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身上問題的顯現往往是大人世界裡的縮影,想要解決孩子的問題,首先要學會反思自己。一個好習慣的養成可能需要一定的努力,但毀掉一個好習慣或者產生一個壞習慣卻不費吹灰之力。
孩子成長過程中,早期的教育尤為重要,當他從小能夠養成良好的習慣後,再加上家長適當的監督引導,成年後往往能夠在各方面表現的更佳。
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父母的嚴格要求,這樣孩子絕大多數都可以成長得很好。但也不排除有的父母很好對孩子也嚴格要求了,但孩子往往還是很讓人感到無奈。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學著去回想孩子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的經歷,我們是否給予了適當有效地引導和幫助。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養孩子一定程度上和養小狗是有相似之處的,我們都知道讓狗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最好在八個月前,養孩子也同樣要儘早教育。
孩子最好的教育階段在於他的幼年時期,這個時期他的性格和人格還沒有趨於穩定,對於很多問題,我們都可以及時去發現並給予正確引導,從而使孩子一點點獲得成長,明白如何去應對,找到正確的應對方式,這樣在下一次再遇到此類情況的時候,他就已經產生了之前類似問題所產生的處理習慣,從而達到更好的解決效果。
為什麼我們不判定青少年為最好的解決問題階段呢?青少年時期也許是孩子能夠理解問題更透徹的時候,但同時也是因為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有了自己一定的處理問題的習慣,他的人格也逐漸趨於穩定,且這個時期的孩子會越來越情緒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叛逆期的存在,這個時候如果再想要去強加改正、嚴格教育,只會適得其反讓事情變得更糟。
我們不妨往回看看。對於剛出生的寶寶來說,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新鮮的,這個時候他對這個世界的一切認知就來源於撫養他的人。隨著他慢慢長大,當你傳達給他的信息是積極正向的時候,這個孩子很大程度上也會是一個積極陽光的人。而當你是一個陰鬱處理問題消極的人的時候,孩子同樣也就會缺乏自信,遇事消極。
早期教育不僅僅是對孩子智商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對孩子人格的培養,而人格的形成絕大程度上就取決於孩子的早期教育。好的人格能使孩子一生受益,好的智商卻未必。一個人各處都很優秀,但沒有好的人格,同樣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