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家庭,都希望孩子將來能有一番作為。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希望孩子的成績在班裡能名列前茅,並以此為榮。家長除了工作以外,談論最多的也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了。孩子有出色的成績時,他們揚眉吐氣;孩子成績不理想時,他們一臉陰沉。感覺在其他家長面前抬不起頭。簡而言之,在多數家長的心裡,孩子的成績就是父母的面子。
但是,教育家警告,不要讓孩子去做他不願做也無法做到的事情,不可留給孩子太大的壓力,無論何事,超過了「度」就會引起質變,結果事與願違。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期望,極有可能會毀掉這個孩子的前途,這並非道聽塗說。
一項調查得出結論,在我國北上廣的上海市,父母有57.8%會要求孩子每個領域都能拿到第一。因此,存一個普遍現象,父母均對孩子期望比較高。我們在此並不否認,父母這樣做是出於父母之愛,對孩子有這樣的期望也人之常情。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要有一定標準,不可脫離社會的需要和孩子自己身心發展的規律,不要讓孩子感覺到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否則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性格進展。
在我們的生活中,給孩子設定過高的目標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這樣的事情,父母對孩子說:「你如果考不好,我就不想活了。」「你如果拿不了第一,別回來見我。」這些極端的例子,可能一方面父母確實花了很大的心血。當個性活潑的孩子考入重點學校時,父母樂開了花,對孩子更是疼愛有加,認為孩子為他們羸回了面子。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不會停留在一個標準上,這個基準線不斷地水漲船高,孩子就像後面被鞭子抽一樣,拼命地橫衝真撞與同行者一爭高下。他們忽略了一點,孩子生性活潑的個性變得鬱鬱寡歡,焦躁不安,他沒有達到父母「量身定製」的目標。父母之前威脅的話語在他腦海裡盤旋,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於是,他想了很久,「叛逆」的個性最終決定離家出走,離開這個「是非之地」,脫離父母的管控。
有的孩子因為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感受到自卑、難受、無能,他們無法正視父母焦急期盼的目光,也不知道怎麼做才能達到父母的期望。有時候,特別討厭看書和學習,想一氣之下把書全部撕碎。有報導顯示,在我國未滿17歲的青少年,存在心理障礙的數字在逐年上升,主要原因是,父母制定過高的期望值,而孩子無法滿足這個目標。
由於父母拿期望值作為參考系,對孩子的優秀與不足的評判也會出現失衡,往往以偏面的追求智力發展來評判一個孩子的好壞。無視體能、德育、社交能力、待人接物、溝通表達等綜合能力的培養。
孩子本來百花齊放的各種潛能、興趣愛好,因與父母的期望不一致,孩子的個性發展與父母的目標便產生了差距。有些孩子的發展卻與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馳。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因為是父母給了他過高的目標和要求,而自己完成起來太吃力,有的孩子失去自己的個性和潛能「光環」,有的孩子奮鬥反抗。
怎么正確把握對孩子的期望?父母降低期望值,心態放平,欲速則不達
過高的期望值的負面作用:
一、過高的期望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我們會發現很典型的一個例子,父母會利於身邊的所有關係,不惜花重金,為孩子擇校,有的為了選擇學區房,不惜全家出動,買房,又是租房,又是找關係。他們固執地以為,孩子只要進了好的學校,就會有一個好的未來。可是,他們並不是十分了解,可能孩子的能力並沒有父母想像的那麼高,選擇不適合的學校,學習積極性也會下降,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
二、父母的要求不是給孩子量身定製,是為自己定製
如果父母不考慮孩子的智力水準、年齡特徵,漫無目的地給孩子制定過高的預期,孩子經過努力仍不能完成,孩子會感覺到非常失望,懷疑自己的能力,並產生自卑心理。
但是,我們不否認,有時候父母的期望會轉化為孩子奮進的目標。相反,過高的目標,也會給孩子造成沉重的負擔。因此,父母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和目標一定要掌握好「度」。
父母怎么正確把握對孩子的期望呢?做好5點降低期望值
1、尊重孩子的獨立性
每個人都有自己夢想和理想,孩子也不例外。父母不能把孩子當成自己前半生的延續,也不能視為自己的簡單重複,還不能看作是父母的人生1.0升級後的2.0版本,而是一個獨立新生命的開始。萬不可讓孩子完成你年輕時未曾達成的願望,用孩子幼小的身軀當作堵住你人生的「窟窿」的工具,事事要求孩子為你爭取面子。
父母應配合學校教育,從孩子素質、綜合能力發展的角度,重視孩子的個性差異,培養孩子完整的個性。父母要多花費時間尋找孩子的興趣和專長,對孩子進行綜合分析,有效評估,對孩子的整體水平有一個全面的解讀。並在此基礎上,再給孩子提出他能達到的合理要求和目標,這樣孩子就會感受到親情和生活的溫情,以此培育孩子良好的品性和性格。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2、不以考試成敗定調
身為父母,不能以是否考取高分數,定性孩子的好與壞。孩子考試失利並不是一方面因素造成的,也不能說明孩子的整體情況,父母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孩子的一次考試不理想而垂頭喪氣。父母可以對孩子進行鼓勵和表示理解,父母做好合理引導,讓他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退一萬步講,即使學習非常優秀的孩子,也不一定就能證明孩子就會有一個光明的前途。學習成績不是決定孩子未來的唯一要素。
3、學會鼓勵孩子進步
追求完美的父母,由於對孩子太高的期望,批評多,讚美少;挑毛病多,尋找優點少。父母一邊給孩子制定過高的目標,一邊吹毛求疵,這樣無疑是對孩子的無情打擊,讓孩子失去勇氣和信心。父母忘卻了孩子身上細小的、積極的行為表現,對孩子過於苛求,無視孩子的權利。這樣很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如果孩子能取一點進步,父母適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孩子就會充滿活力和自信,並對所做的事情充滿興趣。
4、激發孩子的動機
如果父母想把自己對孩子的期望變成現實,就要想方設法把這種期望變成孩子內驅動力。現代教育成長下的孩子,都受到家人諸多呵護,孩子有時候會形成被動局面,習慣於聽從安排和指使。孩子就會缺少源自於內心自發的動機,孩子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會被削弱。父母如果不能很好處理,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聰明的父母知道如何去激發孩子的動機,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5、設置積極合適的期待
父母給孩子合理提要求和目標是非常有必要的。孩子沒有比較強的自我約束能力,需要大人幫他們去制定目標並督促完成。比如,孩子一直看電視,不捨得關掉,媽媽已經給他講過,只能看一個小時,可他卻看了一上午,父母要關電視,孩子不依不饒。這樣的情況,就需要父母給孩子制定要求了,否則對孩子的視力、自控力和習慣都沒有什麼好處。父母給孩子制定切合實際的目標,不要定得過高。如果孩子感覺你定的目標,每一次都完不成,他就會喪失信心,不再有欲望去追求你的目標,甚至出現逆反心理。給孩子定目標和給公司員工定考核績效是同樣的道理,讓他們「跳一跳就能夠得著」,否則,他們會認為反正我是完不成,你定你的,我做我的,你畫的永遠是一個「大餅」。目標可以分階段來定,完成一個小目標後,再給孩子定一個能完成的稍大一點的目標。合適的才是最好的。教育心理學家說,對孩子提出恰當的期待和要求,這更容易產生良好的「期待效應」。
可馨育兒說
可憐天下父母心。每一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他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健康、順利成長和成才。因此,父母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要對孩子抱以過高的期望值,減少孩子的心理壓力,結合孩子自身特點和實際需求,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奮鬥目標。只有這樣,才會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促進家庭和諧、溫馨的氛圍和共同的凝聚力。
你給孩子在制定目標和提出要求時,有什麼好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給大家。可馨育兒,一個有溫度的自媒體。喜歡我們的內容,記得收藏關注分享哦,你的關注,是我們持續創作的動力!圖片來源網絡,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