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走基層採訪活動丨科普教育從娃娃抓起

2021-01-20 澎湃新聞

原創 科技信息傳播中心 內蒙古科協

「展現公民科學素質 推動新時代文明建設」媒體走基層採訪活動

近年來,包頭市科協把青少年科普工作擺上重要位置,積極組織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青少年人工智慧科普活動、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青少年航天科普活動、海洋科普活動、中科院科學家科普巡講活動等,每年約100多個學校近50000人次參與各類科技教育、科普教育活動。2018至2020年獲自治區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項493項,國家級獎項14項;自治區青少年機器人競賽31項,國家級獎項5項;獲全國青少年科學影像節獎項11項,專項獎2項;獲全國青少年創意編程和智能設計大賽獎項6項,其中2018年獲得智能設計小學組一等獎1項,青少年科技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科普教育從娃娃抓起

包頭市第一實驗小學:用手觸摸自然,用心感受科學

包頭市第一實驗小學是內蒙古首批科技示範學校,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青少年人工智慧活動特色單位」,已連續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8年,獲獎近百餘項。多次被評為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優秀學校。

從2017年僅有十幾個孩子的科技活動小組到現在的近三百名小團員的十大創客社團。「剛來到科技社團時,我是三年級的一名學生,對科技還是一片迷茫,不知道機器人究竟怎樣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也不知道應該怎樣來操作這些十分神秘的東西,但在經過一系列的學習後,我們對機器人有了初步的認識,有一次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張老師的引導以及我自身的經歷,創意出了自動音樂輔導機這個機器人,獲得了包頭賽一等獎的成績,我才知道,科技的創新,能為我們帶來這麼多生活的便利。」六年級三班王涿遠說。科技追夢的力量越來越強盛。在2019年第19屆內蒙古青少年機器人大賽,包頭市第一實驗小學獲得了一等獎。「作為科技輔導員,我覺得小學科技創新教育工作,不僅僅是讓孩子們通過動腦思考、動手實踐獲得榮譽,更是在一節節的科技課堂中,一次次的科技比賽中,讓孩子們收穫經歷、信心以及對未來科技學習的嚮往與期冀。」包頭市第一實驗小學的科技輔導員張瀚文。

包頭市科技館:建立長效機制 抓好常態科普

包頭市科技館通過科普臨展、科普活動、科學表演、開展館校結合課程等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動。五年累計開展科普活動109期,科學表演臺完成了36套方案的118次科學表演;接待包頭及周邊地區各類型團體約800個,共計約8萬5千多人。成為公眾適應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發展創新文化的重要手段。

包頭市科技館將教育與科普相融合,依託展品結合中小學課本和課標,開發館校結合課程,包頭及周邊地區2萬多中小學生進行了參觀及課程體驗,取得了與在學校不同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們通過親自操作及體驗參與,從中了解科學原理,在互動遊戲中愛上科學,培養和啟發青少年創新思維,成為學校素質教育的第二課堂。

包頭市一機一中青少年科學實驗室:點亮好奇心,激發科學興趣

包頭市一機一中青少年科學實驗室成立於2014年,由學生社團——創客空間社團管理和使用,並有1名專職輔導員,配備雷射雕刻機、3D印表機、設計用電腦、控制用電腦,鑽、銑床,工具機,砂輪機等設施設備,圍繞雷射雕刻機、3D印表機、錫焊、ARDUINO控制為主進行三類設計製作活動,藉助這一資源優勢,讓更多的孩子能夠通過這個平臺,進一步提升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第三十五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學生作品入圍國賽。

月球燈拍拍樂是實驗試設計出的一款創新產品,使用3d印表機把在電腦上製作好的月球三維模型列印出來,通過打磨粘接等工序製作而成。觸摸底部的觸摸點改變顏色,分為漸變和跳變兩種模式,一拍就可以亮,從中體會變紅橙黃綠青藍紫白顏色的快樂。

包頭市青少年發展中心:挖掘創新潛質 培養創新能力

包頭市青少年發展中心對學齡前階段幼兒實行科普教育創新,把科技創新的理念更深地融入幼兒、青少年的個人成長中,讓更多孩子了解科學、熱愛科學,乃至將來有志於科學。依託5.1萬平米的科普教育實踐場地,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己任,以真誠服務青少年為重點,設計日接待能力1.5萬人次,著力培育科學精神,帶動更多青少年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打造「實現兒童夢想,標記幸福坐標」的青少年快樂成長中心。

中心通過科創活動、學科競賽、科普大講堂、手工創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職業規劃、 科普劇進校園等方式,探索開設人工智慧、3d列印、領導力、創新創意、創客活動、匠心手創、職業體驗等特色課程,培養學生紮實基礎、突出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

科技遊樂館,引進國內一線教育項目,包括流動科技館、室內高爾夫、9DVR、球幕影院、未來教室、9D影院、盤古沙盤、VEX等人工智慧學科,無人機、3D課堂、steam等創客項目,將展、教、遊集為一體,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在家門口享受一流的教育資源,實踐「用最前沿科技進行科普教育」的理念。

手創生活館以現代技術手段復原和再現,以今天的科學道理去揭示和闡述。著力打造「傳統文化、民族工藝、木工機械、布藝造型」四大區域,將書本的知識和實踐相有效結合,解決了植物學、物理、化學、數學、幾何、人體工程學、美術、三維空間 、機械等多個領域問題。幫助學生不被單一學科的知識體系所束縛,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能力,發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造性思維,同時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薰陶,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認真執著、精益求精的匠人品質和軍工精神。

兒童職業體驗館打造「科創生活」體驗區,這個模擬城市擁有與真實城市一樣的形態和景觀,有模擬設定的社會規則和文化,具備管理系統、金融系統、安全系統、社會服務系統等。在這裡,孩子們接觸「科學」、了解「生活」。設計有國醫館、兒童醫院、藍天救援隊、消防局、警察局、二十四食坊、體適能運動館等場館,根據不同分類,開展主題豐富的健康科普活動,設置有「烈火英雄」多維火災救助、「正義聯盟」生命安全互動體驗課堂、「中醫趣話」傳統中醫文化宣講等科普活動。(郭莉)

來源:內蒙古科協網

原標題:《媒體走基層採訪活動丨科普教育從娃娃抓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培養一個頂尖科學家, 為什麼要從娃娃抓起?
    《新民周刊》記者採訪到秦浩允在內的兩名「後浪」。和他們的對話不難看出,如今科學家的培養,「從娃娃抓起」的趨勢愈發明顯。 為什麼要從娃娃抓起?因此,「從娃娃抓起」就不難理解。   當然,培養頂尖科學家要「從娃娃抓起」,還有一個極其關鍵的因素——「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今年9月11日在北京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也再次指明了這一方向。
  • 培養一個頂尖科學家,為什麼要從娃娃抓起?
    圖|WLF獨家《新民周刊》記者採訪到秦浩允在內的兩名「後浪」。和他們的對話不難看出,如今科學家的培養,「從娃娃抓起」 的趨勢愈發明顯。1、為什麼要從娃娃抓起?上一屆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就曾有過「15 歲少女參加頂科論壇」 的熱搜。
  • 「2019愛眼護眼科普教育公益活動走基層」在京啟動
    中新網6月20日電 日前,由中國民族衛生協會大眾健康科普分會主辦,愛尚眼承辦的「2019首屆眼健康科普與養護高峰論壇暨愛眼護眼公益活動走基層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高浩然主持會上,專家們就如何才能引起全民對眼健康的重視度?如何正確的認識和辨別眼健康等話題共同探討。
  • 海洋教育,從娃娃抓起,第三屆國際兒童海洋節在深圳啟幕
    摘要:海洋教育,從娃娃抓起,第三屆國際兒童海洋節在深圳啟幕,推動兒童海洋意識教育提升,保障兒童親近自然、親近海洋的權利,培養兒童海洋環保意識,倡議兒童從小關心海洋、關注海洋、保護海洋。保護海洋不僅僅是海洋環保人士的事情,海洋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近日,第三屆「國際兒童海洋節」在深圳啟幕,推動兒童海洋意識教育,培養兒童海洋環保意識,倡議兒童從小關心海洋、關注海洋、保護海洋。
  • 青島市教育局局長:青島海洋教育「從娃娃抓起」推進全學段覆蓋
    青島海洋教育「從娃娃抓起」,覆蓋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終身教育的全學段,對於引導學生做好生涯規劃,讓有志於海洋事業的孩子打好認識基礎、知識基礎和思維基礎,對他們未來發展成為海洋領域的「精」「專」「高」「新」人才都很有幫助。
  • 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20周年
    圖片由北京市科協提供  「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20年前的2月16日,鄧小平同志參觀上海展覽館的十年科技成果展時,親暱地用手摸了摸計算機小操作手李勁的頭,說了這麼一句話。  這句意義深遠的話不僅推動了我國計算機普及事業和信息科技事業的長足發展,也改變了當年這個計算機娃娃的命運。
  • 從「啟蒙」到「啟智」,國外科學教育從娃娃抓起
    從「啟蒙」到「啟智」,國外科學教育從娃娃抓起 原標題: STEAM教育旨在打破各學科之間的界限,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將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有機融合。這一理念不僅對學校教育影響深遠,而且已經深入到美國科學教育的方方面面。以記者參加的美國國家美術館針對青少年組織的一次「現代藝術調查」活動為例。在活動上,美術館講解人員帶領青少年來到美國藝術大師喬治亞·奧基夫著名的系列花卉油畫前。奧基夫的花卉畫作素以近距離展現大朵花瓣聞名。
  • 自然教育丨神農架國家公園開展多場科普教育進校園活動
    自然教育丨神農架國家公園開展多場科普教育進校園活動 2020-12-07 14: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戴河區教育系統「學習新思想 三員走基層」活動如火如荼開展
    北戴河區教育系統「學習新思想 三員走基層」活動如火如荼開展 2020-11-17 23: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光碟行動從娃娃抓起!注意,以後浪費食品可能會違法!
    光碟行動從娃娃抓起!注意,以後浪費食品可能會違法!12月23日,馬鞍山市雨山幼兒園組織小朋友開展「我是光碟小達人」系列活動,通過自製「光碟行動」萌娃卡通畫、自主取餐、老師講述種糧故事等萌娃易於接受的方式,引導小朋友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爭做「不挑食,不浪費」的好孩子。
  • 足球要從娃娃抓起,來自全國的青少年足球精英在綿陽展開角逐
    足球要從娃娃抓起,來自全國的青少年足球精英在綿陽展開角逐 2020-01-14 18: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首都女新聞工作者協會到訪紅黃藍開展走基層活動
    9月15日,在綿延細雨中,首都女新聞工作者協會(簡稱「首都女記協」)在會長陳芸的帶領下開展走基層系列活動,新華網、人民網、央視網、中國婦女報社等多家媒體走進紅黃藍教育集團,聽取了紅黃藍發展情況介紹,參觀集團總部、紅黃藍親子園培訓學院和北京方莊親子園,深入了解和走訪早幼教從業者。紅黃藍教育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曹赤民,創始人、總裁史燕來,副總裁張帆,親子園培訓學院院長孫硯冰等出席交流活動,陪同參觀。
  • 四點半課堂 玩轉垃圾分類——中山路街道從娃娃抓起 寓教於樂開展...
    小手拉大手,垃圾分類走活動。編者按倡垃圾分類,享文明生活。2020年新年伊始,垃圾分類新起航。近期,中山路街道將垃圾分類工作的主角放到了未成年人身上,從娃娃抓起,積極宣傳垃圾分類政策。街道依託轄區及周邊中小學、幼兒園等共建單位資源優勢,利用學校「四點半課堂」、課外實踐活動等,廣泛開展了一系列受未成年人歡迎的垃圾分類活動。以寓教於樂的科普形式,豐富多彩的體驗內容,讓未成年人在這些活動中學習到垃圾分類常識,「小手拉大手」讓垃圾分類逐漸成為一種生活習慣,讓開展垃圾分類的環保紅利能夠惠及下一代。
  • 上海交通大學:發揮高校健康科普教育堡壘作用 打響突發公共衛生...
    構建新媒體應急科普模式團結社會科學力量打響科普抗疫戰  在形式上,利用官方公眾號、網站、直播號等新興媒體,構建 「網際網路+科普」模式,用科學精神、專業素養和創新力量,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出最大努力和積極貢獻。在構建新媒體應急科普模式的同時,與主流媒體形成合力,充分發揮融媒體立體化傳播優勢,持續開展科學防疫宣傳活動。
  • 華裔數學家丘成桐:從娃娃抓起,培養頂尖數學家!
    清華發布丘成桐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從娃娃抓起,培養頂尖數學家。數學作為自然科學的最基礎學科,其作用不言而喻!當然其難度也讓很多孩子望而卻步,所以在選擇高考科目時,很多學生想避開數學,還有物理。這是非常讓人擔憂的!所以此時推出這個培養計劃,不拘一格的培養喜歡數學、願意投身於數學的高端人才非常好!
  • AI+AR,助力少年兒童科普教育
    據科普部門公布的數據,我國目前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大約是10%,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20%甚至30%的水平還存在很大差距。現在,」5G+AI「時代已經來臨,如何運用新技術、新教學模式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科普教育如何從娃娃抓起?少年兒童喜歡什麼形式的科普教育方式?以上這些問題,推動著科普工作者們不斷地思索和實踐。
  • 廉潔潤童心,清風伴我行,水清溝街道開展兒童繪畫活動
    廉潔潤童心,清風伴我行,水清溝街道開展兒童繪畫活動 2021-01-12 18: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從娃娃抓起」,培養頂尖數學家
    指向的又是當前教育的哪塊短板?在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看來,重視基礎科學、從娃娃抓起、在本土培養出一流學者——這正是他發起此次計劃的初心所在。「中國科技發展了這麼多年,很多方面還跟在別人後面跑。歸根結底,忽視了基礎科學。基礎學問做不出來,應用科學也做不到第一流。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在任何一個科技水平頂尖的國家,數學都是最重要的。
  • ...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從娃娃抓起」,培養頂尖數學家
    無須高考、全球招生、初三學生也可入學……清華大學發布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  「從娃娃抓起」,培養頂尖數學家  無須高考、面向全球招生、初三學生也可入學……連日來,清華大學新近發布的「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備受關注。
  • 【科普工作委員會】智惠行動—中國康復醫學會科普列車基層行 遵義...
    【科普工作委員會】智惠行動—中國康復醫學會科普列車基層行 遵義市啟智學校科普講座與義診活動成功舉辦 2020-11-04 1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