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的應用非常廣泛:農業,社會治安,醫療,大數據處理,通訊等它們的出現,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輕鬆。
但同時,人工智慧的出現也引發了許多人的憂慮。特別是在AlphaGo橫空出世以三比零的總比分打敗世界頂尖圍棋冠軍柯潔,給圍棋界帶來巨大震驚,也引發人們對人工智慧是否會取代人類工作的憂慮。
那麼哪種工作最容易被AI取代呢?
人工智慧最大的優勢在於,用最短的時間完成重複率較高的工作。正如李開復博士在《人工智慧》這本書中提到的五秒原則。五秒原則是指,一項本來由人從事的工作,如果在五秒鐘以內的時間裡,對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作出相應決定,那麼,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慧技術全部或部分取代。
據他預測,從事翻譯、新聞報導、助理、保安、銷售、客服、交易、會計、司機等工作的人,未來10年將有約90%被人工智慧全部或部分取代。
在大數據發展60年裡,整個人工智慧從發明探究轉變為實幹,不同的技術在不同時期扮演著推動人工智慧的發展角色。
在大數據人工智慧不斷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行業都會被人工智慧代替,人工能只會代替程序化的、重複性的、僅靠記憶與練習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將是沒有價值的技能工。那什麼樣的工作不會被人工智慧代替呢?答案是那些目前人工智慧還做不到的事情。例如跨領域推理、抽象能力、審美、情感等。:如文學、藝術創造和監賞,需要與人做交流的服務行業,心理治療師等是不容易被機器所取代的。
照這樣說,紋發行業也同樣能被人工智代替嗎?答案是否定的。雖然說紋發是在機械性的重複將色素沉著在頭皮毛囊中,但是人工智慧有一個「死穴」:一切行動按設定好的指令來操作。那麼這樣一來,使用人工智慧的紋發紋出來的頭髮色點均勻整齊分布,如同卡尺碼出來的一般,就會顯得特別死氣沉沉。正如哲學中矛盾的特殊性:「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同樣的世界上也沒有兩個相同的骨相。所以就要求紋發師有很高的視覺審美,通過不斷和顧客交流,了解顧客的紋發需求,按照每一位顧客的特點設計出適合顧客的髮際線和紋發色點,紋發在操作還體現人的綜合素質的技能,例如,對不同脫髮區域的綜合分析、對不同脫髮範圍紋發的決策能力,對於髮際線設計藝術和三庭五眼審美能力,與顧客互動探討設計紋發形象的能力……這些是人工智慧不可代替的。
紋發是一項頭皮美學工作,紋發工作的不可替代性決定了紋發的色素沉著必須要依靠人工進行一點一點的操作,來保證絕對的以假亂真的毛囊的效果,以出現二維的視覺效果,這樣子紋出來的頭髮才更加真實,達到理想的目標。改善形象使人年輕更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