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下午,我國首部火星題材科普教育漫畫《火星媽媽的日常》於甘肅金昌"2020未來火星生活周"正式發布。作為以致力於推動青少年科普、推廣未來生活方式為理念的"太空C計劃"重點執行項目,《火星媽媽的日常》積極響應"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的號召,激發青少年的航天熱情。
專家齊聚,多元角度論道親子教育未來方向
2020年是世界航天歷史上的重要一年,多國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又向人類星際移民邁出一步,疫情也讓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著巨變。航天科技的進步,讓人類探索太空的夢想成真,也逐步影響著我們未來生活的新方向。
本次發布活動以中國航天科普為切入口,以航天科技為內核,倡導更積極、更科學、更環保的生活方式。活動在向中國建國71周年獻禮、向中國航天致敬的同時,主辦方力求突破航天遙不可及的次元壁,讓航天走進尋常生活裡。同時藉助日常的教育、生活、娛樂等場景,讓普通人更好的了解航天科普,激發更多青少年挑戰未知的勇氣和探索未來的決心。在發布會上,來自各行業的專家全方位闡述了航天科普教育對親子關係、未來生活的影響。以科普理念分享的方式讓普通人更好的了解航天、了解太空,從而引發大家對未來親子教育方式的思考和探索,去引導激發我們下一代對航天科學的好奇心。
基於對太空科學的理解以及對青少年學習興趣、學習方式的洞察,《火星媽媽的日常》將科普知識融入故事場景,讓未來生活更易感知。漫畫塑造了火星媽媽以及火星小子兩個主要形象,把生活中的日常放在火星的環境裡,用風趣幽默的筆觸,傳遞溫暖、輕鬆的親子關係,並在呵護孩子好奇心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激發他們對太空、對航天科學的興趣。
"火星媽媽"蒞臨現場,講述最有趣的航天科普
發布會上,《火星媽媽的日常》中"火星媽媽"原型趙天舒蒞臨現場,為大家講述"未來生存力"教育理念。趙天舒曾任BBC英國廣播公司節目製作人、主持人,專注於國際教育和文化交流。同時趙天舒女士也是一名寶媽,養育斜槓少年的超能媽媽。
《火星媽媽的日常》以天舒母子之間生活的點點滴滴為漫畫創作的藍本,分享了"超能力"媽媽如何將火星、航天科普與親子教育融合。發布會現場,趙天舒指出無論生活在哪裡,面對未來紛繁變化的世界,家長應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起到哪些重要的積極作用,培養他們對於科學的興趣、以及關於未來生存的種種能力,這種"未來生存力"對個人和社會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為新生代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具有高借鑑性。
各界嘉賓圓桌論壇,全方位闡述太空知識的力量
作為航天科普漫畫,當然缺不了硬核的力量支持。來自航天、教育、母嬰、動漫、科普等各領域專家圍繞"太空知識科普對於中國新生代家庭教育理念衝擊的重大意義"和"中國太空知識類漫畫的核心意義"兩個議題進行圓桌討論。
《火星媽媽的發布會》發布會邀請了多位在各個領域專家及意見領袖,他們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徵系列運載火箭CZ-2F火箭質量主管王曉鵬、來自蘭州交通大學的文旅專家金梅教授、知名母嬰育兒博主親子漫畫作者李思潯、科普達人宇宙大爆炸主播王成、短視頻國漫次元社負責人張嘉源、科普達人小二黑科普主播魏徵等二十多位嘉賓參加了本次發布會圓桌論壇。
現場,金梅老師以電影《星際穿越》的父女情為切入點,分享了與女兒討論關於浩瀚宇宙的嚮往的溫情故事,長期思考的問題在女兒身上得到了解答。金梅老師認為新時代的兒童不僅需要具備多元視角、多維能力,更需要成為世界公民、宇宙公民,他們將更加關注身邊的植物、動物、水源、土地與星空,並意識到每一個微小的舉動將影響到地球的未來;同時,他們的世界與視野也在不斷實踐中逐漸拓寬。面向宇宙,是擁抱未來的自由嘗試,希望所有的父母和孩子能夠珍惜並享受攜手仰望星空的時間。
李思潯老師表示,孩子們對太空的好奇與幻想是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源泉,通過各種媒介所了解到的宇宙的知識,越豐富,夢想就越清晰。李思潯鼓勵孩子親自登上火星車、親自走進太空艙、去體驗太空生活的模擬實感,去激發孩子們好奇心和想像力,擴展知識的容量決定著想像能想多遠。
動漫達人張嘉源以《火星媽媽的日常》中所展現童趣與科學結合的方式給予高度的肯定,《火星媽媽的日常》通過無盡的暢想,融合豐富的科學,會讓小讀者們通過漫畫中快樂學習太空知識科普,也更激發了他們對未來生存與及對世界太空宇宙探索的好奇心。而漫畫本身通過連載方式,讓故事充滿想像力,讀起來引人入勝,小讀者們在這奇幻的探險中能學到有用的知識,並受到科學的啟迪。
科普達人宇宙大爆炸主播王成表示:孩子的降生,其實是讓父母有了一次重新做更好的自己的機會,因為家長會不自覺地希望成為孩子的榜樣。他多年從事科普視頻傳播的經歷,令他對於如何向孩子詮釋有價值的科普知識感受頗深,他認為真正的科普內容不但能夠讓更多的孩子對太空,對科學產生興趣,並且能夠讓孩子們學會辨別分析事物的能力。《火星媽媽的日常》系列漫畫,是以一種孩子最喜歡的漫畫形式,用孩子最親切熟悉的母子日常的方式,講述孩子最感興趣、最想知道的知識。 讓興趣做老師,王成認為這是一個優秀科普作品應具備的必要要素。
另外一位科普達人小二黑科普博主魏徵則回顧了自己在科普內容道路上探索至今的感受,他認為我們需要科普內容的原因來自與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更需要濃厚的科學氛圍,才能真正影響青少年科普教育環境,使其具良好的科學素養,未來才能出現更多的高端人才,帶領我們的國家走到世界前端。
而《火星媽媽的日常》以漫畫的形式,讓童趣與科學完美結合,寓教於樂,讓孩子在玩的同時學習太空知識,豐富的可視化故事又不斷刺激孩子的大腦,激發他們對世界太空宇宙探索的好奇心。專家們來自教育界、科學界、文娛界,雖研究方向大不相同,但都從專業上對《火星媽媽的日常》表示了一致肯定。
專業領域媒體專訪,深度解析"未來生存力"教育新理念
發布會尾聲,ACGN 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產業新媒體——三文娛對火星媽媽趙天舒進行了專訪。天舒提出了青少年面對未來所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主動適應環境變化,並不斷激發自我學習和自我成長;身處社會,與周圍的人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人類社會發展;放眼更廣闊的宇宙,了解並適應客觀世界、同時心存敬畏與自然和諧共處。而《火星媽媽的日常》,不僅給予孩子客觀知識的養分,更培養他們這三種與世界相處的主觀能力。
少年強則國強,人類對宇宙的探索,都將由更年輕的一代去完成。從國家視角看,青少年的太空知識教育,教的是民族未來;從個人視角看,青少年太空知識教育,教的是思考邏輯、科學思維。不可置否,作為"太空C計劃"旗下的首部IP作品,《火星媽媽的日常》意義已然超過了娛樂,從某種角度講,它孕育的是未來青少年對於仰望星空的勇氣、以及探索未知的信心和希望。
未來,《火星媽媽的日常》也將用漫畫的形式,將火星、航天等科學知識帶給更多孩子,帶他們一起去探索新世界。"時間可以伸縮和摺疊,唯獨不能倒退",希望所有的父母和孩子能夠珍惜並享受攜手仰望星空的時間。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