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智遠的第0118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不管一見鍾情的時候心跳有多快3年,5年後還是會「平靜的像一面鏡子」。
我們所有的「期待」,不過是欲望的折射,當期待的事物與現實落差感很大的時候,自己便會得到「失望」,當期待的目標被完成的時候,快樂也只是一瞬間。
結果的確很重要,它就像一個KPI,但是過程同等的重要,因為在「過程的進行中」我們可以享受到快樂,享受到追逐的喜悅。
我小時候喜歡打遊戲,尤其是「闖關類」,比如「超級瑪麗」「魂鬥羅」,遊戲裡面的自己只有3條命,如果自己想勝出,就要拼技巧和大量的刻意練習。
每次放學我就拉著同學一起玩,很享受那個「過關的過程」,因為過程中我能享受「贏」的快感。
而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遊戲卡」出來了很多的「破解版」,我所玩的「魂鬥羅」也從原本的三條命變成了隨意可以「添加」。
從那以後,我再也找不到「玩遊戲的歡樂」,我想你也有過這種感覺,長大以後步入社會,我慢慢的開始學會了「反思」,是什麼奪走了我內心「幸福的指數」,讓我如此之「喪」,最終我找到了答案,是「期待」和「欲望」。
我們每天都生存在被信息影響,被「他人影響」的環境中,所以漸漸的多了一份攀比心,有了更多期待。
你看別人買了包包,你也要,你看別人的對象那麼帥,你也要,你看別人的企業做多大,你也要,慢慢的「欲望越來越大」,你承擔的責任就越多,事物就越繁瑣,快樂指數就會降低。
01.做欲望的主人還是「奴隸」。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對話,哎呀看你每天都那麼忙,這麼年輕還這麼拼命,然後得到的回覆便是:「沒辦法,都是為了生活」。
其實仔細反思,與其說「為了生活」,倒不如說「是為了欲望」。
每個人大腦的系統對「欲望進行了編程」,當欲望滿足時給你快樂的獎勵,讓你想繼續奮鬥,當欲望饑渴的時,痛苦就會纏繞自己,逼你去滿足「欲望」。
1.基因是欲望的「基本盤」。從自我認知的角度來說,我認為欲望是內生的,只有一部分是受到外界控制的。
從生存進化論角度來說,欲望是驅動人類一切行為直接或者間接的一種東西,從形態上說:欲望是指引人「生存下去的一種工具」。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理察·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中認為欲望的本質不是為幸福服務的,而是為「基因服務的」。
每個人的身體,大腦和神經系統都是由「基因控制和製造的」,基因通過這種間接的方式來對「生存機器」(人)的行為施加最終的影響。
因此基因是「一個人的組成」,是策略的制定者,而身體只是基因的執行者而已。
為什麼很多得了「癌症」的患者,要做Genetic teting(基因檢測),通過基因的檢測,對血液,細胞,DNA進行分析,通過基因的行為判斷「有無癌症的病發現象」,依此來確認「肉體層面」,有無風險,及時的防範。
專家認為成功基因的一個突出特性就是「其無情的自私性」,基因是自私的,所做的一切本質都是為了「最大化自己在社會上的生存機會」。
我們在社會上也能看到,基因對內大腦的反射,要求人更有效的達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情況下,也會滋生一種有限的「利他主義」。
當理解了這些方面,我想你也就理解了人為什麼會有「欲望了」,因為基因在不斷地進化和繁衍,傳承。
如果當下的物質條件讓自己感到滿足和快樂,那你便不會再上進了,也就不會再去行動了,不思進取可不是「基因本質想要的」,所以我們一出生,基因就把快樂壓縮的很短暫,讓你不斷奮鬥。
李誕在他的書中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眾生皆苦,你我都是草莓味」。
生命本苦,我們存在的意義便是不斷的前行,不斷地創新,不斷的挑戰,所以每個人的快樂都很短暫,當一段快樂滿足的時候,基因為了激發上進,會再給你一個「甜頭」。
當你真正理解這個的含義,你也就理解了馬雲老師說:「我對金錢不感興趣」當時他的場景所在了,所以很多人憂慮的本質,不過是」基因設定的標準「,欲望驅逐沒有達成。
(配圖方便閱讀體驗)
2.欲望有哪些?我突然想到了一句歌詞:「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
越是得不到,自己就越想得到,當一旦得到了,便會不珍惜,因此,可以折射出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在給「欲望打工」。
依照網際網路的思維,我覺得大腦就像是一個APP,基因是代碼,欲望就好比是不同類目,總結了一下一共為七情六慾13個類目,分別為:喜,怒,思,憂,悲,恐,驚,求生欲,求知慾,表達欲,表現欲,舒適欲,情慾。
因此,欲望成了大腦系統的必要條件,腦系統將欲望依照不同的人設定了「不同的指數」,指數的控制系統就在於「七情」。
一個正常人性成熟的時候會被異性吸引,你餓了的時候大腦會給你提醒要吃飯了,你跑完步大腦會提醒你要喝水。
所有的一切如果自己不聽指令,大腦就會用「痛苦的刺激你」,某些方面如果你不執行,系統可能就會出現故障。
當然某些方面如果你執行了,可能會「會讓你失去很多」,所以欲望會毀了一個人,也能成就一個人。
很多人覺得,那我禁慾好了,沒有那麼多欲望,我就不會有那麼多期待,也就不會那麼「喪」。
世界生物的一切運行,都是需要欲望的支撐,如果沒有了欲望,就沒有了前進的動力,所以禁慾在某些方面本質是「破壞大腦的系統」。
「欲望只需要滿足即可」,過多過少危害到「身體時」,大腦會給我們警告,所以,你把欲望滿足了,系統會給自己快樂的刺激,比如物質方面,精神方面。
當不滿足時,系統它會引誘你,督導你,迫使你去滿足,壓抑欲望會損失「身體」「精神」,放縱慾望也是一樣。
多數人喪的原因,本質是受到外界信息的對於七情的幹擾,無法做好平衡與控制,其次便是:「努力了得不到想要的結果。
02.「欲望」與「期望」是合作關係。
你總是對未來的事物或者人,自己的事業,職業規劃道路有所期待和等待,希望能早日坐上心想事成的高鐵,不要辜負家人的寄託,不能辜負身邊的人的期望,然後迫使自己的「欲望」越來越大。
事實上,在某些場景下,不是自己不夠勤奮,而是社會的規則,階層就是這樣。
你想打破發現除了後天的努力,很多的事物是「先天性背景」決定的,然後這樣不斷地「期望」,不斷地加碼「欲望」,自己就會變得越來越喪,「幸福指數」逐漸的降低。
1.主宰「欲望」還是被「欲望」主宰。我非常羨慕55歲以上的老人的生活,但是不代表「我要去那樣做」,他們到了一定的年輕,身體健健康康,在門口和同齡人下著棋,打著麻將,吹著風,然後調侃「那些年少的青春」。
他們能夠過上這樣的生活,源於年輕時候對於自己「期望」和「欲望」的把控,才能擁有,為什麼這麼說呢?
回到現實中,你看現在哪個55歲以上的老人,不是又咳嗽又生病的?你看哪個55歲以上的老人,不是天天吃著補品,擔心這個零件出問題就是哪個零件「有問題」。
而那些能夠健健康康的人,如果你仔細觀察和交流,其實他們「年輕的時候」就知道「嚴格的要求與管理自己」。
很少酗酒,抽菸,而且保持每天運動,這就是從身體維度,「欲望與期望」給我們折射的不能場景。
期望和欲望是好朋友,也是「競標關係」,如何有效的平衡,則在於「自己怎麼去靈活的從心裡掌握了」。
在回到工作維度,欲望和期望的平衡也是頗為重要,一個人的欲望過大,他就會「急火攻心」,做出一些不理性的事情。
舉個例子比如說:
一個做銷售的人,如果自己的目標只是「我這個月要做50萬業績目標」,期望迫使著你不斷往前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是呢?欲望不會,欲望只是想滿足,享受喜悅。
「欲望」它就會不斷壓迫你,因為這個是它想要的,得到了它會享受快感,從而心理就會有壓力,當人有了心裡壓力,就會試圖尋找捷徑或者去「釋放」,一旦控制不好,就會劍走偏鋒。
比如我們經常看到的「與同事之間搶客戶」,「欺騙客戶促銷費」,「誇大宣傳快速的成交之後遭到投訴」,這些本質就屬於「急功近利」,沒有平和好「欲望」。
作為一個正向理性的人,對待這件事情應該為「從心裡平衡好期望和欲望,知道自己得到這個結果就會快樂,所以「透支快樂或者失望的前提做好一半的心理滿足」。
所以「會讓自己選擇正向的行為,比如主動學習,與客戶深度交流,認知到客戶的核心問題,幫助客戶解決問題等方式來促進消費,依次來達到目標。
這樣在最後,不管目標有沒有完成,就不會「關於失望和關於快樂」。
主宰好欲望和期望,本質就像一臺「平衡秤」,哪邊都不能太高,如果期望高了,沒有完成,你落差很大,就會很喪。
如果欲望高了,你就會提前透支「心理帳戶的快樂」,如果結果不滿意,就容易「急火攻心」,比如:「怎麼會這樣」,「暴脾氣一頓上來」,傷害了身邊的人。
2.期待-欲望=現實我給期待,欲望,現實三者做了一個公式,叫做期待-欲望=現實。
就像上面所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基因組成,基因是技術代碼,給大腦APP做了固定配置,讓它有了期待和追求(不同的13個類目)。
促使行動力不斷的給予「反饋」(做活動,提高GMV),來滿足欲望(大腦APP),那麼怎麼定義幸福指數呢?
就個人而言認為,金錢,愛情,職位,事業等這些都屬於「表面物質」。
因為他們都是給APP來服務的,就可以理解為「金錢,愛情,職位,都是短期策略」,這些策略起到的作用,就是瞬間拉高銷量,增長(幸福指數)。
這麼一理解,自己的快樂來自於哪裡?來自於「落差值」,如果不能平衡好期待和欲望,那現實就會「打臉」,你就不會很快樂,就會很喪。
還有一種「幸福指數」提高的方式便是「多一些主動性」,這樣我們的快樂也會多一些,相對社會也會更美好,這本質層叫做「付出行為」。
因為基因是自私的,總是想獲取,你把那部分「利他」多均衡一些,給別人多一些反饋,別人自然也就會「給你多一些反饋」。
如果現實超出了「期待」,我們就會感到很快樂,比如我期待男朋友能送我一束花,沒想到「他居然還給我做了一頓飯」,你會快樂麼?但是這種層面一定源於一個東西叫做「付出」。
「落差值」變得正向,幸福的前置條件就是「不斷付出」,當你在公司做的好了,GMV提升了,獎金也會高。
「落差值」變得負向,欲望就會迫使自己不快樂,而這一切不快樂的根基在於「自己期望過高,索取太多」,行動力不足,最後「結果不滿意」。
一個人喪到極致的表現便是「無欲之求」。
不想要,不想付出,不想得到,只想「躺」,而這背後一定經歷了一場高期待,高欲望的博弈,然後兩者都沒有勝出,最後「崩了」,喪指數就不斷攀升了,所以,平衡好「欲望和期望」兩者的關係,對於人生成長階段頗為重要。
03.如何運用好「期望值」。
期望值分為兩個不同的角度,一方面是別人對自己的期望,另一方面是自己對「期望值的運用」,別人對自己的期望顧名思義就是「寄託」,自己對期望值的運用可以「平衡好關係」。
我以前是一個藏不住情緒的人,比如「生氣就發火」,在乎就說出來,為你好就直言不諱,最後別人不一定領情,反而還可能會把事情弄的一團糟。
最後我想明白了「期望值」和「別人對你期望」兩者之間的關係,才慢慢的學會了克制自己。
如果我要給別人做事,或者送給某人一些東西,我會保守的做,然後降低他的期待,或者儘量不讓他期待。
1.減少信息的透露。你曾經應該經常去影院看電影,選擇一部影片的前提條件就是被它的預告片或者「片花」「主演團隊所吸引」,然後才奔去的。
如果這部電影劇透的太多,自己去看了後結果不太滿意,那麼你的心理就會有明顯的落差,你也可以觀察,這些電影的評分也不會太高,其實這和「期望值」營銷有很大的關係。
如果你把「預告片」放的太多,PR公關做的太多,本質對用戶的透支就會越大,用戶失望也就會越大。
因為他們覺得「片花」都這麼好,影片一定好,其實每一個電影中高潮的梗只有那麼幾個而已。
這就是從被期望角度的視角,核心原因是「信息透露的太多了」,這種案例有很多,比如馬上七夕了,日子還沒到你就在跟對象描繪「我要給你送什麼?」「請你去哪裡吃好吃的」。
結果到時間如果出了叉子,她的落差就會很大,然後就會對你一頓發火,最後可能關係都會出現「裂痕」。
2.給別人製造價值。通過上面的案例你完全可以得到一個公式,叫做「驚喜=現實-期待」。你沒有期待,再加上現實突然給予的「糖分」,那就成了驚喜。
別人找我辦事,我一般都會告訴別人,這個事情難度很大,我評估一下可以做,結果不能給你直接保證,著急麼?如果不著急,我某個時間給你回復,別人多數會說:「好吧,或者好的」。
不說絕對的話,本質就是「讓別人降低期待」。
我本質是在給他製造價值,依照上面的邏輯,我從本質層已經給他了回覆:「這件事可以做,結果不能完全保證,幾點給你回復」。
如果到時間做好了,他的驚喜值一定會升高,如果你直接上來保證,那結果的出現對於別人來說「感覺你應該做到的一樣」。
所以在工作層面,那些「放心吧,我一定給你做的漂漂亮亮」話不要說,對方把事情交給了你,你誇下海口的本質是「拉高期待」,那相對的就是「快樂的降低」,也就沒有了「驚喜」。
我在寫作層面也是經常給讀者提高期待:
就像我的文章標題一樣,從來不做「營銷」,比如這類標題:《月薪百萬,只做對了幾件事》在我這從來沒有發生過。
這種從本質層,拉高了用戶的期待,雖然得到了點擊量,但是如果內容不好,用戶對你信任就會崩塌。
降低期望值,不會損失自己的幸福指數,反之會得到「攀升」,對比「喪指數」來說也就自然「降低了」,如果你非要把「信息透露的足夠多」,那最後別人不滿意,你也會很「喪」。
04.提高「幸福指數」,逃出固有囚籠。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當中寫過一段話,
大概意思是這樣:「我們之所以產生幻滅感,是因為自己對周邊事物的期待遠遠高於了上一代人」,當下無法容忍自己的行為,昨天還被覺得理所當然。
李銀河說過一句話:我常常在想,什麼時候全體中國人們能夠天天有熱水洗澡,不用自己做飯,晚上有個電影看,就太幸福了。
但是在現實中,我們的期待早已經不是這個,而換成了「你有幾套房,幾輛車,什麼樣的包包,變成了一場「無休止的數字貨幣遊戲而已」。
1.幸福和物質沒有多大關係。其實幸福和物質沒有多大關係,但是多數人就喜歡把兩者放在一起。
比如「談對象,我就要找個有錢的,那是因為自己怕以後吃苦,其本質是自己沒有吃苦的能力,反之你也得不到,如果尋找捷徑,你也會付出很多代價」。
假設你有了豪車,大house,你就會幸福麼?不一定,因為這些就像我上面所說,它只是基因要求你的「階段期望」,到那個時候,你的欲望會讓自己索取更多。
當然,筆者沒有達到那麼優質的條件,我依稀記得我小時候父母問過我的一句話,如果我有錢了會做什麼?
我當時回答的是,我要把「這些東西分配給更需要的人」。
每個人所需要的物質本質從需求端就那些日常的開銷而已,只是你的欲望不斷驅逐你「尋求更多罷了」,奮鬥是好事情,別讓欲望超過了自己的期待就好。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過的很幸福,因為「幸福的本質與物質的關係很小」,幸福不過是平衡好欲望與期待值。
如果自己覺得焦慮,或者不幸福,晚上睡不著覺,那麼不妨思考下,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太多了,期望值超過了能力範圍,行動力下降了?
2.不按照固定的套路出牌。我承認自己是一個無趣的人,但不希望你也是,就像原來我在工作中,同事問我,「今天的妝是不是很漂亮」,我總是按照既定的套路說:「真漂亮」。
然後就收到別人的回懟:「你假不假,切,看都不看就說出口了」,虛偽,女人有的時刻確實很麻煩,不得不承認。
直到有一天一個朋友告訴我,不能這麼聊天,顯得你的情商低,你這樣本質是跳到了「對方期待的那個籠子裡面了」。
我問他那該怎麼回答,他說:「你的回答不要在他既定的期待之內就好」。
比如太陽的後裔中「宋仲基」是這麼回答的:「我的職責是保護老人,孩子和美女」,宋喬慧就說:「很榮幸,我是那三者之一「(潛意識表達),宋仲基沉思了一下說:你不是。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回答,所以你看,本質誇別人漂亮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你確實脾氣大了點,眼睛小了點,鼻子高了點,但是組合起來吧,很漂亮」。
這樣的誇人別人會生氣麼?
顯然不會,反之心理還會很高興,但是也要注意尺度,不能隨意的和女生之間開這種玩笑,但是這種不按照「既定的囚籠」回答的方式可以用在很多場景中,卻值得我們去學習。
核心觀點:
期望越高,快樂指數就越低,保證的話說的越滿,反之「喪」就離你越近。
欲望和期待值是「好朋友」也是「競爭關係」,平衡好兩者能夠提高自身幸福指數,對自己欲望的管理,最高的境界是:「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你我皆共勉。
關於幸會社:
網際網路社群服務品牌,匯聚成長的力量,已經有近1000人找到組織,社群注重於「交流」」對接」「異業合作」等,覆蓋職業包含媒體記者,運營,市場公關,品牌營銷等,職場年輕人的充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