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將來很好立足社會,三種能力的培養很重要,父母不容忽視

2020-12-03 花花媽媽談教育

都說,父母的心永遠都是系在兒女身上,孩子上學時,巴不得孩子有個好成績,長大進入社會後,希望孩子將來有個好前途,能很好地立足於社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孩子將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更加殘酷的現實,孩子如何能很好地在社會立足?

這三種能力的培養,對孩子將來很好立足社會很重要,父母一定要特別重視。

一、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回顧自身的教育經歷,在一篇《論教育》為題的講話中曾深刻指出:「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基礎理論,並且學會了獨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定會找到他自己的道路。」

生活錯綜複雜,孩子怎樣才不迷失自己?孩子擁有對自己,對生活,對未來的清醒的認識,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從而有個明確的目標而努力,才有可能到達成功的彼岸,而這些都需要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

鍾芳蓉,湖南留守女孩,以文科676分的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一事,曾經引起熱議。

很多網友認為,一個家庭不富裕的孩子,應該報考一個好就業,更賺錢的專業。

而鍾芳蓉自己卻有著對未來的思考和規劃 ,由於受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先生的影響,她對考古非常有興趣,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以後可以讀研深造,做考古研究。

鍾芳蓉對於自己的清醒的認識,知道自己的興趣和熱愛所在,做出了自己的選擇,相信她未來可期。

愛因斯坦曾經深有體會地說過:「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數位化教父」尼葛洛·龐蒂也說:「我不做具體研究工作,只是在思考。」

可見,獨立思考是一個人成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品質。

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培養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這是要成大事的人必備的條件。

而父母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就要鼓勵孩子大膽聯想,提出的設想越多越好。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發現問題、探討問題,遇事鼓勵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多提幾個「怎麼辦」。讓孩子從事實出發,從需要出發,各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探索問題,去尋找新的方法、新的答案、新的結論。

答案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練習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他才會發現獨立思考的樂趣。

二、終身學習能力。

學習型組織的倡導者、《第五項修煉》的作者彼德·聖吉說過:

「未來唯一持久的優勢,是有能力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

根據有關專家的分析:在目前的知識經濟時代,由於科技急速發展,每個人必須隨時接受最新的教育。要在這個社會中成功,不只靠一張名牌大學的文憑,而取決於不斷持續的終身學習能力。

人生就是一條漫長的學習之路,而具備了學習能力是決定孩子能否成為優秀人才的決定因素。

而在現實中,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特別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認為學習成績的好壞就是成功與否的標誌,但是,一個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不一定有很好的學習能力,但一個有很好學習能力的孩子將來遲早會有所成就,而且可以為他的長期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因此,為了讓孩子在未來社會立於一席之地,父母有責任培養孩子一生受用的學習能力。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但教孩子接受知識,而且,教導孩子全方位地學習,並著力培養孩子學習的濃厚興趣,讓孩子享受到學習的快樂,讓孩子可以主動去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從而為將來更好地立足於社會奠定基礎。

三、保持積極樂觀的能力。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過:

只有樂觀與希望,才能有助於我們生命的滋長,能夠鞭策我們的奮鬥意志,生出無窮的力量。」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會遇見各種困難和挫折,一個消極、悲觀的孩子,面對挫折時,首先自己就被這些挫折、困難打敗了,怎麼還可能立足於社會?

而讓孩子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能力,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抗挫力和自信心,會讓孩子順利度過難關,最終走向成熟,從而讓自己更好地立足於社會。

美國心理學大師,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在其著作《活出樂觀的自己》)裡提出:樂觀和悲觀的根本區別在於個人的歸因/解釋方式:

樂觀的人,遇到失敗,會認為現在的失敗是暫時性的,每個失敗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錯,可能是環境、運氣或者其他人為原因的後果。因而,會把失敗看成是一種挑戰,會更努力去面對和克服。

而悲觀的人,遇見壞事或失敗,會相信都是因為自己的錯,這些壞事會毀掉他的一生,對他的影響會持續很久,甚至一蹶不振。

馬丁·塞利格曼博士的研究表明,孩子的歸因/解釋方式在8歲左右開始形成,除遺傳基因外、孩子在成長中受到父母的影響很大,特別是母親,如果對日常生活事件的因果分析是積極樂觀的,孩子就慢慢會形成樂觀的解釋方式。

樂觀的母親,才會有樂觀的孩子。因此,母親在遇到事情時,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孩子在學習和以後的工作中,才會有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克服一切困難和挫折。

父母培養孩子的目標是,讓孩子將來可以獨立,可以很好地立足於社會,擁有自己的事業和家庭,因此,孩子的這三種能力的培養,不容忽視。

當然,要想孩子很好地立足於社會,有很多能力的培養也很重要,最為關鍵是離不開「努力」二字。因為,即使你具備各種能力,不去努力,成功也不可能實現。

相關焦點

  • 社交能力的培養,是孩子的必修課,父母告訴孩子,三種益友要深交
    但朋友對孩子的成長的影響,不可忽視,孩子結交一個益友與一個損友會有截然相反的兩種結果。作為父母,有責任告訴孩子,交朋友要交益友,有三種人值得深交。一、與樂觀性格的人交朋友。英國作家狄更斯說:樂觀的心態是好生活的關鍵。
  • 高分低能娃,贏得眼前卻輸了未來,培養高分高能,父母需要這樣做
    當今社會存在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便是孩子的高分低能,大多數孩子的高分低能全拜父母所賜,可是不知道的父母還在竊喜,結局的悲劇便可想而知。而且高分低能也體現了當今社會應試教育對孩子的摧殘,當父母僅僅關注孩子成績上的多少,而忽視孩子其他方面能力上的培養,這樣的孩子看似聰明,但是在生活中是什麼樣子的呢?1,這樣的孩子沒有最基本的待人處事方式。
  • 6歲前,有這三種表現的孩子智商普遍很高,父母別忽視了
    文|文兒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一個「最強大腦」。其實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獨特的閃光點,只是家長沒有發現而已。如果你家孩子6歲前有這三種表現,那就偷著樂吧,這些孩子的智商普遍都很高,只要家長悉心培養,將來一定是某個領域的佼佼者。
  • 孩子的這4種表現,可能是右腦發達的特徵,父母別忽視要好好培養
    可以看出,父母為了讓孩子成才,使盡了渾身解數,但其實有研究發現,如果孩子身上有這4個突出表現,可能是他右腦發達的特徵,作為家長不能忽視了,好好的培養孩子,娃長大後有出息的概率會更大。到底是哪4個呢?大家趕緊來了解一下吧。
  • 女主持人採訪鍾南山被罵慘:共情力很重要,如何培養孩子共情能力
    心理學家認為,共情力是社會交往的基礎,也是道德感的源頭,調節人際關係、協同合作都少不了它。共情力強的孩子擁有感受愛、付出愛、接受愛的能力,這樣的孩子更能夠理解別人,信任別人,親近別人,更富有同情心。孩子在未來的婚戀、工作等人際關係中將會獲得更多的友誼和信任,擁有更多的快樂。 因此,做家長的要從小鼓勵孩子考慮別人的感受,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為孩子人生的幸福打下良好的基礎。
  • 孩子右腦發達,通常有這「三種」表現,家長好好培養將來成為學霸
    我們父母希望寶寶在降臨的那一刻就是可愛和聰明的。他們可以將來學業有成或者是在某一領域有自己的成就。因此我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非常注重對孩子的腦部進行開發。細數工業革命以來至今,世界歷史上出現的很多物理學家或者是天才數學家以及化學家或音樂學家等,如愛因斯坦、居裡夫人、陳景潤以及達文西等,研究表明他們智商超群尤其是右腦非常發達。
  •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研究者發現,對情緒的感知能力和掌控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這些能力決定著一個人在社會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和幸福感,也包括家庭生活的幸福。這種能力如今被稱為「情商」(Emotional Quotient)。以此而認為是「管教」,是為了孩子將來不被「社會毒打」。然而這樣的管教真的能達到引導孩子不犯錯,不接受社會的檢驗麼?不能。有人說我就是從小被打到大的。我想問,即使是你因為確實犯錯了挨打,你挨打的時候真的懂得了你父母說的道理麼?
  • 智商輸在了起跑線上,抓緊培養這三種能力,讓孩子笑到最後
    培養孩子逆商,家長要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盡多鼓勵孩子,給孩子信心。鍛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不要急於伸手幫忙或者直接告訴孩子答案。他們還小,現在犯不了什麼大錯,重要的是這個過程。多給他們一些時間思考、試錯,他們將來遇到問題時就不容易輕易被打敗。
  • 諾貝爾獎獲得者給每個家長的提示: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無比重要!
    面對當前的眾多家庭教育,一味的偏向了孩子的生理健康與智力健康,而忽視了非常重要的心理健康。以至於在未來走向社會的道路上,暴露出了許多因為心理教育上缺失而帶來的心理問題。那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就不得不從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的環境開始說起。
  • 有三種能力,孩子越小培養越好,家長需重視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會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他沒有把這件事情做好,他的內心會感覺得到壓抑,他覺得是因為他沒有做好這件事情,最後導致這樣的結果,從小他就會有這樣的責任心,做任何事情他都會思考後果,他都會去想自己這麼做,有錯還是沒有錯,在這些的過程當中他的責任心越來越強,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在做任何事情都比別人更加厲害一些,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工作中,他的責任心都是他一個非常優秀的優點
  • 李玟瑾: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太重要!和孩子的成長息息相關
    孩子強大的思維能力,往往意味著父母和老師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思維能力強的人更好。所謂思維能力,是指我們對工作、生活、學習中遇到的事情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後,形成的理性認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區別在於,思維能力不僅僅停留在思考「為什麼」,更重要的是,它需要知道「怎麼做」和「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李玟瑾: 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太重要!
  • 孩子天生就不是學習的料?科學研究:要看父母的培養「走不走心」
    其實培養教育孩子,我們家長不要忽視孩子的興趣愛好,也不要忽視孩子對某些東西的厭倦,同時我們再給孩子所謂培養的時候也要注重孩子對某些事情學習的欲望程度,所以培養孩子學習欲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這樣才會讓孩子學習東西事半功倍。華人首富李嘉誠說:當你發現問題的時候,不是讓我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要學會自己去找尋答案。
  • 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學會這3種方法,孩子會更受歡迎
    「真正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是情商能力的高低,而不是智商能力」。現在的父母只注重孩子的智商,而忽視情商教育,這是不可取的。據研究,在一個人的事業成功、幸福、人際關係等方面,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是能力,需要父母培養,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提高孩子的情商呢?
  • 馬雲: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培養,是未來教育的關鍵,父母該如何做?
    而具有創造力,最終決定孩子將來取得的成就。就如美國心理學家保羅託倫斯指出:創造力與成就有正比的直接關係,這個預測指標,比IQ等其他方面還要準確。清華前校長陳吉寧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未來社會需要的,是那種邏輯思維縝密,能夠應對變化,提出獨特想法的創造性人才。」
  • 抓住孩子學說話關鍵期,培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開啟孩子社交之門
    語言表達能力是培養孩子與父母和外界交流能力的重要基礎。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孩子智力發展水平高,理解能力強,社交能力發展好。通過觀察和研究表明:語言發育良好,吐字清晰,語言表達流暢、敏捷、準確,是兒童敏銳思維能力的表現。另一方面,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可以同時促進大腦發育和邏輯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使兒童的智力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 父母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太依賴別人
    平時孩子的起居飲食都是自己來,閨蜜是從來不會幫忙的,這樣也形成了孩子獨立的性格,反正一個人出門在外絕對沒有問題,自己照顧自己完全可以。獨立性對於孩子來說,真的很重要,俗話說: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確實如此。很多家長都注重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其實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好處?
  •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3招提升孩子的情緒認知能力,培養高情商的娃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是因為很多家長只重視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培養,而忽視非智力因素對孩子未來成功與命運的影響。其實,早在許多年前,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就說過:「孩子健康人格的培養,是父母家教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比孩子智力的教育要重要得多。」
  • 孩子喜歡亂塗亂畫怎麼辦?父母別阻止,這是在培養想像力
    當孩子開始具有想像力的時候,他們就很喜歡拿著畫筆在紙上亂塗亂畫。但由於孩子總是在家裡亂塗亂畫,以至於父母看到這種情況十分的氣急敗壞。他們想阻止孩子的行為,但孩子又不聽話,但想搶走孩子的筆孩子又立馬哇哇大哭。
  • 豆瓣8.6《奇蹟男孩》|淺析培養孩子融入社會能力的核心三要素!
    豆瓣評分8.6分的《奇蹟男孩》,劇情簡單但是勵志、感人,最重要的它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教育意義,無論你是家長還是孩子,都能在這部影片中受到啟發。本文將從主人公成功是如何克服困難,培養自己的社交能力,建立自己社交圈子的角度來解析這部影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孩子理解能力差,是思維能力沒有培養好,在關鍵期用對方法很重要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成績差,理解能力差時都會認為是孩子不肯學,或者天生笨,其實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錯的,大部分孩子的智力都差不多,至於為何後天表現差距這麼大,其實這都是因為父母沒有培養好孩子的思維能力,導致孩子對很多事情的理解能力都有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