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群裡有位媽媽發了一張圖片,仔細一看,原來是父母為了激勵孩子而籤的三方協議,協議內容主要針對疫情防控期間,關於孩子晨讀的獎懲。
晨讀時間為7點30分到7點50分,晨讀的聲音要讓父母聽到為準,完成這兩點孩子就能拿到10元獎勵,孩子晨讀時間每提前5分鐘父母再獎勵2元。周六周日如果自願晨讀,獎勵翻倍。如果晨讀時間晚於7點30分,罰款10元,晚於7點40分,罰款20元,當天未晨讀罰款40元。
協議內容有獎有罰,看起來也非常公平,可見父母為了讓孩子養成學習的好習慣,也是煞費苦心。用物質來激勵孩子學習的行為,很多父母都會採取,認為這樣就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德西效應」:物質獎勵反而會減少學習的興趣
激勵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藝術。----德西(美國)
1971年,心理學家德西和他的助手做了一個實驗,以學生為試驗對象,請他們分別單獨解決測量智力的問題。
實驗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每個學生單獨解題,沒有獎勵。第二個階段,將學生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的學生每解決一個問題就獲得1美元,控制組的學生沒有任何獎勵。第三個階段,自由休息時間,目的為了觀察實驗對象是否對解題持續感興趣。
第一、二階段每個參與者都很投入的解題,第三階段,沒有物質獎勵的控制組,出於興趣休息時間繼續解題,獲得獎勵的實驗組雖然在解題時十分投入,但在不能獲得獎勵的休息時間,解題興趣明顯下降。
這個實驗說明了,在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時,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反而會減少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心理學家馬克。蘭博等人在1973年和1976年的實驗中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因此,心理學認為,如果一個行為只用外部的理由來解釋,當外部的理由不再存在,行為也將趨於終止。所以,如果我們希望某一個行為能保持下去,就不要給他足夠的外部理由。簡而言之,就是金錢或者物質獎勵(外部動機),會降低一個人表現的內部動機。
孩子的學習動機:發自內心的興趣才會持久
動機是指激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並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部推動力量,動機產生的條件有兩個,需要和誘因。其中需要是引起動機的內在條件,誘因是引起動機的外部條件。
根據動機產生的誘因,可以分為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內部動機指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所引起的動機,沒有外部誘因,比如有的學生非常喜歡數學,上課時他就會認真的聽講,課後也會刻苦的鑽研。
外部動機是由於外部的誘因產生的動機,孩子並不是對學習本身感興趣,而是對學習帶來的結果感興趣。比如說,有的學生學習是為了得到父母設置的獎勵。
根據動機起作用的時間長短,學習動機可以分為遠景性動機和近景性動機。遠景性動機,動機行為和長遠的目標相聯繫,比如學生面對選修課的選擇時,考慮的是以後對工作的幫助,即使難度大隻要對工作有幫助就好。近景性動機,動機行為和近期的目標相關,比如同樣面對選修課的選擇,考慮的是眼下是否好通過,眼前讓自己好度過為準。
根據動機和學習之間的關係,學習動機分為直接動機和間接動機。直接動機是由學習本身直接引起的,對所學的內容的直接興趣,比如數學家阿達。洛夫萊斯從童年時期就萌生了對數學的喜愛,間接動機與學習的社會意義相關聯,是社會的觀念、父母和老師的期望對學生的間接影響。
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包含推力、拉力和壓力三個方面。推力因素和學生本身對學習本身的追求有關,是發自內心的對學習感興趣,對學習起推動的作用;拉力因素和學習的外在後果有關,比如說待遇和社會地位,對學習起引誘作用;壓力因素和現實環境對學生的要求有關,比如說考試和升學,對學習起強制作用。
影響學習動機的三個因素,對學習起積極的推動作用的就是推力,它讓孩子發自內心對學習感興趣,怎樣才能獲得這份強大的學習驅動力呢?
重視學齡前孩子的學習能力
很多父母認為,只有不斷的進行刺激,才能讓孩子得到好的發展。但是,孩子身上潛力的挖掘,靠的卻是內在的驅動力。在學齡前,孩子進行了最集中、最全面的學習。而且所有的學習都是自己開展、自我激勵。
比如說翻身,你讓他趴在床上,他不知道怎麼翻過來,學會翻身就成了孩子的目標。比如說爬行,必須控制四肢、協調起來,有時候只有胳膊在動或者只有腿在動,有時候他的移動是相反的,離目標越來越遠。孩子學習站立、學習走路、學習說話,對孩子來說這些本領很難掌握,但他堅持不懈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屈不撓克服障礙,解決了大量的問題,這種複雜的學習貫穿了整個學齡前時期。
按孩子的需求餵食:嬰兒表達對食物的需求時候,別管離上次餵他間隔了多長時間,都應該滿足他。從長遠來看,這讓孩子最大限度的實現獨立。而很多孩子,是在父母讓他吃東西的時候才能吃,並非是自己想吃的時候吃。父母讓孩子脫離了真正的需求,用自己期待的東西代替。這樣的方式,讓孩子認識不到自己的內在調節機制,總是依賴外界機制。
不要總是限制孩子:孩子渴望成長,這些能力得到充分利用,讓孩子自然地進行自我激勵式學習。很多時候,我們試圖控制孩子的自由活動,用我們的努力代替孩子的努力,父母用心中理想孩子的需求來取代孩子真正的需求。孩子的「破壞」行為,只是在學如何正確的應對環境,如果總是限制他們,會令孩子沮喪和憤怒。
鼓勵孩子探索:要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環境,父母對孩子過分的保護,讓孩子失去了自由探索學習的熱情,這在上學以後是寶貴的能力。學齡前孩子身上蘊藏的巨大學習能力,在以後的歲月裡也不會被超越。
「羅森塔爾效應」:積極的期望能發掘孩子的潛力
善於鼓勵孩子,是教育中最寶貴的經驗。在生活中,當一個人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期待,而是被被淹沒在茫茫人海,他很可能就會隨波逐流平庸一生。當他偶爾因為某件事出現的閃光點,被周圍人重視並且頻頻鼓勵時,他就可能展現驚人的能量,蘊藏的聰明才智也會噴湧而出讓人刮目相看。
20世紀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對一所小學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了一次所謂的「發展潛質實驗」,實驗結束後他給了每個班的教師一份名單,並告訴教師這些學生是最有優異發展潛質的學生。教師在知道班級裡有幾位「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會是將來的棟梁之才,無論在課堂內外,對那幾位孩子都充滿熱切的期望,學生在老師的眼神、話語、態度中感受到了關愛和特別的期望,並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老師「期待」的暗示,最終真的實現了羅森塔爾的預言,朝著預想的方向去發展了。
隨後,克雷納等人又根據羅森塔爾的研究成果,對4300名孩子進行了4年的縱向研究,結果表明:積極的期望確實能引起學生成績的變化。當老師和家長把孩子當作有發展潛質的學生對待,把他當作可造之材,孩子就會信心大增,發展成為優秀的人。
羅森塔爾的「謊言」為什麼會成真呢?
積極的期待對孩子來說往往具有神奇的效果,當孩子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期望時,他會認為自己真的聰明又優秀。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現象。羅森塔爾效應,是在信任的基礎上產生的人際需求心理現象。
發明大王愛迪生,小學上了3個月就被學校勸退了,學校給出的理由是智力低下,但愛迪生的母親對孩子懷有非常真摯又積極的期望,她堅信自己的孩子不是傻瓜,她對愛迪生說:「你肯定比別人聰明,這一點我深信不疑,所以你要堅持自己讀書學習。」
愛迪生得到了母親的心理支持,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成為了偉大的發明家,我們今天用的電燈、電影、留聲機,就是愛迪生的偉大發明,愛迪生的成就也受惠於母親無意運用羅森塔爾效應產生的神奇力量。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總是能發現別人家孩子的優點,用別人孩子的優點來對比、抱怨、評判自己孩子的不足,其實這正是孩子「笨」的一個重要原因。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家長要注意啟發、幫助孩子改進學習方法,利用羅森塔爾效應才是一種高智商的培養方法。
大玉兒,一位有想法的媽媽,用文字傳播育兒經驗,關注看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