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是「習」的繁體字,從「羽」從「白」。《說文》裡面的解釋說:「習,數飛也。」「習」為什麼從「羽」,又為什麼解釋「數飛」?
原來「習」的本義是小鷹學飛的意思。《禮記月令》也說:「習,鷹乃學飛。」小鳥剛出生時帶有羽毛,可是卻不會飛翔的,正如注《說文》的錢炯說:「凡鳥生羽,始不能翥(zhù飛舉),而但(只是)數飛之。」這裡「數飛」就是反覆練習飛翔的意思。
關於小鷹學飛的故事,當一隻幼鷹出生後,沒享受幾天舒服的日子,就要經受母親殘酷的訓練。在教飛行的課堂上,老鷹就會把它們帶到一片懸崖上,還未等小鷹站穩便一下子把它推下去。小鷹為了生存,只好拼命地扇動翅膀。可是小鷹總是飛出不願,就跌到山澗裡。老鷹便將它們抓上來 ,重新進行練習。就這樣,小鷹在吃盡苦頭後,終於學會了自由自在的飛翔。
「習」從小鳥學飛也引申為實習、演習的意思了。《論語》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這就是說,「剛學習了新知識,然後按一定時間去實習它。」
《史記孔子世家》記述孔子和他的弟子到宋國去,他的弟子在大樹下習禮。「習禮」為什麼要用「習」字呢?因為當時繁文縟節,禮數很多,若不反覆練習,禮數不能盡到,就有失禮的可能。
明確「習」的本義,以及它的引申義,對我們切實把握「預習」、「演習」、「習字」、「習題」、「補習」等詞義是有好處的。就從「習」字本義來說,不付之行動,不反覆實踐,不按時實踐都是不行的。所以有人主張,學生對新課文的預習,似乎改「預學」為好,就因為新接觸一篇課文,還談不上反覆練習。
習還從「白」,「白」原是「自」(鼻)的省寫,意為數飛時有氣息於口鼻。說明反覆練習飛翔也是要花力氣、要下功夫的。
「習」從鳥飛引申為實習、演習,再引申為通曉、熟悉。道理很明顯,反覆實習或是演習,有了實踐經驗,就自然通曉熟悉了。
《戰國策齊策》中:「誰習會計,能為文(孟嘗君)收債於薛者乎?」這裡誰習會計,就是誰熟悉會計。
「習」從熟悉義最後又引申為「習慣」義。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中說,「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其中「習」就是習慣的意思。習慣有好、有壞,「習氣」、「習陋」、「習染」、「習非成是」都屬貶義。
以上就是漢字「習」的詞義演變,你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