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能夠毀掉一個人?拒絕順從型人格,教育女兒遠離家暴

2020-12-05 麥子育兒記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關於家暴的話題被大家頂上了熱搜,無論是法律上還是在道德層面上,這種行為都是被嚴格制止,但是卻時常還是會有家庭暴力的現象出現。無論是早前小S最早的「自曝家暴真相」,還是蔣勁夫的外國女友以及宇芽的家暴事件,都讓我們意識到,家暴危害是足矣毀掉一個人的。

之前曾經看到過一個訪談新聞,在這個訪談新聞中有一位女孩小梅,她談了8個男朋友,可是毫無例外每個男朋友都曾經家暴過她。所以後來她只好接受父母安排的對象結婚,可誰知道這竟然又是一個家暴男,有一次這個男人竟然硬生生的將她的鼻子咬掉。

節目裡的心理諮詢師在見到小梅之後,最先詢問的就是她父母的婚姻狀態,小梅告訴他,從小她的父親非常情緒化,如果在外面不順心了,回家就會揍母親,如果她去勸父親連她也會打。所以小梅從小就決定未來絕對不要嫁給她爸爸那樣的一個人,可是沒想到她生命中後來每一個遇到的人都是這樣的。

心理學家解釋說:「你現在的問題就是原生家庭的問題在重複,如果你不能發現這一點並解決掉,那麼還會繼續遺傳給下一代。」

小梅的問題是什麼?其實從她媽媽身上就可以看出來,那就是過於順從。她媽媽的一生都在被丈夫家暴,可是卻還是選擇繼續這所謂的婚姻,而小梅因為長期受到這種家庭以及媽媽的影響,也變成了這種順從型人格,在面對暴力的時候不懂反抗,只會去感嘆自己的遇人不淑,可見家暴對孩子的影響之大。

一、 家暴的實質上反映出什麼問題?

1、 施暴者有重男輕女觀念

家庭暴力的施暴方往往都是男人,而被施暴者多是女人或孩子,雖然現如今社會已經實現了男女平等,但是這些觀念其實還是紮根在很多人的心中。在這些施暴者的心中,往往都是男尊女卑、男強女弱,所以他們才會對女人孩子肆無忌憚的動手。

2、 家庭暴力會「遺傳」

不要疑惑,事實確實是這樣,對於孩子來說很多東西都是他們模仿的目標,如果孩子的生長環境中存在家暴,那麼他們也很有可能會學習到這一點,不論是從心理上還是從人格上都是這樣,這樣的孩子在長大後也會慢慢的出現暴力傾向。

3、 被施暴者大多有順從型人格

試想一下,如果是一個有主見的女孩,那麼當她在遭受家暴的時候,她一定會選擇離開或報警,絕對不會任由別人傷害自己。縱觀絕大多數的被施暴者,其實大多都是有著順從性人格,在遇到家暴時,她們不會想著反抗,或是為了家庭抑或者子女而選擇忍讓,助長家暴之風。

現在網絡很發達,我們總是能看到很多悲劇的發生,尤其是那些受到過家暴影響的女孩子,更是讓人感到無比心疼。其實無論是這些女孩是被家暴還是看到過父親家暴母親,都會對她們造成極大的傷害,甚至是一生都就此被毀。

二、家暴是如何毀掉一個女孩的?

1、 給女孩造成身體傷害

很多時候,家暴的施暴者都是失控的,他們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或者也不想控制自己的行為。而偏偏女孩都是弱小群體,被家暴的女孩輕則鼻青臉腫,重則骨折內傷,還有上文中的小梅,連鼻子都被咬掉,更是一生都抹不去的痕跡。

2、 內心恐懼缺乏安全感

不少人的記憶中都看到過父母吵架,甚至動手的時候,相信大家對這種事情一定印象都非常深刻。倘若一個女孩長期生活在家暴的環境中,那麼她的內心一定是非常恐懼的,因為她不知道什麼時候家暴的拳頭就會伸到自己的身上,這是對女孩精神上極大的折磨。

3、 造成心理扭曲

如果一個人長期生活在家暴的環境下,那麼首先他的性格會變得非常的內向恐懼,缺乏安全感,嚴重的還會引發抑鬱症或者人格分裂,這都是在現實生活中發生過的。而且無論是哪一種後果都非常嚴重,有人會做出自殺或自殘的現象,有些人甚至會選擇去報復社會。

所以說如果真的遇到家暴,那麼一定要學會及時反抗,不然真的是會危害一生。特別是家有女兒的父母更是需要注意這一點,我們不僅要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同時也不能讓孩子陷入到家暴之中,那麼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避免孩子產生順從性人格。

三、 女孩該如何才能擺脫順從型人格?

1、 教育女兒時不過分強勢

順從型人格一般來說分為兩種,一種是天生的,而另一種則是後天環境所致。所以我們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能夠過於強勢,這樣就會促使孩子為了討好父母而變得順從。我們要給孩子表達意願的機會,這樣他們才不會潛移默化的變為「乖寶寶」。

2、 培養女兒的獨立人格

很多時候家長都會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事,但是卻忽略了這樣的做法,會慢慢的磨平孩子的獨立人格。所以說家有女兒的家長平時要多多尊重女兒的意見,不然只會使自己的女兒變得非常懦弱,事事想要聽從依附他人。

3、 教會女兒拒絕

家有女兒的家長一定要注意,別忘了從小就開始教女兒學會說「不」,要告訴孩子,無論是對於不喜歡的人,或者是不喜歡做的事,如果不願意,那麼就要學會拒絕。我們要知道,如果孩子不懂得拒絕,那麼他們只會委屈自己而選擇順從他人。

我們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像花朵、像陽光一樣燦爛明媚,所以一定要記得為她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讓她們沐浴在愛中,學會自愛,學會保護自己,也會勇敢的對他人說不,幫助她們徹底遠離家暴男。

今日互動話題:大家覺得還有什麼教育女兒的好方法?如果女兒真的遇到家暴男了應該怎麼做?

相關焦點

  • 這幾種人90%有家暴傾向,請趁早遠離!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曾發布的報告,全球有30%的女性遭受過來自親密伴侶的家暴行為,其中只有7%的女性選擇了報警。據世衛組織在2013年發布的《暴力對待婦女行為的全球及區域概況》中所製作的「全球家暴地圖」顯示,家庭暴力嚴重泛濫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女性權力低下地方。如:中東有37.7%和北部非洲37%這樣的極高概率。而已經經過女權鬥爭的歐洲只有23.2%,是明顯要下降很多的。
  • 有這3點行為特徵的男人,往往有家庭暴力傾向,女人需謹慎
    家庭暴力為什麼會循環?那是因為家暴起了作用。男人覺得動手能夠解決問題,因為女方在拳頭下面退縮了,覺得在某種情況下暴力是有效果的。 ——塗磊《愛情保衛戰》 的確如塗磊老師說的這樣,男人有這樣一種錯覺:認為女人會誠服在自己的拳頭下,夫妻間不管遇到了什麼矛盾,只有拳頭才可以解決問題,只有拳頭才能讓女人閉嘴,從而順從自己,不約束自己。
  • 不完美的她:同樣受到父母心理暴力的你,有沒有變成討好型人格?
    自從《不完美的她》開播,「討好型人格」成為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的一個話題,不過還是有很多人不太了解討好型人格的幾大特徵,下面讓我們一起近距離了解下,同樣受到父母心理暴力的你,有沒有變成討好型人格?媽媽離婚獨自帶著她生活,遇到了現在的男友,本以為男友會把蓮生視為己出般的疼愛,沒想到卻是對蓮生的折磨,母親一味的忍讓和對蓮生的忽視,讓蓮生逐漸的變成討好型人格。蓮生渴望得到母愛,用自己攢的零花錢,買了媽媽愛吃的零食,帶媽媽去遊樂園玩,送給媽媽自己製作的海螺手鍊,到頭來只換來媽媽冷冰冰的一句:「回家吧,蓮生。」
  • 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對家庭暴力勇敢說不!
    公安機關接到家庭暴力報案後應當及時出警,制止家庭暴力,按照有關規定調查取證,協助受害人就醫、鑑定傷情,並根據家庭暴力情節輕重,對加害人給予批評教育、出具告誡書、治安管理處罰。3.向法院申請人身保護令。除了禁止實施家暴外,人身安全保護令還可以禁止被申請人騷擾、跟蹤、接觸申請人及其相關近親屬;責令被申請人遷出申請人住所;以及其他保護申請人人身安全的措施。
  • 為什麼說「家暴只有0次和無數次」?
    11月25日,網紅博主@宇芽YUYAMIKA 自述被家暴經歷,痛斥前任男友家暴行為。11月26日,重慶市婦聯回應:已主動聯繫博主,並將協同相關部門了解核實情況。如微博內容屬實,其男友行為屬於典型家庭暴力,受害人可向公安機關報案或向人民法院起訴。有網友分析,家暴發生地在重慶江北某住宅小區。目前,重慶市江北區政法部門已依法開展調查處理。
  • 孩子挨批後的兩種表現,多是討好型人格,根源出在教育方式
    這類孩子內心缺乏愛和安全感,或許是冷漠或者嚴厲管教的家庭環境長大,他們從小處在一個弱勢的地位,害怕自己被拋棄,只能選擇妥協、放低姿態,表現得「懂事」才能夠被愛。 1、心理敏感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具有敏感的特質,他們會時刻關注周圍人的情緒變化,一旦察覺到對方情緒不對,就會立馬放低姿態,嘗試著去取悅他人。他們總是陷入負面的情緒中,如果長期得不到釋放,很容易憋出心理問題。
  • 遠離那些以愛為名的「隱性暴力」
    實際上,加害者通過某些心理上的「隱性暴力」,能夠達成控制被害者的手段。這類型的暴力不是簡單的拳腳相向,在身體上造成傷害,而是在肉眼看不到的心理留下創傷。當這類「隱性暴力」被忽略,很可能一個人便意識不到自己正在遭受暴力,遭受遠離人性的控制。
  • 心理學:攻擊型人格者的三特徵
    攻擊型人格的人認為生活就是一場戰爭,人們各自為戰,成王敗寇就是結局。他們的價值觀建立在叢林哲學基礎上,認為強權就是其理,在人生路上沒有慈悲和寬容。人對人就是狼:碰到了羊群,儘管捕殺,碰到了獅子,那就逃跑。逃跑是為了下一次的戰鬥。攻擊型人格的人有以下幾個特徵。
  • 討好型人格怎麼學會拒絕別人?從用這個句式開始,親測有效
    討好型人格的形成 想了解討好型人格,就必須要了解,討好能給到我們什麼好處 所以,雖然討好能夠獲得快樂,但代價就是我們很難維持一段穩定長久的關係,只能通過不斷更換的新關係來維持這種快樂的感覺。 也就是說,討好型的人很難獲得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只能通過不斷換對象來維持討好所帶來的快樂。
  • 遠離家暴,我們要做一個最明智的女人!
    女性在身體上天生就弱勢,但是在心理上你千萬不要弱勢,如果另一半有暴力傾向,一定要在他初犯的時候就要用你行動警告他。家暴就好比出軌一樣,有了第一次就有第N次。小軒是我的同事,他的性格比較內向,遇事總是畏畏縮縮感覺很怕事,就這麼一個文靜的人,某次吃飯的時候給我講了她家的事情,讓我大吃一驚。
  • 精神暴力也是家暴!最高人民法院人身安全保護令十大典型案例發布!
    此次發布的十個案例包括行政處罰與人身安全保護令同時適用、依法懲罰違反人身安全保護令行為、婦聯組織或村委會代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行動不便當事人申請、破除對未成年人進行打罵教育的陋習、探索學校對發現家庭暴力的作用、同居關係及離婚後的暴力防治、放寬申請人舉證標準、精神暴力適用情形、面臨家庭暴力現實危險、基於家庭暴力而變更直接撫養關係等多個方面。
  • 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和內心的「黑洞」,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這句話足以可見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父母的存在或許可以成就一個孩童順利的一生,也同樣可以毀掉一個孩子對於世界最美好的探索欲。實際上,如果我們細心觀察,不難發現那些能夠獲得很高成就的人都擁有著健全的人格,而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人格建設來說至關重要。
  • 家暴不只是「家事」,報警之外,還能做些什麼?
    最近再次被丈夫家暴後,她第一次選擇報警,她向警察要求開具告誡書,但被拒絕了。警察告訴她,本地沒有這個政策,只有外地才可以開。她不懂法,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萬飛找到了北京市公安局下發的文件:《北京市公安局反家庭暴力告誡工作規範》。當值的警察看到這份文件以後,回覆說要去查一查。在查到這份文件之後,他們開出了這家派出所的第一份《家庭暴力告誡書》。
  • 家暴的另一種類型,父母如果經常做,對孩子不比熱暴力少
    家暴是目前許多家庭和政府機構都要面臨的新型社會問題,很多小孩之所以出現道德觀念的偏差,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出身在一個家暴家庭中導致的,父母不正當的行為,才是對孩子教育最大的錯誤。對於家暴的認識,許多人認為就是身體上的打罵,這確實是大部分家暴中常見的行為,但除此之外,冷暴力也是家庭暴力組成部分,它的傷害性甚至不必熱暴力要低。所謂家庭中的冷暴力,說穿了就是父母的不作為,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交流的次數不多,甚至有可能長時間都沒有交流。對於孩子的一切行為,父母往往不稱讚也不教訓。
  • 被家暴的女性:逃離比想像中難太多 離婚他會變本加厲打我
    其中女兒的反對也是張麗沒能堅持下去的主要原因,長期生活在被父親打罵及目睹母親被家暴壞境下的女兒,漸漸認為父親的行為是對家庭的愛,並稱母親如果真的愛自己就不可以離婚,更不能報警讓警察把爸爸帶走。「認定家暴有兩難:首先是家暴取證難,缺少有效的證據鏈,其次是家暴條件的認定難。」易軼介紹,家庭暴力的認定之所以非常難的原因是因為它通常是發生在一瞬間的事情,受害者不可能提前做好準備,也不可能一邊被打,一邊取證,而且家庭暴力通常都發生在家中,更沒有第三者可以在場證明,因此缺少有效的證據鏈。
  • 男人為什麼會家暴?主要是因為這幾個原因,很可怕!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次!如果一個男人對你進行了一次家暴,那么女人千萬要小心了,因為在以後的生活中她可能會對你進行無數次家暴!那麼男人為什麼會有家暴傾向呢?1. 我是男人,是一家之主,你如果敢不聽話我就要揍你!
  • 《我們都不應該討論愛情》:愛情於家暴,如墨滴入水
    昨天,是第20個「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也美妝博主宇芽在網絡上控訴前男友的家暴行為的同一天。今天為大家推薦一部反應家庭暴力的短片——《我們都不應該討論愛情》,豆瓣評分7.4 。該片很有趣的一點是有意刪除「奇觀」視覺,關注兩人相愛相處情感變化(相愛、退縮、恐懼、敏感)的細節本身。
  • 暴力傾向的人,與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
    二、什麼樣的環境容易導致孩子成長為「暴力型人格」 要說如何避免可能有點大,但是在多數環境下,孩子是不會成長為「暴力型人格」的,孩子本身暴力型人格的養成,其與自小所生長的環境有著莫大的關係,一般容易養成孩子暴力型人格的有如下幾種家庭。
  • Papi醬旗下知名博主宇芽被家暴:家暴男是怎樣造就的?
    作者:自己過好了,孩子才能教育好。父母想了解如何調整情緒和親子關係,關注我就對啦~11月25日是聯合國制定的「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國際日」,也被稱為「反家暴日」,papi醬旗下扮妝博主宇芽選擇了在這一天公布被家暴。
  • 感情中一定要警惕和遠離這幾類人
    對於暴力行為,很多人存在兩個誤區。第一個誤區是,身體暴力才是暴力行為,或家暴只有身體暴力。暴力行為分為身體暴力、性暴力、經濟控制和精神暴力四種形式。人們常常忽略的是精神暴力,例如冷暴力——長時間的冷漠、譏諷和打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