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學派視角下的人工智慧新聞產品探究

2020-12-05 人民網傳媒

摘要:在很多學者眼裡,奧地利學派不過是披著厭惡數學和鼓吹市場經濟「外衣」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罷了,但其實它的內涵要複雜得多。無論是最早門格爾提出的主觀價值論和邊際分析方法,還是後來由米塞斯和哈耶克等人逐漸完善的「人的行動學」理論體系以及他們對「均衡」和「最優」模式的批判,都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而本文就是試圖用奧地利學派的視角,具體從財貨屬性與價值、市場角色和所有權三個方面,來對最近炙手可熱的人工智慧新聞產品的屬性進行分析。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再次檢驗奧地利學派理論的解釋力,另一方面也能夠從不一樣的角度加深我們對人工智慧新聞產品的理解。

關鍵詞:奧地利學派 人工智慧新聞產品 主觀價值論 市場體系 所有權

1.研究背景介紹

1871年,《國民經濟學原理》一書的出版正式宣告了奧地利學派的誕生,它的作者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也成為了該學派的初代領軍人物。這本書幾乎攻擊了以亞當?斯密為首的主流古典經濟學的全部觀點,建立起了用「主觀價值」、「邊際分析」和「機會成本」等方式來解釋經濟現象的全新體系。

之後,奧地利學派的第三代代表人物路德維希?馮?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將它的理論體系整體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他通過相繼面世的《社會主義》(1922)和《人的行動》(1949)等著作逐漸將奧地利學派的方法論視角擴大到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歷史等能夠解釋人類活動的所有學科領域。

米塞斯之後,弗裡德裡希?馮?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憑藉著《通往奴役之路》一書獲得了197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也帶領奧地利學派達到了影響力的新巔峰。雖然一直沒有進入主流經濟學的行列,但它無論是對凱恩斯主義的預測,還是對極權主義計劃經濟的批判最終都成為了現實,對主流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存在的過於追求均衡和最優的問題也批判的相當精闢。

目前越來越多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軌跡都在向奧地利學派堅持的方向靠攏。在越來越多地方,人的價值得到了更多的重視,市場得到了進一步的釋放,社會秩序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護。當然,奧地利學派的各種理論也在這些過程中不斷地面臨新問題和接受各種新情況的挑戰。但奇怪的是,傳統和現代奧地利學派幾乎都沒有對新聞媒體產品進行過專門的討論,而本文要討論的對象正是由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所帶來的新型新聞產品。

其實早在1956年,「人工智慧」的概念就誕生了。它的技術原理簡單說來就是用電腦程式來模擬人類智能活動的規律。它是一門關於知識的學科,是怎樣表示知識和怎樣獲得知識並使用知識的科學。目前人工智慧的研究往往是跟具體的領域相結合,包括專家系統、機器學習、模式識別、智能決策支持系統、自動定理證明、自然語言理解及自動程序設計六個方面 。這也可以看出,人工智慧已經由最初對知識和數據的簡單搜集處理逐漸進化到了能夠進行自主識別、調度甚至是決策的高度。

但是由於目前的人工智慧技術水平仍然比較有限,所以它在新聞媒體領域的開發和表現一方面主要是將相關技術,尤其是大數據技術運用到平臺系統上以便處理來自全世界的海量信息;另一方面就是在特定的報導領域開始使用「機器人記者」進行新聞的採寫、編輯和發布工作。例如來自微軟的智慧機器人「小冰」,中國團隊研發的「佳佳」,《華盛頓郵報》開發的「Heliograf」,雅虎的「Wordsmith」和路透社的「Open Calais」等。除了這些,當未來人工智慧技術更加發達的時候,更為強大的「超媒體」系統和「智能閱聽」也會隨之出現。

這些技術上的進步也放大了人工智慧新聞產品的特徵。海量信息的高速處理、快速應對突發事件、提升新聞報導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以及為用戶提供更個性化的信息被普遍認為是人工智慧新聞產品的優勢。而深度報導、新聞敏感度、「人情味兒」新聞和新聞評論等工作則是人工智慧還很難實現的。 因此,目前的人工智慧新聞產品主要集中在財經、金融、體育和氣象等數據化較強的領域,它未來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就是利用更複雜的神經網絡系統為程序加入模糊性和情感能力,以使人工智慧更接近人類智能的真實情況。

以往對奧地利學派的研究很少把目光投向具體的新聞傳播領域,關於人工智慧新聞產品這種屬於行業前沿的分析就更少了。另外,雖然奧地利學派的理論體系已經在歷史的前進中多次證明了自身的正確性,但是用它去理解和解釋新的事物對研究者來說仍然很有吸引力。所以,接下來本文將從奧地利學派的視角對人工智慧新聞產品的財貨屬性和價值,它在市場體系中的角色以及它的所有權(具體表現為版權)問題三個方面進行更加詳細的分析。

2.奧地利學派視角下對人工智慧新聞產品的分析

2.1 人工智慧新聞產品的財貨屬性和價值表現

門格爾在他的《國民經濟學原理》一書中開篇就對「財貨」進行了定義。他認為,一物要獲得財貨的性質,必須具備四個前提,分別是人類對此物的欲望、使此物能與人類欲望的滿足保持著因果關係的物的本身屬性、人類對此因果關係的認識、人類對此物的支配,即人類事實上能夠獲得此物以滿足其欲望 。這些前提必須同時滿足,缺一不可。從這四點可以清晰地看出,門格爾在界定財貨的屬性時,引入了大量「人」的因素,包括人的本能欲望和主觀需求,人對外物的理性認知和人對稀缺性的判斷等。

因此,信息的獲取也就意味著增強對人自身所處環境的了解,無論是自然環境或者是社會環境,這是人類獲取安全感的重要途徑。但由於人類自身條件的局限性使得能夠直接獲取的信息非常有限,同時,信息的稀缺性也一直存在,人類永遠無法掌握自己想要的所有信息,所以人類對信息的追求可以說是永恆的。

人工智慧新聞產品本質上仍然是一種信息,所以人類對它的欲望也是存在的,它也具備能夠滿足人類信息需求的屬性。相較於傳統的新聞產品,人們目前可以說是正在逐漸認識這種人與人工智慧新聞產品之間的因果關係以及學會如何去支配它,如何提供更好的體驗和更簡便的支配手段將是人工智慧新聞產品努力的方向。綜上,人工智慧新聞產品符合奧地利學派對於「財貨」的界定。

單一的財貨只是生產鏈條中的「原料」,需要交換和組合才能完成整個生產過程,而人類源源不斷的需求和欲望就是這個過程的「原動力」。人工智慧新聞產品也是一樣。比起傳統的新聞產品,它的價值只會體現在人們可以意識到的它能夠更好地為自己提供信息,滿足自己對信息的需求(當下的或者是潛在的)。而這種更好可能是更便捷,更便宜,也可能是信息的質量更高,服務更體貼。這種判斷是非常主觀的,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和體驗。這時就會產生風險,這是市場經濟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如果它不能做到這些或者是不能提供它可以滿足人們潛在需求的信號,那麼無論它演變成什麼形式,都將失去作為財貨進行市場流通的根本屬性,甚至是讓支持它的企業家走向破產。

雖然人工智慧新聞產品現在還不夠普遍,但支撐著它發展的就是人們對它能夠更好地滿足自己需求的預期。通過了解它的原理和見證它在其他領域的表現,使人們願意犧牲時間的稀缺而為了這種潛在的需求去等待和努力。也就是說這種需求尚在邊際之內。邊際其實是人按照時間的順序,運用自身的理性對欲望和需求進行排序的過程 ,一旦超出了邊際,要麼人的欲望消失,要麼就是因為對象物的稀缺性消失了。但人的能力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各種技術的進步,人的欲望邊際也在隨之發生變化。人工智慧的出現可以說是重新定義了人們對信息的理解,可期的未來也因此仍然處於人們的財貨範疇和邊際判斷之內。

這種解釋不僅符合人類理性的經濟過程,也正好能夠補充說明上文中提到過的主觀價值的重要性。這種對人類需求和人類理性指導下的邊際排序,還有對主觀價值的推崇都是奧地利學派非常重要的觀點。

(責編:溫靜、趙光霞)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總是被邊緣化?
    1931年,應英國經濟學家萊昂內爾 羅賓斯的邀請,奧地利學派第四代領軍人物弗裡德裡希 馮 哈耶克到英國講學,把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觀點傳播到現代經濟學發源地英國,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影響力達到了巔峰。特別是米塞斯、哈耶克成功預測到了1929年的大蕭條,更令奧地利學派名聲大噪。據統計,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佔經濟學家的比例為10%左右,這也是奧地利學派最為輝煌的時期。
  • 奧地利經濟學派代表人物都有誰?
    奧地利經濟學派代表人物都有誰?奧地利經濟學派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流行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因其創始人既是奧地利人又是維也納大學教授,所以也被稱為維也納學派,那麼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都有誰?下面來看一下。
  • 認知心理學派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奈瑟(U.Neisser)的《認知心理學》一書的出版,標誌著這一學派理論的成熟。二十世紀70年代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在心理學研究對象上,認知心理學則把研究重點是內部心理過程。主要是認識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在研究方法上,認知心理學則既重視實驗室實驗,也重視主觀經驗的報告。
  • 「人工智慧」從何處來?|追問人工智慧
    本文通過對人工智慧起源的梳理,將人類各大文明從人-物關係、人-神關係、人-人關係和人-環境關係等多種可能視角進行特色解讀。並指出在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很可能是「人機融合智能」,人的智慧與機器的智能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更有力的、更具支撐性的「人—機—環境交互系統」。人工智慧創立至今,已經度過了60餘載。
  • 區塊鏈項目的基本理念與思想源流_澎湃研究所_澎湃新聞-The Paper
    哈耶克是誕生於19世紀末的奧地利經濟學派第四代代表人物,這一學派比較一致的政策主張是要求政府減少管制、保護私人財產並捍衛個人自由。門格爾作為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奠基人,和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1835—1882)、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Léon Walras,1834—1910)幾乎同時相互獨立地提出了邊際效用理論,引發了一場經濟學的「邊際主義革命」,使得我們今天可以從邊際效用和主觀價值評估的視角去看貨幣。
  • 經濟學視野下的人工智慧與就業
    原標題:經濟學視野下的人工智慧與就業 【光明青年論壇】 編者按 當前,各國都高度關注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從經濟學的視角看,人工智慧的本質就是通過計算機科學等技術手段模擬人類智能,讓機器來實現人類需要通過智能技術才能完成的工作。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工智慧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及對勞動者就業的創造效應、替代效應不斷地發展和表現出來。
  • 原創國漫崛起,動漫產業續寫「中國學派」輝煌
    此前,虛擬歌手洛天依「現身」湖南衛視春晚,出場期間視頻在線人數高達170萬;由同名網絡小說改編的《全職高手》成功捧紅主角「葉修」,在他生日時,粉絲還包下北京世貿天階LED屏幕為其慶生,動畫中出現的麥當勞成為粉絲打卡地。  動漫正以多種方式走進現實生活。「近40年來,中國動漫走過紙媒和電視卡通時代,現已全面進入網際網路與移動互聯新時代。」
  •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寧折不彎的誠實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後來,這批學生中的很多人都成為新一代美國奧地利學派的領軍人物,在美國延續奧地利學派的香火。二戰後,米塞斯專心寫作,筆耕不輟,於1949年出版了巨著《人的行為》。體系嚴謹,卷帙浩繁,從奧地利學派的方法論擴展到各類具體問題,無所不包,可謂奧地利學派的百科全書。  年過七旬的米塞斯已經習慣整個社會對他的排斥和無視,變得越來越平靜。
  • 概念隱喻視角下國際政治事件的網絡新聞標題
    點擊進入人民網獎學金專題 ●2012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揭曉     2012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10月30日揭曉,中國傳媒大學樊攀、劉曉曦同學的論文《概念隱喻視角下國際政治事件的網絡新聞標題
  • 從新聞心理學的視角看新聞標題中的新聞價值
    (廣西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摘要:新聞標題是新聞內容的提煉,裡面包含著大量的新聞信息,可實現新聞的快速傳播。如何快速地通過新聞標題抓住讀者的眼球,實現新聞的有效傳播,成為當今新聞屆的題中之義。
  • 人工智慧的研究、應用與發展趨勢
    在此基礎上,將符號學框架下的人工智慧AI研究轉化為經驗和結構學科,旨在僅基於智能數學模型進行求解。這樣的問題,在80年代後符號學領域的人工智慧AI發展步伐逐漸下降。2、連接學派的人工智慧AI在20世紀8到90年代,對常識性問題的回答刺激了連接學校的人工智慧AI研究的誕生。基於神經元和神經網絡以及學習算法的組合的人工智慧AI系統是一個連接(Connectionisn),也被稱為連接學派。
  • 互動儀式鏈視野下英語類app的發展路徑探究
    柯林斯從微觀社會視野與情境角度出發,在涂爾幹學派的儀式理論、戈夫曼的功能主義儀式論基礎之上,關注了兩人或兩人以上的儀式場景, 提供了個體動機從一個情境到另一個情境變化的理論。 互動儀式的核心是一個過程,在該過程中參與者發展出共同的關注焦點,並彼此相應感受到對方身體的微觀節奏與情感[2]。
  • 大腦可塑性 腦學派參與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研討
    腦學派課程創始人錢陽秀女士作為與會嘉賓分享了「0-6歲兒童腦發育與科學養育」主題分享。本次論壇為期兩天,主題為「共建更好的全球教育未來」。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講席教授Brian Wandell, 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物理學和腦科學家郭愛克,國際神經科學學會主席、深圳市神經科學研究院院長譚力海,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腦研究所所長PankajSah,神經科學家、臺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OECD腦科學與學習科學項目負責人、哈佛大學教授Bruno della Chies,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Helen Abadzi,腦學派課程創始人錢陽秀女士等知名專家出席了此次會議
  • 戰略認知學派——心智過程
    該分支認為,戰略家的眼睛就像一部照相機,它觀察這個世界,並按照戰略家的意願放大或縮小這個世界,但是,即使是這個學派的學者也承認這部照相機拍下的照片有一定程度的失真。認知學派的第二個分支則認為所有的認知活動都是主觀的,戰略是對世界的某種解釋。這裡,戰略家的眼睛轉向內心深處,它所觀察的是,對於外界事件、標誌和顧客行為等事物,思維是如何做出反應的。
  • 人工智慧是怎麼起源的?
    人工智慧的起源應該從幾個階段來來說明。而人工智慧的出現應該是人類在追求自己智慧能力中的一種反思。人工智慧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巴斯卡和萊布尼茨,他們較早萌生了有智能的機器的想法。十九世紀,英國數學家布爾和德o摩爾根提出了「思維定律「,這些可謂是人工智慧的開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英國科學家巴貝奇設計了第一架「計算機器「,它被認為是計算機硬體,也是人工智慧硬體的前身。電子計算機的問世,使人工智慧的研究真正成為可能。
  • 人工智慧的生物進化視角:讀凱文·凱利《失控》
    我吸入的是自己呼出的氣體,在風扇的吹動下依然清新。由眾多導管、線纜、植物和沼澤微生物構成的系統回收了我的尿液和糞便,並將其還原成水和食物供我食用。屋內大約一半的植物都可食用。」「這個小屋實際上是一個太空生活試驗艙。我周邊大氣的循環再利用完全依賴於植物及其紮根的土壤,以及那些在樹葉間穿梭的、嗡嗡作響的管道系統。確切地說,是陽光供養的生物和機油驅動的機械共同確保了我的生存。
  • 在人工智慧的環境下,紋發是不能被AI所代替的
    但同時,人工智慧的出現也引發了許多人的憂慮。特別是在AlphaGo橫空出世以三比零的總比分打敗世界頂尖圍棋冠軍柯潔,給圍棋界帶來巨大震驚,也引發人們對人工智慧是否會取代人類工作的憂慮。那麼哪種工作最容易被AI取代呢?人工智慧最大的優勢在於,用最短的時間完成重複率較高的工作。
  •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人工智慧
    以上述自動駕駛汽車為例,究竟由人工智慧開發者負責,還是由汽車公司負責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負責,或者各方在何種情形下如何分擔責任,應當在相關人工智慧的法律法規框架下通過制訂商業合同進行約定。人工智慧在未來還可能產生的一個問題就是「奇點(singularity)」。
  • 學習人工智慧需要哪些必備的數學基礎?
    學習人工智慧該從哪裡開始呢?人工智慧的學習路徑又是怎樣的?   數學基礎知識蘊含著處理智能問題的基本思想與方法,也是理解複雜算法的必備要素。   事實上,線性代數不僅僅是人工智慧的基礎,更是現代數學和以現代數學作為主要分析方法的眾多學科的基礎。從量子力學到圖像處理都離不開向量和矩陣的使用。而在向量和矩陣背後,線性代數的核心意義在於提供了?種看待世界的抽象視角:萬事萬物都可以被抽象成某些特徵的組合,並在由預置規則定義的框架之下以靜態和動態的方式加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