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馬邊一公職人員在上班時間發布與工作無關的朋友圈動態,同在工作時間有其他公職人員共7人點讚或評論。馬邊縣紀委通報稱,包括發布者吉壽堅桑在內的8名公職人員在上班時間從事與工作無關的事情,違反了工作紀律,責成8人所在的機關作出書面檢查。對朋友圈發布者吉壽堅桑書面誡勉,7名回復朋友圈的官員進行談話誡勉。
消息一出,立刻引發了網友關於「上班時間能發朋友圈嗎」的討論。一種聲音認為公職人員上班時間刷朋友圈的確是瀆職,另一種聲音則認為上班抽空刷朋友圈無可厚非、通報處理過了點。
其實,這個事情應當全面來看,不應該「一棍子打死」,還是要看具體的工作內容和朋友圈內容。
之前安徽省全椒縣一扶貧幹部下班時間因洗澡未接省巡查組電話被處分,也曾引發爭議。據媒體報導,這位幹部在洗澡時,他的孩子接了電話,可等其洗完回電話時已經打不通了。新聞一出,不少網友為其叫屈,後來當地進行了複查,也認為原處分決定不恰當,後撤銷了對其的黨紀處分。
同樣,這次的「因發朋友圈受誡勉」引發輿論爭議,地方也需要更多說明,是不是在特別的時間段和場景。現實中的確有一些工作人員寧玩手機也不辦事或故意拖延工作進度。如果此次事件中的工作人員確實因刷朋友圈耽誤了工作,或是起到了不好的帶頭作用,那麼被處理或可被理解。
而如果並不是在十萬火急的時間段和場景,這些人也沒有耽誤正常工作,就不要給已經在脫貧和抗疫中任務很重的基層幹部再增加心理重壓。僅因為發布、點讚、評論朋友圈就被「紀委通報」,也難怪網友熱議。
發一條朋友圈、給別人順手點讚回復,耽誤得了多少時間精力、造成的影響又到底有多惡劣?是否已經到了「不堅守崗位、不履職盡責」的地步?恐怕還需要更多地還原當時場景。
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統籌規範督查檢查考核工作的通知》,其中有這樣一句表述:「考核中發現的問題,要以適當方式進行反饋,加強督促整改,不能簡單以問責代替整改,也不能簡單搞終身問責。」
可見,執紀監督既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要嚴格,同時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恰當,及相關的信息透明。當前網友的討論與疑問,事實上已經表明了輿論的某種不解,這種不解需要更多回應,避免對基層幹部的誤傷。
「不能簡單以問責代替整改」,解決問題還是要朝問題下手。這一條朋友圈引發的問責與討論,需要當地重視。
據《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