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一次哲學之旅》[法] 弗雷德裡克·勒諾瓦
我們自認為被幸福縈繞著的時候,它往往並不為我們所掌握。如果我們試圖抓住它,它也總是逃之夭夭。有時,我們殷殷期待於它,它卻從我們身邊溜走;而在最為意想不到的時候,它卻不期而至。幸福雖然不受掌控,但是卻源於我們的體驗感,通過理性的思考能夠獲得幸福感。
幸福與的激情、情感、欲望、信仰息息相關,與我們賦予生活的意義息息相關。能夠意識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動物當然也能夠感受到所謂的至樂,但是它們意識不到自己有幸擁有這樣的至樂。幸福是一種與自我意識密切相關的人類情感。
要想得到幸福,就必須意識到自身愜意愉悅的狀態,意識到存在的美好時刻是我們得到的益處和生活的饋贈。意識到自己的滿足有助於增加我們的幸福感。我們能夠更好地品嘗我們的幸福,這可以加深我們內心的充實感。我們為此感到欣喜,我們幸福著我們的幸福。
幸福的生活首先必須是能夠帶來快樂的生活。快樂是一種令人感到愜意的情感,與需求或者欲望的滿足聯繫在一起。
正因為快樂是轉瞬即逝的,正因為快樂需要我們不斷地滋養,正因為快樂在道德上無法界定,所以,快樂不能成為生命的唯一嚮導。對於人而言,最大的快樂存在於思考中,這是至上幸福的源泉。
幸福生活的秘密因此並不存在於對所有生存快樂的盲目追求中,也不存在於對於追求快樂的放棄中,而是在於如何儘可能地運用最大的理性去追求最大的幸福。
快樂需要質量和平衡,幸福,就是學會選擇。不僅僅是選擇合適的愉悅,而且要學會選擇道路、職業,選擇生活與愛的方式。
選擇娛樂,選擇朋友,選擇生活得以建立的價值。如果不放棄一些短暫的愉悅,不對我們的選擇和目的有所思考,我們就不能得到更為深刻的幸福。換句話說,追求更為完整的幸福,要的是智慧與願望。
幸福首先是滿足我們存在的需求和嚮往: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尋求孤獨,而一個喜歡說話的人則總是在尋求他人的陪伴。就像鳥兒生活在空氣中,魚兒生活在水裡一樣,每個人都在適合自己的氛圍中成長發展。
幸福就在於按照我們最深層的本性生活,充分發展我們的個性,這樣才能藉助儘可能豐富的感覺享受生活,享受這個世界。
要想幸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儘量避免超出自己的範圍去衡量是否「更加」幸福或者「更加」富有。只要想著還可能更幸福,你就永遠不會幸福。
過量的財產對於幸福而言不僅不是必要條件,甚至會損害幸福感,因為會隨之產生因為財產帶來的憂慮。古代的智者都說,不要淪為金錢的奴隸,一旦擁有已經足夠滿足基本需要的財產,就必須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家庭、朋友,留給我們的熱愛所在和內心世界。
情感生活深受我們大腦,同時也深受我們身體分泌的化學物質的影響。這一切都對我們幸福或者不幸的傾向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科學研究表明,我們具有令人驚訝的神經可塑性:隨著經歷的增加,我們通過製造新的神經元和新的神經元連接在不停地改變自己的大腦。
意識到的經歷越是正面的,就越是能夠感覺到愉悅,越是能擁有幸福感。作為自省性的行為,意識讓我們得以充分「品嘗」我們的幸福,而反過來,幸福也會因此更加強烈、深刻和持久。
智慧可以將願望融入對於生活的熱愛之中,而且是生活原本的樣子,並非我們所期望的生活的樣子。智慧有三條主要路徑:欲望的轉換,對於生活的溫和的陪伴,對於自我的快樂的釋放。
人應該學會將自己的意願與命運的必然性融為一體。不應該選擇根本不取決於我們自身的事情(我們的身體、外在的財產、榮譽等等),而是接受現實原本的模樣,只改變取決於我們自己的事情:想法、欲望或是反感等。
無論什麼事情降臨到你身上,所應該想的就是回到自身,找尋自身的能力,用以面對。本能的欲望奔著快感而去,而明確、理性的意願則能夠導向幸福。
幸福,內心的平和,安寧都來自欲望的消減或是將其轉化為理性的意願,一直將自己投射到外部的物質世界中,以此來尋求幸福,然而幸福卻只存於我們自己的內心,是我們可以從生活簡單的快樂中得到的深層次的滿足,認識到自己的幸福,用一定的時間來欣賞這份幸福,這樣才能盡情地享受幸福,對於自己所正在經歷的東西必須專注。
智者之所以快樂,是因為他放棄了一切將他與道的靈氣與和諧分隔開來的東西。正是在放棄自我的同時,他成就了完全的自己,成為完整的人。
當我們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和平相處時,我們就能夠體會到這快樂。它來自幸福或是愛的光芒,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將之與幸福和愛混為一談:生活的快樂,感激的情感,內心的和諧抑或是世界與我們之間和平相處的感覺。
這種快樂不是一種得到,像是某種外界的東西那樣,來到我們手中。這是真相得到揭示之後的結果:它早已潛伏在我們身上,我們需要讓它得到顯現。