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很多學者眼裡,奧地利學派不過是披著厭惡數學和鼓吹市場經濟「外衣」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罷了,但其實它的內涵要複雜得多。無論是最早門格爾提出的主觀價值論和邊際分析方法,還是後來由米塞斯和哈耶克等人逐漸完善的「人的行動學」理論體系以及他們對「均衡」和「最優」模式的批判,都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而本文就是試圖用奧地利學派的視角,具體從財貨屬性與價值、市場角色和所有權三個方面,來對最近炙手可熱的人工智慧新聞產品的屬性進行分析。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再次檢驗奧地利學派理論的解釋力,另一方面也能夠從不一樣的角度加深我們對人工智慧新聞產品的理解。
關鍵詞:奧地利學派 人工智慧新聞產品 主觀價值論 市場體系 所有權
1.研究背景介紹
1871年,《國民經濟學原理》一書的出版正式宣告了奧地利學派的誕生,它的作者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也成為了該學派的初代領軍人物。這本書幾乎攻擊了以亞當?斯密為首的主流古典經濟學的全部觀點,建立起了用「主觀價值」、「邊際分析」和「機會成本」等方式來解釋經濟現象的全新體系。
之後,奧地利學派的第三代代表人物路德維希?馮?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將它的理論體系整體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他通過相繼面世的《社會主義》(1922)和《人的行動》(1949)等著作逐漸將奧地利學派的方法論視角擴大到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歷史等能夠解釋人類活動的所有學科領域。
米塞斯之後,弗裡德裡希?馮?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憑藉著《通往奴役之路》一書獲得了197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也帶領奧地利學派達到了影響力的新巔峰。雖然一直沒有進入主流經濟學的行列,但它無論是對凱恩斯主義的預測,還是對極權主義計劃經濟的批判最終都成為了現實,對主流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存在的過於追求均衡和最優的問題也批判的相當精闢。
目前越來越多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軌跡都在向奧地利學派堅持的方向靠攏。在越來越多地方,人的價值得到了更多的重視,市場得到了進一步的釋放,社會秩序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護。當然,奧地利學派的各種理論也在這些過程中不斷地面臨新問題和接受各種新情況的挑戰。但奇怪的是,傳統和現代奧地利學派幾乎都沒有對新聞媒體產品進行過專門的討論,而本文要討論的對象正是由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所帶來的新型新聞產品。
其實早在1956年,「人工智慧」的概念就誕生了。它的技術原理簡單說來就是用電腦程式來模擬人類智能活動的規律。它是一門關於知識的學科,是怎樣表示知識和怎樣獲得知識並使用知識的科學。目前人工智慧的研究往往是跟具體的領域相結合,包括專家系統、機器學習、模式識別、智能決策支持系統、自動定理證明、自然語言理解及自動程序設計六個方面 。這也可以看出,人工智慧已經由最初對知識和數據的簡單搜集處理逐漸進化到了能夠進行自主識別、調度甚至是決策的高度。
但是由於目前的人工智慧技術水平仍然比較有限,所以它在新聞媒體領域的開發和表現一方面主要是將相關技術,尤其是大數據技術運用到平臺系統上以便處理來自全世界的海量信息;另一方面就是在特定的報導領域開始使用「機器人記者」進行新聞的採寫、編輯和發布工作。例如來自微軟的智慧機器人「小冰」,中國團隊研發的「佳佳」,《華盛頓郵報》開發的「Heliograf」,雅虎的「Wordsmith」和路透社的「Open Calais」等。除了這些,當未來人工智慧技術更加發達的時候,更為強大的「超媒體」系統和「智能閱聽」也會隨之出現。
這些技術上的進步也放大了人工智慧新聞產品的特徵。海量信息的高速處理、快速應對突發事件、提升新聞報導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以及為用戶提供更個性化的信息被普遍認為是人工智慧新聞產品的優勢。而深度報導、新聞敏感度、「人情味兒」新聞和新聞評論等工作則是人工智慧還很難實現的。 因此,目前的人工智慧新聞產品主要集中在財經、金融、體育和氣象等數據化較強的領域,它未來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就是利用更複雜的神經網絡系統為程序加入模糊性和情感能力,以使人工智慧更接近人類智能的真實情況。
以往對奧地利學派的研究很少把目光投向具體的新聞傳播領域,關於人工智慧新聞產品這種屬於行業前沿的分析就更少了。另外,雖然奧地利學派的理論體系已經在歷史的前進中多次證明了自身的正確性,但是用它去理解和解釋新的事物對研究者來說仍然很有吸引力。所以,接下來本文將從奧地利學派的視角對人工智慧新聞產品的財貨屬性和價值,它在市場體系中的角色以及它的所有權(具體表現為版權)問題三個方面進行更加詳細的分析。
2.奧地利學派視角下對人工智慧新聞產品的分析
2.1 人工智慧新聞產品的財貨屬性和價值表現
門格爾在他的《國民經濟學原理》一書中開篇就對「財貨」進行了定義。他認為,一物要獲得財貨的性質,必須具備四個前提,分別是人類對此物的欲望、使此物能與人類欲望的滿足保持著因果關係的物的本身屬性、人類對此因果關係的認識、人類對此物的支配,即人類事實上能夠獲得此物以滿足其欲望 。這些前提必須同時滿足,缺一不可。從這四點可以清晰地看出,門格爾在界定財貨的屬性時,引入了大量「人」的因素,包括人的本能欲望和主觀需求,人對外物的理性認知和人對稀缺性的判斷等。
因此,信息的獲取也就意味著增強對人自身所處環境的了解,無論是自然環境或者是社會環境,這是人類獲取安全感的重要途徑。但由於人類自身條件的局限性使得能夠直接獲取的信息非常有限,同時,信息的稀缺性也一直存在,人類永遠無法掌握自己想要的所有信息,所以人類對信息的追求可以說是永恆的。
人工智慧新聞產品本質上仍然是一種信息,所以人類對它的欲望也是存在的,它也具備能夠滿足人類信息需求的屬性。相較於傳統的新聞產品,人們目前可以說是正在逐漸認識這種人與人工智慧新聞產品之間的因果關係以及學會如何去支配它,如何提供更好的體驗和更簡便的支配手段將是人工智慧新聞產品努力的方向。綜上,人工智慧新聞產品符合奧地利學派對於「財貨」的界定。
單一的財貨只是生產鏈條中的「原料」,需要交換和組合才能完成整個生產過程,而人類源源不斷的需求和欲望就是這個過程的「原動力」。人工智慧新聞產品也是一樣。比起傳統的新聞產品,它的價值只會體現在人們可以意識到的它能夠更好地為自己提供信息,滿足自己對信息的需求(當下的或者是潛在的)。而這種更好可能是更便捷,更便宜,也可能是信息的質量更高,服務更體貼。這種判斷是非常主觀的,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和體驗。這時就會產生風險,這是市場經濟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如果它不能做到這些或者是不能提供它可以滿足人們潛在需求的信號,那麼無論它演變成什麼形式,都將失去作為財貨進行市場流通的根本屬性,甚至是讓支持它的企業家走向破產。
雖然人工智慧新聞產品現在還不夠普遍,但支撐著它發展的就是人們對它能夠更好地滿足自己需求的預期。通過了解它的原理和見證它在其他領域的表現,使人們願意犧牲時間的稀缺而為了這種潛在的需求去等待和努力。也就是說這種需求尚在邊際之內。邊際其實是人按照時間的順序,運用自身的理性對欲望和需求進行排序的過程 ,一旦超出了邊際,要麼人的欲望消失,要麼就是因為對象物的稀缺性消失了。但人的能力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各種技術的進步,人的欲望邊際也在隨之發生變化。人工智慧的出現可以說是重新定義了人們對信息的理解,可期的未來也因此仍然處於人們的財貨範疇和邊際判斷之內。
這種解釋不僅符合人類理性的經濟過程,也正好能夠補充說明上文中提到過的主觀價值的重要性。這種對人類需求和人類理性指導下的邊際排序,還有對主觀價值的推崇都是奧地利學派非常重要的觀點。
(責編:溫靜、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