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斌帶你體驗「皇室」課後教育:孩子過分聽話需警惕討好型人格

2020-12-06 說壹不貳的瓜姐

開學在即,神獸回籠,被捆綁大半年的家長們終於鬆了口氣。可家長工作繁忙,現在孩子的課後時間一般交給「小課桌」完成,為了將這一文化現象與家庭教育更好的結合,綜藝《親愛的小課桌》應運而生,剛剛上檔就廣受好評,節目更是邀請到陳建斌帶領觀眾一同體驗「皇家」課後教育。

節目邀請陳建斌、葉一茜、傅首爾、陳宥維、高秋梓深入孩子課餘生活,輔導作業、培養孩子興趣愛好,再以第三方視角來探尋新型家庭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已經為人父母的陳建斌、葉一茜、傅首爾也算是家庭教育的老手,對付孩子們各有妙招,其中陳建斌更是打破了他在《甄嬛傳》中皇上威嚴形象,化身「小課桌」校長,成為這檔節目的「搞笑擔當」。

小課桌」雖有「皇上」坐鎮,但整體氛圍輕鬆愉快為主,並沒有「訓斥三阿哥」的環節,「校長」陳建斌嘴裡說要嚴肅認真,可自己使用的手機殼出賣了他,「不聽老人言,開心好幾年」這麼有個性的標籤,以後可別怪娃們不服管啊。

參觀「小課桌」學習環境時,看到電子琴,嘴上說不會,身體很誠實,趕緊到琴凳上試彈,結果不是連不上音,就是走了調,《甄嬛傳》首席品曲達人的招牌,竟然砸到了「小課桌」上。

節目雖有明星助陣,但核心還在於4位性格不同的萌娃身上,他們各有特點,在教育上也面臨自己的困擾。7歲的小姑娘面對鏡頭也不怯場,和老師們熟悉了就現場吐槽親媽會莫名其妙的生氣,說到興奮處還現場還原;

9歲的王恩澤撞臉張若昀,是這群孩子中最自覺的,因為父母在電視臺工作,平時就把他送到託管,所以他很習慣這個模式,作業完成的很快,雖有孩子的小缺點但總體來說是個陽光樂觀的男孩,並沒因父母太忙而受到影響。

而7歲的徐敬凱則是王恩澤的反例,他雖有爸爸媽媽時時刻刻陪伴,但性格上明顯要內斂壓抑,甚至能看出一點點自卑,剛進入小課桌時不愛出聲,一直在寫作業,別的孩子想去玩,他在寫卷子,吃完飯大家都休息了,他還在寫卷子,不是有多愛學習,而是他的任務超標準的多。

今年只有7歲的徐敬凱才上一年級,他媽媽就已經給他做好了到高中的學習計劃,安排了各種版本的試卷給他做家庭作業,每一天的壓力都極大,算一算一個暑假至少要做兩百多張卷子。

高強度的學習壓力讓觀察室裡的教育專家和嘉賓瞠目結舌,可即便教育專家直指教育方式有問題,會導致孩子自卑,徐媽媽不僅回懟還對專家的建議不以為意。

在徐媽媽高壓的教育下,徐敬凱的狀態不容樂觀,先不說成績,就孩子的性格都令人擔心。在才藝展示的課堂上,別的孩子都勇於嘗試,只有他低頭不語,老師貼心詢問,孩子低著頭說怕自己跳的不好,小小年紀就為自己甚至是父母的面子考慮,這畫面令人心疼,觀察室嘉賓滿目愁容,唯獨孩子親媽還固執己見。

徐敬凱媽媽的做法在節目播出後引發熱議,有人說這也是逼不得已,有人則強烈發對認為孩子的心理健康最重要。其實,小學的任務在教育大綱上已經說的很明確了,除了學習該年齡段必要的知識外,素質培養、學習習慣的養成更為重要。

可如今家長本末倒置,都希望抓住孩子的黃金時期,最大限度的學習知識,天真懵懂的娃儼然成為「人肉學習機」,在繁重的學習任務下,心態發生變化,厭學逃課、甚至內心壓抑,徐敬凱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面對父母的過度期待,孩子只能用「過分的聽話」來換取父母的歡心,討好父母,逐漸的討好其他人,變得自卑、不會拒絕、容易憤怒,形成「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並未納入心理疾病的類型,但近幾年來也成為困擾現代人的高頻詞,成年人被無法拒絕、對他人感受過度敏感折磨得身心俱疲,可在成為父母后竟不去重視「討好型」人格的成因,讓孩子重蹈覆轍。學習決定命運,可心理健康才決定一生的幸福,做家長,需將眼光放長遠,切不可因一時的考試,毀了孩子的一生啊。

僅僅一期,就將家庭教育與討好型人格的危害具象的展示在眼前,《親愛的小課桌》算是國綜的一次全新嘗試,利用綜藝寓教於樂,讓家長意識到教育不僅僅局限於科學知識的攝取,更在於孩子心理方面的疏導和性格培養,擁有完善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孩子才能在未來之路上走得更遠、走得更平坦。

相關焦點

  • 孩子挨批後的兩種表現,多是討好型人格,根源出在教育方式
    ,殊不知,這種「懂事」的背後承受著的心理壓力有多大,從心理學上來看,孩子受批評後有這兩種表現,可能正在養成討好型人格。,讓他們壓抑表達自身的情緒,經常吃啞巴虧,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的表現之一。 父母的幾種教育方式,可能會讓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其實過得很累
  • 不完美的她:同樣受到父母心理暴力的你,有沒有變成討好型人格?
    自從《不完美的她》開播,「討好型人格」成為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的一個話題,不過還是有很多人不太了解討好型人格的幾大特徵,下面讓我們一起近距離了解下,同樣受到父母心理暴力的你,有沒有變成討好型人格?媽媽離婚獨自帶著她生活,遇到了現在的男友,本以為男友會把蓮生視為己出般的疼愛,沒想到卻是對蓮生的折磨,母親一味的忍讓和對蓮生的忽視,讓蓮生逐漸的變成討好型人格。蓮生渴望得到母愛,用自己攢的零花錢,買了媽媽愛吃的零食,帶媽媽去遊樂園玩,送給媽媽自己製作的海螺手鍊,到頭來只換來媽媽冷冰冰的一句:「回家吧,蓮生。」
  • 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有4種錯誤的心理邏輯
    02「生而為人,我很抱歉」討好型人格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並不是每個自卑的孩子都可以被命運眷顧,成就一生,同樣是幼年時被父母情感忽視,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女主人公松子的一生,卻滿是悲慘。03討好型人格的人,有哪些錯誤的心理邏輯我們有多少人心裡也藏著個害怕失去而學會討好的小孩?
  • 楊冪親自告訴你被「物化」和「討好型人格」有多慘!
    02物化女性這部劇上線之後,網絡上鋪天蓋地而來的是以「物化女性」、「討好型人格」為主題的討論。這不僅是導演趙薇在她的微博上的介紹,更是這個短片中所有細節的呈現。的確這個世代對女性的物化,已經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甚至很多女性也對此樂此不疲。
  • 孩子不聽話都是慣出來的?人民日報:教你如何不打不罵管教孩子
    一位媽媽抱怨:女兒越來越不聽話了,說話的方式基本都是「如果我怎麼樣,她就怎麼怎麼樣。」比如,某天她不讓女兒吃冰激凌,女兒竟然說:「如果你不讓我吃零食,我周末就不去練琴。」這類的事情出現越來越頻繁;女兒要看電視,她便說:「你不讓我看電視,我就不讓你工作。」
  • 陷入「討好模式」,該如何給予自己安全感
    你是否總是難以拒絕別人的請求,哪怕拒絕後心裡還十分愧疚? 你是否在與人交談時總是再三斟酌,非常害怕說錯話? 你是否經常被人評價說「你人真好」? 恭喜你,你是「討好型人格」。
  • 叛逆是成人對青春期的無知,和對青少年的偏見,聽話其實是教育失敗...
    所以,這時候家長絕不可以一味地反對孩子的行為。 青春期的孩子被父母給創造的高壓的學習環境下,沒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舞臺、空間,他們就會建立護城河,他們要爭取額外的空間,他顯示要過分一點,青春期這個階段的過分是一過性的,不要擔心,它是暫時的需要,是必須要得以滿足的。
  • 趣味測試:選出你覺得最迷人的眼睛,測出你是不是討好型人格
    趣味測試:選出你覺得最迷人的眼睛,測出你是不是討好型人格
  • 討好型人格怎麼學會拒絕別人?從用這個句式開始,親測有效
    這在心理學上叫討好型人格,就是常說的老好人。有一句話對我影響深遠:在照顧他人的情緒之前,先照顧自己的情緒,你不是在蓄意傷害他人,你只是在保護自己。你都不知道如何愛自己,別人又如何來愛你。 長期以往,假如我們沒能意識到討好所帶來的代價,就無法從這個怪圈裡面走出來,只會活得越來越辛苦。
  • 拒絕順從型人格,教育女兒遠離家暴
    心理學家解釋說:「你現在的問題就是原生家庭的問題在重複,如果你不能發現這一點並解決掉,那麼還會繼續遺傳給下一代。」小梅的問題是什麼?其實從她媽媽身上就可以看出來,那就是過於順從。3、 被施暴者大多有順從型人格試想一下,如果是一個有主見的女孩,那麼當她在遭受家暴的時候,她一定會選擇離開或報警,絕對不會任由別人傷害自己。縱觀絕大多數的被施暴者,其實大多都是有著順從性人格,在遇到家暴時,她們不會想著反抗,或是為了家庭抑或者子女而選擇忍讓,助長家暴之風。
  • 馨香智慧:孩子有社交恐懼症,高度敏感?討好型人格怎麼破?
    馨香智慧:孩子有社交恐懼症,高度敏感?討好型人格怎麼破?相信不少的家長有這樣的煩惱:自己家裡的孩子常閉門不出,自閉,不敢與別人打交道,有社交恐懼症,迴避社交!1、社恐的本質是什麼?不少孩子由於外貌、長相、身高、成績等跟別人有差距,就從心底裡瞧不上自己。對自己要求太高 認為自己還沒有達到自己要求的底氣標準,怕露怯!或許有些父母長期不在孩子身邊,沒有關注孩子身心靈的成長,沒有從家庭環境或者學習環境中得到很好的指引和鍛鍊,導致孩子潛意識裡是缺愛的,是低自我價值的。
  • 孩子聽話並不完全是好事,有這種表現,往往暗示他已經與你離心了
    猶記一次他們走之後,奶奶感嘆說:「你要是有他一半聽話就好了」,但幸孕姐反懟:「他奶奶對他肯定很兇,不然為什麼看著他奶奶的臉色行事,坐又不敢坐,吃又不敢吃,哪像個小男孩的樣子啊。」
  • 讓孩子既聽話又有主見,不妨從顏寧身上學習如何教育孩子
    前段時間震驚全國的吳謝宇弒母案,至今都令人無法相信,一個從小別人眼裡的好學生好孩子,居然做出這樣離經叛道的事情來。而在大家眼中判逆的韓寒,現在卻活得風生水起。這些好像在告訴我們「乖孩子」是一種諷刺。大家心裡會想,有沒有孩子既聽話又有主見,擁有樂觀積極向上性格的孩子呢?答案是有,而且很多。我就從科學家顏寧身上看到不一樣。
  • 都被看作天才,為什麼小謝爾頓如此開心,而蔣方舟是討好型性格?
    好在《生活大爆炸》又有了衍生劇《小謝爾頓》,從中我們可以窺見一個天才兒童的成長之路,而小謝爾頓父母的教育方法,更值得中國大部分家長學習和反思。美劇《小謝爾頓》海報在劇裡,謝爾頓的父母對他的教育可以歸納為三個詞
  • 李雪琴:我媽是我帶大的!
    」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情緒一直都在,她慢慢地變成了討好型人格。簡單地說,李雪琴希望能通過讓別人開心的方式,獲得別人的肯定,從而讓自己的自卑變弱一點……在心理學的定義中,討好型人格也叫「迎合型人格障礙」。討好型人格對人生活的影響是巨大的:由於缺乏處理人際衝突的能力,討好者一味的退避和忍讓,往往會導致事情的惡化和自我內心的掙扎。長久以往,討好型人格障礙不僅使人無法維持一段穩定、健康而長久的人際關係,還會降低人對生活的幸福度和滿意程度,使人更容易患上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 孩子人格可細分為「九型人格」,育兒方式要隨之變化,試試這樣做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為特點,同時,也有自己的人格傾向,孩子也是如此。對於家長們來說,了解並判斷孩子的人格特點和類型,是很有必要的。老話也說對症下藥。但是要注意一點,那就是人格不能用單純的好壞來區分,關鍵還是看家長的教育。
  • 《海爾兄弟宇宙大冒險》幫助孩子建立探究型人格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能聽見一些家長苦惱的聲音:「為什麼孩子總是缺乏聯想能力?」「為什麼孩子總是學什麼忘什麼?」看似都是一些孤立的問題,但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分析,這些問題釋放出一個很危險的信號——孩子沒有建立起良好的探究型人格。
  • 不要用錯誤的歸因教育孩子
    你應該說:「不要踢別人椅子,這是不禮貌的。」這個媽媽教訓的原因說錯了,會讓孩子誤以為「只要周圍人不生氣,我幹什麼都可以。」確實,像這位網友說的現象生活中非常的普遍。有些時候是父母給孩子講半天道理,孩子也不太願意聽,效果遠不如跟孩子說「再不聽話叔叔/阿姨要生氣了」、「不聽話醫生要來給你打針」之類的有效。
  • 孩子小心眼愛記仇,「偏執型人格障礙」影響心理,家長不可忽視
    當家長發現孩子特別愛記仇時,先不要責備孩子過分的小心眼。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狀態更加有助於父母對孩子提供正確的引導。而孩子過分的愛記仇很有可能是受到「偏執型人格障礙」的影響,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會有一定的壞處。一、「偏執型人格障礙」的表現1.
  • 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一句話的殺傷力有多大
    可以反思下,曾經有沒有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你不乖乖吃飯,待會兒就會有小怪獸把你抱走。」「你要是再不聽話,我們就不要你了……」「再不睡覺,大灰狼就會來抓你……」「唱個歌就是好孩子。孩子可能會變得不相信別人,對周圍的人也充滿提防,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對他人的不信任,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孩子會慢慢形成不信任他人、說謊的心理及習慣。甚至孩子也變得不講誠信,照樣學樣,去戲弄他人。3、成為討好型人格「再跳個舞才給你糖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