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很多父母在提到孩子遊戲上癮的問題時,都會把這其中的原因歸結於孩子貪玩。孩子們活潑好動,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高,但是這並不代表貪玩就是遊戲上癮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大多數父母對於孩子遊戲上癮的情況並不了解,理所應當地認為這是因為孩子貪玩導致的,這樣的想法顯然是非常片面的,同時也不利於改正孩子遊戲上癮的壞習慣。
孩子遊戲上癮並非是貪玩那麼簡單,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內在心理訴求才能夠給予恰當的滿足,繼而改善孩子行為習慣上的偏差。
一、為什麼孩子玩遊戲容易上癮?
1.獲得多巴胺帶來的快感
在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神經興奮的他們體內的多巴胺分泌更多,這使得他們更加容易從中獲得愉悅感。為了持續顯得獲得這種精神上的愉悅感,孩子們對於遊戲的喜愛度更高,更容易沉迷其中。
2.生活中缺少其他孩子感興趣的事物
當孩子的生活是枯燥而單調的時候,遊戲帶給他們的是更加豐富的遊戲體驗,這使得孩子們更加容易對此而著迷,孩子缺少興趣培養,生活中除了遊戲以外,沒有其他可以激發孩子興趣的愛好。
3.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就感
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們無法短時間內獲得這種成就感滿足,於是他們內在的情感訴求便會驅使他們傾向於更容易獲得成就感的、擁有及時反饋體驗的遊戲之中。
4.孩子更易獲得存在感
如果父母對孩子存在一定的忽視,那麼孩子內心的存在感需求便無法得到回應。而在遊戲中,孩子可以通過網絡社交來實現自我存在感,這時的孩子可以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被認可的。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馬斯洛需求模型,在模型中個體的需求有五個層面,生理層面的滿足只是最基本的,可見很多父母並沒有如他們所想的那般了解孩子。
孩子玩遊戲上癮更多情況下是在內在需求的驅動下。因為父母總是忽視、批評孩子,所以孩子就會缺乏自信。當孩子在遊戲中獲得成就感和存在感,自然就容易上癮了。
從馬斯洛需求模型的角度來看,很多父母並不了解孩子,甚至一直在誤解孩子。不過,這並不代表父母應該放任孩子玩遊戲。
二、遊戲上癮,會給孩子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在此前有這樣一篇報導,在常州一名11歲男孩在短短四天的時間,用父母銀行卡裡的錢給自己喜歡的遊戲充值了15629元。當父親發現孩子偷用了自己銀行卡裡的錢後,情緒激動的他著實難以理解孩子這樣遊戲上癮的行為。38筆銀行轉帳信息讓孩子的父親十分無奈,雖然已經和遊戲平臺做出溝通,不過最終這筆錢是否能夠被要回還不確定。
1.影響孩子的學習
顯然,當孩子身上出現遊戲上癮的行為時,他們花費在學習上的精力和時間,自然就會大打折扣。孩子們無心學習貪圖玩樂,在原本應該努力的年紀卻選擇玩物喪志,這顯然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
2.影響孩子的社交
當孩子沉迷時,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的社交能力發展便會受到妨礙。於是,有的父母會發現長期玩遊戲的孩子,在社交表達方面會有明顯的退化,孩子的性格更加內向,平時更喜歡獨處。
3.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
雖然在遊戲中孩子可以體驗到遊戲的快感,但是卻與現實生活中的情況是完全相反的,如此巨大的心理落差便會妨礙到孩子自我評價的建立。孩子因為遊戲接觸到更多的負面評價後,他們對於自我的評價也會更加消極負面。
三、父母怎麼才能避免孩子遊戲上癮呢?
1.培養孩子更多的興趣愛好
當孩子的生活中可以擁有更多的興趣愛好時,孩子對於遊戲的依賴心理會更低一些。興趣愛好的存在使得遊戲並非是孩子可以獲得快樂的唯一途徑,這就使得孩子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出現了遊戲的替代品。
2.控制孩子玩遊戲的時間
對於自制力較差的孩子而言,父母控制遊戲時間很有必要,因為這可以有效的避免孩子毫無節制。父母強勢地不允許孩子接觸任何遊戲的態度,很容易滋生孩子身上更多的逆反心理以及不必要的好奇。所以不許孩子玩遊戲還不如控制孩子玩遊戲的時間更加實際。
3.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和陪伴
當父母更加了解孩子內心的心理訴求,才能夠找到更多樣的給予孩子滿足的方式。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更加容易幫助父母找到避免孩子遊戲上癮的教育契機。
當網路遊戲越來越普遍時,父母要思考自己所給予孩子的教育是否是全面的,是否是能夠滿足孩子內在心理訴求?把孩子遊戲上癮歸結於網路遊戲或者是孩子自身貪玩,這顯然是非常片面。大家對此是怎麼看的呢?
小哥哥陪你一起育兒,做最野的爸媽,關注我,了解更多育兒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