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在進步,生活水平在提高,人們對自己的要求也不斷增加,這個都很正常。在我小的時候,夏天能吃上冰棍那就是幸福,每天放學的時候大家都左一幫右一幫地玩耍到天黑。童年十分快樂,也給自己留下很多樂趣。而現在的孩子承擔著更多的各種學習任務,在中小學階段國家進行減負,而家長卻衝了上來,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慢慢的,這其中也有很多客觀原因,但主觀居多,我們來簡單談談吧。看看孩子現在所擁有的是真正應該做的嗎。
部分小學任然進行成績評比,督促家長和孩子的成績問題
其實每個學校和老師都是一心想把孩子的各科成績提上去,除了是本職工作性質外,還有更多的責任感,大家也很認可。但伴隨這個過程,孩子是夾在中間的人,學習成績稍微差一點,兩邊訓斥,其結果就是補課。在這裡說一下,我認為小學重在引導孩子學習,重在培養習慣,成績其次,學習不應該公布學生的各科成績,家長不應該只注重成績而片面去硬性提高孩子的成績,這都不利於愉悅學習的目的,沒有這個態度,可能對初中或者高中的學習就產生不了興趣,成績自然就會下滑。那麼,我們不能改變學校,但是你可以改變自己跟孩子。這個時期的成績差不意味著永遠差,只要會一些基礎知識就不怕落下。與其送去補文化課還不如放鬆身心,來一個擁抱大自然的旅行。
培養孩子的興趣而不是培養其技能
正如浙大鄭強教授所說,凡是家長不擁有的,都想讓孩子擁有。父母小的時候沒有彈過琴讓孩子去談,父母看電視人家彈一個吉他很酷,也勸導孩子去學習,父母看人家孩子都學習什麼了,自己家孩子也不能比人家差,即使在沒有錢也要省吃儉用培養孩子。這種行為咱們不做評論對與不對,還是因人而異。
舉一個例子,我國的鋼琴佔有量居世界前列,學習的人群也是全世界的前幾名,可是絕大多數的學習者都是小學生居多,而且到了初中幾乎就不彈了,因為我們國家的家長很重視鋼琴考級,考到最高級就感覺到達了人生巔峰,初中之後可能孩子就永遠不碰了。我們家長更多地說培養孩子興趣,可是,這個真的是孩子的興趣嗎,這個真的可以讓孩子的個人能力有所提高嗎。
各個學科的知識都可以培養人,最簡單的看書都可以培養人的氣質,難不成不跳舞的人走路都沒有氣質嗎。所以,有些家長不要把孩子的興趣當成一種生存的技能來培養,如果想當成這個培養的話就要始終堅持,高考的頭一天都要去做這個事情,這個才是持之以恆,單單學那幾年是達不到這個領域的精英程度的。所以奉勸家長,儘量只學習一樣最多不要超過兩樣的課外活動了,給孩子一個自己的成長空間,這個是看不到摸不著的,但可以影響孩子的各個方面。
還是那句話,家長的思想不可以強加到孩子身上,也不要攀比別人家的孩子,每個人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不可以複製,愛和呵護比起成績是微不足道的。很多高材生有所成就沒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會走彎路,相信我們多用心去感受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