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對孩子的美好願望,為了實現這個「願望」,很多家長從小就給孩子報一些補習班,以及各種特長培訓班,為的就是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現在看來這貌似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但有些家長卻做得比較「過分」,他們將孩子的假期安排到「爆滿」。比如:上午補英語,下午補數學,晚上還得練兩個小時鋼琴。弄得現在的小孩子周末比上學還要忙。正所謂「物極必反」,如果家長一味地將這些強加到孩子身上,有時候不僅會毀了孩子的童真還會讓孩子對家長有一些不好的看法。也許有的家長會說我不求別的,只要他學習好,除了學習其他的一切我都可以替他去做。很顯然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這樣教出來的即使他的學習成績上去了,他也會失去作為一個人基本的生存能力與技能。

上面所說的內容其實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過。故事的主人公從小就被稱為「神童」,在母親盡心盡力的「伺候」之下13歲就考上了名牌大學,17歲考上中科院研究生,最終卻因生活不能自理而被學校勸退。主人公是一個叫魏永康的湖南孩子,他1983年出生在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家庭,而且父親還是抗美援朝戰爭中負傷的退伍軍人,由於父親重傷所以其一直無法下地工作,一家的重擔就全壓在了身為百貨公司工人的母親曾學梅身上。

魏永康的母親曾學梅一天除了上班幹活外,就是照顧魏永康父子兩的生活起居。而且照顧得還比較「全面」,為了能讓魏永康能夠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母親還曾給魏永康下過不能與鄰居小朋友玩的「命令」。懂事的魏永康也並沒有因此而變得叛逆,而是對母親的話唯命是從,就這樣小時候的魏永康除了學習基本上就沒有其他的課外活動了。母親另類的「教育」換來的是2歲認識上千個漢字,4歲能自學完成初中所有課程的魏永康,這在我們普通人的眼裡簡直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別人家孩子」。

如此「天賦異稟」的魏永康在8歲時就以優異的成績被當地最好的高中給錄取了。沒過幾年如天才般的魏永康就憑藉自己的才華被名校湘潭大學給錄取了,而且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物理專業。能在這麼小的年紀就被知名大學給錄取,魏永康和母親勢必會受到社會的關注,當問到魏永康生活自理方面的問題時母親自信地說:我兒子的學習能力已經很強的,我相信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一定不會差。

但事實並非如此,要知道魏永康從小到大基本上就沒有那段時間是專門屬於自己的,他的時間基本上都被母親給「安排」好了。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學數學什麼時候學英語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為了能讓孩子抓緊一切可以學時間,母親曾學每天早上都會準時將魏永康叫醒。為他倒好漱口水,為他擠好牙膏放好洗臉水拿好毛巾,甚至還親自為其穿衣服餵其吃飯,真的是讓人難以想像。就這樣曾學梅十幾年如一日地將魏永康「照顧」到了大學。

為了照顧上大學的魏永康母親還專門在附近租了房子,但進入大學校園的魏永康卻發現大學的環境與高中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在這裡你不僅要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要參加眾多的課外活動,這讓從小就沒怎麼跟同學玩過的魏永康完全沒有辦法融入其中,大學期間的他從沒參加過一樣課外活動也基本不與人交流。試圖「擺脫」母親獨自生活的魏永康終於在考上中科院研究生後拒絕了母親的陪讀要求,但這一切貌似來得有點晚了。進入中科院學習的他發現跟他一起上課的同學不僅每個人都十分聰明,而且還有著各自的興趣愛好。這讓只會死讀書的魏永康覺得自己就是一個什麼都不會的書呆子,受到這樣的打擊,魏永康便開始慢慢地對學習失去了興趣,甚至發展到了最後的連續曠課。最終他因成績長期不合格而被中科院給勸退了。

被勸退的魏永康本以為會得到母親的安慰,沒想到他得到的卻是曾學梅劈頭蓋臉的一頓臭罵,甚至還說出了「你讓我這幾十年的心血白費了,我恨不得你去死。」這樣的話。讓本就自卑的魏永康開始變得頹廢,經過一段時間的反思和親朋好友的幫助與鼓勵他才放下了心結,重新開始了新的生活。不僅娶了漂亮的老婆還有了屬於自己的孩子,最後他還憑藉自己與生俱來的學習天賦再次考上了北京工業大學的研究生並且完成了學業。其實也僅僅是人生眾多路程中的一條路而已,我們不能為了學習而學習,最重要的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那條路。你對魏永康有什麼樣的看法?你贊同魏永康母親曾學梅的教育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