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需求模型:孩子遊戲上癮並不是因為貪玩,家長都理解錯了

2021-01-14 朗姐育兒說

執筆&定稿:大古

全文字數:約1635字

閱讀時長:約5.5分鐘

現在市面上擁有種類繁多的遊戲,無論孩子、成人還是老人都能玩,找到讓自己玩得津津有味的遊戲。

但玩遊戲很容易上癮,不少成年人都會沉迷於遊戲從而荒廢自己的事業或學業,把時間過多的浪費在遊戲上面。成人尚且難以抵制遊戲的誘惑,更何況是孩子呢。

案例

小朋剛剛上幼兒園,年紀小小卻早已經離不開電子設備,在家裡的時候,就能一個人拿著父母的手機坐在椅子上玩上一整天,就能吃飯,都能在爺爺奶奶的一邊餵食下,一邊操縱著手機遊戲。年紀小小,就已經成了網癮兒童。

原本小朋玩遊戲能安靜下來,讓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省點心,家長認為孩子貪玩,玩一會兒遊戲也沒什麼關係。然而,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卻越來越離不開遊戲。

上學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家裡長輩拿手機玩遊戲,一旦不讓孩子玩遊戲,孩子哭鬧得十分嚴重,小小年紀遊戲仿佛變成孩子生活的重心,小朋的父母因此擔心不已。

很多家長和小朋的父母一樣對孩子玩遊戲的原因存在誤解,一些孩子確實是因為貪玩兒,但貪玩兒也可以通過跟小朋友的玩耍等方式來替代。當孩子對於遊戲上癮,其實質上玩遊戲已經不再是為了貪玩,而是為了找尋遊戲帶給自己的成就感了。

為什麼遊戲容易讓人上癮?

1、滿足人類的生理需求

馬斯洛需求模型表明,人類存在著五種層級的需求,其中最底層對人類具有最大影響的在於生理需求。生理、安全、愛和歸屬感、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等五大類需求,生理需求是最基礎也是最根本的,而玩遊戲本身就在於滿足人類的生理需求,能讓孩子感受到自我成就感,彌補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的缺憾。

2、忘記煩惱

在玩遊戲的時候,人體會不自覺地分泌多巴胺,造成興奮和刺激感,從而使得人們能在遊戲中感受到激動和興奮。從而忘記生活中的煩惱。遊戲的闖關和完成任務的過程能讓人們感受到極大的自我滿足。

遊戲除了帶來快樂,還有負面影響?

遊戲雖然能給人們帶來快樂的體驗,暫時忘記現實的不快,但過度沉迷於遊戲,會給自身帶來極大的危害。

1、影響孩子的社交

沉迷於遊戲的孩子,認為遊戲比什麼都好玩,比什麼都有趣,整體拿著電子設備玩,並沒有想要外出同其它小朋友玩耍的心思。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身邊的朋友和同學慢慢疏遠,沉迷遊戲極度影響到孩子的交友。

2、導致現實和虛幻混亂

現在的遊戲場景做得越來越逼真,孩子每天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時間都集中的遊戲上面,在抽離遊戲面對現實生活時,會出現短暫的意識混亂,把現實和虛幻的場景混為一體。

3、影響孩子的視力

現在的近視眼、散光、遠視眼等視力缺陷越來越年輕化,甚至于越來越兒童化,兒童出現戴眼鏡的年紀越來越小,人數也在逐年比重上升,其中佔據極大部分的原因在於,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沉迷於遊戲,沉迷於電子設備,導致孩子的視力不斷下降。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理性娛樂?

1、控制孩子玩遊戲的時間

孩子尚未形成良好的自制力,家長不能為了一時的輕鬆和省心,就把電子設備扔給孩子,導致孩子養成沉迷遊戲的習慣。家長應該控制孩子玩遊戲的時間,讓孩子在合理的時間範圍內玩一玩遊戲適當放鬆,理性娛樂。

2、鼓勵孩子社交

孩子喜歡玩耍是十分正常的,但是玩耍的方式不單單只有遊戲,也能外出找朋友一起去運動、郊遊等等。家長鼓勵孩子同小朋友交往促進孩子社交能力的同時,也能積極有效地幫助孩子克服電子設備不離手的現狀。

3、多跟孩子相處

孩子對於孤單和無聊,也會因此而對遊戲產生過分的依賴。家長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陪伴在孩子身邊,陪孩子一起學習,一起講故事,孩子也會覺得異常地高興和幸福,對於遊戲的需求就沒有那麼大了。

結語

玩耍能分泌多巴胺,給人帶來快樂感和滿足感,但遊戲中能帶來的快樂始終是短暫的和虛幻的。家長幫助孩子克服沉迷遊戲的現狀,最好的方式就是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現實生活的樂趣和幸福,那麼遊戲自然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姐育兒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遊戲上癮就是貪玩?馬斯洛需求模型:很多父母並不了解孩子
    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很多父母在提到孩子遊戲上癮的問題時,都會把這其中的原因歸結於孩子貪玩。孩子們活潑好動,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高,但是這並不代表貪玩就是遊戲上癮的主要原因。
  • 馬斯洛需求模型:孩子遊戲成癮是因為貪玩?其實娃在意的不是玩
    玩遊戲會上癮,這一點無論是玩遊戲還是不玩遊戲的人都知道。遊戲的魅力之大在於,任何年齡段的人只要接觸了它,如果沒有強大的自控力,那麼便會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曾經人民網報導了一則消息,一位84歲的老爺爺在玩遊戲時,因為被兒子打斷叫去吃飯,竟然生氣的要絕食。可見這位老爺爺真的是一位老頑童,他的表現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甚至覺得有些可愛。
  • 馬斯洛需求理論:孩子玩遊戲上癮是貪玩?他們在意的也許不是玩!
    孩子還小的時候,陳先生夫妻倆平時工作很忙,基本每天都要加班,疏於對樂樂的陪伴。不過他們發現只要把手機給孩子,他就自己安安靜靜地玩,不用人管。這個發現讓陳先生「如獲至寶」,平時休息在家不想帶孩子,就把手機給樂樂玩。然而,因為疏於管教,樂樂現在每天晚上都要玩,已經完全上癮了,一旦沒得玩就大哭大鬧。
  • 想提升孩子做作業的效率,家長可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解決根源
    孩子做作業的問題一直都困擾各位家長,前幾天聽到一個家長和我抱怨,因為孩子做作業太慢,晚上都得做到11、12點,有時甚至1點才睡覺,第二天又要去學校,課上又打瞌睡,老師都私信和他說了好幾次
  • 如何合理滿足孩子需求?善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你也是聰明家長
    ◆每個人都是會有新鮮感的,當你已經擁有了的東西你對他自然就不會重視,也不會有想要去追求的刺激感,這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長一昧的去根據孩子的興趣而改變獎勵的東西,自然也不是不可取,只是過於麻煩。但是其實只要掌握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話,是可以很好的解決這樣的一個問題的。一、那麼什麼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呢?他和孩子的教育又能夠怎樣聯繫在一起呢?
  •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是錯的?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想要認清自己關於人類自身的需求,很多人都知道,當代的心理學家已經建立了很多不同的模型,來描述人的心理需求。在這眾多的模型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了。他把人的心理需求分成5種: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不過,按照馬斯洛的這個理論,我們其實還是很難確認內在動機。
  • 營銷謊言:「馬斯洛需求」其實不是金字塔
    一直以來,1943年提出的馬斯洛需求常被人津津樂道,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但剖開事物的表面,從人性以及社會的角度去理解馬斯洛需求則賦予了它更為豐富的含義。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部分,個人主義無法一條道走到黑,如何把握好「個人需求」的風帆,關係著我們能否在人生的航行中乘風破浪。
  • 為什麼青春期孩子容易叛逆?了解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你就明白了
    為什麼孩子到了初一、初二,到了十三四歲,就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的乖乖仔和乖乖女仿佛一下換了個人,變成了一個喜歡和父母對著幹,脾氣古怪又神神秘秘的傢伙?在心理學中,把孩子的這一段成長時期叫做「叛逆期」。孩子進入青春期,變得叛逆不聽話,一直都認為是因為孩子在長大,生理心理逐漸成熟,他們開始尋找獨立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 老師如此誇獎孩子,其實是提醒你該對孩子上心了,家長莫要理解錯
    表妹一家都是老師,過節放假聚在一起,就難免會提到學生,名列前茅的孩子大都是一樣的,聰明、努力又上進,說起班裡拖後腿的那幾個孩子,表妹就無限愁容,抱怨現在的教育現狀,對家長總說好話不行,孩子的成績越來越差,可是說重了吧,家長就說老師是歧視他的孩子,所以怎麼說都是錯。
  • 馬斯洛需求模型:最暴利的賺錢方式,就是利用人的底層需求賺錢
    不管是在各種培訓課堂裡,還是在各種企業策劃中,我們經常用到那個我們耳熟能詳的洞察人需求的模型:馬斯洛需求模型,但今天我們想重點談談,對馬斯洛需求不一樣的認識,以及具體在市場經營以及人員管理上的應用。01馬斯洛需求進化論:帆船工具馬斯洛需求按照金字塔結構排列,底層是最基礎的生理需求,往上一層是安全需求,再往上一層上升到情感層面,愛和歸屬往上一層即尊重需求,最高的頂尖需求是自我實現需求。大多數人對馬斯洛需求的印象都這樣,認為馬斯洛需求應該是由低到高一層一層逐級實現的,但其實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能打破這種逐級關係。
  •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幫你理清孩子青春期,聰明家長這樣做
    2-7歲階段:安全需求、歸屬感和愛的需求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接觸外界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在他們的嚴重,一切都是未知、都充滿挑戰。這時,安全需求逐漸增長。很多家長會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特別粘人,有的比較怕生,不僅對陌生人表現出恐懼感,對陌生的環境也充滿不安。
  • 傳統興趣班教育無法引起孩子的興趣?了解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發現到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是非常的吻合的,基本生理需求的滿足可以提高生活的滿意程度;而社會的支持、尊重和自我實現的等高級的滿足都是與積極情緒有著莫大的關係。需求層次理論追求人生更高層次的發展,我們簡單的理解就是,這幾個需求層次可以理解成整個人生,在這個階段之內,自我實現就是在作為一個目標在不斷地發展。舉一個例子來說,比如以培養興趣繪畫,它的發展過程就是這樣的:l 生理和安全需求:能夠基本的將基礎的畫好,會簡單的配色,可以單獨完成一幅兒童畫。
  • 讀懂「馬斯洛需求理論」,就明白青春期孩子為什麼容易叛逆了
    在心理學中,把孩子的這一段成長時期叫做「叛逆期」。孩子進入青春期,變得叛逆不聽話,一直都認為是因為孩子在長大,生理心理逐漸成熟,他們開始尋找獨立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但如果我們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仔細觀察下兒童的成長,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的叛逆不聽話幾乎是一種必然。
  • 其實,馬斯洛需求理論是錯的,當代心理學家已經證明!
    當代的心理學家已經建立了很多不同的模型來描述人的心理需求,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了。他把人的心理需求分成5種: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
  • 看懂馬斯洛需求理論,父母就明白,為什麼不能因為作業打罵孩子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著名理論。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是從低到高依次滿足的,如果低級需求沒有滿足,那麼就不會產生對上層的需求。也就是說,當人們當生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就不會對安全、社交、尊重等產生需求。
  • 玩遊戲時人體產生的2種物質,不僅讓你上癮,還讓你產生熱戀感覺
    遊戲一直是家長們所頭疼的一樣事物,總擔心孩子會沉迷於遊戲而無法自拔,耽誤學業,荒廢時間,在如何安排孩子玩遊戲或者限制孩子玩遊戲上,家長會和孩子進行艱苦的拉鋸戰、鬥智鬥勇,充分發揮孫子兵法 36 計的智慧。但在生物學家看來,人類的情緒體驗,對應到生物化學層次,就是一些激素和神經遞質的複雜反應。
  • 重新理解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我去年畢業於重慶交通大學市場營銷專業,管理學作為我們最開始的一門課,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也是我們最重要的理論之一。此前老師教學包括百度大部分都是說,我們先有下面的生理需求,一層一層遞進,然後自我實現需求,這些需求是不同階段出現。
  • 孩子若有這3個特徵,往往容易逆襲成學霸,即使貪玩也沒關係
    沒有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學霸,不為別的,就為了孩子長大成人之後,自己的路能夠好走一些。以後可以生活得更愜意,工作更輕鬆一些。那麼有些家長看到自己孩子「整天就知道玩」,就會非常的犯愁。也有很多家長特別犯愁的和我說了自家孩子特別貪玩的情況。
  • 馬斯洛需求
    本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介紹馬斯洛需求,第二部分是參考該模型做的三個練習,第三部分是我的思考和相關資源馬斯洛需求馬斯洛需求是馬斯洛提出的,人有五個等級的需要,即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要,社交需求(愛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 多數青春期孩子有輕生念頭,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讀懂孩子心
    02 孩子的成長,是體現馬斯洛需求層次由低到高的過程從孩子成長角度看,我們會更好地理解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因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由低到高的過程,就是孩子成長的過程。這也是我們要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去讀懂孩子心的原因。1)0—2歲,以生理需求為主。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裡強調,人的需求是由低到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