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空看地球,這是一顆蔚藍色的星球。這顆星球的大部分都被海水包圍,所以說雖然我們居住的地方叫地球,實際上就是一顆水的星球。我們居住的大陸被海水包圍,這也決定了我們的生活和海洋息息相關。
海洋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從第一個單細胞生物開始,經歷漫長的進化,有了今天的人類。直到現在,我們仍然能在海洋中看到許多單細胞生物。海水佔據了地球的99%的總水量,如果把地球總水量用55加侖的石油桶表示,那麼海洋和海水就佔據了53加侖。大面積的海洋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而我們人類的活動也在影響著海洋的環境。
不同於淡水,海水是一種高鹽度的水體,但是海水的鹽度不都是一樣的。緯度、蒸發、降水、結冰、融冰和徑流淡水都與海水的鹽度息息相關。內陸海水的鹽度遠遠高於平均值,就像人體可以漂浮在死海上面。而入河海流和降水量大的地方,海水的鹽度遠低於平均值,距亞馬遜河河口85Km的表層海水鹽度淡到可供水手直接飲用。
從海面上刮來的風帶著海水的溼氣進入內地,使得沿海城市的氣候總是溫暖溼潤冬暖夏涼。而靠近海洋借著港口的便利,沿海城市的經濟也總是比內陸發達一些。港口、海灘、海風、潮汐,這可能是很多人對海洋的第一印象。其實對於佔據了地球大部分面積的海洋,我們人類知之甚少。
在平靜的海水下面有另外一個世界,這個水下世界甚至比我們的世界還要精彩。這裡有種類豐富的海洋生物,最小的微生物我們的肉眼可能無法看見,而大型動物例如藍鯨,長度可達33米。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海洋以寬廣的胸懷包容著萬物,也給我們帶來了豐厚的饋贈。
我們的食鹽有30%是從海洋中獲得的,海洋中的魚類、貝類和海藻也是我們餐桌上的美味佳餚。我們利用潮汐的能量發電,海上鑽井也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石油和天然氣。
我們在向海洋過度索取的同時,也承受著它的後果。海洋控制著地球的氣候,太陽照在水面,大面積的水分蒸發形成熱帶低壓。風圍繞著這個低壓系統旋轉,在北半球逆時針旋轉,在南半球順時針旋轉,這種強度的不斷增加,就形成了熱帶風暴,甚至是颶風。在海洋生態逐漸被破壞的今天,颶風也越來越頻繁,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大。例如2005年8月25日,卡特裡娜颶風登陸美國。短短一周的時間,接近兩千人死亡,幾百萬人的生活受到影響,財產損失達到812億美元。
如何和海洋和平共處,這是所有人都應該關心的問題,因為這也牽扯著人類的命運。在充分利用海洋資源的同時,如何儘可能的保護好海洋的生態,是我們共同面對的問題。
當然我們對海洋的了解不僅僅於此,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海洋仍有許多謎團尚未解開,因為特殊的環境限制著我們對海洋的探索。
地球上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是8848米,而海洋下最深的海溝——馬裡亞納海溝,達到了水下1萬米。在這個水下最深處,終年黑暗、溫度低、含氧量低,這也是地球上最為艱難的環境。不少人已經登上了珠穆朗瑪峰,但是馬裡亞納海溝卻鮮有人涉及。探索海洋世界,比我們想像的要困難的多。
探索海洋首先要認識海洋。來自美國的基斯·A·思維德魯普和E·維吉尼亞·安布拉斯特在這本最新版的《認識海洋》中,向我們全面又詳盡的講了有關海洋學的基礎知識。它既是一本有關海洋的百科全書,又是一本基礎的科普書籍。基斯·A·思維德魯普擔任康斯威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的地球物理學教授,講授海洋學長達25年的時間。而E·維吉尼亞·安布拉斯特擔任華盛頓大學海洋學院的教授,從事海洋浮遊生物的教學及工作。
這本書可以說是想要了解海洋學最全面、最系統化的教材。這本書首先向我們講述了海洋學的歷史及發展,再次向我們講述了海洋的形成及海水的物理化學性質、大氣運動與海洋的關係,最後向我們講述了海洋生物以及海洋面臨的環境問題。這是一本十分系統化的教材,雖然很多專業術語,但是兩位作者從最基礎的知識講解,所以我們不難理解。有關海洋的問題,我們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例如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潮汐是怎樣形成的?颶風是如何形成的?這本書將近500頁的篇幅足以滿足每一個海洋迷的好奇心。
歷史上沒有什麼時刻能像今天的我們一樣,和海洋的聯繫如此密切,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和海洋密不可分。海水中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是我們獲取能量的重要方式,海水中豐富的水產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美味佳餚。依靠海上貿易,我們不出國門就能買到全世界的物產。
但是我們過度的向海洋索取,也造就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過度捕撈,大量的海洋生物數目銳減,甚至到了滅絕的邊緣。人類向海洋中傾倒了大量的垃圾,嚴重破壞了海洋生物的生活環境。海上石油洩漏事故不斷發生,大面積的海洋水域受到汙染,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遭到嚴重的挑戰。
我們在破壞海洋環境同時,也接受著來自海洋的報復。北冰洋的冰川大面積融化,全球海平面不斷升高,許多島嶼已有沉沒的危險。全球的氣候反覆無常,海嘯颶風頻發,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財產損失。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也與氣候變暖有直接的關係。這些都是海洋給我們敲響的警鐘,我們是時候覺醒了。
從遠古時代起,人類探索海洋的腳步從未停歇,海洋賦予我們生命,賦予我們文明。今天對海洋的研究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但是我們都希望人類研究海洋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好海洋,而不是去破壞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