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所涉及案例,來訪者私密信息過程已加工處理,請安心。您轉發,嚴禁轉載,謝謝!
都說溝通,要同頻共振,否則雞同鴨講,無論如何講不清,也講不下去的。
那麼究竟同的是什麼頻呢?
先看看我這次被抗拒的諮詢。
某國企領導,近天命年紀,就稱他A先生,因感情問題導致嚴重的焦慮情緒,來做心理諮詢。
諮詢結束時,他突然說:張老師,你講的話每句都直戳我痛點, 讓我很有壓迫感。我知道你很專業,但是,第一次諮詢,不是應該讓我安心寬心的嗎?
我一愣,隨即就明白:對方是移情(置換關係)了。
他在感情問題當中讓他受傷的點就是:對方控制欲很強,讓他感覺很有壓迫感,甚至很害怕對方。
我跟他的談話激發了他內在的焦慮感,從而導致他把內在的這種壓迫感投射到我身上。
我試圖跟他解釋,他打斷我的話。我來這裡諮詢,是想讓自己平靜下來,是想讓自己不再焦慮痛苦,而不是再次去糾纏這些痛苦上面。我真的不想要這種感覺。今天就結束吧。
對方拒絕談下去,也就意味著我們之間沒有在同一個頻道上。
但是很明顯,我能理解到A先生的痛。
他也知道自己的痛點,也就是問題所在。
也就是說,我能理解A先生,他也知道,我能理解他——我們的情緒和認知是同頻。
但他就是不舒服不願意跟我探討。
那麼究竟是哪裡沒有同頻了?
再看我本人一個真實的例子。
我去年暑假,搬遷到一個新很大的工作室。
但暑假過後到現在,那麼大一個工作室,除了地面諮詢與成人成長小組,其他大型的活動幾乎都沒有做。
我搬遷的時候,我的好友謝同學,是極力反對。他認為我時間精力不夠,並不是一個好時機去搬遷到那麼大的地方。
而我當時說的是:不體驗一下怎麼知道合不合適?
昨天他問我:對這件事作何感想?
我一聽,就想起去年暑假過後,突然身體不舒服,然後就有點灰心喪氣了,所以基本上就沒做什麼大活動。
謝同學就開始問我:你還記得我當初是怎麼勸你的嗎?你當初又是怎麼做決定的嗎?
我說:當時我就是覺得這個房子我很喜歡,如果不租下來,後期怕找不著這麼合適的。
然後,上半年找房子的時候,是豪情萬丈啊,憧憬啊!哪知道後面身體出狀況啊?
他就說:那你最開始是出於一個感情上喜好的決定,而不是一個理智的決定,對嗎?
我說,是的。
他又說:那麼,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我說:我現在不想討論這個,最近諮詢比較多,再加上要考慮二寶上幼兒園的事,我覺得好累的,我想休息了。
突然,我就很快的想到上文中不願再繼續下去的A先生——他彼時的感覺,應該是跟我一樣的吧?
就算我知道我有問題,就算我知道不對,就算我知道要去成長,但此時此刻,我並不想面對,不想去探究。
當我自己不想面對的時候,別人硬要我去面對,我就會特別抗拒反感。
如上文的A先生,他的焦慮過於強大,他只想減輕焦慮,根本就不願意去探究焦慮是怎麼來的。
(當然他的焦慮由來已久,他不願意告訴我實際情況,除了放鬆訓練,以及大方向的調整方式,比如森田療法,我是很難找到合適的方法去幫助他。)
而我在這個當下,確實有點累,正為小寶上幼兒園的事煩心,所以也不願意去探究,去年我為什麼那樣感情用事?
A先生當下的心理需求,是減輕焦慮,讓他安心;我當下的心理需求,是把小寶上幼兒園的事情考慮好,並且輕鬆點度過當下時刻。
如果當前煩惱憂思,太強大,我們只會先應對當前的問題。
所以說,同頻共振,同的頻,是我們當下最需要滿足的心理需求。
此同頻,適用於所有的關係與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