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既聽話又有主見,不妨從顏寧身上學習如何教育孩子

2020-12-05 BaBa很忙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震驚全國的吳謝宇弒母案,至今都令人無法相信,一個從小別人眼裡的好學生好孩子,居然做出這樣離經叛道的事情來。而在大家眼中判逆的韓寒,現在卻活得風生水起。

這些好像在告訴我們「乖孩子」是一種諷刺。大家心裡會想,有沒有孩子既聽話又有主見,擁有樂觀積極向上性格的孩子呢?答案是有,而且很多。我就從科學家顏寧身上看到不一樣。

顏寧是誰?大家一定會這樣問。她是清華大學最年輕博導,在國際上拿獎無數。從小就是學霸級人物。《自然》「中國十大科學之星」之一、國際最出色的女科學家之,18歲入讀清華大學,22歲進入世界名校普林期頓學習,師從施一公。30歲成為清華最年輕的教授,帶博士生,有自己的實驗室。

一、顏寧的「叛逆」和「乖」

她直率敢言,她敢直接批評她的好朋友清華大學教授俞立的研究:「有什麼了不起,如果你一直做這個,我肯定看不起你的科……」在2016年全社會都在稱讚韓春雨教授的NgAgo技術時,她敢發微博給全部人看,說「不屬於創新型研究,是跟風型,沒必要神話,原創在2014年」。

從小她卻是個聽話的孩子,爸媽不讓她看電視,她就不看。到高中顏寧喜歡文科,班主任卻把她留在理科,她沒有抱怨,還是在認真的學習。

到大學報讀專業時,她媽媽不讓她報讀北京大學的中文系,主張讓她學醫,但因為害怕解剖,就聽從爸爸的提議,選擇清華大學的生物專業。

工作後,她還是個工作狂。在科研攻關期間,從上午開始,除去用餐,她就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五六點,只在辦公室的沙發上睡一下,又爬起來繼續工作。她連續48小時工作都不覺得累。在高強度的工作下,她仍樂觀向上,沒有一點抱怨和焦慮。朋友這樣評價她「她是一個內心很光明的人,很純粹。不大受外界東西的幹擾。」

她雖然專心研究,但是不呆板,和時下人年輕一樣,喜歡看綜藝節目、追劇、玩遊戲。比如:看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歡樂頌》,還熱衷於各種明星八卦。

二、從顏寧身上學習如何教育孩子

在生活中看上去是「乖孩子」,但內心卻不快樂的很多,而在顏寧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快樂、靈巧、聰慧的「乖孩子」。是什麼讓他們往兩個不同人生方向走呢?答案就是教養。

1、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是「專制」

美國心理學家鮑姆令德研究說:家長的教養方式分放任型、為忽視型、專制型、權威型四種,權威型的教養方式對於孩子的培養和發展最有利的。

有著明確而且合理的要求,對孩子做得不合理的,任心的行為做適當的限制,並嚴格監督他努力達到目標,但對孩子不乏溫情,幫助孩子實現自我成長。

這樣的教導之下,孩子會有自信、獨立、積極樂觀。比如,顏寧讀大一,數學只考了67分,自己難過的瘦一圈,媽媽沒有說她,反而心疼女兒過得不開心。專制型的家長會拿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並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不能說一個不字。從不表揚和鼓勵孩子。孩子會變得自卑、反抗、退縮等。

2、孩子要「乖巧」但不能「慫」

「乖」孩子在做的是他自己覺得正確的事,但「慫」孩子則會為了不被大人責備做自己覺得不正確的事,他們遇到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時不敢去反抗,遇見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敢去爭取。

為孩子不變成「慫樣」,關鍵在於家長要學會引導孩子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生活中要給孩子適度的空間,孩子有時候做不到,可能因為他還沒有準備,需要孩子去經歷考驗。

家長要用溫和而堅決的教養方式,尊重孩子也是尊重自己。顏寧在她的微博裡有講到,很小就懂得思考人應該怎麼活有意義,但因為年齡太小沒有想明白,她就自己設定了讓爸媽高興為目標,努力學習,取得好的成績。

從顏寧身上我們學到很多教育方式,但我們只是學習一些方法和經驗,然後去應用到教育我們的教育方式上,讓我們的孩子能得到身心健康的發展,而不是生般硬套。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不聽話都是慣出來的?人民日報:教你如何不打不罵管教孩子
    有些孩子純粹是「小霸王」,比如,即使和長輩一起吃飯,這個小朋友也要先動筷子,不然誰都不能吃。孩子不聽話,甚至威脅大人,弄得家長很是無可奈何的,怎麼才能在不打不罵的基礎上管教孩子並且能讓孩子聽話呢?人民日報給出了八條建議,家長可以收藏起來:為了孩子的教育,很多家長也是四處求學,到處搜羅各種最新育兒經驗,可結果卻是越看越頭疼,文章是看了不少,可仍然不懂怎麼教育孩子,歸其原因就是沒有系統的學習。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是兒童心理學專業的,也沒有精力再專修心理學。傳統心理學基礎龐大,學術繁雜,等家長研究出頭緒了,孩子都長大了。
  • 叛逆是成人對青春期的無知,和對青少年的偏見,聽話其實是教育失敗...
    有數據顯示,在中國有78%的家長都喜歡聽話的孩子。 聽話的孩子更受人喜歡,這在很多人心裡已經是根深蒂固的傳統,每個家庭都喜歡看到母慈子孝的和諧畫面,所以,將聽話定義為孝順。 古講孝道,並沒有說要孝順。孔子和孟子都說要孝,但不一定要順。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如何避免「海格力斯效應」家長要懂以柔克剛
    面對孩子的叛逆期,父母束手無策,應該了解一下「海格力斯效應」,老友昨晚跟我視頻聊天張嘴就是對自己家六歲的兒子一通抱怨和批評,老友說兒子這麼小就已經很叛逆了,長大後都沒法管教了,還對我說每次看到兒子抱著手機玩遊戲,搗亂後都要對兒子進行一番教育,但是,發現對孩子的管教越是嚴格,孩子不僅沒有變得聽話懂事,反而是越來越叛逆,惹人生氣了。
  • 孩子「認知靈活性」不夠:倔強的孩子一點優勢都不存在嗎?
    現在孩子大哭大鬧解決自己想要達到的一個目的,沒有達到要求絕對不罷休,當然我們會經常在孩子的身上看到這一類情況的出現,面對孩子的固執和倔強有時候的家長束手無策,孩子的脾氣太倔。其實是「認知靈活性」不夠,拯救孩子倔強的性子還是要從講究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下手,不能對著孩子使出家長姿態的一套打罵等粗暴的教育方法。
  • 世界教育奇書《卡爾威特的教育》:如何把孩子培養進哈佛大學?
    原創 芳蓉馨宇 STEAM在線世界上有一本教育的奇書,記錄了一位父親如何把生下來有些痴呆的孩子培養成了天才。據說,凡是嚴格按照這本書上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孩子的,把孩子都送進哈佛大學了。四川成都有位母親,懷孕期間,朋友送給她了這本書,她如獲至寶,按照書中的方法教育女兒,18歲時,她女兒獲得了哈佛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她把教育經歷寫下來,就有了《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這本書是如何把孩子培養成哈佛大學精英的呢?主要從以下幾點來闡述。
  • 父母經常去威脅孩子,表面能讓孩子屈服,實際會釀成3種後果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熊孩子不聽話的情況,為了讓孩子能夠聽話,家長們可謂是軟硬兼施,可往往都沒有直接威脅孩子管用。(1) "你如果再不吃飯,我就把電視給你關了。"(2) "你再不去寫作業,小心我打你。"
  • 陳建斌帶你體驗「皇室」課後教育:孩子過分聽話需警惕討好型人格
    參觀「小課桌」學習環境時,看到電子琴,嘴上說不會,身體很誠實,趕緊到琴凳上試彈,結果不是連不上音,就是走了調,《甄嬛傳》首席品曲達人的招牌,竟然砸到了「小課桌」上。節目雖有明星助陣,但核心還在於4位性格不同的萌娃身上,他們各有特點,在教育上也面臨自己的困擾。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很管用
    這句話被全世界的教育專家引用,它說的是,「填鴨式教育」不是最好的教育,它會讓孩子喪失學習的興趣,以及主動學習的能力。 只有點燃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培養他主動學習,主動汲取知識的熱情,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 孩子做什麼都「隨便」?巧用「改宗效應」,讓孩子成為有主見的人
    孩子總說隨便不是好事,家長要警惕,讓孩子變得有主見。為什麼孩子做什麼事都愛說「隨便」?A、不敢表達有的父母讓孩子覺得害怕,因為頻繁用家長的權威嚇唬孩子,比如打罵,吼叫等。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變得喜歡隨便,因為他們根本不敢表達自己的意願,怕挨打。
  • 孩子有這5個缺點,暗示他很聰明!家長卻誤會是壞毛病
    每個孩子,身上都是優缺點並存。然而,大多數父母,愛孩子的優點很容易,愛孩子的缺點卻有些費勁。 因為在大家的意識裡,缺點就是不好的。事實上,換個角度看缺點,也可能挖掘成為孩子的閃光點。 如果你家孩子身上有這幾個缺點,恰恰說明他很聰明,爸媽就好好引導吧!
  • 如何在孩子身上尋找英語學習方法呢
    在使用的時候學英語,那在英語環境和條件下,就懂得如何去使用。使用是孩子在實踐,在實踐中就明白該怎麼去表現。如果,課堂上,孩子沒辦法表現。就是在語境中,只是記憶,而不知道該怎麼使用語境,表現自己。所以說,課堂上表現活躍的孩子,比較聰明,能夠應對考核,或情景中的問題。在英語環境中,教孩子認知事物;在學習的過程中,環境是英語的,條件是事物。
  • 孩子的問題在家長身上,培養優秀的孩子從下面的方法入手
    瑾蘭:楊老師,我這幾天又與女兒發生了不愉快,我很傷心,她很不聽話,平時表現不出來,尤其是在外人面前很聽話,但是在具體的事情上她就很固執,我拿她一點辦法也沒有,很苦惱。楊永龍:就你自己來說,你去看我所說的《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了嗎,這有什麼可氣人的呢,孩子完成了作業就足夠了。瑾蘭:目前孩子在學校學習壓力很大的,每次成績總是在中上等,提高很難,但下來就很容易了,沒辦法,學校老師要求家長抓好學生學習。
  • 孩子聽話並不完全是好事,有這種表現,往往暗示他已經與你離心了
    猶記一次他們走之後,奶奶感嘆說:「你要是有他一半聽話就好了」,但幸孕姐反懟:「他奶奶對他肯定很兇,不然為什麼看著他奶奶的臉色行事,坐又不敢坐,吃又不敢吃,哪像個小男孩的樣子啊。」
  • 在線教育瘋狂,孩子卻在被「內卷」
    作者 / 周曉莉來源 / 燈塔知行社(gh_aa1069414c94)教育歷來是每個家庭的重中之重。從前的中小學教育,單純是拼哪位孩子效率高、成績好,但隨著「新高考改革」的影響,讓學生特長學科有了更多選擇,因此,K12作為青少年最核心的教育階段,也隨著適應教育需求向各個學科培訓細化。
  • 孩子不聽話找彩虹|家長怎樣管,孩子才會聽?
    只有這樣,基因才有傳遞下去的可能。在這樣的魔性基因載體上,加上社會潛意識帶給我們的價值理念:能為孩子操心的媽媽,就是盡職盡責,特別負責任的好媽媽。在我們現階段的教育環境下,這兩個雙重作用就發揮到了極致,讓媽媽f費心費力事無巨細的去管孩子一切。
  • 老實聽話的孩子,長大後沒出息,這是我聽過非常大的謊言!
    文: 家長慧,狄奧根尼的木桶「但凡小時候老實聽話的孩子,長大後都沒啥出息」這句話可是大名鼎鼎的品三國大師易中天老師說的。類似的說法還有:「學習不好的會當老闆,學習好的會給他們打工。從統計學的觀點來看調皮和老實是一個很難量化的概念,是否有出息或是成才的定義也很有主觀性。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針對「學習不好的會當老闆,學習好的會給他們打工。」這一觀點進行粗略數據分析。
  • 強勢父母有多恐怖?孩子30歲還在被「早教」
    對孩子過於保護,處處替孩子遮風擋雨,最後的結果就是:父母越來越強勢,孩子越來越怯懦,甚至成為「啃老」的廢物。 知乎很多熱門提問都圍繞「有個強勢的父母」 該怎麼辦?要如何對待?
  • 愛因斯坦:孩子都是天才,是家長的錯誤教育抹殺了孩子的天賦
    這種性格的形成和幼年時的家庭理念是分不開的,他們從小就被父母的理念操控,不敢有自己的主見,沒有選擇權。 長此以往,原本朝氣蓬勃的孩子失去了創造力,依賴別人,一旦依賴的人無法幫忙就會不知所措。
  • 北大自殺女生包麗去世:我們該如何教育孩子遠離精神控制者
    對策: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終身成長的思維,提升自己,要用真本事贏得精彩的人生。想要依附於人的,通常的下場都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就算真的能達成所願的,活得也不會很有尊嚴,就像後宮的妃嬪那樣得察言觀色,取悅於人。別人能給予的,也可以隨時都拿走。只有投資在自己身上,讓自己變得高價值,才能終身受益。
  • 如何教育孩子?要向猶太人學習,6條黃金守則是對孩子的底線教育
    我們都知道猶太民族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民族,很多聰明有才智的人才都來源於猶太民族,通過了解我們會發現猶太民族人才輩出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家庭教育做得非常成功。要知道天才是需要培養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好的家庭教育會讓孩子的個性發光發熱。而如果沒有做好家庭教育,可能會使孩子的才能就此埋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