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聽話的孩子,長大後沒出息,這是我聽過非常大的謊言!

2020-12-06 名校家長

文: 家長慧,狄奧根尼的木桶

但凡小時候老實聽話的孩子,長大後都沒啥出息」這句話可是大名鼎鼎的品三國大師易中天老師說的。

類似的說法還有:「學習不好的會當老闆,學習好的會給他們打工。

易中天老師可能是因為研究三國的緣故,他發現東漢末年,皇權旁落,軍閥割據,書中的各方諸侯,一代梟雄均有著不俗的童年經歷。

因此總結出:「老實聽話的孩子,長大後沒出息。」這一觀點。

那麼這一說法究竟有無道理呢?

這一說法相當誘惑性,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

我相信當易中天老師喊出這句口號時,大多數人都會在腦海中浮現出一些歷史人物的印象。

遠有流氓皇帝劉邦、乞丐和尚朱元璋;近有入獄富豪李曉華;甚至連易中天本人也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知青。

長輩在八卦時也會說道,某某某以前不好好讀書,現在已經是某公司的董事長了,似乎這一說法有些道理,有這麼多身邊案例可以佐證。

一、可得性啟發

其實這是一個典型的心理謬誤:「可得性啟發」。下面請你憑第一印象回答以下問題:

1.以字母K開頭的英文單詞和第三個字母是K的英文單詞相比,二者誰更多?

2.飛機和汽車那種是更安全的交通方式?

3.高山滑雪運動與足球運動相比,哪個運動的死亡率更高?

是否你會覺得K開頭的英文單詞較多,因為我們首先浮現在腦海中的就是key、killer、king、knee、kingslayer……

而第三個字母是K的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幾個,所以主觀的認為是K開頭的字母多,然而真相是第三個字母是K的比首字母K的單詞高出3倍之多。你已經陷入了「可得性啟發」的思維模式。

可得性啟發指的是人們加工信息的能力有限,在認知事物並不對所有信息進行感知,而是從離自己最近的,印象最深刻的事件展開推理。

當我們看到多起墜機事故的新聞(近期有馬航MH370事件、波音737MAX兩次墜機事件)後,那些畫面和情景會盤踞在腦海中經久不散,所以當問到飛機失事的概率時,你往往會高估概率。

因為不自覺地,你已經把對飛機失事發生頻率估測的問題做了替換,替換成新聞事件的畫面。

回到文章主題「老實聽話的孩子,長大後沒出息」這一問題也是同樣的。

某個孩子小時候調皮搗蛋,大家都會對他很反感印象深刻,當這個孩子長大後,不只不調皮搗蛋,還幹出點成就時,這種反差感會讓人們印象深刻。

因此人們在評估究竟是聽話的孩子成才概率高,還是調皮的孩子成才概率高這個問題時,不自覺的高估了調皮孩子的成才概率,陷入可得性啟發之中。

二、數據分析

可得性啟發僅僅告訴我們,通過主觀判斷我們對調皮的孩子成才概率的估值會虛高一點。那麼客觀分析兩者究竟誰的成才概率比較高呢?

從統計學的觀點來看調皮和老實是一個很難量化的概念,是否有出息或是成才的定義也很有主觀性。

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針對「學習不好的會當老闆,學習好的會給他們打工。」這一觀點進行粗略數據分析。

制表:狄奧根尼的木桶 數據來源:Survey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Household Finance

從圖中可以直觀地看到,最高學歷群體比初中學歷高出三倍以上,比高中也高出將近三倍,他們之間的收入顯然有著顯著差異。

因此,從大數據來看,「學習不好的會當老闆,學習好的會給他們打工」這一觀點似乎並不成立。

大部分學習好的人走上社會後獲得的薪酬都要比學習不好的人多。而學習好的給學習不好的人打工可能只是個別現象。

小時候學習不好,長大後確當老闆所忽略的事實是家庭背景,雖然你初中的同學小時候一直逃課去網吧,現在當上小老闆,看似佐證了這一觀點。

但是你是否考慮過,他當上老闆的背後更可能的原因是:資本是可以累積並傳承的(你的初中同學僅僅是繼承了他父親的地位)。

網上有個段子說:

「王思聰他爸爸給了他5億, 他賺到40億,翻了8倍! 我爸給了我5塊,我買了雙手套去工地,一天100塊,翻了20倍! 其實能力我們還是有的,只是缺少資金!」

完成資本主義原始累積之後的錢生錢,與依靠自身勞動力的生產方式有著本質的區別,無法通過學習好、努力等因素來抹消。

由此我們雖然不能得出調皮的孩子成才概率更高,但至少如果你在上課的時候調皮搗蛋,無法完成學業升至更高等的學府進行深造,將來的收入會顯著低於按部就班完成學業的孩子。

三、畫虎不成反類犬

有人會說那些不聽話的孩子,從小就有著超出常人的創造性思維,不被約定俗成的框架所約束,更有可能成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那些所謂不老實、不聽話的孩子身上究竟有沒有某些因素可以讓他們更有出息呢?

我想還是有的。縱觀現在馳騁商界的大佬,他們的某些思維特質還真是老實聽話孩子做不到的。

比如說人中龍鳳單純靠出賣勞動力顯然是當不成的,馬克思怎麼說的:「資本家剝削靠的是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

在良好教育培養出來的老實孩子在幫助別人後收取中介費、抽個層這種事都很難做出來。更不要說是去剝削他人了。

而不聽話的孩子則不同,他們從小就有著剝削他人的成果行為,譬如抄作業、考試要求別人給他遞答案,問弱小的同學要錢(北京話叫敲詐、上海話叫做凹分)等。

這些行為或許能幫助他們在長大後可以更加冷血地剝削他人,成為行業大佬。

「有出息的人」還有一個特徵就是經常打自己臉。

京東的CEO劉強東在去年剛剛說過:「我們永遠不會開除任何一個兄弟。」「我們給兄弟交了60億社保。」今年馬上就開始翻臉不認人「混日子的不是我兄弟。」快遞員兄弟的底薪也被取消。

無獨有偶,另一位電商起家的大佬馬雲,也是如此,在先前的採訪中說道: 「即使餓死,也不做遊戲!」轉眼間就阿里遊戲順利上線進入市場。

如此出爾反爾,反覆橫跳,瘋狂打臉的行為,老實的孩子還真做不出來。

不過這些特質可是一把雙刃劍,老實的孩子有著相當高的下限,一生衣食無憂,而反叛的孩子有著更低想下限和更高的上限。

極小一部分出類拔萃,被當成正面典型進行吹捧(這也犯了可得性偏差的認知錯誤)的背後大多數反叛的孩子長大後過著落魄的人生。

大家都聽說過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故事,伏波將軍馬援寧願自己的子侄學習敦厚謹慎的龍伯高,而不願他們學習黑白通吃杜季良,原因就是敦厚謹慎,老實聽話的孩子下限更高,更可能有著幸福平穩的未來。

初,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阯,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論議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願子孫效也。——《後漢書·馬援傳》

那些從小就品行不端的孩子究竟是完成資本原始累積的多,還是被打黑除惡掃掉的多,各位心中自有定數。

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老實孩子」中的一員,能夠按部就班地升學就業,成為一個普通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相關焦點

  • 阻礙孩子學習英語的「3大謊言」
    我想她應該給我一些建議。同學聽完我的苦惱後說:實際上,我被中國許多父母的「謊言」騙了。她說,她起初是這樣想的,但是帶孩子去美國後和中國孩子之間的差距特別大。她告訴我:不要被這些阻止孩子學習英語的「三個謊言」所欺騙!一:「必須有一個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否則就沒有用了!」許多父母應該聽過這樣的說法:「只要把你送出國,不到幾個月你肯定就會當地的語言了!」
  • 磨蹭的孩子和機靈的孩子,長大後有啥差別,結果讓家長「失望」了
    ,耽誤事……」一進門我就看見了她家孩子耷拉著腦袋,顯得很不高興,我詢問到孩子怎麼了,閨蜜則繼續抱怨著:「早就讓他收拾東西,準備出來吃飯,半小時都過去了,還在磨蹭不知道在什麼,都這麼大的人了,幹什麼都這麼墨跡,一點都不如玲玲(我家娃)機靈!」
  • 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家長不要扯嗓子硬喊了,來試試皮格馬利翁效應
    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他們會有自己的情緒和思想,他們不會再對爸媽唯命是從,他們會開始追求自己喜歡的生活。孩子越來越不聽話,扯破嗓子硬喊沒用看著眼前的這個,把自己氣到心臟難受的6歲小男孩,小冰心裡非常的難過,她也不清楚自己的難過是哪裡來的。
  • 父母怪孩子沒出息,在農村,不如讓孩子去做這幾種職業
    長大以後,父母嫌棄孩子沒出息,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其實也未必農村條件有限,好多孩子爸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出去打工。誰來管孩子們呢?爺爺奶奶。他們生怕孩子磕著碰著。於是就比較溺愛孩子要啥買啥就差摘星星摘月亮,孩子在這種環境保護下長大,逐漸變的嬌生慣養。
  • 李玫瑾: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前管什麼?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現在的家庭大多都一兩個孩子,家長對孩子可以說是百般依賴,吃的穿的都會儘自己最大能力給孩子最好的。可以說很多孩子都是在「蜜罐」裡長大的,不論孩子犯什麼錯誤,家長都捨不得打孩子。有的家長會說以前總說要給孩子自由,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下長大難道錯了嗎?其實愛孩子、給孩子自由本沒有錯,不過這不代表「溺愛孩子、放縱孩子」。
  • 哈佛教授:低情商孩子的父母有這3種特徵,孩子沒出息怨不了別人
    孩子的情商來自於父母  情商是人面對社會和他人時所使用的一種方式方法,是人在成長過程中跟隨外界環境受到影響而不斷成長起來的一種能力。父母作為孩子最早接觸、也是接觸最頻繁的社會環境,自然也是孩子情商的發源地,如果父母不能給孩子帶來良好的影響,那麼孩子的情商也自然會因此大打折扣。
  • 這幾月出生的女孩,長大飛上枝頭當鳳凰,一生註定不平凡!
    正月初一這個月裡出生的姑娘很有人情味,不甘心呆在人後,又勤勞好睡,這個月出生的她們生下來就是田宅宮的「地解」吉星,福大命大,從小就喜歡新鮮事物,聽話,長大後溫柔和善,討人喜,多是可以做大器的。未來有福壽,富貴如流,命中注定不平凡。
  • 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多半有這3種表現,不妨自查一下
    所以,家長要好好培養孩子餐桌禮儀。中國是對親情十分重視的國家,自古講究人多吃飯熱鬧,家族親戚圍在一起吃飯,更能彰顯家和萬事興。如何從孩子在餐桌上的表現,判斷將來的品格素養呢?家長從這三個方面就能夠看得出來,別不當回事。
  • 「媽,為啥我是大扁頭」毀顏值的事情別再幹了,孩子長大後會埋怨
    劉奶奶一邊摸著自家孫子扁扁的後腦勺,一邊自豪地說:「我用厚毛巾包著字典,給孩子睡了好幾個月呢,看看,多板的頭。」旁邊的李奶奶羨慕不已:「我家兒媳婦非不讓孩子睡頭,說什麼扁頭顯臉大,男孩子本就該四方大臉,那才顯富貴。我那兒子不爭氣,向著他老婆,現在孩子的腦袋又大又圓,難看死了。」
  • 「我兒子在外面欠下的錢是個天文數字,我也不知道該如何收場 」 :孩子還沒長大,是父母這輩子最大的機會
    從感情上,不管在任何事情上,不管是未成年子女還是成年子女,孩子行為產生的後果,都直接關係著父母的憂戚榮辱。 孩子犯下的罪責,永遠是壓在父母心頭的大山。 李雪英老人的誠信贏得了大家的尊重,面對鏡頭,老人更多的表露的是自己在教育兒子上的自責:我是一個失敗的母親,我太寵他了太慣他了,,,,,,我以為孩子大學畢業了,高等學校出來,不需要自己再為他操過多的心了,對兒子的事情粗心大意,才到了當下的田地......
  • 孩子聽話並不完全是好事,有這種表現,往往暗示他已經與你離心了
    執筆:邵菲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在我國父母的眼中,乖巧的孩子都是備受喜愛的,在他們看來,這類情商高的孩子長大後往往能成大器,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 孩子不聽話,家長束手無策,如果身份互換會怎樣呢?看看這本繪本
    孩子不聽話,家長束手無策,似乎是大多數家庭的常態。那麼,如果身份互換會有怎樣的故事發生呢?當孩子變成了苦口婆心的大人,當家長變成了不聽話的小孩……翻開繪本——《我爸爸很溫柔、很聽話,但是……》,一起來看看吧。
  • 浙大網紅教授鄭強,「沒出息」的兒子被開除兩次,卻考上985大學
    鄭強教授的教育理念是:孩子在中小學時不宜過度培養,應該自由自在地玩耍,這對他們的未來發展有很大幫助。有些人小時候沒玩夠,長大了脫離父母管教後就很容易貪玩。但是從鄭強教授為自己調皮搗蛋的兒子選擇了三次學校,也能看出他其實是肯定教師對學生成長的作用的。
  • 孩子不聽話都是慣出來的?人民日報:教你如何不打不罵管教孩子
    面對總是不聽話的孩子,很多家長首先想到的是懲罰,已經成了很多家長最常用、最愛用的殺手鐧。但有的時候,懲罰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抗拒、自憐、報復的心理,甚至去效仿這種行為!一位媽媽抱怨:女兒越來越不聽話了,說話的方式基本都是「如果我怎麼樣,她就怎麼怎麼樣。」比如,某天她不讓女兒吃冰激凌,女兒竟然說:「如果你不讓我吃零食,我周末就不去練琴。」這類的事情出現越來越頻繁;女兒要看電視,她便說:「你不讓我看電視,我就不讓你工作。」
  • 阻礙孩子學習英語的三個謊言,各位家長是不是也遇到過呢
    猶豫了很久,我還是決定聯繫在美國生活的大學同學,她由於丈夫工作調動,和孩子一起去了美國,我想她應該會給我一些建議。聽完我的苦惱後,我的同學說: 實際上,我被許多中國父母的「謊言」所騙。 起初,我以為是這樣,但是帶我去美國之後,我同時也去了美國。 特別是,中國兒童之間的差距很大。 她告訴我:不要被阻止孩子學習英語的「三個謊言」所迷惑!
  •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睡覺出現3個反應,長大後「智商」會比較高
    在兒童睡眠問題上,李玫瑾教授也說過:與其父母一味的給孩子補充營養來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不如讓孩子睡一會兒。如果孩子睡覺時有三種反應,說明孩子的大腦發育的很快很好,以後智商不會低。睡覺經常有這3個舉動的孩子,智商會更高一、睡覺時踢被子,不老實大部分家長認為寶寶推被子大概是熱的或者不舒服。
  • 被慣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每當女兒撒嬌或者求助,陳姐都會將她推回戰場:「不慣你這臭毛病!」女兒八歲時,有一次回家哭著和她說:「媽媽,你幫我去打小武!」陳姐不僅沒問原因,還一臉嫌棄:「哭什麼!沒出息的樣子!早跟你說那家人不好,你招惹他們幹嘛!」後來,孩子再沒為任何事情求助過她。
  • 孩子不聽話找彩虹|家長怎樣管,孩子才會聽?
    在我剛進入這個家庭的時候,媽媽會因為一件非常的小的事情,比如吃個飯喝個水,甚至穿個鞋子,這位媽媽都能跟孩子在那講20分鐘的道理。我來這個家庭之前,媽媽講完道理,再強硬的逼迫孩子服從,憤怒的孩子反抗不了媽媽,便採用極端的方式去抗爭。
  • 李玫瑾:「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大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沒有哪家家庭不安裝電視的了,而有些家庭,更是將電視當中是孩子的「保姆」,孩子不好好吃飯,給孩子看電視,就會好好吃;孩子不聽話,給孩子看電視,立馬就安靜下來;家長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給孩子看電視!
  • 為什麼不能打孩子?有一種情況該打就打,娃可能長大後更優秀
    挨打與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異大1、性格差異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性格比較膽小,普遍聽話懂事,可是遇到事情往往需要徵求父母的意見,不敢擅作主張,缺少主見。而有的孩子因為父母的長期打罵,內心壓抑難過,不良心理長期得不到釋放,進入青春期後會變得特別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