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大爆炸》已經播出8季了,裡面的天才物理學家謝爾頓深受觀眾的喜愛。謝爾頓既有媲美愛因斯坦的智商,又有低如幼童般的情商,兩相結合在一起,經常碰撞出令人捧腹不已的爆笑情節。在追劇過程中我經常會有疑問:一般人在小時候的確會以為自己是天選之子,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稜角被漸漸磨平,融入「普通正常人」的一員,即便是天才謝爾頓,難道在成長過程中就沒有經歷過挫折嘛?他是如何保持著一顆單純的赤子之心的?好在《生活大爆炸》又有了衍生劇《小謝爾頓》,從中我們可以窺見一個天才兒童的成長之路,而小謝爾頓父母的教育方法,更值得中國大部分家長學習和反思。

在劇裡,謝爾頓的父母對他的教育可以歸納為三個詞:引導、尊重和捍衛。《小謝爾頓》截取了謝爾頓9歲後的生活片段,謝爾頓因為智商超群,初中課程已經滿足不了他的學習速度,因此要跳級進入高中學習。九歲的兒童進入高中,與周遭的環境格格不入,謝爾頓沒有一個朋友,謝爾頓的媽媽為此感到十分擔心,在去送謝爾頓上學的路上鼓勵謝爾頓去結交一些朋友。謝爾頓為了不想父母擔心,照著媽媽的話開始嘗試交友,儘管過程有些曲折,但是他做到了,和同樣喜歡火箭的Tam成為了好朋友。


從《生活大爆炸中》我們知道,謝爾頓雖然是這個社會上的奇葩一朵,特立獨行格格不入,但是他在和朋友相處時並不是一個冷漠毫無同理心的人,他會借錢給朋友,室友出差時想念對方,好友傷心難過時,送上自己的獨特安慰。而在《小謝爾頓》裡,我們才知道,小謝爾頓從小是沒有朋友的,鄰居的同齡小胖仔拿雞嚇唬他,他又不屑跟哥哥妹妹玩,但是謝爾頓享受這種沒有朋友的孤獨,所以,沒有謝爾頓父母的引導,要是讓謝爾頓主動去結交朋友恐怕難如登天,因為人家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意識,更不會有類似的行動。因此儘管謝爾頓是個天才,在知識面和方法論上遠超他的父母,但是他的父母給他的引導對他的成長至關重要。是因為父母的引導,小謝爾頓才初嘗友情帶來的快樂。長大後的謝爾頓遠離家人,又只適合有絲分裂(沒遇到艾米之前),和幾位好友的友情是他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沒有謝爾頓九歲時主動踏出結交朋友的一步,恐怕長大後的謝爾頓是不會和朋友相處的。接著,我們看尊重。謝爾頓的媽媽瑪麗信奉基督教,每次在吃飯前都要虔誠禱告,但謝爾頓崇尚科學不相信有上帝的存在,還總是和教堂的牧師辯論,故意讓牧師下不來臺。有一集,小謝爾頓表示要研究各類宗教,媽媽見到謝爾頓對宗教感興趣了欣喜若狂,可是最後小謝爾頓仍然決定不信仰媽媽的宗教,並問:
看到這一段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觀眾跟我一樣深受感動。雖然謝爾頓只有九歲,但是謝爾頓媽媽已經把他當做一個獨立的成年人看待,尊重子女的信仰,支持子女的愛好,照顧子女的感受。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看看現在網絡上有多少槓精會在別人和自己意見不合時就留言道:「難道只有我一個人覺得Balabala」就知道了。謝爾頓的父母不止是在引導尊重他,更因為小謝爾頓的特殊性,更多的時候在捍衛他。被人指責時,媽媽毫不客氣的懟回去。
看到小謝爾頓關於發射回收火箭的建議沒有收到回應時,爸爸立馬帶上一家人跑到休斯頓。
而這些是多少中國父母做不到的。中國的父母通常習慣把子女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喜歡培養出「聽話」的乖小孩。從小就幹涉子女的生活,多少人小時候有被偷看日記,自己不願意任何人知道的糗事被當成笑料在親戚面前展示的經歷,即便成年之後,依然要被父母幹涉自己的工作以及擇偶要求。蔣方舟曾經像謝爾頓一樣,被說成「天才少女」,7歲開始寫作,9歲出書,被清華破格錄取,一畢業就是《新周刊》的副主編。人生經歷讓人豔羨的蔣方舟卻有著晦暗的童年,在某一期的《圓桌派》裡,她說她把她媽媽給的零花錢攢著不花,餓了就撿東西吃,就是為了向她媽媽展示她有多乖。
而且蔣方舟在採訪中說道,自己高中時被孤立,上大學也是獨來獨往。不像謝爾頓,成長的時候不缺朋友的陪伴。最近《奇葩大會》上蔣方舟關於討好型性格的分享,引起了很多網友的討論,大家才知道,這個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的孩子沒有養成經常被人討好式的自傲性格,反而是經常討好別人的性格。
究其原因,蔣方舟自述是因為從小就承載了太多人的期待,這使得她一直活在別人的眼光之中,不敢辜負這些人的期待,不敢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深怕自己不被人喜歡。而蔣方舟為什麼會這樣呢?大家看看小時候蔣方舟經常經歷的一件事就知道了。
蔣方舟雖為天才,但卻困於天才。從小被讚譽「天才」「神童」的蔣方舟已經迷失了自己,這時的蔣方舟內心會有疑問:我是這樣的嗎?我有他們誇的這麼好嗎?當他們有一天發現我沒有這麼好怎麼辦?所以我不能讓他們失望……而她的父母卻又沒有像謝爾頓的父母一樣及時出來引導。從謝爾頓和蔣方舟來看,不同的童年生活對人的影響有多大,謝爾頓這樣的人是稀缺的,大部分人在成長的時候和蔣方舟一樣成為了討好型的人格,而當我們為人父母時,希望能從《小謝爾頓》裡得到一些教育子女的啟發,做一個天才兒童的父母,也不是很容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