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存在於思考中,需要智慧與理性,取決於感知能力而非外在條件

2020-12-04 新堂悅讀

《幸福,一次哲學之旅》[法] 弗雷德裡克·勒諾瓦

我們自認為被幸福縈繞著的時候,它往往並不為我們所掌握。如果我們試圖抓住它,它也總是逃之夭夭。有時,我們殷殷期待於它,它卻從我們身邊溜走;而在最為意想不到的時候,它卻不期而至。幸福雖然不受掌控,但是卻源於我們的體驗感,通過理性的思考能夠獲得幸福感。

幸福與的激情、情感、欲望、信仰息息相關,與我們賦予生活的意義息息相關。能夠意識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動物當然也能夠感受到所謂的至樂,但是它們意識不到自己有幸擁有這樣的至樂。幸福是一種與自我意識密切相關的人類情感。

要想得到幸福,就必須意識到自身愜意愉悅的狀態,意識到存在的美好時刻是我們得到的益處和生活的饋贈。意識到自己的滿足有助於增加我們的幸福感。我們能夠更好地品嘗我們的幸福,這可以加深我們內心的充實感。我們為此感到欣喜,我們幸福著我們的幸福。

幸福的生活首先必須是能夠帶來快樂的生活。快樂是一種令人感到愜意的情感,與需求或者欲望的滿足聯繫在一起。

正因為快樂是轉瞬即逝的,正因為快樂需要我們不斷地滋養,正因為快樂在道德上無法界定,所以,快樂不能成為生命的唯一嚮導。對於人而言,最大的快樂存在於思考中,這是至上幸福的源泉。

幸福生活的秘密因此並不存在於對所有生存快樂的盲目追求中,也不存在於對於追求快樂的放棄中,而是在於如何儘可能地運用最大的理性去追求最大的幸福。

快樂需要質量和平衡,幸福,就是學會選擇。不僅僅是選擇合適的愉悅,而且要學會選擇道路、職業,選擇生活與愛的方式。

選擇娛樂,選擇朋友,選擇生活得以建立的價值。如果不放棄一些短暫的愉悅,不對我們的選擇和目的有所思考,我們就不能得到更為深刻的幸福。換句話說,追求更為完整的幸福,要的是智慧與願望。

幸福首先是滿足我們存在的需求和嚮往: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尋求孤獨,而一個喜歡說話的人則總是在尋求他人的陪伴。就像鳥兒生活在空氣中,魚兒生活在水裡一樣,每個人都在適合自己的氛圍中成長發展。

幸福就在於按照我們最深層的本性生活,充分發展我們的個性,這樣才能藉助儘可能豐富的感覺享受生活,享受這個世界。

要想幸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儘量避免超出自己的範圍去衡量是否「更加」幸福或者「更加」富有。只要想著還可能更幸福,你就永遠不會幸福。

過量的財產對於幸福而言不僅不是必要條件,甚至會損害幸福感,因為會隨之產生因為財產帶來的憂慮。古代的智者都說,不要淪為金錢的奴隸,一旦擁有已經足夠滿足基本需要的財產,就必須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家庭、朋友,留給我們的熱愛所在和內心世界。

情感生活深受我們大腦,同時也深受我們身體分泌的化學物質的影響。這一切都對我們幸福或者不幸的傾向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科學研究表明,我們具有令人驚訝的神經可塑性:隨著經歷的增加,我們通過製造新的神經元和新的神經元連接在不停地改變自己的大腦。

意識到的經歷越是正面的,就越是能夠感覺到愉悅,越是能擁有幸福感。作為自省性的行為,意識讓我們得以充分「品嘗」我們的幸福,而反過來,幸福也會因此更加強烈、深刻和持久。

智慧可以將願望融入對於生活的熱愛之中,而且是生活原本的樣子,並非我們所期望的生活的樣子。智慧有三條主要路徑:欲望的轉換,對於生活的溫和的陪伴,對於自我的快樂的釋放。

人應該學會將自己的意願與命運的必然性融為一體。不應該選擇根本不取決於我們自身的事情(我們的身體、外在的財產、榮譽等等),而是接受現實原本的模樣,只改變取決於我們自己的事情:想法、欲望或是反感等。

無論什麼事情降臨到你身上,所應該想的就是回到自身,找尋自身的能力,用以面對。本能的欲望奔著快感而去,而明確、理性的意願則能夠導向幸福。

幸福,內心的平和,安寧都來自欲望的消減或是將其轉化為理性的意願,一直將自己投射到外部的物質世界中,以此來尋求幸福,然而幸福卻只存於我們自己的內心,是我們可以從生活簡單的快樂中得到的深層次的滿足,認識到自己的幸福,用一定的時間來欣賞這份幸福,這樣才能盡情地享受幸福,對於自己所正在經歷的東西必須專注。

智者之所以快樂,是因為他放棄了一切將他與道的靈氣與和諧分隔開來的東西。正是在放棄自我的同時,他成就了完全的自己,成為完整的人。

當我們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和平相處時,我們就能夠體會到這快樂。它來自幸福或是愛的光芒,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將之與幸福和愛混為一談:生活的快樂,感激的情感,內心的和諧抑或是世界與我們之間和平相處的感覺。

這種快樂不是一種得到,像是某種外界的東西那樣,來到我們手中。這是真相得到揭示之後的結果:它早已潛伏在我們身上,我們需要讓它得到顯現。

相關焦點

  • 人的理性是一種「稀缺性資源」,因此我們才需要「制度」
    決策的基礎是「理性」,決策具有對「理性」追求的傾向。關於決策中的理性,有三種代表性理論成為理解決策和制度的基本依據。一是「絕對理性」決策理論。基本假設認為,人們在決策上擁有全能全知的智性,具有明確的價值序列,並能運用掌握的知識作出期望價值的選擇。決策的限制只在於外在因素。
  • 有意識的思考不過是一種幻覺?理性救不了我們
    有意識的思考一直被認為是針對社會病灶的一劑良藥。在計算機軸向斷層成像(CAT)和磁共振成像(fMRI)出現之前,我在神經內科的職業生涯就開始了。到如今,作為一名資深神經內科醫生,我逐漸意識到,有意識的思考不過是一種幻覺、一種副現象(epiphenomenon)。支持它的是陳腐的迷思,而非可信的科學證據。
  • 唯有「減少認知錯覺、加強體驗感知」的智慧修行,才能擁有幸福快樂...
    、互相修證、互相促進,才能在人生的「修己」過程中提練出智慧。讓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少一些誤會、誤解,讓我們的人生多一些快樂、幸福呢!我們就以「快樂人生、修練智慧」命名這個有趣的學習話題吧!既然,我們從「科學實驗"中發現有「認知錯覺」的存在;那麼,我們繼續從「科學實驗」開始我們的智慧修練之旅。
  • 生命觀念不能自圓其說,還能客觀存在下去嗎?(理性反思)
    我們明明知道客觀存在和生命存在都是不能成立的理念,但我們還是執意將它們樹立起來,為了堵住非常明顯的邏輯漏洞,我們用「不可知」三個字來打發。不可知實際上就宣示了兩個存在的非邏輯和非理性,這種先置的、強行的、不講任何邏輯和道理的存在宣示了無理性的開始,其後,我們再用理性與邏輯來證明它們就純屬笑談。
  • 世界本質的哲學思考與實踐(上部)
    哲學不唯其有用,而且正因為其「用」極其巨大而讓大多數人身在廬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追求智慧絕不單單只是為了智慧本身。因為我們已經放棄了智慧是小聰明的解釋,所以我們絕不講智慧可以為我們謀取私利這樣幼稚的話。從深刻的思想性上講,如果智慧沒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是不會讓許多人醉心於此的。一些人也許說不清楚智慧的魅力在哪裡,但是他們能朦朧地感知到,那智慧的東西是實實在在可觸及的,是一切一切的本源。
  • 關於世界本質的另類哲學思考(中)
    因為精神即是你自己,你屈就於外在的力量,你做出了選擇,焉能怨天尤人?(15)精神本來是絕對自由的,但不幸走入了肉體這個監獄。肉體作為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愛到各種限制,比如需要吃飯、休息,需要穿衣、乘車,需要沐浴陽光,需要性愛。為了肉體的需要,人們執著地追求物質利益以及種種感官滿足,辛勤地布置、裝飾著這個精神的監獄,而且還希望它永葆繁榮、昌盛。這就是人類的迷失。
  • 時間是否存在,或者說只是粒子的移動?
    神學是一種哲學反思,這種反思並非針對來自人類理性的知識,而是針對顯性知識,也就是說,神學知識既非獲自於現代經驗科學,也不需要現代科學的認證。這就解釋了為何「智慧設計論」是個荒謬的概念。善意的信徒們認為他們需要(或者可以利用)現代經驗科學「證實」或使他們了解上帝……這是個毫無勝算的荒謬想法。
  • 心理測試:哪個孕媽看起來最幸福,測你感知幸福的能力有多強
    心理測試:下面4個孕媽,哪個看起來最幸福,測你感知幸福的能力有多強?不要偷偷看答案哦!A.B.C.答案揭曉:A:你感知幸福的能力相當強。你是一個感情細膩的人,對於身邊人的情緒感知相當敏銳。B:你感知幸福的能力比較強。你對幸福有著本能的嚮往,你希望自己的人生能被幸福包裹,是個隨時隨地開啟幸福雷達的人。這樣的你對於生活會不自覺的追尋舒適,對於挫折與磨難會選擇逃避。這樣的你對於自己是不自信的,內心有著對自己能力的否定,不相信自己能夠很好的完成一件事情。一旦你突破了自己的這道防線,你的幸福感知能力會更強。成就感本身就能給人帶來幸福感。
  • 自動駕駛在挑戰中進化的感知能力
    滴滴感知大量使用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來解決問題,但要解決L4自動駕駛的感知問題,並非只是引入最先進的深度學習模型即可解決。本文歸納出感知能力逐步進化的三個階段。並分析了以下幾大難題給感知帶來的挑戰:深度學習模型本身存在的缺陷、多傳感器需要進行揚長避短的融合、低延遲要求和有限算力間的矛盾、難以準確表徵和處理不確定性。最終,對感知的未來發展提出展望。1.
  • 幸福是一種對快樂的感知能力,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很重要
    孩子的誕生,似乎並沒有讓兩口子感到幸福。在巨大的經濟壓力下,以往都倍感幸福的兩人都感到了不幸福。雖說兩人同樣感到現在不幸福,但他們的幸福觀卻有著很大的不同。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這兩口子不同的幸福觀吧。02、阿秀:過去幸福,現在不幸福。
  • 康德:理性神學如何可能
    在麥卡錫看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已經超出了人類的能力範圍。如果把人之救贖的可能性歸於外在力量或上帝恩典之中,則定然會危及理性本身的完整性、獨立性,甚至取消道德法則的自律,而這是康德的實踐哲學所不樂見的。
  • 幸福需要什麼條件才能擁有?物質滿足不是幸福,八個字道出真諦
    如果我告訴您,幸福不需要任何條件,恐怕您會感到難以接受。但是如果幸福需要條件,那麼條件又會被無限制的放大,欲望無盡如無底深淵,可能永遠也不會感到幸福。 下面就從傳統文化角度,來說說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 右腦幸福定律:理性在左 幸福在右
    右腦幸福定律:右腦使人幸福,左腦用得多的人不易感到幸福。 --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克萊貝爾令人幸福的神奇右腦還記得這張神奇的舞女圖嗎?你看到的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人的左右兩個大腦半球有嚴格分工,左腦負責邏輯,理性,分析,計算,人要生存,必須利用好左腦。左腦可以使人享受成功,卻無法讓人享受長久的幸福感。右腦則是"祖先的大腦",屬於靈感的、直覺的、音樂的、藝術的、宗教的等可以產生美感和喜悅感的大腦。為什麼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已左腦為中心來生活呢?這是因為左腦是「競爭,現實」的。它能講會算,好學上進,因此在生活中佔據主要地位。
  • 社會理論:理性思考與現實關懷
    結構作為一種規則(和資源),不存在於現實的時間和空間中,而是存在於人們的大腦記憶痕跡中,並通過人們的行動而展示出來。例如,語言的語法規則就是一種結構,它存在於人們的大腦中,並通過人們的說話而展示出來。  顯然,這種作為規則的結構,不再是「外在」於個體行動的東西,而是內在於人們的行動中的虛擬(virtual )的存在物。能動和結構不再是二元對立的雙方,而是互構的雙方。
  • 中國智慧新發現,無矛盾世界即將出現!
    邏輯學裡有一個「矛盾律」,也叫「不矛盾律」,說的是在一個思維過程中,同一個概念不能同時為是和不是,同一個判斷不能同時為對和不對,比如:不能在同一句話裡說張三是男的,又說張三不是男的,是女的。這個」矛盾律」裡的「矛盾」,指的是我們生活中所熟知的前後矛盾、自相矛盾的矛盾,是常規意義的矛盾,「矛盾律」要求我們說話、思考時講究邏輯,不要自相矛盾。
  • 用未來眼光與理性約束去開發人工智慧
    簡單來說,人工智慧目的就是讓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讓機器擁有智能,可以做出模糊的判斷,而非用於計算有確切答案的問題,例如一加一等於幾。機器學習是實現人工智慧的方法,也是人工智慧的核心領域,其原理是使用算法對大量的數據進行解析,模擬或實現人類的學習行為,從而獲取新的技能來完成任務。傳統的機器學習算法已經應用於指紋、人臉識別等領域。
  • 如何提升自己感知快樂的能力?
    子非餘,焉知餘之樂,人心隔肚皮,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心願,你不可能完全理解,所以,你的悲傷,你的歡樂都屬於你自己,是別人奪不走要不去的。擁有巨大適應性的大腦,讓我們繁衍至今生生不息,卻也變相地剝奪了我們感知快樂的能力。在現代繁瑣無聊的日常中,日復一日地保持自覺與警醒,很困難。
  • 當代康德研究中的概念主義與非概念主義之爭
    非概念主義認為「無概念則盲」並不表明概念對於感知是必要的,形成感知對象所需的綜合功能能夠在非概念的條件下完成,且提出了一些感知的非概念特徵;相反,概念主義則認為範疇在感知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綜合有賴於知性的作用,如果否認了概念在感知對象中的作用,先驗演繹的任務就是失敗的。
  • 重大節點來臨,從生存文明轉換到感知文明!
    感知意識一直存在,它被遮蔽在生命意識之中,我們一直在感知,我們只不過認為是在保持生命。在生命模型中運行著感知的內容,這實際上構成了我們矛盾的雙重生活。以生命的名義運行著感知的事實,狹窄的生命模型怎能裝下龐大的感知事實?事實上,生命就如同螺殼背負在我們的身上,它並無實際意義,但卻限制了我們的感知行為,致使我們不能獲得需要的感知,蛻下生命這層外殼,人類才能獲得自由的生活。
  • 《行為的意圖》:假設一種理性的存在,但也可能僅僅是假設
    我甚至可以想到某些人的反駁之詞:並不是什麼書都值得讀,並非所有的書都需要讀,又或者說即使讀完了所有的書,也不見得能夠從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因為書同樣有其邊界,有其局限性。關於這些反駁,無可厚非,無論是出於價值排序,還是生命本身,我們首先都需要考慮到一點,那就是生命的有限,健康程度,心智程度,以及我們自身的認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