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己過好了,孩子才能教育好。父母想了解如何調整情緒和親子關係,關注我就對啦~
11月25日是聯合國制定的「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國際日」,也被稱為「反家暴日」,papi醬旗下扮妝博主宇芽選擇了在這一天公布被家暴。
宇芽就是那個因改妝成蒙娜麗莎的視頻火遍全網的90後姑娘。
在她公布的視頻中,她被一個男人強行拖拽雙腿拉出電梯。後來趕到的朋友被她的慘狀驚呆了,說「從來沒看到一個女孩像牲口一樣躺在床上」。
家暴男@沱沱的風魔教44歲,是個畫家,在宇芽面前營造的形象溫暖、陽光、才華橫溢,實際上卻因為家暴離異三次,在宇芽自曝之後,前妻們也都站了出來。
把手反鎖;揪頭髮撞擊衣櫃、牆壁;踩臉;踹懷孕的妻子;洗腦、恐嚇、威脅……這些都是他慣用的手段。
事件爆出後,家暴男關閉微博評論,並將籤名改成「目中無人無法無天」。
無獨有偶,剛剛自殺的具荷拉,生前也曾因為理髮師男友家暴,曾兩次試圖自殺。
家暴男深夜先踹醒具荷拉,用取暖器打她,並用性愛視頻威脅。電梯監控拍到具荷拉下跪請求不要把視頻發給媒體,然而他卻對前來協調的人說,「發出對我影響不大,反正我沒有什麼可失去的」;
在接受採訪時他竟然說,本想以具荷拉認錯為前提與她和解。
是什麼造就了這些超乎常人想像的家暴男?
01 社會鼓勵男人使用暴力?
絕大多數暴力罪行是男性犯下的,而這並非主要是生理因素造成。
託馬斯.哈賓是第一個研究男性憤怒情緒並把它寫成一本書的心理治療師,他花了大量時間對犯下襲擊、謀殺等重罪的男性進行評估,發現他們並非都是十惡不赦之徒,甚至有很多都不是故意的。
但是他們基本都有一個共同點: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而衝動源於憤怒情緒。
這些人憤怒的起因常常很奇怪,你根本想不通為什麼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就能激怒他。
託馬斯研究憤怒問題,恰恰是因為他也深受憤怒情緒困擾。超越憤怒,不僅僅是家暴男的問題,也是很多普通男性貫穿一生的掙扎。
這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在變相地鼓勵男性發洩憤怒。
一方面,社會對男性的刻板印象,讓他們不能表達任何除了憤怒以外的其它「負面」情緒。
如果一個小男孩哭,周圍的人會直接對他說,不要哭!娘娘腔!而不會像對女孩子那樣溫柔地哄她,至少會問問她為什麼哭。
相反,一個女孩子如果脾氣暴躁、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一定會被制止,指責她不像個女孩子;而男孩子被默許以暴制暴,通過拳頭和脾氣表現得像個「爺們」。
另一方面,媒體在鼓勵男性暴力。
好萊塢電影中,蓋世英雄大多是充滿攻擊性的男性;霸道總裁被熱捧,成人片中男性更是可以羞辱、強迫女性,而女性還要表現出甘之如飴。
媒體在給男性傳遞極其錯誤的觀念,即女性只喜歡和服從充滿暴力的男性,還把他們視為英雄。
此外,我們的社會鼓勵競爭,特別是傳統上更需要養家餬口的男性,他們被要求長時間加班,更少休息和娛樂。
與不惜一切代價取得勝利的理念對應的就是對失敗的恐懼。
男人不能輸,也包括對家中的女人。他們寧願爭吵,也不願意道歉;寧願友誼結束,也不願意為爭執找到和平的解決辦法。
這樣僵硬狹隘的男性氣概,把人性中正常的溫柔、靈活和脆弱完全排除在外,造就了外強中乾的男人。
那些只會家暴女性的男性,其實最懦弱。
最後,對家暴的懲罰太輕,客觀上也在默許男性可以「表達憤怒」。
家暴是被當做內部矛盾接受的,因為家暴被懲罰的人少之又少,即便被懲罰,和同等情況下暴力傷害他人的結果也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具荷拉的男友僅僅被判處一年半有期徒刑,還緩期三年執行,基本等於不用坐牢;反而是具荷拉為了躲避男友去日本發展,以自殺告終。
這樣的結果難道不是在鼓勵家暴者繼續犯罪嗎?
02 家庭也可能是憤怒之源
除了社會,家庭也可能是憤怒之源。
追溯憤怒男性的家庭,你可能會看到兩種現象。
一種是家庭中有一個或多個憤怒者,可能是爺爺、父親、叔叔或兄弟。
研究發現,暴力家庭長大的孩子,可能會成為一個習慣受虐者,也可能成為習慣施虐者。
憤怒男性的行為模式是先天基因、家庭和整個社會塑造的,當成人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和感受有什麼不妥,那麼孩子也很容易把這視為理所當然。
還有一種家庭,缺乏足夠的溫度和有效的指導。
即使父母沒有虐待孩子或者故意傷害男孩,但是很少陪伴和鼓勵他們,對他們冷漠或者忽視,他們一樣會想不通你為什麼那麼不在乎他。
這種憤恨的情緒可以一直帶入成年的關係中。
很多家暴男總是懷疑伴侶出軌,或者對他們愛得不夠,可能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一直處於被忽視的狀態,導致他們對愛和關係的要求太過扭曲。
04 其它不當的行為
造成男孩和男人憤怒的原因其實是相同的,就是不受尊重。所有能讓孩子失去自我價值的手段,都能產生憤怒。
頻繁的羞辱、體罰或其他身體虐待、性虐待,會讓男孩感覺自己沒有尊嚴。
長大以後,如果想從弱者身上得到什麼,他們會怎麼做呢?他們很可能也會攻擊、利用和虐待他們。
踩臉、打耳光、揪住頭髮撞擊,與其說是為了傷害對方,不如說是為了羞辱。這些家暴男看起來強悍、令人恐懼,實際上卻是心理被嚴重扭曲的懦夫。
05 如何拯救易怒的男孩
《天生變態狂》的作者,一個擁有完美犯罪基因的心理教授,總結他沒有變成罪犯的唯一原因,就是家人給了他足夠的溫暖和支持。
如果一個天生的罪犯,都能夠因為家庭的溫暖變成正常人;如果那些成年以後死一千次也不足惜的家暴男,也曾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小男孩,我們是不是應該思考一下,如何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給予更多的關注呢?
如果不想讓男孩成為罪犯,父母可以做以下這幾件事:
少一點羞辱,多一點積極關注
不是說你從來都不能懲罰孩子,但是至少不要因為每一件小事羞辱他。
「你就是個廢物!「你什麼都做不好!」這樣的話,如果總是從你的嘴裡冒出來,那他可能真的就做不好了。
批評孩子要對事不對人,壞行為可以糾正,但是壞孩子卻很難改變,從小被當做壞孩子的男孩,由自卑感導致的憤怒是很可怕的。
別以為你會把兒子「修理」得完全沒脾氣,你不可能控制一個有生命力的男孩。
如果你確實需要懲戒他做過的壞事,也要注意尺度,一點點羞辱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不要矯枉過正。
懲罰不是適合經常使用的手段,更何況很多父母懲罰孩子時是為了發洩自己的怒氣或者沮喪的情緒。
鼓勵好的行為,永遠比懲罰壞的行為有效得多。
男孩需要指引和鼓勵,多誇獎他們做的好事,會讓他們更積極。
培養溝通和解決問題的技能
有了問題只會訴諸暴力的人,常常是缺乏社交技巧的人。減少暴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教他們如何用建設性的方式表達憤怒和批評,解決人際衝突。
喬爾.戴維茨曾經做過一個經典社會心理實驗。
他把孩子分為幾組,有些組被教導用建設性的方法對待別人,並且當他們這麼做的時候就給獎勵;另一些組則正好相反,不但沒有教方法,還因為他們的侵犯行為得到鼓勵。
實驗員給這些孩子發棒棒糖,還給他們放電影,但是當孩子們看得正起勁時突然停止放映,還把棒棒糖收回了。
孩子們心裡肯定不太痛快,實驗員讓他們自由玩耍,這時候那些因為侵犯被獎勵的孩子就表現出了更多暴力,而那些接受過建設性行為訓練的孩子卻表現出更多的建設性。
這說明通過教給孩子們解決問題的技巧、情緒控制和衝突解決策略,可以降低暴力的發生。
培養同理心
想像一下,在一個擁擠的路口,車輛排成了長隊。好不容易綠燈亮了,排在第一位的車竟然沒有馬上啟動。
第二輛駕駛員會做什麼?
心理學家羅伯特.巴倫通過研究發現,有90%的駕駛員會毫不留情地猛按喇叭。但這時如果有一個拄著拐杖的人蹣跚走過街道,則只有50%的駕駛員會按喇叭。
同情心被喚起,會減少駕駛員的侵犯衝動。
為什麼一個正常人不會家暴,因為給他人施加痛苦本身就是件痛苦的事,更何況是家人呢?
即使正常人有了暴力行為,一旦看到對方的痛苦也會馬上停止,並感到愧疚,這就是同理心,但是家暴男可能不但不會停止,事後還覺得是對方的錯。
因為共情能力低的人通常比較自我,只關注自己的情感和需要,缺乏對他人情緒的敏感。
觀察一個人的共情能力可以從TA對弱勢群體的態度,比如對小動物和不幸者的態度中觀察。
一項針對精神變態(Psychopath)罪犯的研究發現,他們大多數人都有過虐待動物的歷史。
教孩子從小學會從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善待弱小的人或動物,會讓他們比那些缺乏同情的人擁有更強的自尊,更加寬容,也就更少使用暴力。
有研究還表明,更有同情心的學生傾向於有更高的學術成就。
諾貝爾獎得主、心理學家理察.費曼說,他的父親曾經讓他扮演他家客廳地毯式上的一個小動物。
為了能像真正的小動物,費曼穿上了小動物外形一樣的衣服,感受在那些條件下它的生活到底是怎麼樣的。
另外,在男權社會給男孩傳遞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的觀念也很重要,讓他們從小就懂得,真正的男人不會隨便打女人。
多一點耐心,讓男孩成為自我負責的人
犯罪心理學家約翰.道格拉斯認為,罪犯和常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是否願意負責,不管是對他人還是對自己。
不願意負責的人,凡事都喜歡從外界找原因,全世界都欠他的,所以他更可能隨便傷害和破壞,同時認為自己不需要任何改變。
放手讓男孩多做事,他才能逐漸學會自主安排學習和生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父母的信任,可以幫男孩建立自信。
憤怒不是一天累積的,壞人也不是一天變壞的,如果你的孩子做出一些讓你不滿意的事,不要急著對他懷疑、放棄他。如果父母都放棄他,他可能真的沒什麼希望了。
你想要一個真正的男子漢,那就要允許男孩犯錯,不要對他太苛刻。當他激怒你的時候,也正是你教育他如何面對憤怒的時候。
減少對侵犯的變相鼓勵,嚴懲濫用暴力的成年男性,善待成長中的男孩,讓這個社會少一些扭曲和暴力吧。
參考文獻:
託馬斯.哈賓 《超越憤怒》
艾略特.阿倫森 《社會心理學》
約翰.道格拉斯 《犯罪心理分析》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