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世界萬物中的一員,與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與世界相處的關係,就在我們的呼吸之間。我們的行為將會影響世界,反過來,世界的改變也會影響著我們。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取決於我們自身的認知,包括我們的成長經歷、父母的教化、社會的薰陶,以及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的再認識,等等。因而,我們的世界就是我們的看法,而外界所接受到的信息,就是我們對自己的看法。
滇國的國王問漢朝的使者:「漢朝與滇國哪一個大?」
漢朝使者到了夜郎國後,夜郎國王也這麼問:「漢朝與夜郎國哪一個大?」
他們的疆土只有漢朝的一個州那麼大,偏守一隅,不知漢朝的廣大遼闊。
這是一則來源於《漢書·西南夷傳》的寓言故事。不論是滇國的國王,還是夜郎國王,因為他們偏居於西南一隅,以前車馬不通,也從未離開過居住的地方,所以,他們心中的世界也就大不到哪裡去。我們也許會嘲笑滇王、夜郎的無知,並為它偏居一隅而感到悲哀。
其實,我們很多人何曾不是跟他們一樣,好像井底之蛙,躲在自己狹小的天地裡閉關自守,妄自尊大,不去了解外界的新事物,接受別人的新經驗,自己麻痺自己,既看不清自己真實的模樣,也看不清世界真實的模樣。
印度哲學大師古儒吉說過:「世界是一面鏡子,照出真實的自己。」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就是我們自身內在的真實反映,透過別人,我們能夠更加客觀地認清自己。在一般情況下,我們樂於接近的人,往往都會帶有一些與自己的習性相近的、被自己認同的東西;而我們厭惡的人,也通常會有我們最受不了自己的地方。但真正相處下來,你會發現,當初自己厭惡的人,其實蠻可愛的。我們在與人交往中所遇到的問題,都只是我們內在的問題而已。
我們的敵人就存在我們的心裡,並成為我們前行的障礙,能將道路清除乾淨的人,只有我們自己了。
一個晚上,哲學家正在埋頭準備一份演講稿。他的兒子約翰沒人陪同玩耍而吵鬧不停。哲學家又氣又惱,卻又不忍心責罵自己的兒子。
突然,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從手邊的雜誌上撕下了一頁印著世界地圖的紙,然後他把這頁紙撕碎。做完這一切之後,他對約翰說:「如果你能在晚飯前把這幅地圖拼好,我就給你5美元。」
約翰聽後便不再吵鬧,開始津津有味地拼起地圖來。哲學家終於可以繼續準備他那煩人的演講稿了。哲學家本以為約翰整晚都會安靜地拼地圖,誰知沒過一會兒約翰就回來了,手裡拿著一幅拼好了的世界地圖。
看著約翰手中的地圖,哲學家非常詫異:「約翰,你怎麼會這麼快就把地圖拼好了呢?」
「爸爸,這非常容易啊!您不知道,剛開始我也拼得很費勁,直到我發現地圖的背面是一幅人像。拼人像可比拼地圖簡單多了,所以我就先把人像拼好,再把紙翻了過來。我想,如果這幅人像是正確的,那麼這幅世界地圖應該也不會出錯吧!」約翰得意地回答。
聽完約翰的話,抄家頓時一怔。約翰的做法啟發了他,他由此想出了第二天演講的主題──如果一個人是正確的,那麼他的世界就是正確的。
如果認識世界、詮釋世界的理念和辦法是錯誤的,那麼,你所看到的世界也將會是錯誤的。假如根據這些錯誤的認知去改造世界,你將會偏離奮鬥的目標,而且對世界也會得出更多錯誤的認知。你對世界的體認,將會規定了你眼中世界的模樣。
每個人在這個人世間,都掌握著自己與世界連通的密碼,很多人在面對外部世界的誘惑、紛擾、刺激、爭奪的時候,茫然無措,進退失據,因而丟失了這個密碼,也就失去了與世界連接的通道。只有當你把關注點轉回自身,你才會激發內在的力量,而變得富有創造力,也只有這個時候,你與世界的連接才算是打通了。
胡適先生說過:「這個世界是給我們活動的大舞臺,我們既上了臺,便應該老著麵皮,拼著頭皮,大著膽子,幹將起來。那些縮進後臺去靜坐的人都是懦夫,那些袖著雙手只會看戲的人,也都是懦夫。這個世界豈是給我們靜坐旁觀的嗎?」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孟子·盡心上》)一切我都具備了。我們有了審視和反思這個世界以及自己的生命的能力,我們可以不斷突破自己,重新看待自己和世界,而且落實到我們的行為上,因此,我們能夠重獲新生,收穫一個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