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六歲之前孩子的人格教育

2021-01-20 騰訊網

六歲之前孩子的人格教育,主要是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同情心、同理心,教孩子遵守遊戲規則,學會自製,學會分享。

六歲之前,對孩子進行人格教育,早嗎?

一點兒都不早。

回答早的父母,通常沒有意識到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等孩子大了,出現人格問題,再教育就困難很多。

責任心

教孩子自己收玩具,自己放回原處,自己弄亂的東西,只要有能力,就要自己收好,至少要陪著父母把東西收好。

父母要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學習負責任,學習改正,進而得到父母的鼓勵和嘉獎。

負責任,是為別人著想,是勇氣和擔當。該是孩子做的,孩子就要去做。是孩子做錯的,就要勇於承擔,而且從錯誤中學習改正。

同情心、同理心

當孩子能從愛自己,擴大到愛家人、愛萬物,會讓他的人生更充實,人格成長更健康。

遵守規則,學會自製

遊戲是學習成長最好的方式。

玩遊戲,要讓孩子有贏有輸,既有贏的勝利感、成就感,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也要教孩子有輸的風度,能夠輸得起。

人的天性有自私的一面,自私的人能夠和人相處,是因為他能夠自製。父母要教孩子學會自製,學會遵守遊戲規則,學會和人分享。

教孩子學會自製,孩子入學後才能更好地融入團體,和小夥伴分享玩具和食物,一起玩耍和成長。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遇見熊孩子」。

歡迎對家庭教育感興趣的朋友留言討論,表達您的家教感悟和遇到的問題。

是父母成就了孩子,也是孩子成就了我們。

遇見熊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孩子六歲之前,父母要學會對他說不
    那位奶奶不知是習慣了她孫子撒潑打滾,還是為了教育她孫子。她並不為孫子的撒潑打滾所動,繼續沒事似的在收銀臺付錢。付好錢後,扭頭對躺在地上的孫子平靜地說道「你回家不回家?你不回家,我走了。」說完也不等孫子回答,而是又沒事似的向超市門口走去。這時有人故意對那小孩說:「你奶奶走遠了,趕快起來去追奶奶。」小孩一聽奶奶走了,自己一骨碌爬起來,哭著去追奶奶了。
  • 李玫瑾曾說: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以前狠心管,孩子會更懂事
    大部分孩子在六歲之前,家長從來沒有跟孩子說過「不」,總是順著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後來到了12歲,發現孩子逃學去網吧,當家長想管孩子的時候,發現已經管不了孩子了,只能用妥協的方式管理孩子。因此說明好孩子是管出來的,重點是三到六歲這段時間一定要狠心管,這時家長管教孩子,孩子頂多也就是撒潑打滾,不會做出什麼出格的事兒,但是卻能讓孩子養成好的性格品質。孩子在六歲之前你不狠心管,等孩子長大以後你想管也不好管了。
  • 「三歲看大、六歲看老」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三歲看大、六歲看老」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科學依據嗎?俗話有說:「三歲看大,六歲看老」;也有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還有說「三歲定八十」的。這裡的數字也只是一個概述,說的是孩子的性格在三歲就基本定型了,決定了人這輩子的為人處世的風格。
  • 孩子挨批後的兩種表現,多是討好型人格,根源出在教育方式
    ,殊不知,這種「懂事」的背後承受著的心理壓力有多大,從心理學上來看,孩子受批評後有這兩種表現,可能正在養成討好型人格。 2、包攬錯誤 當孩子犯錯時,有的父母不分青紅皂白上來就是一頓批評,有的娃可能會反駁,為自己辯解,這屬於正常的表現,可要是原因並不是出在自己身上,他們還要不停地道歉,說明內心缺乏自信,害怕被否定,不停攬錯只是為了掐滅父母的怒火,如果這種狀態持續下去,孩子便會養成討好型人格。
  • 拒絕順從型人格,教育女兒遠離家暴
    之前曾經看到過一個訪談新聞,在這個訪談新聞中有一位女孩小梅,她談了8個男朋友,可是毫無例外每個男朋友都曾經家暴過她。所以後來她只好接受父母安排的對象結婚,可誰知道這竟然又是一個家暴男,有一次這個男人竟然硬生生的將她的鼻子咬掉。
  • 教育從娃娃抓起 孩子是縮小版的自己
    孩子成長過程中,早期的教育尤為重要,當他從小能夠養成良好的習慣後,再加上家長適當的監督引導,成年後往往能夠在各方面表現的更佳。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父母的嚴格要求,這樣孩子絕大多數都可以成長得很好。但也不排除有的父母很好對孩子也嚴格要求了,但孩子往往還是很讓人感到無奈。
  • 陳建斌帶你體驗「皇室」課後教育:孩子過分聽話需警惕討好型人格
    可家長工作繁忙,現在孩子的課後時間一般交給「小課桌」完成,為了將這一文化現象與家庭教育更好的結合,綜藝《親愛的小課桌》應運而生,剛剛上檔就廣受好評,節目更是邀請到陳建斌帶領觀眾一同體驗「皇家」課後教育。節目邀請陳建斌、葉一茜、傅首爾、陳宥維、高秋梓深入孩子課餘生活,輔導作業、培養孩子興趣愛好,再以第三方視角來探尋新型家庭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
  • 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讓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
    讓愛孩子有更好的路徑?對比嚴肅的心理學,九型人格會更適合親子教育。因為目前眾多心理學親子課,只是單方面讓父母改變,經由父母的改變影響孩子。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父母立即改變,孩子也當下改變。學習九型親子教育法,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開啟的雙向溝通改變的通道。
  • 一個六歲孩子的智商有多少才算正常?
    一個六歲孩子的智商有多少才算正常?如果覺得孩子有智力問題,可以在做智力評估之前觀察一段時間。正常智商沒有固定的標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 扭曲人格形成,禍害孩子一生,父母難辭其咎
    良好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根植一顆充滿希望的種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鄰居家的孩子帥帥,總是喜歡以自我為中心。扭曲人格都是從最初的這些人格問題演變而來的,我們只有及時發現和制止,把孩子容易出現的人格問題都扼殺在搖籃中,從小開始糾正,才能有效的杜絕孩子形成扭曲人格。
  • 孩子人格可細分為「九型人格」,育兒方式要隨之變化,試試這樣做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為特點,同時,也有自己的人格傾向,孩子也是如此。對於家長們來說,了解並判斷孩子的人格特點和類型,是很有必要的。老話也說對症下藥。但是要注意一點,那就是人格不能用單純的好壞來區分,關鍵還是看家長的教育。
  • 實測:孩子成長階段的9種人格類型,你家孩子是哪種人格?
    了解孩子的性格分類,可以幫助父母更好地判斷寶寶的性格類型,更好地引導孩子性格成長。家長們看看下面這幾種個性,你的孩子有哪幾類性格?孩子重視成就、表現。父母可以對這類孩子多做鼓勵,可令他們更加強大。當父母用九型人格去理解孩子的時候,謹記:我們不是要把孩子裝進人格的盒子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自身的一切都比人格描述本身要豐富的多。九型的價值在於看清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並且理解這種不同,從而與他人「同頻」相處。因此,我們借九型這雙慧眼去理解自己的孩子。
  • 神經科學家發現:學霸六歲之前都在玩,3大遊戲幫助大腦快速發展
    而神經科學家也發現:真正的學霸在六歲之前其實都在玩,只不過是在有規律的玩,玩有用的東西,從而達到了寓教於樂的效果 為什麼孩子6歲之前需要玩而不是拼命學呢?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五歲時,家長要在誘惑訓練中教孩子學會自我管理,並身體力行地示範給孩子如何與他人分享; 六歲時,孩子要在體育運動中,學會吃苦耐勞的精神。 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李玫瑾提醒家長們,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特別要做到「四個不要」: 不要罵孩子,不要打孩子,不要跟哭鬧中的孩子講道理;不要離開孩子。
  • 六歲之前的記憶,為何會出現丟失的情況?科學家做出解答!
    六歲之前的記憶,為何會出現丟失的情況?科學家做出解答!大腦不僅是一個中央處理器還是一個存儲器,人在一生成長的過程當中,記憶被不斷填充變得越來越充實。 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人類社會得以延續的原因之一。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做一件事情之後,你想努力地回想起這件事情的細節時,卻發現大腦一片空白,就像是我們兒時發生的事情,在父母的眼中,認為這件事可能對你以後有非常深遠的影響,但是對於自身來說,你根本就不記得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尤其是6歲之前的事情,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六歲前的記憶去哪兒了?
  • 沃建中: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最重要
    人民網北京8月28日電   日前,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沃建中做客人民網《對話教育》高端訪談節目。沃建中表示,一個人要成功,要幸福和快樂,來自於一個健康的人格的培養。 孩子選擇上培訓班,不僅家長被迫無奈,孩子更無奈,在雙方都無奈的情況下,培訓班上出來的效果,會不會在感情因素的影響下受到很大的衝擊或者折扣?
  • 《海爾兄弟宇宙大冒險》幫助孩子建立探究型人格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能聽見一些家長苦惱的聲音:「為什麼孩子總是缺乏聯想能力?」「為什麼孩子總是學什麼忘什麼?」看似都是一些孤立的問題,但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分析,這些問題釋放出一個很危險的信號——孩子沒有建立起良好的探究型人格。
  • 孩子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根據我的經歷和對問題的一些思考,結合自己教育孩子的一些思考,我認為,孩子教育的核心問題是要教會孩子學會如何做人,包括給予孩子品德、生活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社會知識和行為規範意識的灌輸等。讓孩子成為熱愛生活的人家長要做到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生活中積極樂觀向上。
  • 孩子學習壓力大,產生心理問題怎麼辦?父母應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現在的孩子內心也存在著巨大的壓力,對於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引起我們家長的廣泛重視。孩子為什麼會存在心理問題?對於有些孩子來講,日復一日的學習生活使他們產生了迷茫的心理,找不到自己人生的目標。
  • 帶你走進多重人格患者的世界
    每一種人格都有自己獨有的行為模式、語音語調、習慣性姿勢等。這些人格包羅萬象,可以是女同性戀、縝密的男性青年,也能是細膩敏感的女孩。一個多重人格障礙患者平均可以有13~15個不同的人格。」多重人格患者,換了「靈魂」後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改變。人格切換後,有可能可以做到之前做不到的事情。一項研究表明,37%的病例發生了優勢手的改變,一下子就變成了左撇子或右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