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方供圖。
記者 郭靜 通訊員 周京文
12月27日上午,「你好,火星」主題科普講座在東莞市科學技術博物館舉辦。據了解,「你好,火星」科普講座由東莞市科學技術博物館主辦,東莞市科普教育協會承辦,採用線上直播和線下互動相結合的模式進行。回顧古今中外探索火星的歷程,再次點燃了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熱情和夢想,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
火星是由什麼構成的呢?火星上可以種土豆嗎?人類對於火星的探索歷程都經歷了什麼?我們對火星的研究成果有哪些?火星上是否存在其他生命?中國「天問一號」的任務又是什麼?為了讓廣大市民特別是中小學生深入了解火星的奧秘及人類對於火星的探索歷程,滿足大家對火星及深空探測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科普講座邀請了廣東天文學會科普教育中心主任、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碩士梁浚旻為大家講授火星相關知識,帶領大家開啟了一場火星探索之旅。
從「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到詩人「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抒懷,自古以來,人類對浩瀚蒼穹充滿了好奇和嚮往。2020年7月23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計劃於2021 年2 月到達火星,實施火星捕獲。「天問一號」拉開了中國自主火星探測的序幕,更加激發了我國人民對火星探索的興趣。
梁老師從古代探索火星開始分享,向大家講解了從古至今人類堅持不懈地對火星進行探索的歷程。介紹了義大利、法國、美國等國家針對火星的位置、軌道運動、運行軌跡以及火星的地形地貌等問題而對火星進行觀測的記錄分析。同時,分享了世界各國發射火星探測器對火星進行探測的歷史以及通過觀測數據分析得出的研究成果。通過大量的研究數據及圖文並茂的精彩講解,逐漸使聽眾們建立起對火星正確的、科學的認知,進一步了解火星的探索歷程,一步步為大家揭開了火星的神秘面紗。
縱觀歷史長河,人類對於火星以及深空的探索從未停止,人類對於火星的研究發現也在不斷地更新。正如梁老師所說,「人類對火星的探索,已成為人類文化的永恆印記,它也必然會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世界,了解何為人類正確的發展之路」。火星是地球上人類可以探索的距離較近的行星之一,火星探測不僅僅是一項單純科學技術活動,它承載了多重使命和意義,不但在對保護地球的氣候條件、合理開發火星資源上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乃至人類文明的進步都會產生積極影響。
梁老師講座之後,臺下的青少年充分發揮想像,圍繞自己對火星的種種疑惑踴躍提問,梁老師逐一解答,現場互動討論氣氛十分活躍。最後現場還準備了一場太陽能火星車DIY活動,青少年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動手組裝火星車,大家分工協作,體驗了科普教育中動手操作的樂趣。一位學生家長說:「此次科普講座讓孩子們了解了很多關於火星及火星探索的知識,對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熱情、探索精神和科學夢想具有重要的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