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01
隨著網絡的興起,很多遊戲紛紛出現。不管是那個年齡階層的人,接觸了遊戲之後,都會覺得有趣,甚至會上癮。尤其是自控力差的孩子,更容易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陳先生和妻子都是白領,他們的兒子樂樂今年8歲了。和很多孩子一樣,樂樂非常喜歡玩遊戲。孩子還小的時候,陳先生夫妻倆平時工作很忙,基本每天都要加班,疏於對樂樂的陪伴。不過他們發現只要把手機給孩子,他就自己安安靜靜地玩,不用人管。
這個發現讓陳先生「如獲至寶」,平時休息在家不想帶孩子,就把手機給樂樂玩。然而,因為疏於管教,樂樂現在每天晚上都要玩,已經完全上癮了,一旦沒得玩就大哭大鬧。
現在,陳先生覺得很苦惱,孩子上小學了還一直那麼貪玩,還玩遊戲上癮,肯定會影響學習。但每次明令禁止孩子玩遊戲,他就哭鬧甚至威脅被不去上學了。
02
孩子玩遊戲上癮是貪玩?
許多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因為貪玩,才會玩遊戲上癮的。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一定,一般情況下,孩子玩遊戲上癮有三個因素:
①遊戲自身的因素
很多遊戲,自身的趣味性很足、互動性和競爭性很強,還有便利性等等,這些因素使得孩子接觸之後對遊戲的黏著度很高,每天都想著玩遊戲。
②個體因素
既孩子自身的內在動機和需求。其實遊戲對孩子來說,並不是必要的需求,而讓他們沉迷其中的原因,大多是孩子自身內在動機和需求,比如在遊戲裡可以尋求自信心滿足、尋求陪伴等等。
假設孩子成績不好,不被老師同學家長認可,但遊戲裡孩子一級一級地升級,變得越來越厲害,在現實生活中缺失的自信心就會被找回。再比如,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想要在遊戲裡尋求安慰,而遊戲的虛擬好友,剛好能滿足這個需求。
③環境因素
周圍環境的因素,使得孩子想要逃避,而恰巧遊戲就是一個很適合的工具。比如孩子逃避暴脾氣父母的打罵、孤獨的家庭環境、失敗的現實等,進而選擇沉溺在遊戲的虛擬世界裡。這從本質上來講,也是一種安全需求,是孩子心理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
綜上所述,其實孩子沉迷遊戲,很多時候他們在意的也許不是玩!也許是在追求自我需求的滿足。
03
提到自我需求滿足,馬斯洛需求模型父母得了解,才能更好地育兒,助娃成長!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書中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5種,分別是: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
這5個需求,是逐層遞進的。簡單地舉一個例子,當人同時極端缺少食物、安全環境、愛和尊重時。如果只可以選擇一種需求來滿足,那麼毫無疑問幾乎所有人都會優先選擇食物,這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當低層次的需求被滿足後,才會出現更高級的需要,如吃飽喝足後才會考慮愛和尊重。
而當人有需求的時候,如果沒有得到滿足,他們會想辦法從其他途徑尋求滿足。比如沒有食物,人自然而然會想著去買,但沒錢怎麼辦?極端情況下要麼偷要麼搶。
04
那麼這個理論和孩子沉迷遊戲有什麼關係呢?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觀點看,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要,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要佔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一般情況下,孩子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都是滿足的,而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可能會出現空缺。
後面的三個需求,很大程度上來自身邊的人和環境。如果父母不能給予孩子愛和陪伴,沒有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孩子有歸屬感;孩子在生活中不被尊重、無法自我實現等等,都會有可能會讓孩子玩遊戲上癮。
因為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這3個需求,大多情況下都能在遊戲中得到滿足,遊戲裡有幫派、段位排名等等,遊戲裡的人物越厲害,這3個需求就越容易得到滿足。所以,很多時候孩子玩遊戲也許在意的不是玩,而是滿足自我需求的一個途徑。
因此,滿足孩子的需求是防止他們沉迷遊戲的有效途徑:父母不妨試想一下,如果在生活中,孩子的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等需求都被滿足了,那麼他們還需要在虛擬的遊戲世界裡尋找寄託嗎?
05
那麼父母要如何做呢?
①多給孩子愛和陪伴
不能否認的一點是,和城市孩子相比,農村留守兒童沉溺遊戲的機率更高,人數也更多。原因也很明了,農村孩子缺少父母陪伴,對家庭沒有愛和歸屬感。遊戲世界就成為他們的寄託。
所以說,父母要多給孩子愛和陪伴,下班回家後多多進行親子溝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讓孩子對家庭有歸屬感,別讓遊戲成為「電子保姆」。
②轉移注意力
轉移注意力,其實也是一個好辦法,不過父母也得需要一些技巧。孩子玩遊戲無非是追求內心的愉悅感和成就感,那麼父母可以通過其他的遊戲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帶孩子一起出去遊泳、和孩子玩益智遊戲等等。
這些有趣的遊戲,其讓孩子內心產生的愉悅感,並不會比電子遊戲差;而且一些具有挑戰的項目,孩子成功做完後也能獲得很強的成就感。這也是很多課餘生活豐富的孩子,不會沉迷電子遊戲的原因。
③適當讓接觸遊戲,不完全禁止
最後,對於孩子玩遊戲這個問題,父母也沒必要矯枉過正。所謂物極必反,如果父母明令禁止孩子玩遊戲,可能會讓他們對遊戲更加感興趣。有的孩子為了自我需求(滿足好奇心、吸引父母注意等),故意違抗父母的命令去玩遊戲。
因此,父母可以適當地讓孩子接觸遊戲,甚至平時可以和孩子一起組隊玩遊戲。在這個過程中,適當地教育一下孩子,讓他們不要沉迷。慢慢地,孩子就會把遊戲當成是放鬆娛樂的工具,而不是滿足自我內心需求的工具。
今日互動話題:你對於孩子玩遊戲是持什麼態度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