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科技信息傳播中心 內蒙古科協
「展現公民科學素質 推動新時代文明建設」媒體走基層採訪活動
近年來,包頭市科協把青少年科普工作擺上重要位置,積極組織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青少年人工智慧科普活動、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青少年航天科普活動、海洋科普活動、中科院科學家科普巡講活動等,每年約100多個學校近50000人次參與各類科技教育、科普教育活動。2018至2020年獲自治區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項493項,國家級獎項14項;自治區青少年機器人競賽31項,國家級獎項5項;獲全國青少年科學影像節獎項11項,專項獎2項;獲全國青少年創意編程和智能設計大賽獎項6項,其中2018年獲得智能設計小學組一等獎1項,青少年科技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科普教育從娃娃抓起
包頭市第一實驗小學:用手觸摸自然,用心感受科學
包頭市第一實驗小學是內蒙古首批科技示範學校,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青少年人工智慧活動特色單位」,已連續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8年,獲獎近百餘項。多次被評為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優秀學校。
從2017年僅有十幾個孩子的科技活動小組到現在的近三百名小團員的十大創客社團。「剛來到科技社團時,我是三年級的一名學生,對科技還是一片迷茫,不知道機器人究竟怎樣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也不知道應該怎樣來操作這些十分神秘的東西,但在經過一系列的學習後,我們對機器人有了初步的認識,有一次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張老師的引導以及我自身的經歷,創意出了自動音樂輔導機這個機器人,獲得了包頭賽一等獎的成績,我才知道,科技的創新,能為我們帶來這麼多生活的便利。」六年級三班王涿遠說。科技追夢的力量越來越強盛。在2019年第19屆內蒙古青少年機器人大賽,包頭市第一實驗小學獲得了一等獎。「作為科技輔導員,我覺得小學科技創新教育工作,不僅僅是讓孩子們通過動腦思考、動手實踐獲得榮譽,更是在一節節的科技課堂中,一次次的科技比賽中,讓孩子們收穫經歷、信心以及對未來科技學習的嚮往與期冀。」包頭市第一實驗小學的科技輔導員張瀚文。
包頭市科技館:建立長效機制 抓好常態科普
包頭市科技館通過科普臨展、科普活動、科學表演、開展館校結合課程等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動。五年累計開展科普活動109期,科學表演臺完成了36套方案的118次科學表演;接待包頭及周邊地區各類型團體約800個,共計約8萬5千多人。成為公眾適應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發展創新文化的重要手段。
包頭市科技館將教育與科普相融合,依託展品結合中小學課本和課標,開發館校結合課程,包頭及周邊地區2萬多中小學生進行了參觀及課程體驗,取得了與在學校不同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們通過親自操作及體驗參與,從中了解科學原理,在互動遊戲中愛上科學,培養和啟發青少年創新思維,成為學校素質教育的第二課堂。
包頭市一機一中青少年科學實驗室:點亮好奇心,激發科學興趣
包頭市一機一中青少年科學實驗室成立於2014年,由學生社團——創客空間社團管理和使用,並有1名專職輔導員,配備雷射雕刻機、3D印表機、設計用電腦、控制用電腦,鑽、銑床,工具機,砂輪機等設施設備,圍繞雷射雕刻機、3D印表機、錫焊、ARDUINO控制為主進行三類設計製作活動,藉助這一資源優勢,讓更多的孩子能夠通過這個平臺,進一步提升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第三十五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學生作品入圍國賽。
月球燈拍拍樂是實驗試設計出的一款創新產品,使用3d印表機把在電腦上製作好的月球三維模型列印出來,通過打磨粘接等工序製作而成。觸摸底部的觸摸點改變顏色,分為漸變和跳變兩種模式,一拍就可以亮,從中體會變紅橙黃綠青藍紫白顏色的快樂。
包頭市青少年發展中心:挖掘創新潛質 培養創新能力
包頭市青少年發展中心對學齡前階段幼兒實行科普教育創新,把科技創新的理念更深地融入幼兒、青少年的個人成長中,讓更多孩子了解科學、熱愛科學,乃至將來有志於科學。依託5.1萬平米的科普教育實踐場地,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己任,以真誠服務青少年為重點,設計日接待能力1.5萬人次,著力培育科學精神,帶動更多青少年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打造「實現兒童夢想,標記幸福坐標」的青少年快樂成長中心。
中心通過科創活動、學科競賽、科普大講堂、手工創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職業規劃、 科普劇進校園等方式,探索開設人工智慧、3d列印、領導力、創新創意、創客活動、匠心手創、職業體驗等特色課程,培養學生紮實基礎、突出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
科技遊樂館,引進國內一線教育項目,包括流動科技館、室內高爾夫、9DVR、球幕影院、未來教室、9D影院、盤古沙盤、VEX等人工智慧學科,無人機、3D課堂、steam等創客項目,將展、教、遊集為一體,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在家門口享受一流的教育資源,實踐「用最前沿科技進行科普教育」的理念。
手創生活館以現代技術手段復原和再現,以今天的科學道理去揭示和闡述。著力打造「傳統文化、民族工藝、木工機械、布藝造型」四大區域,將書本的知識和實踐相有效結合,解決了植物學、物理、化學、數學、幾何、人體工程學、美術、三維空間 、機械等多個領域問題。幫助學生不被單一學科的知識體系所束縛,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能力,發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造性思維,同時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薰陶,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認真執著、精益求精的匠人品質和軍工精神。
兒童職業體驗館打造「科創生活」體驗區,這個模擬城市擁有與真實城市一樣的形態和景觀,有模擬設定的社會規則和文化,具備管理系統、金融系統、安全系統、社會服務系統等。在這裡,孩子們接觸「科學」、了解「生活」。設計有國醫館、兒童醫院、藍天救援隊、消防局、警察局、二十四食坊、體適能運動館等場館,根據不同分類,開展主題豐富的健康科普活動,設置有「烈火英雄」多維火災救助、「正義聯盟」生命安全互動體驗課堂、「中醫趣話」傳統中醫文化宣講等科普活動。(郭莉)
來源:內蒙古科協網
原標題:《媒體走基層採訪活動丨科普教育從娃娃抓起》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