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放手,小鷹才真正地學會了飛翔

2021-01-11 鍋子有話說

每每讀完鷹爸爸、鷹媽媽訓練小鷹學飛的故事,心裡總會有無限的感慨。小鷹在羽翼豐滿之前都會被鷹爸爸、鷹媽媽無情地丟下懸崖。小鷹如果不想被摔死,就必須拼命地拍打翅膀。這樣,它就學會了飛翔。在它學會飛翔之後,它的父母還會一次又一次地把它無情地從懸崖上丟下去,並且一次又一次地啄斷它的翅膀。經歷了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痛苦折磨和死亡考驗後,小鷹才真正地學會了飛翔。

鷹爸爸、鷹媽媽如此殘忍地百般折磨它們的孩子,難道是不愛孩子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鷹爸爸、鷹媽媽知道,小鷹只有經歷過這種近乎殘忍的磨練,才能學會飛翔,才能擁有更堅實的翅膀,才能飛得更高、更遠,才能有更強的生存能力。對小鷹一生的發展來講,這才是一種真正的愛。

相比鷹爸爸、鷹媽媽來說,許多家長在愛孩子方面卻遠遠比不上它們,在獨生子女家庭,許多家長視孩子為掌上明珠,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碎了,捨不得孩子做這個、做那個。擔心孩子餓了、渴了、熱了、冷了,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認為讓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對孩子來說就是幸福。事實上,家長所謂的愛,溫柔地剝奪了孩子學習各種生活技能的機會,導致這些被寵著的「小皇帝」「小公主」十幾歲甚至二十幾歲了,還不會做飯,不會洗衣服,甚至不知道天冷了要穿厚點兒、天熱了要穿薄點兒的基本生活常識。長此以往,孩子硬是被家長「愛」成了廢人—失去了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很多家長會反駁說:「孩子還小,不用學做這些事情,等長大了,自然就會了。」真的是這樣嗎?

對年輕的夫妻,把剛出生不久的女兒交給了爺爺奶奶撫養。從工作崗位上剛退下來的爺爺奶奶,原本感覺很無聊,小孫女的出生,讓他們的生活下子充實起來。老兩口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這個孩子身上,孩子被老兩口照顧得無微不至,以致到了越姐代庖的地步,由此造成了很嚴重的後果:小時候,因為孩子沒有牙齒咬不動肉類食物,爺爺奶奶總是把肉剁得碎碎的再讓孩子吃。可孩子長出牙齒後,爺爺奶奶又擔心孩子的牙齒會被磨壞,依然把肉剁得碎碎的。結果,孩子的牙齒功能嚴重退化,她無法咀嚼硬的食物。

事實證明,任何事情,不讓孩子去嘗試、去鍛鍊,孩子就很難做好。例如孩子學習走路,你不放手,孩子就永遠學不會獨立前行。所以,愛孩子不是替孩子包辦所有的事情,而是學會放手,給他們機會去學習、去歷練,這樣他們才能學會各種本領。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對很多家長來說,要讓他們對孩子學會放手,其實並不容易。因為他們內心有種強烈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投射到孩子身上就表現為對孩子過度的擔心,因為擔心孩子在與小朋友交往的過程中受欺負,所以不分是非,無原則地祖護自己的孩子;因為擔心孩子學壞,孩子十幾歲了,依然不敢放手讓孩子和同學交往;因為擔心孩子單獨出門不安全,孩子十五六歲了,依然不允許孩子獨自外出;因為擔心孩子會早戀,所以不允許孩子與異性交往;因為擔心孩子會被騙,所以不敢讓孩子獨自購物:等等。

有人說:「家長對孩子過度的擔心就像會自動實現的預言。」的確,當我們對孩子有太多擔心的時候,我們會無意識地將這種緊張、不安傳遞給孩子,讓孩子莫名地感到緊張和不安,而這種緊張和不安恰恰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導致家長所擔心事情的發生。

如果進行深層次的分析,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這類家長所有擔心的背後都隱藏著他們對孩子的不信任。因為他們不相信孩子能把事情做好,所以不敢放手讓孩子做事,而他們的這種不信任會不間斷地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不行」。時間久了,孩子就真的覺得「我不行」。一個人感覺自己做什麼都做不好的時候,就容易失去對生活的積極性,就感受不到自己活著的價值和意義,就很容易陷入抑鬱的泥潭。一個孩子只有體驗過父母對他的信任,他才會更自信,更有力量應對眼前的一切。

一個男生快30歲了,他曾經得過嚴重抑鬱症。他在康復期向我求助。有一次在諮詢結束時,他接了一個電話,內容大概是對方和他商量在什麼地方拿一個東西。他的父親慌忙站起來,示意要接過電話,替他和對方商量解決這個問題。我示意他不要幹預孩子,父親這才不放心地坐到一邊。

當男生打究電話後,我問父親為什麼這麼急切地想把兒子的電話要過來和對方商量時,他說:「我怕他不會說。沒想到兒子三言兩語就和對方商定好了。」這時,父親才意識到對兒子保護得有點兒過頭了。當我對男生說:「你看,你爸爸愛你愛得有些過分,什麼都想替你做。」男生苦笑了一下,無奈地說:「他不相信我「。

所以,我們要相信孩子,學會放手,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讓其自己做,讓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體驗成功和快樂。我們會發現,孩子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強大得多,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而是獨立的個體。父母的責任就是把孩子培養成獨立的社會成員。正如某位作家所說的:「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愛孩子,就要學會放手!

相關焦點

  • 始祖鳥是怎樣學會飛翔的?
    始祖鳥是怎樣學會飛翔的?說起始祖鳥,疑問真不少,除了它的祖先是誰沒搞清外,它的飛翔能力和學習過程,科學家們還有爭議。有人認為始祖鳥不會飛,它那一身羽毛主要是用於調節體溫的,並不是為了飛翔。始祖鳥不是真正的鳥類,只不過是帶羽毛的爬行動物而已。
  • 漢字故事:「習」的由來——最初指小鷹學飛才用「習」
    原來「習」的本義是小鷹學飛的意思。《禮記月令》也說:「習,鷹乃學飛。」小鳥剛出生時帶有羽毛,可是卻不會飛翔的,正如注《說文》的錢炯說:「凡鳥生羽,始不能翥(zhù飛舉),而但(只是)數飛之。」這裡「數飛」就是反覆練習飛翔的意思。關於小鷹學飛的故事,當一隻幼鷹出生後,沒享受幾天舒服的日子,就要經受母親殘酷的訓練。
  • 做不了愛人,就要學會放手
    但如果那個人終究不是你的良人,就要學會放手。愛到盡頭,覆水難收。愛到極致,唯有放手,才是救贖。悲歡離合,人間常態。沒有人能陪你一輩子,你也陪不了任何人一輩子。渴望的一輩子,就像是傳說中的伊甸園,永遠都只在傳說中,到不了那個人地方。此生,做不了愛人,那就放手吧。有人說,如果做不了愛人,那就做朋友,做知己。
  • 豆瓣9.3分BBC紀錄片:父母不學會放手,孩子永遠學不會「抗挫」
    卻不知道,家長若不懂得及時放手,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受挫力"! |學會放手,才是讓孩子真正獨立成長的開始 BBC曾經拍攝了一部有關帝企鵝寶寶成長的紀錄片
  • 男人一旦想要離開你了,會這樣暗示你,女人要學會放手
    一般來說,男人一旦想要離開你了,往往會這樣暗示你,女人要學會放手。 1、他會很長時間不再聯繫你 男人一旦想要離開你了,他往往會很長時間不再主動聯繫你。因為他心裡沒有你,他想要和你分手,所以他會故意和你斷絕往來,他會和你失去聯絡。
  • 家長要學會適當放手,構建親子信任關係
    2、孩子總要黏著家長才可以玩。桓桓的家長總是抱怨孩子都不自己玩,天天就跟在家長身後。父母要明白孩子黏人除開家長陪伴在孩子身邊的時間太少,孩子沒有形成安全感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家長沒有培養孩子獨立玩耍的能力。家長不信任孩子,沒有鍛鍊過孩子獨立的能力,這算是家長的失誤。3、父母包辦孩子的生活瑣事。
  • 他是1984高考狀元,女兒斯坦福博士在讀,教育心得:學會放手
    羅山認為,女兒的成長主要靠她自己的努力,他所做的只不過是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對她「放手」。所以,女兒學會了獨立和堅強,學會了自主和堅持。這話說得很有道理,現在的確有許多家長不會放手,不捨得放手,所以孩子一直都長不大,有些直接被家長養成了巨嬰!
  • 受過傷才知道怎樣飛翔
    於是我們學會了這種讓人心疼的堅強。也許在剛開始接觸別人,了解社會的時候,我們也是滿懷雄心壯志,心存感恩和善意。因為我們太在乎,所以沒有辦法接受不在乎。你珍視的,保護的東西,可能別人輕易的一句話,一個嘲笑的眼神就能傷的體無完膚。從那以後,我們體會到了另一種感情,一種很痛,讓人記憶深刻的傷心。
  • 溫室裡養不出參天大樹,想讓孩子有出息,家長要學會適當放手
    家長如果一直把孩子當成娃娃看待,讓孩子在「溫室」裡成長,不讓孩子經歷風雨,其實會害了孩子,如果想讓孩子將來能夠有出息,家長要學會適當放手。聰明的家長,會適當放手,不會一直保護孩子,這樣做並不是不愛孩子,而是在培養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聰明的家長也會尊重孩子,凡事都會問問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做才是負責任的表現。
  • 做人,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往往有這兩個特徵:學會選擇,懂得放棄
    做人,真正聰明的、有大智慧的人,往往有兩個特徵,必為人中龍鳳,大富大貴,這兩個特徵就是:學會選擇,懂得放棄。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做人,你必須學會選擇並懂得放棄。喜歡釣魚的人都知道,要釣大魚,必須使用甜美可口的食物作為誘餌。在這裡,釣大魚就是一種選擇,而誘餌就是一种放棄。
  • 學會具體地活著
    這段看似玩笑的臺詞,藏著大智慧,我也花了不少年,才稍微明白一點。那就是:如果你想過得幸福,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學會具體。尤其是,學會設定一系列具體的目標。但是,一個人在年輕時,往往只能概括地過著。甚至也可以說是表面地活著。我們喜歡談人生,談理想,談愛情。我們喜歡高山,喜歡大海,喜歡詩歌,喜歡遠方。但那其實,根本不是活著本身。活著,是具體的。就算你的目標很宏大,一樣需要具體地過完每一天。
  • 「小鷹」的爸爸希望泰森和老洛馬琴科指點小鷹備戰梅威瑟
    梅威瑟對「小鷹」哈比布的拳賽說的越來越像真的了,最新消息是,「小鷹」的父親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得到前重量級拳王泰森和當今技術流高手洛馬琴科的父親的指點,以便在拳擊臺上與一代大師梅威瑟抗衡。UFC輕量級世界冠軍「小鷹」的父親阿布杜拉瑪納普·努曼戈梅多夫是「小鷹」摔跤和綜合格鬥的領路人,但如果「小鷹」哈比布想在拳臺上跟梅威瑟較量,這位父親就無能為力了。但他希望哈比布能得到其他拳擊高手的幫助,比如泰森和老洛馬琴科。
  • 《獅子王》再次大火:看懂了童話的殘酷,才意味著真正長大
    作家蘇岑說:「人只有經歷過痛苦,才能成長;只有經歷過挫折,才能足夠堅強。」就像木法沙的老友老狒狒拉飛奇對辛巴的那句告誡:「你要學會從痛苦中汲取教訓。」父親慘死之後,刀疤出現,欺騙辛巴說:「如果不是因為你,他現在還活著。」他讓辛巴「跑得遠遠的,再也不要回來」,然而等待辛巴的卻是土狼的追殺。
  • 《鷸》:父母要有放手的勇氣,孩子才有獨立的能力
    嘗試了幾次,母鷸都沒有如它的意,眼見有食物而吃不上,小雛鷸才迫不及待地奔向母鷸,開始它的覓食之旅。最初看到這部短片,最吸引人目光的是短片中的動畫形象,以及動物的神態、表情,像極了還在母親懷裡撒嬌的小寶寶。
  •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有時候放手,並非意味著不愛,是為了還他自由
    珍不珍惜,放不放手,取決於愛到對方何種成度。有時候放手,並非意味著不愛,反而是深愛的一種表現。就如歌裡唱的這樣:如果你對天空嚮往,渴望一雙翅膀,放手讓你飛翔,你的羽翼不該伴隨玫瑰,聽從凋謝的時光。浪漫如果變成了牽絆,我願為你選擇回到孤單。纏綿如果變成了鎖鏈,拋開諾言……這種憂傷與愛戀交織的放手,是為了還對方自由。成全自己愛上的那個人,去做他(她)想做的事情。
  • 奧斯卡最佳動畫《鷸》解讀成長教育:放手,是給孩子的最後一堂課
    3、 意味著得到父母的期望正如維克多.雨果所說:放手是一種信心。其實,放手的背後,並不是父母真正的不想要自己的孩子,或者是想和孩子斷絕關係了。這正是因為父母理解孩子的內心,了解孩子的潛力,並且相信孩子具有能力獨立戰勝生活中的很多困難,他們才會決定放手,這背後其實承載著父母的厚望。
  • 她終於明白,無足鳥的飛翔無法停歇,於是她選擇讓自己成長
    很多時候我們都習慣將人比作飛鳥,因為鳥的飛翔就如同我們為了生命努力奔跑一樣。我覺得《阿飛正傳》這部作品很好地運用了飛鳥的意象,將阿飛孤獨尋找皈依的過程比作了無足鳥無法停歇的飛翔。無足鳥不能落地,只能一直向前飛去,累了的時候只能睡在風裡。
  • 《Piper(鷸)》:父母放手的背後是愛的表達與生命的延續
    1.經典的線性敘事結構,呈現出母親四次放手只為等待孩子成長的時間節點。影片將劇情的發展融入時間節點,通過母鷸一次次的放手讓小鷸捕食來展現人物的成長和和不同階段母愛的展示。A、第一次放手:兒時成長的守候。兒時的幼鷸在母親愛的包圍下,不愁溫飽,母親親自把食物送到嘴邊。這次母鷸想要讓幼鷸學會成長,便帶著幼鷸來到沙灘上,指導著憂鬱學會如何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