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學習能力#提高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是很多家長和老師絞盡腦汁的事。可除了要求孩子多讀之外,也沒有什麼更具體的建立和訓練方法。孩子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難道只能靠孩子自己「野蠻生長」嗎?
孩子讀不懂文章的意思,體會不到文章的好壞,把握不準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孩子的生活經驗和閱歷有限,對作者設定的場景,賦予的情感,沒有感同身受,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不能與用者達到「共鳴」。
筆者曾對幾名五年級學生進行過一次比較閱讀的測試:
第一份閱讀材料是六年級語文上冊的課文《盼》,另一篇是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這兩篇文章對於五年級孩子來說,都是陌生的。
可在答閱讀理解題時,孩子們對《盼》的理解程度明顯要好於《背影》。在仔細比對孩子們的答案之後,我們得出一個結論:
《盼》中描繪的情景更接近於孩子們的日常生活,文章中的「我」也是一個小學生,文中表現出的思想活動更符合孩子們的心理特徵,所以孩子們容易理解,也容易把握住文章的思想感情。
而《背影》描繪的父子之情,選用的材料是買橘子,這個事件對於孩子們來說,顯得比較普通,他們無法感受或無法理解,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有什麼「愛」可言,顯得有點小題大做了。
這就說明,孩子們閱讀理解的程度,受閱讀材料的影響,或者說受孩子生活經驗和閱歷的影響。
可我們依然要面對一個現實,我們不能指望所有的閱讀理解材料都是與孩子相關的,孩子們更需要的,恰恰是能讀懂超出自己生活經驗之外的文章,這才是真正的閱讀理解能力。這就需要孩子具備「共情力」。
共情力是情商的核心和基礎。它產生的基礎不是假設,而是事實。
共情能夠把人的情緒調整到一個可控的程度,讓人對他人的想法和情緒或行為能做出精準的感知。
懂得了共情力的作用,家長們可能還會有個疑問:共情力對孩子來說,困難嗎?能夠培養嗎?
共情,並不是一種情緒,也不是一種感受,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但是,這種能力也與同一塊肌肉一樣,如果長期不使用,不鍛鍊,也會慢慢萎縮。
意思是我們的孩子都具備共情力,都具備讀懂超出自己生活經歷之外的文章,但這種能力沒有被單獨拿出來認真訓練和強化,甚至沒有被大多數家長和老師意識到。
訓練孩子的共情力,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是引導孩子進行「情景模擬」。就是把文章中的場景,或生活中的某種場景,讓孩子在自己的腦海中複製出來,然後讓孩子調動自己的情緒去體會一下,假如自己處於這個場景中,會有什麼感受。
這種感受,很有可能就是作者的真實情感。
還是以朱自清的《背影》為例,看看怎麼可以引導孩子運用共情力,達到對文章的精準理解:
我們可以教孩子在大腦中先模擬一個類似的,與自己生活相關的場景:冬天早晨上學,爸爸把你的衣服上最上端的一顆扣子仔細地幫你扣上。
然後一步步引導孩子思考:
1這個動作是簡單,還是複雜?
這是日常生活中一個很常見的場景。
2 爸爸為什麼會幫你扣上這顆扣子?
因為爸爸怕孩子外出時,被冷風吹到,凍著孩子。
3 這個動作表達了爸爸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爸爸對孩子的愛,在生活細節中完全得到體現。
這時,孩子可能就會明白,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愛,並不總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生活中很普通,很平常的一些細節。
有了這樣的共情模擬為基礎,孩子們就更容易理解,在《背影》的文章中,為什麼父親買橘子的舉動,能讓作者感動得熱淚盈眶。
引導孩子進行情景模擬的過程,就是在呼喚孩子共情力的過程,當孩子能夠很熟練地進行類似情景模擬之後,我們可以教孩子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進行直接情景模擬,去感知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對孩子進行共情力的訓練的培養,在學校的語文課堂上,是遠遠不夠的,還得靠家長多花工夫,和孩子一起訓練。
提高孩子的共情力,培養孩子的情商,其效果不僅僅是體現在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上,還會對孩子的綜合人格和精神品質,產生深遠的,積極的影響。如果還有家長不懂得怎麼培養孩子的共情力,可以看看我在文章中給大家推薦的那本書,它將讓你你認識到共情力的作用與好處,並引導你怎麼去培養孩子的共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