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國家現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仍有很多家長只注重對孩子智力的培養,而忽略了情商的訓練。近幾年,孩子因為學業壓力、人際交往、與父母溝通不善等問題而選擇自殺或離家出走的現象頻頻發生,這都是情商低的表現,所以僅僅擁有高智商是很難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想取得成功還必須要有較高的情商(EQ)。
情商高的孩子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調節自己,抗挫折力也會更強,同時情商高的孩子更受歡迎,能得到更多的擁護和支持,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人脈的重要性,良好的人脈往往能獲得更多成功的機會,所以父母除了重視孩子的學習外,還要注重對孩子的情商教育。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在1995 年發表了《情緒智商》,書中提出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簡稱EQ又名情緒智力或情緒智商,是與智商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同時也是除了智商而言對一個人成才和事業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面。那情商到底指什麼呢?在心理學當中,情商(EQ)是個體管理自己的情緒情感,感知、識別他人情緒情感,處理、協調自己和他人之間關係的能力。
父母想要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做到以下五個方面就可以了,具體包括:
1、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
一個人只有認識、判斷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的把握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只有高情商的孩子才會正確認識自己,客觀的評價自我,積極地欣賞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如果孩子能夠辨識自己的情緒,明白這些情緒產生的原因,就更容易掌控他們,孩子對情緒的描述和表達也會更加清晰。
人的基本情緒有喜、怒、哀、樂、懼等不同的情緒,孩子通常對自己情緒的表達都比較籠統,比如常用「不高興」代表大部分的負向情緒,但其實「不高興」之下有很多不同的情緒,例如「挫敗」「失望」「焦慮」「嫉妒」「緊張」「內疚」......不同的情緒需要不同的應對和處理方式。
當孩子跟你說,「小朋友不跟我玩,我很生氣」,同時伴有攻擊或退縮的反應時,身為父母首先弄清楚孩子的需求——孩子希望加入遊戲,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理解「這一次的拒絕只是暫時的,也不代表小朋友不喜歡你,如果你願意,可以再爭取一次,你願意和媽媽(爸爸)討論一下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說服他們嗎?」父母通過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引導孩子對情緒進行合理的處理,這樣孩子的情緒不僅得到了化解,而且也有機會滿足自己的真實需求。
2、管理自身情緒的能力
人在生活中,難免會有好情緒和壞情緒,管理情緒能力強的人,可以抵禦消極情緒帶來的困擾,從而避免更大的麻煩;而管理情緒弱的人,會淪陷在負面情緒的漩渦中無法自拔,對身心發展和生活帶來不利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高情商的孩子會自我調節,善於從消極、沮喪的情緒中迅速的恢復過來,能做自己情緒主人的孩子,才能擁有幸福。
幫助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只需三步:父母先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可能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哭鬧的時候會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不懂事!」「你就知道哭」「不許哭」之類的話,其實這些話都是對孩子負面情緒的否認,這樣不僅不能讓這些負面情緒消失,反而會讓孩子壓抑,造成心理傷害,最重要的是在孩子以後的成長過程中可能就不願意再和父母溝通,所以父母要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允許孩子情緒的表達。
幫助孩子學會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孩子玩具摔壞了,考試考砸了,會傷心、會懊悔,這都是正常的,父母這時最應該做的就是傾聽和同情,告訴孩子自己曾經也發生過這樣的情況,也很傷心,而不是火上澆油的說「我早就跟你說了,你就是不聽,你看,現在知道錯了吧」,這是最忌諱的。
幫助孩子合理釋放、轉移負面情緒。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可以用以下幾種宣洩方式,如哭泣,大喊大叫、做運動等,或者根據孩子的興趣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往積極的方面想,通過想像滿足孩子的願望。
3、自我激勵的能力
自我激勵即在遇到失敗和挫折的時候,能夠通過自我暗示調整自己的心態,積極樂觀的面對,從而更好的解決問題。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會在心裡建立消極的自我預言,即「我做不到,我是沒用的」,對自我的評價較低,不敢嘗試新的事物。
父母在家庭中要注重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父母可以寫下來孩子的優點,這些優點必須是孩子本身所特有的,而不是與其他孩子比較而來的,比如善良、懂禮貌、有責任心......要多鼓勵和肯定孩子,在孩子表現出自信心的時候及時給予積極地讚揚和鼓勵,告訴孩子「你能行」。
還可以鼓勵孩子多參加戶外活動,培養其他的興趣愛好,接觸更廣闊的人群。允許孩子犯錯誤,不要抓著孩子的過失不放,多讚揚孩子的努力和勇氣,這些都有利於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養。
4、識別他人情緒的能力
包括對他人情緒、人格、人際關係和社會角色的認知。同理心強的人,能從不同參與者的角度看待問題,能進行多方位的思考,目光也必定會更深入遠大,也更容易與他人協同合作。
其實就是父母注重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即善於換位思考,理解和認可情緒差別,能與自己的觀念不一致的人和平相處,理解別人的感受,察覺別人的真正需要,具有同情心。
其中聆聽和關注是孩子識別他人情緒的關鍵,父母在日常生活當中引導孩子多聽多看,關注他人的言語、行為和需要,比如在回家路上看到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受傷了,可以問孩子「一定很痛吧?我們可以幫幫他嗎?」引導孩子去感受和思考,從而採取相應的行動。
5、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處理人際關係能力強的人,可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能更好的滿足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人際需求,增強自己的社會競爭優勢。而沒有朋友的孩子往往會比較孤單,可能會因為得不到同伴的愛和支持而嫉妒別人的友誼;可能會因為得不到同伴的認同而不自信;可能會因為因為沒有朋友更加不願與人交往,甚至不想去上學......
父母在平時的日常生活當中注意培養孩子的人際互動能力,比如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真誠有禮貌、寬容、多讚美他人,鼓勵孩子學會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東西、鼓勵孩子主動向他人提供幫助等,這些都有利於培養孩子團結友愛和合作意識。
情商並不是一種刻意的培訓,而是日積月累中自然而然的養成,是自身品質的自然流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要以身作則,嚴格的要求自己,這樣才能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