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讀完鷹爸爸、鷹媽媽訓練小鷹學飛的故事,心裡總會有無限的感慨。小鷹在羽翼豐滿之前都會被鷹爸爸、鷹媽媽無情地丟下懸崖。小鷹如果不想被摔死,就必須拼命地拍打翅膀。這樣,它就學會了飛翔。在它學會飛翔之後,它的父母還會一次又一次地把它無情地從懸崖上丟下去,並且一次又一次地啄斷它的翅膀。經歷了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痛苦折磨和死亡考驗後,小鷹才真正地學會了飛翔。
鷹爸爸、鷹媽媽如此殘忍地百般折磨它們的孩子,難道是不愛孩子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鷹爸爸、鷹媽媽知道,小鷹只有經歷過這種近乎殘忍的磨練,才能學會飛翔,才能擁有更堅實的翅膀,才能飛得更高、更遠,才能有更強的生存能力。對小鷹一生的發展來講,這才是一種真正的愛。
相比鷹爸爸、鷹媽媽來說,許多家長在愛孩子方面卻遠遠比不上它們,在獨生子女家庭,許多家長視孩子為掌上明珠,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碎了,捨不得孩子做這個、做那個。擔心孩子餓了、渴了、熱了、冷了,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認為讓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對孩子來說就是幸福。事實上,家長所謂的愛,溫柔地剝奪了孩子學習各種生活技能的機會,導致這些被寵著的「小皇帝」「小公主」十幾歲甚至二十幾歲了,還不會做飯,不會洗衣服,甚至不知道天冷了要穿厚點兒、天熱了要穿薄點兒的基本生活常識。長此以往,孩子硬是被家長「愛」成了廢人—失去了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很多家長會反駁說:「孩子還小,不用學做這些事情,等長大了,自然就會了。」真的是這樣嗎?
對年輕的夫妻,把剛出生不久的女兒交給了爺爺奶奶撫養。從工作崗位上剛退下來的爺爺奶奶,原本感覺很無聊,小孫女的出生,讓他們的生活下子充實起來。老兩口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這個孩子身上,孩子被老兩口照顧得無微不至,以致到了越姐代庖的地步,由此造成了很嚴重的後果:小時候,因為孩子沒有牙齒咬不動肉類食物,爺爺奶奶總是把肉剁得碎碎的再讓孩子吃。可孩子長出牙齒後,爺爺奶奶又擔心孩子的牙齒會被磨壞,依然把肉剁得碎碎的。結果,孩子的牙齒功能嚴重退化,她無法咀嚼硬的食物。
事實證明,任何事情,不讓孩子去嘗試、去鍛鍊,孩子就很難做好。例如孩子學習走路,你不放手,孩子就永遠學不會獨立前行。所以,愛孩子不是替孩子包辦所有的事情,而是學會放手,給他們機會去學習、去歷練,這樣他們才能學會各種本領。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對很多家長來說,要讓他們對孩子學會放手,其實並不容易。因為他們內心有種強烈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投射到孩子身上就表現為對孩子過度的擔心,因為擔心孩子在與小朋友交往的過程中受欺負,所以不分是非,無原則地祖護自己的孩子;因為擔心孩子學壞,孩子十幾歲了,依然不敢放手讓孩子和同學交往;因為擔心孩子單獨出門不安全,孩子十五六歲了,依然不允許孩子獨自外出;因為擔心孩子會早戀,所以不允許孩子與異性交往;因為擔心孩子會被騙,所以不敢讓孩子獨自購物:等等。
有人說:「家長對孩子過度的擔心就像會自動實現的預言。」的確,當我們對孩子有太多擔心的時候,我們會無意識地將這種緊張、不安傳遞給孩子,讓孩子莫名地感到緊張和不安,而這種緊張和不安恰恰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導致家長所擔心事情的發生。
如果進行深層次的分析,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這類家長所有擔心的背後都隱藏著他們對孩子的不信任。因為他們不相信孩子能把事情做好,所以不敢放手讓孩子做事,而他們的這種不信任會不間斷地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不行」。時間久了,孩子就真的覺得「我不行」。一個人感覺自己做什麼都做不好的時候,就容易失去對生活的積極性,就感受不到自己活著的價值和意義,就很容易陷入抑鬱的泥潭。一個孩子只有體驗過父母對他的信任,他才會更自信,更有力量應對眼前的一切。
一個男生快30歲了,他曾經得過嚴重抑鬱症。他在康復期向我求助。有一次在諮詢結束時,他接了一個電話,內容大概是對方和他商量在什麼地方拿一個東西。他的父親慌忙站起來,示意要接過電話,替他和對方商量解決這個問題。我示意他不要幹預孩子,父親這才不放心地坐到一邊。
當男生打究電話後,我問父親為什麼這麼急切地想把兒子的電話要過來和對方商量時,他說:「我怕他不會說。沒想到兒子三言兩語就和對方商定好了。」這時,父親才意識到對兒子保護得有點兒過頭了。當我對男生說:「你看,你爸爸愛你愛得有些過分,什麼都想替你做。」男生苦笑了一下,無奈地說:「他不相信我「。
所以,我們要相信孩子,學會放手,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讓其自己做,讓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體驗成功和快樂。我們會發現,孩子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強大得多,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而是獨立的個體。父母的責任就是把孩子培養成獨立的社會成員。正如某位作家所說的:「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愛孩子,就要學會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