動地講述了猴子、羚牛、野豬、水獺、蛇、松鼠、螞蟻、蜜蜂、大熊貓、貓頭鷹等各種各樣的動物與人類的互動,讓讀者了解野生動物的生存現狀,反思人類和動物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係。
在人與動物的互動中,人類總是習慣於在主導位置,很少去思考動物如何看待人類,但是當然,在人類認識動物的時候,動物也在認識人類。
人類怎樣對待動物,動物就如何反饋人類。認識到這一點,可以更幫助我們理解保護物種的意義到底有多重要,人與動物的戰爭史如何影響了彼此的進化,而為了適應人類,動物做出了哪些改變,我們又該做些什麼,才能與它們和諧相處。
巖畫、羽毛帽子和手機:100個物件裡的觀鳥史
【英】戴維·卡拉漢、【英】多米尼克·米切爾/著;劉曉敏、王琰/譯;商務印書館; 2020-10
本書聚焦歷史悠久卻仍顯小眾的觀鳥愛好,以物件史編寫觀鳥史,以觀鳥史敘述觀鳥事,以觀鳥事管窺世界史。
作者卡拉漢是英國《觀鳥》雜誌的專欄作家,他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選擇了世界各地的一百件和觀鳥息息相關的事物,按時間線索,在書中一一介紹,娓娓道來。從距今約45000年前的阿納姆地巖畫,到現今流行的蘋果手機。每一件事物都折射出一些歷史節點,都對觀鳥活動的發展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塑造了觀鳥活動如今的樣態。
有趣的是,本書並未將視野僅僅局限在觀鳥的小圈子裡,而是舉重若輕地用觀鳥勾勒出整個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比如,「將《莎士比亞全集》中的每一種鳥都引進美洲」計劃,帶來了一場生態災難。人類設計的奶瓶蓋和「偷奶大盜」藍山雀之間曾有過一段「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好戲,直到玻璃奶瓶變成塑料盒才落下帷幕……因此,本書既是一部觀鳥史,也可以看做一部另類視角的人類文明發展史。
不過,它並不是一本沉重的讀物。相反,它更像一部百科辭典,可以拾起即讀,閱讀一個詞條,了解一小段歷史。輕鬆的閱讀體驗,也是它有別於許多科普讀物的特點。
鰻魚的旅行: 一場對目標與意義的探尋
【瑞典】 派屈克•斯文松;徐昕/譯;湖南文藝出版社&博集天卷;2020-10
派屈克•斯文松是《南瑞典日報》藝術和文化記者,他與家人一起生活在南瑞典的馬爾默。因為難忘兒時與父親於溪畔捕捉鰻魚的時光,他踏上探索鰻魚和父子關係的旅程,寫出了這部集自然書寫、科學史、父子回憶錄於一身的獨特作品——《鰻魚的旅行》。
歐洲鰻出生在馬尾藻海——一片難以確定邊界的海洋,隨後會去往歐洲海岸,再遊入江河溪流棲居。平靜地生活幾十年後,當生物鐘敲響,它會完成最後一次蛻變,踏上返回出生地的漫漫歸途,在那裡繁殖並死去。如果無法啟程,它仿佛會等待到永恆,絕不變身。
兩千多年來,鰻魚一直是一個謎。亞里斯多德堅信它沒有性別,弗洛伊德試圖尋找它的生殖器卻屢屢受挫。從沒有人見過鰻魚交配。
神秘的鰻魚令派屈克著迷,與鰻魚同樣難解的還有他與父親之間複雜微妙的關係。他在文學、藝術、宗教與科學史領域探尋鰻魚的故事,同時追憶與父親一起捕鰻的童年時光。鰻魚的不可知、它笨拙又浪漫的生命之旅,宛如隱喻,觸發我們對生存與死亡、目標與意義的思考和領悟。
這本書是作者的處女作,一經出版即暢銷全瑞典,並一舉拿下瑞典極負盛名的大獎——奧古斯特文學獎。
流浪貓戰爭:萌寵殺手的生態影響
【美】 彼得·P.馬拉 、【美】克裡斯·桑泰拉/著;周瑋/譯;商務印書館;2020-10
流浪貓惹人憐愛,在世界各地,投餵流浪貓的行為都十分常見。然而,它們也被一部分生態保護者深惡痛絕:流浪貓的泛濫,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鳥類等小型動物的大量被捕殺,破壞了現有生態平衡。
現有的科學研究表明:戶外的家貓(包括流浪貓、散養家貓)僅在美國每年就會殺死數以十億計的小型脊椎動物。
本書便以此為切入點,援引最新研究成果,考察戶外家貓在世界範圍內對於生物多樣性和公共衛生的衝擊和影響,並試圖圍繞管理的爭議,給出新的解決方案。
作者從人和貓的歷史和文化關係開始考察,由古埃及人類對貓的馴化開始,到當今寵物飼養者數量的爆炸性增長。伴隨而來的是有豐富數據支持、清晰展示的種群數量趨勢、貓科動物的疾病以及相關的人類活動帶來的物種滅絕史。作者詳細的展示了貓這樣一種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意義的寵物是如何在不經意間造成可以與氣候變化比肩的生態學影響。這一影響與人類活動相伴而遍及全球。
在本書的末尾,作者提出了關於流浪貓控制的新思路。根據美國獸醫學會的調查,流浪貓的期望壽命不足室內豢養家貓的一半,而對它們的控制,對於野生動物、流浪貓和人類都有利。(錢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